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中心

搜索文档
新琪安上市首日涨超21%;曹操出行通过港交所聆讯丨港交所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0 23:08
新琪安集团上市表现 - 食品添加剂生产商新琪安集团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开盘跳涨60%,收盘上涨21 43%,每股定价18 9港元,共发行1058 54万股股份[1] - 公司主要生产销售高倍甜味剂三氯蔗糖等代糖产品,主要大客户包括可口可乐、雀巢等[1] - 上市首日的强劲表现凸显了市场对食品添加剂行业,尤其是代糖产品的积极预期[1] 曹操出行通过港交所聆讯 - 网约车平台曹操出行通过港交所聆讯,拟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成立于2015年,由吉利集团孵化,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之一[2]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76 31亿元、106 68亿元和146 57亿元,分别亏损20 07亿元、19 81亿元、12 46亿元[2] - 近年来营收持续增长,尽管仍面临亏损挑战,上市有望为其带来更多资金支持,推动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2] 圣贝拉通过港交所聆讯 - 月子中心运营商圣贝拉通过港交所聆讯,拟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是亚洲及中国最大的产后护理及修复集团[3]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4 72亿元、5 6亿元、7 99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0 45亿元、0 21亿元、0 42亿元[3] - 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净利润的逐步改善,表明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和市场潜力[3] 有利集团财务预期 - 有利集团预计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将录得净亏损约1亿港元至1 3亿港元,同比由盈转亏[4] - 亏损主要因公营房屋建筑项目的合约价格负向调整,导致合约价值减少并对集团建筑业务的毛利率造成不利影响[4] - 香港物业市场下调导致集团商业投资物业的未变现重估亏损[4] 港股行情 - 恒生指数最新点数24162 87,6月10日涨跌幅-0 08%[5] - 恒生科技指数最新点数5392 19,6月10日涨跌幅-0 76%[5] - 国企指数最新点数8767 36,6月10日涨跌幅-0 15%[5]
只赚富人生娃的钱,“最贵”月子中心IPO了
虎嗅APP· 2025-06-02 03:20
公司概况 - 圣贝拉定位高端月子中心品牌,主打28天收费13.88万元起的月子套餐,日均消费近5000元,被称为"月子中心爱马仕",并借助戚薇等女艺人入住案例强化高端形象 [3] - 公司业务涵盖产后护理(月子中心)、家庭儿童护理服务及女性功能性食品三大板块,其中月子中心收入占比超80%(2021-2024H1数据) [8][9] - 采用租赁高端酒店的轻资产模式,72家门店中58家为自营,14家为代运营 [10] 财务表现 - 营收呈增长趋势:2022年4.72亿元→2023年5.60亿元→2024H1达3.58亿元,但盈利波动显著,经调整净利润从2022年亏损4463万元转为2023年盈利2077万元,2024H1盈利1715万元 [4][14] - 高端业务单客收入稳定:圣贝拉中心客单价维持在22万元左右(2021-2024H1),但单店年均客户数从2021年122人降至2023年90人 [10][11] - 成本结构承压:租赁成本占销售成本35-40%(2024H1为8780万元),人力成本占比30-34%(2024H1为7840万元),两项合计占比近7成 [12] - 毛利率波动:2021-2024H1介于29.9%-36.5%之间,2024H1为34% [14] 业务策略调整 - 推出低价品牌"小贝拉"平衡收益:客单价约10万元,客户数从2021年460人激增至2024H1的1359人,增速显著高于主品牌 [11][13] - 区域集中度高:一线城市贡献约70%收入,但导致租赁成本难以下降 [12] 合规与经营风险 - 商业诋毁纠纷:因贬损竞争对手"巍阁"服务被判赔偿50万元并公开道歉,双方互发负面文章被法院认定超出合理商业评价范畴 [17][19] - 虚假宣传问题:包括使用无权威性的ACI护理师认证、虚假宣称"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研究"等,2022年被杭州市监局罚款1.05万元 [20] - 无证行医记录:北京月子中心2021-2022年两次因无证中医诊疗被罚,累计罚款15.3万元 [21] - 违规金融操作:曾向第三方发放民间借贷(已结清),存在潜在监管处罚风险 [21] 行业环境 - 市场高度分散:圣贝拉2023年以月子中心收入计市场份额仅1%,行业龙头爱帝宫2024H1营收同比下滑10.6%至2.75亿港元且处于停牌状态 [26] - 新生儿数量锐减:中国新生儿从2018年1520万降至2023年902万(降幅超40%),直接压缩行业客源基础 [27] - 预付费模式风险:行业因资金链断裂倒闭案例频发,同质化竞争加剧 [26][27]
只赚富人生娃的钱,“最贵”月子中心IPO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5-30 03:35
核心观点 - 公司定位高端月子服务但陷入亏损困境 28天收费13 88万元起 2022年经调整净亏损4463万元 高成本结构导致租赁与人力成本占销售成本近70% [1] - 公司合规风险密集暴露 包括无证行医被处罚 违规发放民间借贷 校招资料中疑似代孕宣传痕迹 [1] - 虚假宣传问题频出 涉及资质 合作 产品 竞争等多个维度 如宣称护理人员持有无权威性的"国际ACI母婴护理师资格证" [1] 业务表现 - 2022-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 72亿元 5 60亿元 3 58亿元 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4463万 2077万 1715万 盈利不稳定 [4] - 月子中心业务贡献超80%收入 2021-2024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2 3亿元 4 1亿元 4 7亿元 3 1亿元 [6] - 家庭护理服务及女性功能性食品板块对营收贡献有限 [7] - 2021-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分别为30 6% 29 9% 36 5% 34 6% [12] 运营模式与成本结构 - 采用租赁高端酒店的轻资产模式 72个月子中心中58家为自营 14家为代运营 [8] - 2021-2024年上半年租赁成本分别为7120万元 1 23亿元 1 26亿元 8780万元 占销售成本37%左右 [10] - 人力成本分别为5390万 1 05亿元 1 21亿元 7840万元 占销售成本30%-34% [10] - 一线城市贡献约70%收入 但租赁成本难以协调 [10] 客户与定价 - 圣贝拉中心客单价维持在22万元左右 小贝拉中心客单价约10万元 [9] - 2021-2024年上半年每家自营月子中心平均客户数量为122人 92人 90人 49人 [9] - 小贝拉模式客户数量显著增长 从2021年460人增至2023年1977人 2024年上半年达1359人 [11][12] 合规与经营问题 - 北京月子中心2021-2022年两次因无证行医被处罚 最高罚款15万元 [1][20] - 曾违规向第三方发放民间借贷 违反《贷款通则》 [5][21] - 校招资料中疑似包含代孕宣传内容 涉嫌违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 [21] - 因商业诋毁竞争对手被法院判赔50万元 [14][15] - 虚假宣传包括伪造ACI认证 虚假宣称"唯一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等 被多次处罚 [18][19] 行业背景 - 行业高度分散 公司2023年市场份额仅1 0% [25] - 新生儿数量从2018年1520万锐减至2023年902万 五年降幅超40% [26] - 同行爱帝宫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10 6% 亏损扩大至3900万港元 [25]
