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证券交易所
icon
搜索文档
专访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海外“长钱”踊跃加码中国资产
新浪财经· 2025-09-08 01:05
港股市场热度与资金流向 - 香港交易所2025未来科技峰会现场座无虚席 参会人数超700人且过道挤满人群 投资机构展台前围满投资者 [1][2] - 港股上半年日均交易额达2400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几乎翻倍 9月前5个交易日中有3天单日交易额突破3000亿港元 [3] - 南向资金目前仅占港股每日交易量约20% 其余交易资金来自全球各地投资者 [3] 海外资金配置动向 - 海外长线资金和主动型基金重新研究中资股基本面 从"不能投"转向"不能不投"形成新共识 [2][5] - 外资参与港股IPO程度显著提升 前8个月新股融资总额134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六倍 新股认购倍数达五六千倍 [3] - 科技类IPO项目中70%-80%认购额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海外长线基金 [3] - 前8个月港股再融资规模超3500亿港元 多家大型科技企业成功再融资 上市后再融资金额远超IPO融资额 [7] 市场驱动因素转变 - 2024年9月行情为政策驱动 恒生指数飙升期间单日交易额创6200亿港元历史新高 [4] - 2025年市场热度转为基本面驱动 DeepSeek等科技企业带动国际投资者主动研究中国资产 [5] - 长线资金以5-10年为投资周期 认为中国是政策最稳定、发展方向最明确、科技创新活力最强的市场 [5] 港交所战略布局 - 通过上市制度改革提高包容性 无特定赛道偏好 对生物科技、先进制造及新消费领域均持开放态度 [6] - 致力于成为内地企业出海第一选择 与内地交易所优势互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6] - 正在酝酿推出更多衍生产品 加强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领域建设 为大额长线资金提供多元化配置选择 [7]
上证报记者专访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海外“长钱”踊跃加码中国资产 丰富“货架”擦亮国际金融中心金字招牌
上海证券报· 2025-09-07 18:30
港股市场热度与资金流向 - 港股市场热度显著提升 峰会现场700人会场座无虚席且过道挤满人群 [1] - 2025年上半年港股日均交易额达2400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几乎翻倍 [2] - 2025年9月前5个交易日中有3天单日交易额突破3000亿港元 传统淡季7-8月交易同样火热 [2] 海外资金参与度 - 南向资金仅占港股每日交易量约20% 其余交易资金来自全球各地 [3] - 前8个月港股新股融资总额134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接近六倍 [3] - 新股认购倍数从以往几百倍提升至当前动辄五六千倍 [3] - 科技类IPO认购额的70-80%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海外长线基金 [3] 投资逻辑转变 - 投资驱动因素从政策驱动转向基本面驱动 [3] - 海外资金经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去年对冲基金与指数基金被动入场 今年主动型投资基金与主权基金主动配置 [4][5] - 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看法从"不能投"转变为"不能不投" [5] - 长线资金以5-10年为投资周期 认为中国是政策最稳定、发展方向最明确且科技创新活力最强的市场 [5] 市场基础设施完善 - 港交所通过上市制度改革提高包容性 无特定赛道偏好 向生物科技、先进制造及新消费等领域开放 [6] - 前8个月港股再融资规模超3500亿港元 多家大型科技企业成功再融资 [7] - 上市后再融资金额已远超IPO融资额 高新科技企业通过持续增发多次融资 [7] - 港交所计划推出更多衍生产品 补强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等领域短板 [7]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 - 海外投资者组团调研中国企业 在航班及上海车展等场合出现大量国际投资者实地考察 [2] - 港交所致力于成为内地企业出海第一选择 与内地交易所优势互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6] -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金字招牌"被重新擦亮 全球资金与企业持续涌入 [2][6]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 港股市场IPO热度仍将持续中国资产已变成“不能不投资”
证券时报· 2025-09-07 18:29
港股市场复苏与IPO表现 - 港股市场自去年9月以来持续复苏 今年上半年IPO规模重回全球第一 单日市场交易额翻倍[1] - 截至8月底总融资额达137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6倍 其中A+H上市模式占上半年总融资额七成[4] 外资配置趋势转变 - 外资通过香港投资中国资产实现多元化配置 从"不能投资"转变为"不能不投资"[1] - 外资认购比例显著提升 高科技企业上市时外国投资者占比达七八成 欧美、中东和东南亚资金全面参与[3] - 长线基金积极参与 因中国市场规模大、政策稳定且科技快速发展 适合5-10年投资周期[3] 上市企业储备与结构 - 目前200多家企业排队上市 其中一半是科技公司 包括18A、18C企业及成熟新经济企业[3] - 内地优质企业源源不断 A+H上市企业后续A股流动性平均增长15%[6] - 市场包容性强 除内地企业外还有东南亚及哈萨克斯坦等国际企业上市[6] 市场驱动因素演变 - 去年9月行情为政策驱动型 今年初以来行情由中国资产基本面驱动[3] - 全球投资者重新配置资产 中国成为分散投资的重要选择 因其他市场难以承接大体量资金[3] 港交所发展战略 - 持续优化制度体系 确保上市机制与时俱进[6] - 补齐产品短板 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领域投入更多资源 当前产品种类仅3-4类而竞争对手达10类[7] - 深化互联互通 REITs纳入沪深港通已准备成熟 未来将扩展至大宗商品和衍生产品[7][8] 企业上市模式变化 - "先A后H"模式流行 因企业出海需求增加 需海外融资平台支持海外建厂[5] - 港交所与内地交易所形成互补合作 共同服务实体经济[6]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 港股市场IPO热度仍将持续 中国资产已变成“不能不投资”
