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搜索文档
文物事业发展步伐更坚实
经济日报· 2025-09-11 00:59
考古工作进展 - 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 一万年文化史 五千多年文明史[2] - 边疆考古发现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质 包括吉林古城村 新疆莫尔寺 西藏玛不错等遗址[2] - 考古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包括考古发掘方舱和移动实验室[2]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 雄安新区 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2]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3] - 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 占比超91%[3] -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3] - 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3] -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等方式增强供给能力[4] - 实施预约机制调整 延长开放时间等措施应对寒暑假和节假日激增需求[4] 世界文化遗产成就 - 新增4项世界文化遗产 包括泉州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 北京中轴线 西夏陵[5] - 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 其中文化遗产41项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5] - 理顺乐山大佛 都江堰—青城山 龙门石窟等遗产地管理体制[5] - 实施故宫 莫高窟 长城 大运河 丝绸之路等保护展示项目[5] - 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工作[6]
“十四五”期间我国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取得新突破
经济日报· 2025-09-11 00:07
考古事业发展 - "十四五"期间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 一万年文化史 五千多年文明史 [2]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 雄安新区 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基建项目 [2] - 考古专有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包括考古发掘方舱和移动实验室 [2] 博物馆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3] - 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 占比超91%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3] - 年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 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3] 文化遗产申报保护 - 新增4项世界文化遗产 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文化遗产41项 双重遗产4项) [5] - 实施故宫 莫高窟 长城 大运河 丝绸之路等重大保护展示项目 [5] - "十五五"时期将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项目 [6] 供需优化措施 -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方式增强文化供给能力 [4] - 优化预约机制 延长开放时间 取消闭馆日等措施应对寒暑假节假日客流高峰 [4]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央视新闻· 2025-09-10 07:26
博物馆体系建设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 其中一、二、三级博物馆1660家 基本建立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博物馆体系[1] - 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6444家 占比超过91% 年接待观众量近15亿人次[1]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65家[1] 文物保护与利用 - 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激发爱国热情[1] -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激发改革动力[1] - 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串起城乡文脉[1]
博物馆观众越来越年轻了,场馆如何应对?
第一财经· 2025-09-10 07:02
大型机构正在通过提升游客体验等方式,提升人均消费。 "大展"接连不断,打卡活动层出不穷,但对大型文博场馆来说,如何针对年轻观众提升吸引力,仍有很多可为之 处。 近日在上海前滩太古里举办的第四届"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座谈会上,博物馆机构的负责人和年轻参与者 齐聚一堂,共同讨论社群对博物馆运营和合作模式创新的影响。 美国基础设施服务商AECOM与主题娱乐协会TEA发布的《2023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提到,全球前60位 博物馆的参观量已达到2019年水平的94%,其中亚洲主要博物馆的参观量已超过疫情前水平,达到106%,主要归 因于中国市场。大型机构正在通过提升游客体验等方式,提升人均消费。 浦东美术馆董事长李旻坤提到,近期"奥赛展"火爆,因此9月5日至10月26日,浦东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至23:00。 在活动内容上,除了展览策划、设计中的场景营造,浦东美术馆还推出舞蹈表演、儿童剧等活动,协同策划推出 文创和特色饮品。"希望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美术。" "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的四名来自京港两地的大学生,则提出了一份构建博物馆与居民社群关系的提案。 他们发现香港老街区油麻地的果栏摊主对社区历史文化 ...