住28天要13万,月子中心圣贝拉冲刺港股,投资者众星云集
南方都市报· 2025-05-28 09:43
上市进展 - 公司已获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满足港股上市聆讯前置条件 [1][3] - 上市联席保荐人包括瑞银集团 [8] 商业模式 - 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月子中心设于高档酒店并根据需求租赁房间 [1][4] - 轻资产模式实现快速扩张,新中心一般3个月内实现净正经营现金流 [6] - 主要业务包括月子中心(营收占比85.7%)、家庭护理服务及女性功能性食品 [4] - 2024年上半年月子中心营收3.06亿元 [4] 品牌与定价 - 拥有三个月子中心品牌:圣贝拉(13.88万元起/28天)、艾屿(8.88万元起/28天)、小贝拉(6.88万元起/28天) [5] - 各品牌定位不同:超高端(高净值家庭)、高端(中高产女性)、轻奢(年轻中产) [5] 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营收3.58亿元,利润1714.9万元 [1][7] - 2021-2023年营收从2.59亿元增长至5.60亿元 [6] - 月子中心业务毛利率约30% [7] - 主要成本为酒店客房租赁(2024上半年占收入24.5%)和人工成本(占销售成本30%以上) [6] 扩张情况 - 已覆盖中国22个一二线城市及香港、新加坡、洛杉矶地区 [4] - 2021-2024年上半年新增月子中心数量分别为10家、11家、7家、17家 [6] 投资者与创始人 - 创始人向华为牛津大学本硕,曾任职瑞银香港分行 [8] - 投资者包括高榕资本、新鸿基、腾讯(C轮投资1.5亿元)、太古地产、中国人寿等 [3][8] - 香港美心集团创始人伍沾德长女伍淑清曾参与种子轮投资并任独立非执行董事 [10][11] 合规问题 - 2022年因虚假宣传被杭州市萧山区市监局罚款1.05万元 [7] - 证监会要求补充说明违规行为整改情况 [7]
“月子界爱马仕”,香港上市前被曝疑似宣传代孕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5-27 10:15
公司业务与上市进展 - 公司旗下月子中心品牌"圣贝拉"、"艾屿"和"小贝拉"的28天月子套餐价格分别为13 88万元、8 88万元和6 88万元起,最高套餐达50多万元[3] - 公司已正式获准启动港股IPO进程,拟发行不超过1 92亿股普通股,境内运营主体为杭州贝康健康科技集团[3] - 公司号称拥有中国最大的高端月子中心网络,曾服务多位明星客户[3] 疑似非法业务与合规问题 - 早期招聘PPT中提及"代母"、"性别筛选"、"借精"、"借卵"等字眼,疑似存在非法辅助生殖业务[5][8] - 国内法律明确禁止代孕及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公司宣传内容涉嫌违法[8] - 第三方招聘平台显示公司大量招聘月嫂、母婴护理师等岗位,要求护理或医学相关专业[11] 公司发展历程与融资 - 公司由两位80后海归向华和林宛颐联合创立,2017年在杭州开设首家月子中心[13][15] - 早期采用租赁五星级酒店的轻资产模式,首家月子中心实际在珠海设立[15] - 2018年至2020年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榕资本、新鸿基、腾讯投资等,累计金额近3亿元[16] 并购与扩张 - 2021年收购广禾堂食品,推出女性功能性食品业务[17] - 2022年收购功能性内衣品牌S-bra,并陆续并购多家月子中心[18] - 2024年收购悦子阁后,旗下"悦阁"月子中心爆雷停摆,公司称不承担法律责任[18] - 2022年至2024年陆续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洛杉矶开设月子中心[20] 虚假宣传与财务表现 - 早期宣传中使用美国认证协会(ACI)背书,但ACI在2019年被央视曝光为虚假认证机构[22][23] - 2021年收购南京月子中心时虚假宣传品牌升级,后被法院认定违法[24] - 官网曾使用"国内第一家艺术疗养母婴护理中心"等虚假描述,2022年被罚款1 05万元[24] -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2 59亿元、4 72亿元、5 6亿元,扣非净利润波动较大,2023年首次盈利0 17亿元[24]
“坐个月子收我100万,你还说亏钱?”
