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保护

搜索文档
广西首家专业古生物化石修复鉴定室亮相
广西日报· 2025-09-05 03:16
行业意义 - 填补广西古生物化石专业修复领域空白 [1] - 为全区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研究与科普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1] - 构建"发现—修复—研究—展示"完整产业链条 [1] 技术能力 - 配备喷砂防尘一体化系统、专业气动笔显微修复一体化系统、化石修复防静电智能操作台等先进设备 [1] - 实现从软质到硬质的全类型化石修复 覆盖广西及周边地区绝大多数化石种类 [1] - 可处理微小昆虫化石至数米长恐龙骨架 提供专业修复方案 [1] 运营规划 - 不定期开展修复过程展示、科普讲座、中小学生研学等活动 [2] - 让公众近距离感受远古生命重生过程 激发对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关注 [2] - 推动广西古生物化石保护事业发展 [2]
中国北方首次发现晚白垩世足迹组合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3:51
中新网伊春8月29日电 28日,"第四届嘉荫化石保护论坛暨旅游地学研讨会"结束。来自中国、俄罗斯、 法国、德国、比利时等9个国家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中国第一龙乡"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共同探 讨古生物化石保护与地学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会上首次公布嘉荫地区恐龙化石的最新发现。 本次活动于8月27日启动,以"自然遗产保护促进地学科普与旅游"为主题,7名中外专家做主旨学术报 告,并首次公布嘉荫地区恐龙化石的最新发现。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李阳介绍,2024年11月,科研 人员在嘉荫黑龙江边发现兽脚类、巨龙类、鸭嘴龙类足迹组合,其中兽脚类和蜥脚类足迹是嘉荫地区的 首次发现,这也是中国北方首次发现晚白垩世足迹组合,表明嘉荫地区晚白垩世中期永安村组恐龙已经 呈现较好的多样性。 会议期间,中外专家还走进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沉浸式体验恐龙主题文旅项目。中国古生物化石保 护基金会理事长贾跃明表示,以发展为径,让化石保护成果惠及于民并反哺保护。"旅游地学"正是实现 这一目标的"金钥匙",将深奥的地学知识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体验。 "对地球发展与演化历史的认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资源。它不仅是推动人文社会与科学发展的 ...
国内外古生物专家缘何聚集在这座东北小城?
新华社· 2025-08-29 08:21
行业活动与学术交流 - 第四届嘉荫化石保护论坛暨旅游地学研讨会于8月27日开幕 主题为自然遗产保护促进地学科普与旅游 汇聚中国 俄罗斯 法国 德国等多国百余名专家学者 [1] - 论坛期间数百名古生物学及地质学专家学者在嘉荫县太平林场开展实地化石搜寻活动 [1] - 嘉荫化石研究保护长期依赖国际交流合作 德国波恩大学教授阿什拉夫近四十年与中国学者合作 累计到访嘉荫25次 [2] 古生物资源价值 - 嘉荫县1902年发掘出黑龙江满洲龙化石 是我国较早的恐龙化石出土地 [1] - 截至目前嘉荫县龙骨山已出土13具完整鸭嘴龙恐龙化石骨架 专家判定该区域为大型恐龙墓葬群 预估至少存在100余具待挖掘化石 [1] - 国际古植物学会主席西田治文指出 通过国际合作使恐龙及古生态系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2] 基础设施与学术遗产 - 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于2001年建立 总面积38.44平方公里 划分为实验区 缓冲区与核心区 具备科考 科普教育与旅游综合功能 [2] - 园内神州恐龙博物馆整合自然科学与人文景观 为全球学者研究恐龙及地质地貌变迁提供重要资料 [2] - 地质公园内设立古生物学家雕像园 为24位国际著名学者立像 含12位外国学者 纪念其对嘉荫古生物研究的贡献 [2] 战略定位与发展意义 - 嘉荫凭借独特地理位置成为重要化石发现地与国际交流桥梁 [3] - 该地区通过化石保护与地学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推动自然遗产价值转化 [1][2]
建德:李家生物群化石研究保护《白皮书》首发
杭州日报· 2025-06-25 02:38
李家生物群的科学研究价值 - 建德李家生物群是全球二叠纪(距今3亿-2.5亿年)化石宝库,保存了生物多样性极高、数量巨大、完整精美的化石类群,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7] - 李家生物群处于地球生命演化史上影响最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前,是古地磁发生倒转的关键演变时期,是反映当时海洋生物繁育情况和当时大气、地质(如火山活动)和地貌环境变更的珍稀窗口 [9] - 经研究发现,2.7亿年前该地区海洋中生存着鱼类等脊椎动物,以及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十余个门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大多为黄铁矿化三维立体保存的宏体化石,为世界同期所罕见 [9][10] 李家生物群的保护与开发 - 首发《李家生物群化石研究保护白皮书》,从规范保护、科学研究、文旅发展、科创保障等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快编制化石产地和剖面保护规划方案,推进化石标本数字化建档 [11] - 建德市在李家生物群保护工作上始终坚持"分类管理、重点保护、科研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初步划定化石产地保护范围,设置栅栏、防护网等保护设施,打造乡村化石馆科学管护化石标本 [12] - 建德市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浙江省地质院等单位深入合作,开展地质文化资源调查、古生物群研究,夯实李家生物群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12] 李家生物群的文旅产业发展 - 建德市推动打造古生物化石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全国化石文化产业集聚平台和全国地球科学科普教育标杆,持续放大"全国地质文化镇""中国菊石之乡"等品牌效应 [11] - 建德市累计接待省内外科普研学团队3万余人次,积极培育地学科普产业 [12] - 下一步将探索搭建化石文化产业集聚平台,招引相关人才和业态集聚,建成化石展示修复中心、科普文创体验街区等一批项目,举办好李家生物群专题展览、科普研学等系列活动 [13] 李家生物群的学术关注与发现 - 李家镇自20世纪70年代就有专家团队到访开展野外地质调查,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徐星实地指导李家生物群研究和化石保护利用工作 [8] - 当地发现了前碟菊石、海胆、幼枝海百合等多个生物新类型和旋齿鲨颌骨等极为罕见的化石 [10] - 2024年11月,陈旭院士在浙江省地质博物馆参观时,被李家镇菊石展区所吸引,表示李家镇产出的菊石化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