证券时报· 2025-09-07 18:24
港股市场复苏与IPO表现 - 自去年9月以来港股市场持续复苏 今年上半年IPO规模重回全球第一 单日市场交易额翻倍[1] - 截至8月底港股总融资额达137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6倍[4] - A+H上市模式表现突出 占上半年总融资额的七成[4] 外资配置趋势转变 - 外资通过香港投资中国资产实现多元化配置 从"不能投资"转为"不能不投资"[1] - 外资认购比例显著提升 高科技企业外资认购占比达七八成 欧美/中东/东南亚资金均有参与[3] - 长线基金参与度提升 因中国具备大体量市场/政策稳定/科技快速发展等优势[3] 上市企业结构与储备 - 当前200多家企业排队上市 其中一半是科技公司 含18A/18C及新经济企业[3] - 先A后H模式受青睐 此类企业在港上市后其A股流动性平均增长15%[6] - 港交所上市包容性强 涵盖内地/东南亚/哈萨克斯坦等跨国企业[6] 市场优势与产品布局 - 港股交易量/融资额在亚洲领先 多地交易所推出以港股为基础资产的衍生产品[6] - 当前产品结构以股票和衍生产品见长 但债券/大宗商品存在短板[7] - 正加大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领域投入 计划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标的[7][8] 企业上市动机与市场定位 - 企业赴港上市主要为满足海外建厂等出海融资需求[5] - 港交所与内地交易所形成互补错位发展关系 合作远多于竞争[6] - 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宗商品/衍生产品等全品类互联互通[8]
深交所就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
央广网· 2025-09-07 07:34
原标题:深交所就修订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记者5日从深圳证券交易所获悉,在中国证监会统筹指导下,深交所对《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 监管指南第3号——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3号——可 持续发展报告编制》(以下统称《指南》)进行了修订,现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据悉,前期,在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下,深交所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及实践需求,按照"分步走"思路,率 先就《指引》中的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应对气候变化两部分内容,制定发布《指南》。《指南》以 《指引》为基本框架,进一步提示工作流程及披露要点,未额外新增强制性披露要求。 为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增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领域可持续发展实践能 力,按照《指南》整体起草思路,本次修订新增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三个章节。一是详 细解释相关议题的常见风险和机遇,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导致的产能限制、化石能源开采难度增 加等风险,新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引入水循环利用系统降低废水排放成本等机遇。二是提供披露数据 的通用计算流程与方法,如提示常见的污染物类型和披露示例,核算能源用量的具体方法 ...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港股IPO申请超200宗 近半为科技企业
上海证券报· 2025-09-05 20:21
港股新股融资表现 - 截至8月底港股新股融资总额达134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接近六倍[1] - 融资增幅远超全球新股融资额同比增幅[1] - "A+H"上市模式表现突出 上半年相关企业集资额占同期总融资额70%[1] 科技企业融资活动 - 科技板块估值显著提升 科技企业再融资总额中占比接近40%[1] - 多家大型科技企业在港股成功进行再融资[1] - 高新科技企业通过持续增发多次融资 上市后再融资金额远超两三年前新股融资额[1] 香港交易所服务创新 - 5月正式推出"科企专线" 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1] - 优化上市制度 允许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保密递交上市申请[2] - 上市科专业团队主导服务 帮助申请人理解上市规则要求并提升沟通效率[1] 上市申请情况 - 截至8月底正在处理的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有24家[2] - 12家特专科技企业通过18C章节公开递交上市申请[2] - 上市申请企业涵盖视觉智能 智能驾驶 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2] 市场参与情况 - 国际长线资金积极参与科创公司新股认购[4] - 香港交易所上市科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家企业[4] - 其中近一半申请企业为科技企业[4] 未来发展重点 - 将持续提升平台与基础设施[2] - 提供多元化产品 充裕流动性和高效互联互通机制[2] - 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2]
纳斯达克抬高上市门槛,港交所机会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9-05 11:44
