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

搜索文档
于东来,彻底变了
商业洞察· 2025-03-16 06:39
胖东来经营模式与业绩表现 - 2024年全年销售额达170亿元,同比增长超50%,13家门店日均客流量超10000人[21][22] - 商品准入严格,需提供检测报告并定期抽检,形成"安心消费"口碑[28][30] - 推出限购政策应对代购乱象,首次限制网红产品购买数量[31][32] 创始人于东来的管理理念 - 推行"家文化"管理,2024年员工平均工资达9000元,保洁最低7000元,提供40天带薪年假和10天"不开心假"[45][48][49] - 制定严苛行为规范,包括着装、服务细节等,违规案例中曾解散整个部门[53] - 通过即时奖励(如赠车)与惩罚结合强化执行力[56] 争议事件与公关策略 - 因"禁止彩礼"等干涉员工私生活的规定引发舆论争议[9][11][14] - 快速处理产品质量投诉,如56页调查报告、10倍赔偿等,累计赔偿超800万元[16][17][18] - 代购产业泛滥催生侵权问题,公司公开否认授权并追责[34][38] 扩张与行业影响 - 30年仅布局河南13家门店,2025年首次进军郑州打破不扩张承诺[42][74] - 2024年帮扶永辉、步步高超市,步步高净利润同比增长145%-166%,但永辉业绩下滑[62][65][66][67] - 推出10万元/人的总裁班,与东方甄选探讨合作可能[77][78] 品牌与创始人绑定效应 - 创始人健康问题与高强度工作引发关注,但其个人IP仍是品牌信任核心[84][87] - 线上线下形象割裂:线上争议不断,线下消费热度持续攀升[22][25] - 服务细节极致化,如免费直饮水、宠物寄养、利润透明等形成差异化竞争力[45]
京东拟减持永辉超市,可能结束十年投资;速卖通计划用百亿补贴再扶持1000个新品牌丨百亿美元公司动向
晚点LatePost· 2025-03-13 15:37
京东减持永辉超市 - 京东集团旗下公司京东世纪贸易计划在2024年4月2日至7月1日期间减持永辉超市股份,减持数量不超过2.66亿股,减持比例不超过2.94%,减持上限为当前持股数字[1] - 减持原因为自身资金需求,按永辉股价4.81元计算,最多可套现12.8亿元,而京东2024年自由现金流达437亿元[1] - 京东于2015年首次投资永辉,2018年追加投资,截至2023年财报,京东世纪贸易及一致行动人宿迁涵邦共计持有永辉13.39%股份[1] - 永辉超市2021-2023年连续亏损,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80亿元,但亏损逐年收窄,2024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14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 - 亏损原因包括零售行业整体挑战导致客流客单承压,以及2024年下半年战略和经营模式转型带来的阵痛[1] - 永辉正在学习胖东来模式,通过引进品牌商品、增设顾客休息区、提高员工工资福利等措施转型,旨在反内卷促创新[1] - 2024年3月以来京东多次减持永辉,股份仅剩2.94%,其中2024年9月名创优品以63亿元收购包括京东在内的多家公司永辉股份共计29.4%[1] 速卖通品牌扶持计划 - 速卖通百亿补贴频道上线于2024年初,海外官方译名Big Save,是平台2024年一号工程,招商对象包括跨境大卖和天猫品牌商家[2] - 入驻商家可获得品牌标识认证、优先展示和流量补贴等福利,旨在提升中国商品的品牌力和认知度[2][3] - 过去一年速卖通百亿补贴合作的95%品牌平台销售额已增长至超过百万美元[3] - 2024年计划通过百亿补贴再扶持1000个新品牌,使其年销售额超过百万美元,重点蓝海类目包括智能机器人、储能电池、VR眼镜、IP玩具、耳机等[3] - 宇树科技与速卖通达成官方合作,官方店铺预计本月中旬上线,首批商品包括机器狗Go 2、4D激光雷达、具身立体双目相机等,所有商品均加入百亿补贴[3] 硅基流动股东变更 - AI基础设施公司硅基流动工商变更,股东方新增美团关联公司,智谱转让股东身份及权益至Z基金主体[4] - 硅基流动成立于2023年8月,至今获得三轮融资,天使轮投资者包括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Pre-A轮投资方包括美团[4] - 创始人兼CEO袁进辉曾任职微软亚洲研究院,2017年创立一流科技,核心产品为开源深度学习框架OneFlow,对标TensorFlow和PyTorch[4] - 