生态旅游

搜索文档
消费新场景丨打开亲近自然的窗
央广网· 2025-08-10 00:47
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 各地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好生态"加"好业态"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1] -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中陵湖森林康养基地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完善配套设施,串联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上下游产业 [1] - 江西赣州上犹县森林康养基地打造露营+轻量化运动新场景,带动餐饮、住宿、户外装备等消费,上半年该产业带动上犹消费增长25% [1] 特色康养旅游案例 - 吉林通化依托长白山气候、自然风光及人参资源发展特色康养之旅 [2] - 河南洛阳栾川县养子沟村因山青水美吸引避暑游客,有游客每年夏季居住3-4个月 [2] 行业数据与政策支持 - 2024年我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同比增长9.1% [3]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旅部联合推出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包括河北坝上森林草原、江苏滨海湿地等 [3] - 生态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包括生态体验、生态养生、户外运动等,需推动供给与需求有效衔接 [3]
【看见美丽中国】带你看“两山理念”发源地余村的颜值之变、内涵之变
央视网· 2025-08-09 16:37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于2005年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标志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转型方向 [1] - 余村作为理念发源地,20年间从依赖矿山开采转向生态经济,实现产业结构根本性变革 [3][15] 传统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 - 2005年前余村依靠石灰石矿和水泥厂成为"首富村",但导致环境严重破坏:毛竹生长受阻、空气粉尘污染严重、水体污染(洗脸水呈黑色) [6][8][9] - 2005年后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投入矿山复绿、污水治理和农房改造,将工业遗址转化为文化设施(如文化礼堂、碳中和图书馆)和旅游景点(遗址公园、露营地) [14][15] 生态经济模式创新 - 旅游业成为核心产业:2024年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6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8000元增至7.4万元 [17] - 产业形态多元化:发展民宿(葛叔民宿)、生态农场、骑行俱乐部(年接待上海/江苏/国际骑友)、文创空间(国漫茶咖、英语角活动) [17][20][15] 人才引进与新业态孵化 - "大余村"景区计划吸引全球合伙人,3年内落地60多个项目,涵盖研学教育、数字经济和文创领域 [22] - 1200名新村民入驻,推动乡村创新创业(如数字游民基地开发APP、骑行俱乐部The Mountain Is Calling品牌运营) [22][23] 基础设施与空间重构 - 废弃工业设施功能性改造:化工厂→铂金级碳中和图书馆(配备光伏发电)、羽绒厂→文化礼堂、矿渣场→竹海景区 [15][10] - 形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空间:保留乡村风貌同时提供城市级便利设施(WiFi、咖啡吧、共享办公) [19][23]
从太空看“十四五”|乡村振兴万象新
新华社· 2025-08-09 11:14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 - "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路网加密延伸,连片农田温室铺展,生态旅游激活山水资源 [1] - 浙江安吉余村从2003年开始关停矿山、水泥厂等污染企业,转向生态旅游发展,目前已建成4A级景区,2021年入选联合国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3] - 安吉余村将废弃厂房改造为"余村印象"项目,集图书馆、文创中心、研学基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2022年10月建成余村游客综合服务中心 [5] 农业产业升级案例 - 河北省隆化县七家镇依托区位和气候优势,建设"四季草莓"生产基地,配套建设观光体验区,形成集种植、加工、文旅于一体的"生态+草莓"产业链 [11] - 隆化草莓谷配备物流中心、草莓主题体验区等设施,打造以草莓为核心的主题农旅融合示范区,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14] - 广东省信宜市马安村依靠3万多亩毛竹林推进竹海文旅项目建设,建成酒店民宿、游客中心、咖啡馆、土特产店、大型地下停车场等设施 [15]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江苏盐城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二期工程于2024年9月建成试运营,包含2022.42米顺岸码头、16座突堤码头及配套设施 [7] - 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二期工程是国内首座全自动化渔业码头,配备智能卸货系统、水产品交易区、冷冻仓储等设施 [8]
蒙阴的绿水青山转化记:山头绿、腰包鼓、日子甜
齐鲁晚报· 2025-08-08 04:28