纳斯达克新规核心内容 - 提高新公司上市门槛 要求按盈利标准上市的公司公众持股市值不低于1500万美元 [5] - 加速不合格企业退市流程 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公司将直接面临加速停牌甚至退市 [5] - 明确针对中概股的募资要求 主要业务在中国的公司IPO最低公开发行募资金额必须达到2500万美元 [2][5] 新规实施时间表 - 新上市标准立即生效 正在IPO流程的公司享有30天过渡期 [6] - 加速退市条款预计在美国证监会批准后60天正式实施 [6] 新规出台背景 - 交易所回应"拉高抛售"操纵手法 特别针对中国小公司IPO融资额低但上市后股价异常波动现象 [3] - 2020年曾提出2500万美元募资要求但未明确范围 本次专门限定为中概股并明确为公开发行募资额 [3] 受影响中概股范围 - 当前411家在美上市中概股中338家位于纳斯达克 占比超80% [7] - 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中概股约36家 市值500-1000万美元的约46家 [7] - 2023年以来美股上市21只中概股中仅3家募资超2500万美元 其余18家均低于该标准 [7] 对港交所的潜在影响 - 港交所可能成为中概股替代上市地 受益于上市资源红利 [8] - 港交所已推出18A章、18C章等特殊通道 降低创新企业盈利门槛 [8] - 简化双重主要上市流程 2023年以来多家企业形成"美股+港股"双重格局 [8] - 港股通机制优化使内地资金成为重要支撑力量 提升市场吸引力 [9] 市场质量关注点 - 需警惕小型中概股盈利不稳定及业务模式不清晰问题 [9] - 港交所需平衡审核标准 避免"带病上市"企业损害市场声誉 [9][10] - 应完善退市机制 及时清理不符合标准的企业 [10]
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刚刚发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9-05 10:51
监管政策更新 - 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于9月5日同步发布修订版"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5年9月19日 [1] - 新增三份应用指南:《第三号污染物排放》《第四号能源利用》《第五号水资源利用》 与既有框架共同构建完整披露体系 [4] - 修订遵循四大原则:强化理念引导、明确披露要点、以参考示例为主不新增强制披露、持续完善推进21项议题全覆盖 [5] 政策目标与框架 - 旨在引导上市公司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规范ESG信息披露 为企业提供清晰可操作的说明书 [3] - 通过提供量化指标、分析方法和典型示例 解决企业在环境风险识别、碳排放核算等实操中的困惑 [4] - 在证监会统一指导下分步推进 未来将持续推出更多议题细则 构建完备透明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 [4][8] 上市公司披露现状 - 上交所2024年单独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司超1300家 占比57% 431家获中证ESG评级A级及以上 [6] - 深市2025年有1164家公司主动发布2024年度报告 占比超四成 340家获中证ESG评级A及以上 [6] - 北交所持续引导中小企业提升ESG治理能力 为高质量发展筑基 [7] 市场生态发展 - 基于中证ESG评价的指数产品达162只 规模超2600亿元 显示长期资金持续流向可持续发展实践企业 [7] - MSCI ESG评级中近三成上交所公司实现评级提升 深市25家公司获MSCI评级A级及以上 [6] - 深市861家公司获国证ESG评级A及以上 18家公司标普评级达50分及以上 [6]
港交所陈翊庭:港交所正处理超200宗上市申请近半数为科技企业
新浪财经· 2025-09-05 10:09
香港新股市场动态 - 香港新股市场保持强劲势头 上市科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家企业 [1] - 接近一半上市申请来自科技企业 体现市场对创新企业的强大吸引力与包容性 [1] 科技企业上市申请情况 - 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达24家 截至今年8月底 [1] - 18C章节特专科技企业公开递交上市申请12家 涵盖视觉智能、元宇宙与数字内容平台、智能驾驶、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 [1]
港交所,最新发声
中国证券报· 2025-09-05 08:12
新股市场表现 - 香港交易所上市科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家 其中一半来自科技领域企业 [1] - 截至8月底新股总融资额达137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六倍 [2] - 上半年新股市场融资额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2] - "A+H"上市模式占上半年总融资额的七成 [2] 投资者参与情况 - 海外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热情明显上涨 国际长线资金积极参与科创公司新股认购 [1][2] - 再融资总额达3580亿港元 是同期新股市场募资金额的两倍以上 [2] - 再融资总额中近四成来自科技企业 [3] 科技产业发展 - 中国科创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 成本效率与应用落地方面展现独特优势 [2] - 企业在机器人 自动驾驶 半导体 新能源 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 - 科技板块估值显著提升 多家大型科技企业在港股市场成功进行再融资 [3] 上市制度优化 - 香港交易所推出"科企专线" 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 [4] - 正在受理的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达24家 12家特专科技企业通过18C章节公开递交上市申请 [4] - 申请企业涵盖视觉智能 元宇宙与数字内容平台 智能驾驶 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 [4] 市场交易表现 - 上半年现货市场 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