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能源

搜索文档
24小时环球政经要闻全览 | 8月29日
搜狐财经· 2025-08-29 00:03
全球主要股票指数表现 -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现价45636.9点 上涨71.67点 涨幅0.16% [1] - 纳斯达克指数现价21705.16点 上涨115.02点 涨幅0.53% [1] - 标普500指数现价6501.86点 上涨20.46点 涨幅0.32% [1] - 欧洲斯托克50指数现价5396.73点 上涨3.66点 涨幅0.07% [1] - 英国富时100指数现价9216.82点 下跌38.68点 跌幅0.42% [1] - 德国DAX指数现价24039.92点 下跌6.29点 跌幅0.03% [1] - 上证指数现价3843.6点 上涨43.25点 涨幅1.14% [1] - 深证成指现价12571.37点 上涨276.3点 涨幅2.25% [1] - 创业板指现价2827.17点 上涨103.97点 涨幅3.82% [1] - 恒生指数现价24998.82点 下跌202.94点 跌幅0.81% [1] - 日经225指数现价42828.79点 上涨308.52点 涨幅0.73% [1] - 印度孟买Sensex指数现价80080.57点 下跌705.97点 跌幅0.87% [1] 美联储政策动向 - 美联储理事沃勒支持9月会议降息25个基点 预计未来3-6个月将进一步降息 [1] - 政策利率预计比中性利率高出1.25至1.50个百分点 [1] - 潜在通胀率接近2% 剔除关税暂时影响 [1] 国际贸易政策 - 欧盟提出降低美国关税方案 目标取得15%汽车关税税率 [2] - 方案包括取消美国工业品关税 提供海产品及农产品优惠市场准入 [2] - 建议延长龙虾免关税待遇并将加工龙虾纳入其中 [2] 宏观经济数据 - 美国第二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修正值为3.3% 超出预期3.1% [2] - 第二季度PCE物价指数年率修正值维持2.4% [2] 企业财报与业绩 - 戴尔2026财年第二季度营收298亿美元 同比增长19% 超市场预期291.7亿美元 [4] - AI解决方案发货价值达100亿美元 超过2025财年全年出货量 [4] - 预计2026财年全年营收1050-1090亿美元 第三财季营收指引265-275亿美元 [4] 科技创新与融资 - 核聚变初创公司CFS获得8.63亿美元融资 投资方包括英伟达及Alphabet等 [5] - 融资将用于聚变能源示范系统建设及首座商用核聚变发电厂开发 [5] - OpenAI发布GPT-Realtime语音对话模型 支持多模态交互及图像理解 [6] - 新增Marin与Cedar两种语音 原有8种语音全面升级 [6] 机构评级调整 - 美银将英伟达目标价从220美元上调至235美元 [7] - 摩根士丹利目标价从206美元上调至210美元 [7] - 花旗银行目标价从190美元上调至210美元 [7] - 摩根大通目标价从170美元上调至215美元 [7] - 伯恩斯坦目标价从185美元上调至225美元 [7] - 杰富瑞目标价从200美元上调至205美元 [7] - 德意志银行目标价从155美元上调至180美元 [7] - TRUIST证券目标价从210美元上调至228美元 [7] - Argus Research目标价从150美元大幅上调至220美元 [8] 能源政策与诉讼 - 瑞典政府计划2026年1月1日解除铀矿开采禁令 允许勘探开采铀矿石 [2] - 美联储理事库克起诉特朗普 要求阻止解除职务 鲍威尔及美联储理事会同被列为被告 [2]
城市24小时 | “逐日之战” 安徽的新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6 16:12
聚变能源产业发展 - 安徽省强调抢抓聚变能源技术突破窗口期 加快工程化、产业化、商业化步伐 要求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形成体系化竞争优势 [1] - 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达97.66亿美元 较2021年增长414% 微软等科技企业加入赛道 [2] - 中国将核聚变纳入未来产业重点布局 工信部等7部门要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 - 合肥已汇聚产业链企业70余户 覆盖超导线材生产、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及设计运营全链条 [3] - 合肥拥有EAST、BEST等大科学装置 成为全球核聚变装置最集中城市 [2] 人工智能政策部署 - 国务院提出实施"人工智能+"六大行动 涵盖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及全球合作 [5] 零售与消费动态 - 深圳首家市内免税店开业 面积3000平方米 涵盖美妆、腕表、酒水、电子等品类 [6] - 暑期避暑目的地订单显著增长 贵州云南同比增长80% 赤峰、丹东、白山等地增长200%以上 [12] - 亲子家庭租车自驾订单同比增长77% 成都、乌鲁木齐、三亚为热门城市 [14] 能源结构转型 - 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 全社会用电量中绿电占比达33.3% [10]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年增1个百分点 预计超额完成"十四五"20%目标 [10] - 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光伏转换效率及海上风电单机容量刷新世界纪录 [10] 交通基建进展 - 沿江高铁武宜段进入试运行 正线全长313公里 设计时速350公里 武汉至宜昌通行时间将压缩至1小时 [9] 企业培育目标 - 重庆计划到2027年培育百亿级企业40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家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0家 [8] 科研设施建设 - 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为国际首个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 关键性能指标超预期 [7] 暑期旅游趋势 - 长途出游占比近50% 上海、北京、杭州、成都、广州为热门目的地 [16] - 内蒙古、新疆、山西、云南增速领先 昭苏、怒江等地订单量接近翻倍增长 [16]
阿里,投出一个天使轮
36氪· 2025-08-18 08:55
公司融资与背景 - 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君联资本管理)、君联资本、光速光合、高榕创投、华控基金、明势创投、临港科创投及2-3家未披露投资方(含阿里)[1] - 公司成立于2024年4月 由65后科学家郭后扬创立 其曾任能量奇点CTO 长期深耕核聚变领域研究[1][4] - 公司采用"核聚变+人工智能"战略 研发小型模块化核聚变反应堆 提供零碳分布式能源解决方案[4] 技术路线与目标 - 选择场反位形(FRC)技术路线 利用磁场反转实现等离子体自约束 结构较托卡马克装置更紧凑 易于模块化和降低成本[5] - 短期目标为实现1亿度离子温度并完成关键技术验证 中期目标实现聚变能量增益Q>1 长期目标实现50兆瓦聚变电力输出并推动2035年商业化[5] - 通过人工智能加速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 克服科学技术挑战并节约试验成本[5]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核聚变行业近5年爆发式增长 总投资额从2021年19亿美元攀升至97亿美元 企业数量达53家 较2021年23家增长143%[6] - 国际能源署预计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将增长一倍多至945太瓦时 略超日本全年用电量 AI优化型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将增4倍以上[7] - 预计2030-2035年间超35家公司将建成商业化聚变示范电站 28家公司计划接入电网供电[7] 商业化进展 - 美国Helion公司商用聚变电站已在华盛顿州启动建设 计划2028年为微软数据中心供电 该公司估值达54亿美元[8] - 中国核聚变技术快速突破: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亿度千秒高约束模运行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电子温度破1亿摄氏度 能量奇点创高温超导磁体磁场纪录 紧凑型聚变装置BEST预计2027年建成[9]
手把手教你点亮“人造太阳”,先从电源说起……
市值风云· 2025-08-13 10:15
核聚变电源的核心作用 - 核聚变电源系统被比喻为"人造太阳"的"心脏"和"大脑",负责精确控制等离子体并维持反应稳定[4][5] - 电源系统需满足聚变三乘积(温度×密度×能量约束时间)达到5×10²¹才能实现自持反应,目前中国装置已提升至10²⁰量级[6] - 电源控制不精确可能导致等离子体失控,撞击装置壁造成严重损害[6] 核聚变电源的分类与技术要求 - 分为磁体电源(约束等离子体)和加热电源(升温至上亿度)两大类[7] - 磁体电源需具备超高稳定性(电压波动率<3%)、极速响应(0.3毫秒)和强抗干扰能力[8] - 加热电源采用欧姆加热、电子回旋加热(40-160GHz)、离子回旋加热和中性束注入(效率最高)四种方式[10] 中国核聚变项目进展 - EAST装置配备极向场电源(PF)、纵场电源(TF)、磁扰动电源(RMP)和垂直位移快速控制电源(VS)四类磁体电源[9] - 核心电子管(回旋管、速调管、四极管)已实现国产化突破,打破美俄法垄断[11][16] - 规划中的项目包括BEST(145亿)、星火一号(200亿)、洪荒170(30亿)等,预计2027-2035年建成[14] 市场空间与产业链 - 聚变电源占实验堆成本约10%,现有规划项目对应市场空间超50亿,其他技术路线(如仿星器)电源占比可达30%-50%[16] - 产业链分为上游(电子管、超级电容)、中游(特种电源集成)、下游(实验装置与电站)[16] - 行业技术壁垒高,定制化需求强,具备核级电源经验或客户合作历史的厂商更具优势[17]