36氪· 2025-05-27 10:10
公司概况 - 圣贝拉定位高端月子中心市场 主打奢华服务 56天女王套餐最高报价116.88万人民币 日均消费达2万人民币 [1] - 公司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 与高档酒店合作 门店覆盖北上广深及香港、新加坡等一线城市 [1][7] - 明星效应显著 戚薇、吉娜等女星曾入住 通过社交媒体强化高端品牌形象 [1][18] 财务表现 - 2021-2024H1累计净亏损超12亿元 其中2022年单年亏损达4.12亿元 [1] - 2024H1经调整后盈利仅1715万元 盈利能力薄弱 [1] - 毛利率持续低迷 2024H1为34% 显著低于行业预期水平 [4] 成本结构 - 租金成本占比居高不下 2021-2024H1租金及使用权资产折旧占收入22.5%-27.5% [12] - 人力成本占比33%左右 与租金合计吞噬近半营收 [13][14] - 营销费用持续攀升 销售费用率接近20% 明星代言及社交媒体推广投入巨大 [18] 商业模式痛点 - 轻资产模式隐含重成本 高端酒店合作虽提升品牌调性但租金压力显著 [7][10] - 行业存在严重中间商分利问题 供应链成本控制困难 [3] - 获客成本高企 因服务复购率极低且目标客群狭窄 [20] - 非标服务难以规模化 定制化特性制约成本摊薄 [20] 同业对比 - 竞品爱帝宫2024H1毛利率更低仅25.5% 已遭遇停牌危机 [4] - 成都市场定价分层明显:圣贝拉(18.88万起)>茉莉智慧(13.88万起)>爱帝宫(4.98万起) [11] - 行业普遍采用酒店合作模式 但选址档次直接决定定价能力 [10] 战略调整 - 通过收购广禾堂、S-bra尝试垂直整合供应链 效果未达预期 [14][17] - 推出子品牌艾屿、小贝拉实施多品牌战略 覆盖不同价格带 [23] - 探索零售业务转型 将月子服务衍生至母婴产品领域 [22][23] 行业趋势 - 市场呈现两极分化:高端品牌延伸产品线 平价品牌聚焦性价比 [21] - 公立医院可能切入中端市场 凭借医疗资源形成竞争壁垒 [25] - 社区家庭式/上门式月子服务兴起 反映消费降级需求 [21]
完善月子中心监管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5-20 22:24
行业现状与问题 - 护理人员未持有育婴师或护士资格证 [1] - 实际服务与合同条款存在明显差异 [1] - 通过捆绑营销等形式诱导二次消费 [1] - 挪用预付款用于盲目扩张 [1] - 今年一季度月子中心服务投诉增幅显著 [1] - 行业准入标准模糊 多数以"健康管理公司"或普通企业名义注册 [1] - 未被归类为公共场所或医疗保健机构 注册仅需满足个体工商户基本条件 [1] - 卫生、医疗保健、婴幼儿护理等关键领域专业要求近乎空白 [1] 监管政策缺失 - 缺乏国家层面刚性约束 [1] - 2018年《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仅为推荐性标准 [1] - 2015年《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管理和服务指南》仅为指导性文件 [1] - 政策文件不具备强制性 导致关键要素管理缺乏规范约束 [1] 监管困境与挑战 - 监管涉及多部门 "九龙治水"导致执法效率低下 [2] - 市场需求推动行业迅猛发展 新问题对监管提出更高要求 [2] 地方探索与治理建议 - 部分省市出台地方性法规 明确标准和监管职责 [2] - 建议推动三大转变:从"多头监管"转为"统一主体" [2] - 建议将月子中心纳入专项管理 加快制定国家标准或将推荐性国标升级为强制性 [2] - 建议从"事后灭火"转向"事前预防" 建立资金存管平台和经营异常预警系统 [2] - 建议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 鼓励行业协会制定服务规范 [2] - 建议畅通消费者监督渠道 支持商业保险探索风险分担机制 [2]
投资界24h | 雷军正闭关准备发布会;腾讯投他,要IPO了;鼓励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搜狐财经· 2025-05-19 01:15
