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德宏州生态环境局:“绿色明珠”的创新实践
新华网· 2025-06-10 01:24
生态文明建设亮点 - 规划建设9个自然保护地 成立全国首支自然生态保护志愿者服务队 遏制有害生物入侵 [1] - 全州已知野生动物超过1000种 其中11种野生鸟类仅在德宏被发现 是国内唯一分布有5种犀鸟的地方 [1] - 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五分之一 39种为德宏特有 [1] - 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 16个地表水监控断面水质均值连续四年100%达标 [1] - 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50多个美丽乡村和800多个绿美乡村 [1] 绿色经济发展 - 绿色农业、绿色旅游、绿色食品、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等以"绿"为底色的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持续壮大 [1] - "十四五"期间储备清洁能源发电项目36个 装机容量192.3万千瓦 [3] - 累计造林72.13万亩 义务植树1845万株 森林面积持续扩大 [3] - 大力推进"旅游+""+旅游"多业态深度融合 绿色经济发展活力四射 [4] 跨境生态合作 - 边境线长达503.8公里 加强与缅中友协等民间团体的交往交流 [2] - 实施瑞丽市中缅边境地区环境保护交流合作中心项目 建立环境保护跨境定期会晤等工作机制 [2] - 举办7届"观鸟比赛" 吸引国内外观鸟爱好者参与 [2] 生态治理体系 - 完成363处623.07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3] - 整治瑞丽市团结大沟、芒市芒核村黑臭水体 [3] - 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落地发展 [3] 未来发展规划 - 持续加强生态环境风险全域动态排查和管控 [5] - 落实"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措施 [5] - 巩固拓展生态环境保护跨境交流合作 [5]
河南启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区域科技创新行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 河南省科技厅联合9部门发布《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科技创新建设幸福黄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标志着多部门联动、全产业推进的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区域科技创新行动正式启动 [1] - 方案聚焦"两高四着力",瞄准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筑牢生态屏障、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重大战略任务,以重大创新科技项目为载体破解关键技术瓶颈 [1] - 目标是通过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形成区域创新优势,引领黄河流域重点产业转型发展 [1] 科研主攻方向 - 围绕粮食安全、生态保护、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三化"改造、综合交通枢纽等领域明确科研方向 [1] - 集中资源开展研究和攻关,力争取得原创性、迭代性、颠覆性科研成果 [1] 实施举措 -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聚集沿黄九省区创新资源,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2] - 强化重大创新项目牵引,聚焦"7+28+N"重点产业链群,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装备制造、能源转型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2] - 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带动作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 - 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加强研发、中试、产业化、工程化一体设计 [2] - 建设沿黄九省区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2] -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关键技术攻关融资需求 [2]
呼伦贝尔推动生态治理向“大生态”转型升级
内蒙古日报· 2025-06-09 06:49
生态治理科技创新 - 呼伦贝尔市运用三维地图实时监控系统对全域生态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并联合执法部门对重点排污企业开展无人机航拍取证[1] - 该市整合56类4100条生态数据构建"生态一张图"体系,涵盖121个环境风险点、237个环境敏感点、378个问题清单及212家排污单位数据[1] - 通过4940块耕地排查数据与平台系统对接,为生态治理提供精细化数据支撑[1] 生态监管体系构建 -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网络,整合280个视频监控设备覆盖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等敏感区域[2] - 打通市-旗-乡镇三级执法网络,建立毁林毁草、生态赔偿等联合执法机制,2023年通过"双随机、一公开"平台抽查企业75家[2] - 综合指挥平台实现执法全流程数字化办理,执法效能显著提升[2] 生态监测与数据协同 - 统筹森林草原、大气水环境等24项生态监测内容,实现保护-监管-修复全链条覆盖[2] - 推动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部门数据协同,完成跨领域数据深度融合[2] - 通过"大生态"治理模式推动传统监管向科学决策转型升级[2] 生态资源禀赋 - 呼伦贝尔拥有12.6万平方公里森林、10万平方公里草原、2万平方公里湿地及500多个湖泊、3000多条河流[1] -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被列为区域发展核心任务[1]
天蓝 水碧 山青“三重奏”
中国环境报· 2025-06-09 01:43
生态环境质量 - 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居全国前列 [1] - 9个中心城市、88个县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平均优良天数比例99.1% [3] - 贵阳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四 [4] - 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主要河流222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99.1%,23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7] 空气质量改善措施 - 贵阳市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预报体系和"天、空、地"一体化的外场综合观测系统 [4] - 贵州推出一系列制度方案,包括调整产业、降尘控车、压减燃煤、联防联控等举措 [4] - 2024年7月印发实施《贵州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细化29项具体措施 [4] - 