生态建设成果 - 蒙阴县林木覆盖率高达73%以上,岱崮地貌奇观显著[4] - 云蒙湖核心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75%以上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4] - 全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达355.68亿元,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10] 蜜桃产业 - 蒙阴蜜桃种植面积71万亩,品牌价值266.44亿元,居全国县级蜜桃面积和产量首位[5] - 年人均果品收入超3万元,户均收入超11万元[5] 蜜蜂产业 - 蒙阴拥有3.2万群蜜蜂和200万亩蜜源植物,年产值过亿[5] - 龙头企业开发蜂蜜酒、蜂蜜面膜等60余种高端产品[5] - 养蜂合作社遍布乡镇,年轻人通过直播带货推动产业发展[5] 生态旅游 - 依托云蒙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5A级蒙山景区发展全域旅游[9] - "云蒙明珠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涵盖特色民宿、垂钓中心、露营基地等[9] - 蜂旅融合模式包括蜜蜂文化科普馆、蜂巢民宿、蜜蜂主题节日等[9] 绿色金融创新 - 推出古树名木质押"生态贷"、森林碳汇"碳金融"等十余项绿色金融产品[10] - 整村生态资源可获得银行授信,为特色产业注入资金[10]
做足“林文章” 拓展“国际路”(记者札记)
人民日报· 2025-08-07 22:40
伊春南部林海中,全长约110公里的乌带公路,讲述着林区发展的故事。50年前,乌带公路为提升木材 外运效率而建。如今,这条公路贯穿乌马河紫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重点生态保护研究基地,以四 季美景吸引众多中外游客。 从砍树到保护,从卖好木材到卖好生态,从吸引国内游客到拓展全球"朋友圈",乌带公路见证了伊春林 区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不仅是金山银山,还是连接世界、促进交流的桥梁。 行走乌带公路,人们能真切看到,一条普通的公路串联起小兴安岭美景,延续着林业工人不怕险阻、埋 头苦干的创业精神,见证着伊春依托浩瀚林海赋予的生态底气,涵养出了独具特色的开放品质。 (责编:白宇、卫嘉)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8日 17 版) 今年,为提升游客体验,运营多年已老化的乌带公路开启提质改造工程。伊春不断扩大开放水平,用 心"宠客"。做足"林文章",打好"生态牌",拓展"国际路"。这座中国东北边陲小城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成就了柳暗花明又"伊春"。 ...
青海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致富花开遍高原
人民日报· 2025-08-07 05:5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青海省聚焦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造高原土特产品牌 [1] - 截至2024年6月,青海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298个,有机草原监测面积3.35亿亩,48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名录 [3] - 2024年上半年青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9%,乡村旅游带动70多户村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 [4] 科技赋能农牧业升级 - 祁连县通过基因检测和"两年三羔"技术改良藏羊种群,良种覆盖率超98%,建成100多个选育核心群存栏6万余只 [2] - 2024年祁连藏羊产业发展研究院成立,20多位专家研发精细分割技术,使藏羊肉精深加工效益翻番,旺季日销量达1吨 [2] - 门源县油菜籽加工实现全程机械化,企业年产量从2-3吨提升至上千吨,2023年营收超2000万元并带动6500户农户增收 [7] 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 - 祁连藏羊通过团体标准覆盖全产业链,仟户牧场实现按部位销售模式 [2] - 门源县油菜产业链延伸至饲料领域,种植面积28.95万亩,菜籽油年产量3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 [7] - 青海香满金门源粮油公司推动菜籽油品牌外销,采用保护价订单模式联结农户 [7] 文旅融合新业态 - 边麻沟村通过花海景区项目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引入高空滑索等设施,带动周边10个村发展 [4] - 门源油菜花海年吸引数万游客,配套发展观花台、旅游节等活动,形成"金色银行"效应 [5][6] - 青海湖畔、祁连山草原等地依托自然景观发展避暑旅居、高山滑雪等多元化旅游产品 [1][4]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雪山秘境走红:“生态颜值”变“经济价值” 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央视网· 2025-08-07 03:30
央视网消息:在西藏念青唐古拉山的深处,深藏着许多世界级的风景。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这些昔日的"小 众"秘境向更多的游客敞开怀抱。 桑登夫妻俩是附近普玉一村的村民。这个被冰川和湖泊拥抱的小村庄,曾经是附近最闭塞的地方,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雪山 的宠儿"。去年全村旅游收入600多万元,户均增长两万余元。目前,村里已经开起了七家民宿。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我们一起走进雪山秘境,看如诗美景,感受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的幸福生活。 俊秀的雪山,起伏的草甸,环抱着幽蓝的湖水。这里是藏在念青唐古拉山深处的秘境——萨普。这里的山峰很特别。正中间那 座山,山脊线条笔直,庞大的冰川搭起了一座高高的"舞台",群峰立于高台之上,一展绝美的容颜。 由于道路偏远,萨普雪山少有人至,直到2017年,才因为探险者的镜头走进了大众视野。在社交网络上,这幅"牦牛过桥"的景 象惊艳了许多人,人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只为见它一面。 当地旅游部门抓住机会,积极打造生态旅游。远道而来的游客,可以策马驰骋,观景旅拍,也可以夜宿帐篷,看静夜星空的浩 瀚、日照金山的震撼,更可以在雪山脚下欣赏一场特别的实景演出《达布阿谐》。这种由劳动场 ...