2023年2月王慧文创立光年之外,两个月后收购一流科技,袁进辉成为光年之外联合创始人,后王慧文因健康问题休养,2023年6月光年之外被美团收购[4] Boss直聘业绩创新高 - Boss直聘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4%至74亿元,付费企业客户数同比上涨17%至610万,月度活跃用户上涨25%至5300万,新增验证用户近4950万创年度增长新高[5] - 2021年开始拓展蓝领和下沉市场,2024年蓝领用户营收占比增至38%,制造业蓝领增速最快,非一线城市和小微企业收入贡献持续提升[5] - 2024年营销费用率降至28%为上市以来最低,运营效率提高助力净利润达15.85亿元,在2022年110%和2023年925%暴增后,依然实现44%同比增速[5] 阿维塔赴港上市计划 - 阿维塔科技加速推进港股IPO进程,计划最早2025年下半年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募资约10亿美元[6] - 阿维塔是长安汽车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打造的新能源汽车品牌,2023年12月长安汽车透露阿维塔有独立上市计划并已开启准备工作,原目标为2026年IPO[6] - 目前已完成C轮融资,投后估值超300亿元[6] 玛莎拉蒂取消电动超跑 - 玛莎拉蒂取消推出MC20跑车电动版计划,原因为市场调查显示MC20客户偏爱强劲的内燃机[7] - 玛莎拉蒂2023年销量缩水一半,调整后营业亏损为2.6亿欧元[7] - 2024年2月母公司Stellantis取消为玛莎拉蒂电动化投资15亿欧元计划,MC20电动版是第一款被取消车型[7] Northvolt申请破产 - 欧洲电池制造商Northvolt申请破产,公司成立于2016年,获得超100亿美元融资,最大股东大众汽车持股21%、高盛持股19%[8] - Northvolt被视为欧洲对抗中国电池厂商竞争、减少对中国依赖的希望,客户包括保时捷和宝马[8] - 公司在提高电池产量上存在问题,宝马2023年6月因Northvolt无法长期供应取消价值20亿美元电池合同[8] 诺基亚月球4G部署 - 诺基亚尝试在月球部署首个4G网络,为NASA 2027年阿尔忒弥斯三号任务提供通信支持,但因着陆器偏离预定着陆点并侧翻,计划未能完全实现[9] - 诺基亚宣布任务结束,但验证了网络操作关键方面,如网络在盒系统成功启动并接收地球指令,数据传输回地球,系统运行约25分钟且所有组件正常工作[9][10] - 诺基亚尚未透露是否会进行另一次测试[10] 亿航智能eVTOL销售 - 亿航智能2024财年销售与交付eVTOL 216架,较2023年52架增长315%,实现总收入4.56亿元,同比增长288.5%[11] - 经营亏损为2.53亿元,上年同期调整后净亏损为1.39亿元[11] - eVTOL结合直升机垂直起降能力和固定翼飞机高效巡航能力,具有环保、低噪音、安全性高等优势,被期待用于城市空中交通、物流运输和旅游观光等场景[11] AI编程趋势 - Anthropic首席执行官Dario Amodei表示未来3到6个月内90%代码将由AI编写,12个月后几乎所有代码可能由AI生成[12] - 程序员在定义功能、应用程序设计和决策方面仍发挥关键作用,AI将逐渐承担人类任务,需要重新评估有用和无用概念[12] - 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表示目前很少有人通过写代码编程,编程定义和所需技能将发生巨大变化[12] lululemon鞋类侵权 - lululemon的Chargefeel、Strongfeel和Blissfeel系列跑鞋及训练鞋被美国纽约联邦法院裁定侵犯Nike专利权,涉及运动鞋结构方面专利[13] - Nike曾寻求相关鞋款营收至少5%作为赔偿,实际判决赔偿35万美元低于诉求,lululemon将继续上诉并表示不影响现有产品[13] 迪卡侬管理层变更 - 迪卡侬任命创始人Michel Leclercq之子Julien Leclercq为董事会主席,接替2018年起任职的Fabien Derville[14] - Julien Leclercq现年40岁,在迪卡侬工作20年,负责业务从店铺管理到国际发展[14] - 上次创始人家族成员任董事会主席为Julien Leclercq哥哥Matthieu Leclercq,其帮助迪卡侬全球化扩张,2018年2月以与集团股东代表关系恶化为由辞职[15] 老铺黄金业绩增长 - 老铺黄金股价创新高,收714港元/股,市值超1200亿港元,上市以来股价涨近18倍[16] - 2023年国际金价上涨带动金饰价格上涨,老铺黄金采用古法制作工艺,产品价格集中在1万元至5万元[16] - 预计2023年净利润14亿元至15亿元,增长来自品牌影响力扩大、产品优化迭代和门店新增优化,同店平均收入有望超2亿元接近国际奢侈品牌水平[16]