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到重点工业企业持续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5] 水资源保护 - 黔东南州通过综合治理、协作保护、景区联动等措施加强舞阳河流域治理与保护 [7]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舞水(舞阳河)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7] - 贵州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实施一揽子计划和一系列措施 [8] - 黔东南州、黔南州、铜仁市、黔西南州跻身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前30名 [8]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 2024年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266.14万吨,综合利用量为8838.25万吨,处置量为1880.72万吨 [10] - 全省危险废物(不含医疗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约358.94万吨/年,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13.10万吨/年 [10] - 六盘水市水城区杨梅片区煤矸石填沟造地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项目预计可消纳约100.2万吨煤矸石 [10] - 2024年8月发布《贵州省煤矸石填沟造地试点示范技术指南(试行)》,实施第一批6个试点示范项目,拟消纳煤矸石约1300万吨 [11] 生态修复与资源转化 - 2024年全省生态修复消纳磷石膏721万吨,占全部消纳量的61% [12] - 推进实施清镇市莲花寺村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遵义市铝业赤泥土壤化边坡治理与基干土制备等项目,拟消纳赤泥约20万吨 [12] - 建成"焙烧法""水洗法"锰渣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年处理锰渣160万吨 [12] - 单株碳汇项目已惠及全省668个村1.2万户,共开发479.8万余株林木,年可售碳汇量4797万千克,开发金额1439.3万元 [5]
生态治理圈也是绿色经济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7 19:52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 -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沧州南大港湿地和天津中新生态城成为生态治理典范 [1] - 京津冀地区面临水污染 湿地退化和岸线侵蚀等跨界环境问题 导致"近水不能戏水""临海不能亲海"的困境 [1] -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 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也是河流密布 湿地集中 海岸绵长的环保关键地带 [1] 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 京津冀构建"统一标准 统一监测 统一执法"的生态协同治理体系 打破行政壁垒 [2] - 天津与河北建立近岸海域联合保障机制 共商总氮管控 水质保障和海洋环境信息化监管 有效遏制"船-港-城"污染物排放 [2] - 北京高校智力资源联合怀来县设立湿地修复科技示范中心 提升跨界湿地保护效率 [2] 生态价值转化 - 南大港依托湿地美景推出文旅融合项目 成为冀东沿海生态旅游新地标 [3] - 天津七里海湿地吸引绿色制造业项目落户 形成光伏组件生产与麋鹿栖息共存的生态产业模式 [3] - 衡水湖开发候鸟观测等业态 吸引大量京津游客 带动沿线乡村文旅 生态农业和绿色餐饮等产业发展 [3]
以破局者姿态“趟路子”,长三角这一年探出了哪些新模式?
第一财经· 2025-06-06 13:07
长三角经济表现 - 2024年长三角地区GDP突破33万亿元 同比增长5.5% 占全国比重达24.7% [1] - 2025年一季度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超过25% [1] - 长三角"万亿城市"数量增至9个 占全国1/3 [1] 跨域生态治理 - 方厅水院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 为国内首个跨省域房建项目 [2] - 沪苏浙5年投入520亿元治理太浦河区域 关停1.5万家污染企业 拆除3000处非法设施 [3] - 长江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 太湖连续17年实现"两个确保" [3] 科创产业协同 - 南通市北高新区吸引超300家科创型企业落户 [5] - 百优达科技"透析人工血管"获批国内首款上市注册证 [5] - 沪苏大丰产业聚集区2023-2024年规上开票销售均超100亿元 [7] 交通基建进展 - 南京北站总建筑面积29.67万平方米 预计2027年竣工 [9] - 海太长江隧道全长39.07公里 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 为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 [11] - 2024年长三角新增铁路里程667.6公里 池黄高铁等多条线路建成通车 [12] 产业协同模式 - 南通市北高新区与上海静安共建"聚能湾孵化器"等科创飞地 [5] - 计划设立3亿元科创母基金 支持"研发在上海 转化在江苏"模式 [7] - 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规划面积14.4平方公里 预计集聚10万人口 [11]
以自然之力恢复生态环境,以生态颜值激活经济价值 兴隆湖有片“水下森林”
四川日报· 2025-06-05 00:42
兴隆湖生态治理成效 - 兴隆湖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3][4] - 湖区种植198万平方米沉水植物,构建多层次"水下森林",形成11种水深梯度[4][5] - 采用"林水一体"模式实现岸线生态与水生态无缝衔接,形成完整食物链[5] - 厌氧型底泥占比从23%降至良性循环状态,从"藻型浊水"转为"草型清水"[4][5] 生物多样性提升 - 观测记录鸟类181种(水鸟70种),雁鸭类水禽单次统计最大数量达4537只[2][6] - 极危物种青头潜鸭连续3年到访,黑颈鹤、棉凫等国家保护动物频繁现身[6] - 成为成都平原重要水鸟越冬栖息地[2][6] 文旅经济发展 - 举办环湖跑、龙舟赛等活动100余场,单日游客量峰值达10万人次[2][8] - 建成8.848公里环湖慢跑绿道,配套儿童艺术中心、极限运动公园等设施[8] - 开放水上活动区域,打造健康运动、亲子娱乐等多元消费场景[8] 产业集聚效应 -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创新企业因环境优势在周边布局[8] - 形成产业集聚与生态景观相融合的公园城市格局[8] 四川省环境质量 - 水环境质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345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10] - PM2.5年均浓度29.8微克/立方米创监测新低,15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均进全国前100[10] - 生态质量指数70.95同比上升0.09,86.9%县域生态质量达一二类标准[11]
六五特刊 | 一个湖与一座城的相互成就
中国环境报· 2025-06-05 00:05