致富花开遍高原(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8-06 22:49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青海省聚焦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 [1] - 青海省多措并举壮大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培育新业态、增加新动能 [1] - 青海省制定农牧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围绕"提质、扩量、补链、增效"重点发力 [3] 科技赋能农牧业 - 祁连县优化藏羊种群质量,联合高校院所检测多胎基因,推广"两年三羔"技术 [2] - 祁连县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100多个选育核心群存栏6万余只藏羊,良种覆盖率超98% [2] - 祁连藏羊产业发展研究院揭牌,20多位专家聚力攻关,研发推广发酵饲料,协助制定多项团体标准 [2] 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 祁连县藏羊肉精深加工让效益翻番,旺季每天能卖1吨,产品发往各地 [2] - 青海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298个 [3] - 青海省有机草原监测面积达到3.35亿亩,累计48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3] 乡村旅游产业 - 边麻沟村发展生态旅游,育花海、建民宿、开农家乐,引进高空滑索和玻璃悬廊等游乐项目 [4] - 边麻沟花海景区带动70多户村民进入生态旅游行业,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4] - 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 [4] 油菜产业链延伸 - 门源县油菜种植面积达28.95万亩,菜籽油产量超3万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 [7] - 门源县推动油菜籽加工从小作坊向规模化、精深化、品牌化迈进 [7] - 门源县青海香满金门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量达上千吨,去年营收超过2000万元,带动6500户农户增收 [7]
杭州高水平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鲜活样本
中国环境报· 2025-08-06 01:35
城市生态建设成就 - 市区PM2 5年均浓度从70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 市控以上断面Ⅰ类—Ⅲ类水质比例从80 9%提升至100% 森林覆盖率达65 74% 湿地率为8% [8] - 记录物种超16000种 含陆生高等植物4868种 陆生脊椎动物689种 昆虫6967种 大型真菌1428种 淡水水生生物2055种 发现5个新物种和11个中国新记录物种 [9] - 建成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网络 市域绿道总长5000公里 主城区实现5分钟可达绿道网 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 44% [18] 绿色经济发展 - 单位GDP能耗强度全省最低 2024年以占全省14%能耗贡献24%GDP 用煤总量较2020年减少21% 相当于减排150万吨标准煤 单位GDP用水量累计下降27 6% [14] -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73 1%和46 2% 高新技术企业超1 6万家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 92% [15][16] - 淳安县水饮产业销售额突破160亿元 游客人次达1100万 入驻水饮料企业80余家 3个EOD项目总投资近300亿元 [16][17] 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 - 月亮桥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7万元增至183 78万元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614元跃升至52910元 2024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 实现营收1225万元 [19][20] - 建成132个共富风貌驿 推出18条省级共富风貌游线 完成30个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和314个省级未来社区建设 美丽乡村全覆盖 和美乡村覆盖率达50 1% [19][20] - 十大公众开放精品线路年接待超80万人次 开展万余场志愿活动 联动3万余名绿色志愿者 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连续6年全省第一 [24]
故乡山水丨山水留住好生活
央广网· 2025-08-06 00:52
央广网北京8月6日消息(记者张国亮 浙江台记者白植清 安吉台记者汤迪)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 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在"两 山"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 吉,20年,人们矿山旁告别、清水畔安家;20年,以生态为墨、以山水为卷,人人都是执笔者,村民们 在好山好水间过上了好生活。 青山起伏,绿水如带;山水如画,画里有潘春林的家。这里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 日头一点点升高,一辆辆满载着游客的大巴车驶入"画"中。 家乡成了4A级景区,潘春林在余村经营的民宿是余村第一家农家乐。 潘春林:一直到8月上旬,每天中午基本上都有100多个人用餐,我们周末的房间预订量已经达到了 95%以上,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有。 潘春林的人生和余村的发展变化紧紧相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靠山吃山,以开采山石为支柱 产业,"潘总"那会儿是矿山的拖拉机手"小潘"。 潘春林:我是从1989年开始进矿山,在矿山上面搞矿工,当拖拉机手。 潘春林坦言,二十多年前,余村矿山的粉尘和水泥灰,让他的生活"灰头土脸"。 潘春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