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制造业

搜索文档
以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土地生产率提升
中国环境报· 2025-09-15 02:09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我国全力推进"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土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与生 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提升土地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低碳转型对提升土地生产率的战略意义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保障土地资源安全、驱动产业迈向高质量 发展的关键路径。 三是技术创新不足限制转型发展。尽管在土地利用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技术成果,但与绿色低碳转型的 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农业领域,精准农业技术、智能灌溉系统的普及率较低,无法实现土地 资源的精准高效利用;在工业和城市建设中,低碳建筑技术、土地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相对滞后。 技术创新不足导致土地绿色低碳转型缺乏有力支撑,难以突破发展瓶颈。 以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土地生产率的实施路径 实现土地生产率的绿色提升,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笔者建议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动产业低碳化。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在农业用地方面,减少高碳作物种植比例,扩大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规模。发展林下经济、观光农业等 新业态,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效益。在建设用地方面,严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如何突破“四难”,多方专家支招
第一财经· 2025-08-11 05:34
核心观点 -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协同推进 通过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机制创新 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1][4][5]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难度量 难抵押 难交易 难变现"的普遍问题 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转化路径 [1][5][7] - "两山"转化需要完成自然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绿色化三次转化 形成完整的路径循环链 [5][7]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探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 是对工业文明生态危机的反思 [2] - 采用点面结合 标本兼治方式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核心是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民生议题 [2] - 遵循生态保护一般规律并结合地域特色 探索不同区域生态生产力的科学激活方式 [3][4] - 东北地区案例: 通过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发展林下经济(人参 木耳)和森林康养产业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4] 机制创新与政策支持 - 需要体制机制创新 包括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完善绿色产业扶持政策 [4]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文件提出 到2025年解决生态产品"四难"问题 [5] - 需要从生态产品权属确定 交易体系构建和市场主体培育三方面发挥市场平台作用 [7] -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 提升试点实践经验的引领作用 [7] 产业发展方向 - 未来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8] - 重点发展绿色制造业 绿色服务业 绿色能源产业 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 [8] - 持续优化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工具箱 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 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8] - 自然生态的产业化经济化和产业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是两个重要实践领域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7] 区域实践与借鉴意义 - 浙江经验证明: 正确发展理念下充分发挥生态优势 可在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发展 [1][4] - 该经验对生态环境脆弱 发展模式粗放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 地方高校应搭建平台智库 锚定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 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探索 [7]
生态治理圈也是绿色经济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7 19:52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 - 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沧州南大港湿地和天津中新生态城成为生态治理典范 [1] - 京津冀地区面临水污染 湿地退化和岸线侵蚀等跨界环境问题 导致"近水不能戏水""临海不能亲海"的困境 [1] -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 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也是河流密布 湿地集中 海岸绵长的环保关键地带 [1] 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 京津冀构建"统一标准 统一监测 统一执法"的生态协同治理体系 打破行政壁垒 [2] - 天津与河北建立近岸海域联合保障机制 共商总氮管控 水质保障和海洋环境信息化监管 有效遏制"船-港-城"污染物排放 [2] - 北京高校智力资源联合怀来县设立湿地修复科技示范中心 提升跨界湿地保护效率 [2] 生态价值转化 - 南大港依托湿地美景推出文旅融合项目 成为冀东沿海生态旅游新地标 [3] - 天津七里海湿地吸引绿色制造业项目落户 形成光伏组件生产与麋鹿栖息共存的生态产业模式 [3] - 衡水湖开发候鸟观测等业态 吸引大量京津游客 带动沿线乡村文旅 生态农业和绿色餐饮等产业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