太湖治理成效 - 太湖湖体30年来首次实现全年平均水质达Ⅲ类,成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大湖泊中首个实现全年"良好"湖泊[1] - 2008年—2024年累计投入1350亿元用于太湖治理[1] - 首创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船"太湖之星",有效降低太湖湖体内源污染物释放[1] 产业转型与污染控制 - 无锡市持续推进化工行业整治,减少入湖污染物排放,倒逼低端落后产能腾退提升[2] - 周铁镇百余家化工厂等高污染行业企业全部退出,2024年新引入产业总产值超250亿元[2] - 太湖流域产业绿色转型推动污染负荷减轻,生态系统重新焕发生机[2] 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 - 建成超80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净化入湖水体并提供栖息环境[3] - 2024年太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升至3.12,首次达到"优秀"等级[3]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频频现身[3] 环境质量与公众满意度 - 无锡PM2 5浓度大幅下降60 3%,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升26 2个百分点[3] - 2024年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为95 2%[3] - 连续十年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年度首个全局性会议主题[4]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宜宾交出3年成绩单 一场开在长江边的发布会
四川日报· 2025-06-04 00:01
绿色发展成效 - 过去3年宜宾22个国省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持续保持100% [3] - PM2.5累积浓度降低8.4%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上升30位 [3] - 2022年以来GDP增长16.8% 绿色低碳产业占比达44.8% [3] 生态修复措施 - 建成生态廊道91公里 沿江竹林风景线近50公里 陆路竹林廊道近300公里 [3] - 清退岸线近6公里 拆除违法建筑物1.3万余平方米 [4] - 提前两年完成155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 优良水体比例达88.9% 较2022年提升30% [4] 生物多样性恢复 - 放流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逾1500万尾 长江鲟首次实现天然水域自然繁殖 [5] - 境内活跃鸟类达392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四川山鹧鸪繁殖成功率从15%上升至32% [5] 区域协同治理 - 携手川、滇九县(区)建立南广河共护联盟 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格局 [4]
陇原答卷二十载青山作笔绘新卷——甘肃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的绿色实践
中国环境报· 2025-06-03 01:34
文章核心观点 - 甘肃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 通过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实践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 探索出西部特色绿色发展路径 [2][4][9][13] 崇信县生态建设成果 -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且权重提升至20% 完成生态修复210万平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46.64% 绿化覆盖率53.11% [5][22]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三年达91%以上 地表水水质达Ⅲ类标准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5][22] -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绿色农产品产值18.75亿元 生态+工业实现绿色工业产值58.5亿元且单位GDP能耗下降15% 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且综合收入38.3亿元 [6][23] 古浪县绿色发展成效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7.8亿元 通过三代治沙人努力使植被成活率突破85% 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突破20亿元 [9][10][26] - 打造百亿级羊产业集群(存栏量350万只) 五十亿级奶产业集群(存栏量5.9万头) 二十亿级蔬菜产业集群(产量68万吨) 农业产业链产值85亿元 [11][27] - 2024年接待游客722.97万人次 旅游收入49.29亿元 2023年碳汇开发收益151万元并完成全市首单林业碳汇交易 [11][27][28] 临泽县生态治理进展 - 2023年GEP达119.86亿元 发放全省首笔GEP生态价值贷80万元 单位GDP能耗下降6.7% 电耗下降21% 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9% [16][32] - 完成人工造林7448亩 退化草原改良1万亩 沙化土地治理两万亩 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30.83% [15][31] - 2024年接待游客83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 同比增长22.5%和58.48% 建成高标准农田46.38万亩 [17][33] 舟曲县生态保护措施 - 白龙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Ⅰ类标准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98.6% [36]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2.5% 建成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区89万亩 完成人工造林12.6万亩 [37] - 打造中藏药材标准化基地3.2万亩 配套新能源充电桩120个 实现公交车辆新能源化改造 [38] 两当县生态产业布局 - 森林覆盖率76.3% 林木绿化率87.37% 截至2024年累计实现生态农业产值14.16亿元 绿色认证产品溢价贡献率超50% [41][42] - 带动农户经营性收入占比提升至51.4% 2020-2024年累计投入8.9亿元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单位GDP能耗下降18% 绿色经济占比突破65% [42][43] -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7万元 年均增长7.9% 林业产业贡献率达50.1% [44] 南梁镇红绿融合实践 -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2.8平方公里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2万亩 完成子午岭林缘区生态移民搬迁136户 修复历史遗留矿山图斑27处 [46] - 红色旅游年接待量突破120万人次 带动第三产业占比达77% 建成风电装机15万千瓦 光伏发电装机8万千瓦 [51] - 建成食用菌产业园年产6000吨 中药材种植基地6300亩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2%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4.3%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