胖东来导师却在国内开不下去了?成都人含泪送别这家日系超市
创业邦· 2025-03-07 03:36
文章核心观点 成都伊藤广场结业引发成都人情感共鸣,但伊藤洋华堂因价格劣势、服务体验不佳、百货业态老化等问题,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日式商超整体发展面临困境 [1][3][10][11] 分组1:成都伊藤广场结业情况 - 2月28日成都伊藤广场最后一天营业,顾客抢购商品,闭店前工作人员鞠躬送别顾客 [1][2] - 成都人在朋友圈表达对伊藤结业的不舍,将其形容为与童年告别 [3] 分组2:伊藤洋华堂特色与优势 - 伊藤洋华堂有干净的厕所,提供日式服务,把日本商超礼仪文化带进成都 [3][4] - 1997年大陆首家伊藤洋华堂在成都春熙路开业,鼎盛时在成都开8家店,带动周边房价上涨,2012年成都四家店年营业额排名靠前 [8] 分组3:伊藤洋华堂面临的问题 - 伊藤洋华堂商品缺乏独有附加值,自有品牌商品表现不佳,宣传的香肠与其他品牌区别不大 [5][6][7] - 伊藤洋华堂价格比山姆、盒马等贵,过分热情的服务劝退消费者,百货业态老化,在电商和跨境海淘竞争中乏力 [5][11][12] 分组4:伊藤洋华堂发展现状与行业趋势 - 伊藤洋华堂在北京发展不佳,连续亏损后陆续关店,如今只剩一家转型为食品超市 [8] - 2024年伊藤宣布关闭包括日本东北地区在内的17家店,母公司决定出售其非核心业务 [9][10] - 日式商超纷纷难以维系,伊势丹、永旺超市等陆续关闭部分门店 [10] - 2024年国内网上零售额增长9.8%,便利店零售额增长4.7%,百货店零售额下降2.4% [11]
山姆被立案,4亿中产害怕了
创业邦· 2025-02-27 03:03
山姆会员店人脸识别争议 - 广西大学法学研究生丁先生因无法使用朋友会员码被拒之门外,起诉山姆强制人脸识别涉嫌违法 [3] - 山姆规定会员码必须"专人专用",线下消费必须通过人脸识别验证,线上购物则不受限制 [4] - 用户更改照片需持身份证到店办理,亲友卡也需上传个人信息 [5] 隐私保护法律风险 - 山姆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身份认证方式,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必要性与最小化原则" [10] - 该做法可能侵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 [10] - 此前已有消费者投诉自助结账被强制刷脸,经投诉后山姆才改口称可不刷脸 [8] 会员制度商业价值 - 山姆中国付费会员超500万人,仅260元/年的基础会费年收入达13亿元 [12] - 2025财年Q4沃尔玛中国市场净销售额51亿美元(同比+27.7%),山姆贡献中国区七成营收 [12] - 山姆门店数达53家,过去12个月新增6家,成为沃尔玛在华核心增长引擎 [14] 品牌形象挑战 - 2024年10天内被五次曝光食品安全问题,2025年又出现蛋糕异物、车厘子坏果等事件 [14] - 强制人脸识别政策被质疑为"隐私收割机",影响品牌信誉度 [15] - 会员制度虽构建中产优越感,但实际使用中给家庭用户带来不便 [9]
胖东来也没有奇迹
投资界· 2025-02-11 07:38
核心观点 - 胖东来通过反常识的经营理念(不靠低价、不做巨头、不要增长)实现高毛利率与坪效,2023年原计划挣2000万实际盈利1.4亿[8][11] - 公司成功关键在于基于小规模的单店效率最大化,通过精细化管理、高员工薪酬与严格奖惩机制构建独特利益分配体系[23][25][27] - 行业传统扩张模式面临规模陷阱,管理成本与供应链复杂度随门店数量激增,胖东来通过主动控制规模规避结构性风险[19][22][25] 不靠低价 - 调改案例效果显著:步步高梅溪湖店客流与销售额分别增长6.5倍和6.7倍,永辉首店单日销售额暴涨13.9倍[13] - 差异化竞争策略:商品SKU达2万种,覆盖茶叶烟酒、金饰药品等,提供"丰富而不泛滥"的选品(如十余种特色可乐)[15][17] - 对抗电商冲击:2012年起主动关闭小型超市分店及电器业务,集中资源提升单店质量[17] 不做巨头 - 规模控制案例:河北惠友集团调改时关闭6家门店,董事长反思早年未听取于东来规模控制建议[19] - 财务数据对比:2023年销售额约107-146亿(超市贡献46亿),门店数量仅为永辉1%但销售额达其17%[20][17] - 供应链管理:2001年联合区域零售商通过"四方联采"将采购价压低30%-50%,但主动限制采购量避免质量风险[25] 