在慢生活里感受古城韵味(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7 22:16
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模式 - 采用可逆式设计修缮崇正书院 全部采用可逆式设计 书廊被钢架架空 书柜与院墙留缝 古树四周预留空隙[2] - 旧书院改造为新书店后成为网红打卡点 带动旅游业发展 当地居民推荐率100% 游客停留时间达半天[2][3] - 同步改造周边片区 老建筑修旧如旧举办展览 腾退广场举办假日集市 形成文旅集聚效应[2] 业态选择与运营特征 - 餐饮民宿成为主流业态 符合游客刚需 占比达主导地位 通过餐饮民宿可感受古城韵味[6] - 书店运营保留古建原生态 与松鼠蝙蝠共存 清晨需清理蝙蝠粪便 松鼠常穿堂过屋弄乱文创产品[3] - 博物馆计划引入旅拍下午茶等新业态 目前日均游客300-500人 周末达1000人 仍需财政补助[8][9] 社会资本参与机制 - 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古建修缮经营 要求符合"不改变原状"和"修旧如故"原则[6] - 改造成本高于新建 民宿拆除违建钢结构棚子 保留历史山门假山[6] - 实行先易后难开发策略 优先整租公房示范 再引导经营者参与 原有居民占比保持90%[7] 政府管控与资金投入 - 累计投入保护资金3.2亿元 实施三期古城保护性恢复工程 完成道路改造和管网更新[8] - 强制搬迁占用文保单位机构 拆除有碍风貌的违章建筑 新建三大文化广场[8] - 政府守住安全风貌底线 改善公共服务 不干预市场竞争 业态布局需避免过度商业化[6][9] 文物保护与空间改造 - 等觉寺大殿太阳宫完整保存 原作为医院中药房因防虫需求意外保护古建 现仅做展示区[8] - 新建展示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满足防火 外观保持青瓦白墙与传统风貌一致[8] - 博物馆保留部分空置院落 后续将根据游客需求开发新功能[9]
破解预约难,“诗外”下功夫(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9-07 22:11
观众参观需求水涨船高,但博物馆承载量有限,"预约难"成为文博热中"幸福的烦恼"。破解供需矛盾, 需从两端发力。 破解"预约难",需要立足一域、因地制宜,也需要着眼全局、统筹资源,如此才能得出"最优解" 场馆外,观众排起长龙,等待入场;场馆内,人头攒动,各种特色展品令人目不暇接。今年暑期,博物 馆游热度不减。与此同时,"预约难""一票难求"等问题也引发讨论和关注。 博物馆不仅是增长见识的文化空间,也日益成为旅游打卡地。孩子们能在这里认识课本中的文物,外地 游客可以领略一座城的魅力,当地市民有了休闲好去处,如今,博物馆已成为集教育、旅游、展览、公 共服务等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能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越来越多人钟爱博物 馆。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推动展品走出博物馆,走向更广阔的地区,能让更多观众不必长途跋涉便可大饱 眼福。江苏"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举办以来,一批镇馆之宝频频"出差",184天展期,累 计接待观众209.7万人次。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看·见殷商"展览,28家单位的338件(套)珍贵文物登 上"运河之舟",更多观众 ...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打造汉文化主题展示高地
北京青年报· 2025-09-05 10:12
博物馆建设与开放 - 大葆台遗址博物馆于2025年5月20日重新开放 建筑面积达7600平方米 展陈面积2800平方米 [1] - 博物馆依托"黄肠题凑"高等级葬制及千余件出土文物 系统展示汉代广阳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 [1] - 开馆三个多月已接待观众近13万人次 尽管规模不大但观众反响热烈 [1] 文化定位与发展目标 - 该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唯一以汉代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致力于打造北京汉文化展示中心 [1] - 博物馆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北京在汉代的历史地位与文化积淀 [1]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社会化办展搭建跨域融合新桥梁
北京青年报· 2025-09-05 09:11
展览运营成效 - "时空和鸣——解密达・芬奇的艺术科技与自然韵律"特展参观人数突破15万 超越前期预测 [1] - 该展览成为自然与文化、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的典范案例 [1] 馆藏资源建设 - 国家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以每年约3万件速度持续增长 [1] - 预计2029年新馆开放时馆藏标本总量将达到60万件 [1] - 2035-2040年间馆藏标本数量有望突破百万件大关 [1] 战略发展规划 - 新馆将建设成为南中轴地区博物馆群的文化地标 [1] - 未来将持续发挥国家馆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1]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北京博物馆总数位居全国首位
北京青年报· 2025-09-05 09:11
博物馆建设规划 - 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为长期战略工程 [1] - 《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于2024年初正式印发 [1] 博物馆规模数据 - 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数量达246家 [1] - 类博物馆数量达56家 [1] - 博物馆总数位居全国首位 [1] 公共服务发展 - 博物馆免费开放持续推进 [1] - 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1] - 博物馆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1]
广西首家专业古生物化石修复鉴定室亮相
广西日报· 2025-09-05 03:16
行业意义 - 填补广西古生物化石专业修复领域空白 [1] - 为全区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研究与科普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1] - 构建"发现—修复—研究—展示"完整产业链条 [1] 技术能力 - 配备喷砂防尘一体化系统、专业气动笔显微修复一体化系统、化石修复防静电智能操作台等先进设备 [1] - 实现从软质到硬质的全类型化石修复 覆盖广西及周边地区绝大多数化石种类 [1] - 可处理微小昆虫化石至数米长恐龙骨架 提供专业修复方案 [1] 运营规划 - 不定期开展修复过程展示、科普讲座、中小学生研学等活动 [2] - 让公众近距离感受远古生命重生过程 激发对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关注 [2] - 推动广西古生物化石保护事业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