小米集团 - 雷军正在闭关准备发布会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透露雷军近况 [1] - 小米Civi 5 Pro由卢伟冰操刀 雷军发布 [1] 圣贝拉IPO - 高端母婴护理品牌圣贝拉获准启动港股IPO 拟发行不超过1.92亿股普通股 [1] - 28天月子套餐起步价13.8万元 "女王套餐"高达50多万元 被称为"月子界爱马仕" [1] - 戚薇、唐艺昕、吉娜、李艾等明星曾入住 [1] 证监会政策 - 鼓励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2] - 私募基金投资期限满48个月 第三方交易锁定期由12个月缩短至6个月 [2] - 重组上市中非控股股东锁定期由24个月缩短至12个月 [2] 森合创新 - 割草机器人初创公司森合创新宣布解散 成立不足三年 [2][3] - 曾获近亿元融资 众筹超230万美元 [2] - 去年底开始交付首款产品Oasa R1 [2] - 因团队动荡、量产难题及融资困境导致解散 [3] 汉邦科技 - 江苏汉邦科技登陆科创板 首发价格22.77元/股 [4] - 开盘大涨115% 市值超43亿元 [4] 绿茶集团 - 绿茶集团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IPO发行价7.19港元/股 [6] - 开盘一度跌近7% 市值约47亿港元 [6] - 2008年由王勤松和路长梅创办 主打面包诱惑和绿茶烤鸡等招牌菜 [6] 英伟达 -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下一代中国产品将不是Hopper系列 [8] - Hopper系列已无法修改 [8] 苹果公司 - 苹果计划为欧盟用户提供设置除Siri外的默认语音助手能力 [8] - 变更将覆盖iPhone、iPad和Mac 可能允许设置亚马逊Alexa或谷歌助手 [8] - 为适应欧盟法规调整 [8] OpenAI - 发布代码Agent Codex 可自动执行编写代码、修复错误等任务 [9] - 由Codex-1模型提供支持 针对软件工程优化 [9] - 通过强化学习训练 能贴合程序员代码风格 [9] 融资动态 - 中科紫东太初完成首轮数亿元融资 由中科创星领投 [9] - 魔法原子完成数亿元战略融资 投资方包括禾创致远、芯联资本等 [9] - 创芯国际获近亿元B轮融资 由粤科基金与投控东海旗下基金联合领投 [10]
中消协点名月子中心“跑路”问题
快讯· 2025-05-08 06:36
月子中心行业投诉情况 - 月子中心服务投诉增幅明显 机构倒闭问题最为突出 [1] - 母婴消费需求升级推动月子中心市场迅速发展 但行业管理滞后和服务监管薄弱问题暴露 [1] 投诉主要问题 - 机构突然跑路 某连锁品牌全国门店突然关闭 部分门店闭店前仍诱导消费者付款 [1] - 不公平格式条款问题突出 消费者退款被扣除高额违约金 或约定未入住不退费 [1] - 免费拍照套路多 以赠送拍照为诱饵 拍摄时诱导购买高额摄影套餐 [1] - 服务与承诺不符 夸大服务内容或虚构项目 实际入住后与销售承诺存在较大出入 [1]
天价月子中心,告别黄金时代
虎嗅· 2025-04-06 23:51
文章核心观点 曾经的朝阳行业月子中心如今靠内卷、打价格战吸引顾客,频频爆雷,主要原因包括商业模式硬伤、服务质量不佳、销售手段引发信任危机以及公立医院的竞争[4][5] 分组1:月子中心行业现状 - 近5年注销、吊销、撤销的月子中心相关企业达417家,许多产妇和家庭受损[3] - 业内头部品牌也亏损严重,圣贝拉年均亏4亿,爱帝宫已停牌[5] 分组2:行业曾经的黄金时代 - 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催生三万亿母婴市场需求,月子中心进入黄金时代[7] - 2017 - 2018年二胎妈妈在月子会所坐月子比例大幅增加[8] - 2016 - 2019年国内月子中心投融资超45亿,规模以上月子中心数量增长[11] 分组3:商业模式困境 - 月子中心部门庞大、劳动力密集,无论哪种经营模式都很重,成本高[14] - 以母婴护理为例,1V1服务客户越多成本越高,获客成本也高[14] - 5万客单价的月子中心扣除各项成本后仅能勉强维持盈亏平衡,疫情冲击下易赔钱[16][18] 分组4:成功案例 - 雪华的月子中心靠顾客口碑传播节省成本,各方面做到价格区间“顶配”赢得青睐[20][22] 分组5:服务质量问题 - 部分月子中心月嫂不专业,月子餐质量差,服务多外包且不稳定[27][29][30] - 新生儿数量缩水近半,但月子中心数量约为2016年的3倍,竞争激烈[33] - 消费者挑选月子中心严格,追求品质和体验,商家降本增效与顾客需求矛盾[35][38][40] 分组6:销售手段与信任危机 - 月子中心靠推销产康项目创收,安排护士巡房提醒,培训话术一条龙[51][52] - 顾客对推销反感,对月子中心信任崩塌,公立医院下场办月子中心加剧竞争[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