不要增长 - 薪酬改革数据:调改后步步高员工月薪从2500元涨至4500元(涨幅80%),永辉基层加薪超1000元实现月薪4000+[26][27] - 工时优化措施:营业时间普遍缩短2-3小时,员工日均工作不超8小时,编制扩招降低人均负荷[26] - 利润分配机制:95%销售盈利分配给员工,创始人仅保留1-2个月利润,通过稳定增长预期维持激励机制[27][28] 行业对比 - 坪效差异:胖东来毛利率与坪效均超行业均值,13家A股上市商超2023年半数亏损[8][2] - 模式分化:传统商超依赖规模扩张(如永辉曾达胖东来75倍门店量),胖东来通过"关店策略"实现单店效率最大化[7][17] - 业态适应性:中国零售市场"大市场、小公司"特征明显,胖东来聚焦区域服务规避全国性供应链挑战[32][25]
勇闯山姆,月入10万的梦碎了
投资界· 2025-01-25 03:49
山姆代购行业现状 - 山姆代购行业因高性价比商品和社交平台传播形成庞大产业链,吸引大量从业者[5] - 代购主要通过赚取差价、分装售卖、跑腿费和会员返利等方式盈利[7] - 行业竞争激烈,大代购通过规模效应和多元化经营实现月入10万+,而中小代购难以复制[6][7] 山姆代购商业模式 - 大代购通过积累大量会员卡(每张680元)获取每月最高500元返利,数百张卡月收益可达10万元[6] - 拥有20多个500人代购群的资深代购,每次采购两三千件商品,月入10万+[6] - 部分代购开设线下连锁店,每件商品加价3-10元,周补货1-2次可实现月净利10万[6] - 头部代购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发展分代理和加盟商,月收入远超10万元[6] 中小代购经营困境 - 典型中小代购如林邻每周仅能采购1-2次,月收入约2000元,相当于生活费[9][10] - 唐山全职宝妈王清每周驱车2小时采购2次,月净利润仅2400元[10] - 中小代购面临闲鱼平台1%服务费等成本压力,难以获得大宗采购优惠[10][11]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大代购通过价格战挤压中小代购生存空间,部分甚至"不加一分钱"引流[11] - 山姆会员数2024年增长72%,人均消费超1.3万元,品牌知名度提升降低对代购依赖[11] - 山姆加强代购监管,如封禁频繁使用会员卡、减少汽车券和茅台抽奖等福利[11] - 代购卫生问题和抢购行为损害山姆品牌形象,促使政策收紧[11]
巨亏16亿,谁来拯救大润发?
商业洞察· 2024-10-19 07:47
核心观点 - 大润发从传统零售霸主到面临被出售的命运,经历了电商冲击、新零售转型失败等多重挑战 [4][5][6] - 阿里巴巴2017年以224亿港元入股高鑫零售36.16%股份,2020年追加280亿港元投资,但未能扭转大润发业绩下滑趋势 [6] - 2024财年高鑫零售营收725.67亿元(同比降13.3%),亏损16.68亿元(去年同期盈利7800万元) [6] - 潜在买家包括高瓴资本、润泰集团等,但传统商超行业整体衰退趋势未改 [13] 新零售变革 - 阿里2018年将大润发接入淘鲜达、饿了么等平台,推出"大润发优鲜"一小时达服务,但当年营收利润双降 [6] - 2020年引入自助收银、电子价签等技术,与盒马合作"盒小马",尝试中润发、M会员店等新业态 [6] - 2020年销售额1059.89亿元登顶超市百强榜,但2021年起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仅勉强扭亏 [6] - 转型失败主因:失去价格优势、高端化与原有客群错配、仓储会员店布局晚于山姆/Costco等对手 [6][7] 发展历程 - 1996年创立,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2009年以400亿元营收超越家乐福成为中国市场第一 [9] - 2011年与欧尚合并成立高鑫零售上市,市值峰值1278亿港元,份额超沃尔玛 [9] - 2014年投入超10亿元自建电商"飞牛网"失败,2016年首次关店(潍坊门店) [10][11] - 2017年阿里入股前,大润发保持19年未关店记录 [11] 行业现状 - 家乐福中国2019年被苏宁收购,沃尔玛2016-2020年关闭80家门店,2024年上半年关15家 [13] - 永辉超市2024年9月被名创优品63亿元收购 [13] - 全国超市门店数量从2012年11947家降至2020年5340家(降幅55%) [13] - 仓储会员超市市场规模2023年364.1亿元,预计2024年达387.8亿元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