上海核聚变民企再创单笔融资新高 与“国家队”协同发展 填补小型分布式电站产业空白
解放日报· 2025-08-13 00:43
近日,诺瓦聚变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创下国内民营核聚变企业单笔融资 新高。在投资机构中,既有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临港科创投等国有资本,也有君联资 本、光速光合等社会资本。这些机构都看好诺瓦聚变的"场反位形+磁压缩"技术路线,支持公司研发小 型化、模块化、可分布式部署的核聚变电站。 "我们研发的FRC(场反位形)装置,功率不是很高。"周健坦言,所以诺瓦聚变的目标是打造小型分布 式聚变电站,在2030—2034年实现50兆瓦示范发电,为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园区、小岛等场所提供清洁 能源。 核聚变创业团队为何选择上海 此前国内民营核聚变企业单笔融资的最高纪录,也是由上海企业创造——2022年,能量奇点完成近4亿 元天使轮融资,沿着磁约束技术路线,研发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市科委介绍,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聚变能源创新高地,已形成创业团队多、技术路线全、融 资氛围浓、人才密度高的产业生态。 用场反位形打造小型聚变电站 聚变能源俗称"人造太阳",已成为全球竞相布局的新赛道。目前,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技术路线可分为磁 约束、惯性约束、磁-惯性约束。磁约束技术的主流装置是一种名为"托卡 ...
上海核聚变民企再创单笔融资新高
新浪财经· 2025-08-13 00:42
近日,诺瓦聚变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创下国内民营核聚变企业单笔融资 新高。在投资机构中,既有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临港科创投等国有资本,也有君联资 本、光速光合等社会资本。这些机构都看好诺瓦聚变的"场反位形+磁压缩"技术路线,支持公司研发小 型化、模块化、可分布式部署的核聚变电站。(解放日报) ...
可控核聚变专题:磁体材料更迭驱动托卡马克性能提升
2025-08-11 14:06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聚焦可控核聚变领域,磁约束技术路线(尤其是托卡马克装置)为当前主流,国内外项目推进超预期[1][2] - 高温超导材料(如REBCO)是未来核心趋势,其磁场强度可达12特斯拉(低温材料仅3-6特斯拉),推动设备小型化与性能提升[12][14] - 磁体材料占托卡马克装置成本28%(低温超导)至46%(高温超导),是核心投资环节[7][15] 核心技术与路线 - **技术路线对比**: - 磁约束方案(托卡马克、仿星器)因工程可行性高成为首选,引力约束(不可行)和惯性约束(难持续)被淘汰[8] - 托卡马克最成熟(ITER、BEST等项目采用),FRC路线适合分布式发电[4][6] - **装置差异**: - 托卡马克通过TF/CS/PF/CC线圈控制等离子体(如ITER含18个TF线圈)[10][11] - 仿星器(如德国W7-X)采用螺旋磁场,磁镜(如美国WHAM)结构不同[9] 关键材料与市场 - **超导材料演进**: - 低温超导(铌钛/铌三锡)需液氦环境,高温超导(REBCO/BSCCO)可在液氮下运行,成本更低且磁场更强[13][14] - 高温超导带材中,第二代(镀膜工艺)比第一代(银占比70%)更具成本优势[13] - **市场需求**: - 高温超导材料需求量预计从2024年3亿元增至2030年49亿元(CAGR 60%)[3][15] - 核聚变磁体占高温超导应用50%,超导磁控单晶炉等占其余份额[14] 国内外动态与公司 - **国内进展**: - 汉海聚能点火、上海中国聚变能成立、诺尔聚变融资到位,合肥/上海招标在即[2][5] - 重点关注高温超导带材公司:上海超导、永鼎股份、金达;磁体公司联创光电[1][7][17] - **国际项目**: - 美国Helen项目计划2030年向微软售电,Spark项目磁场强度达12特斯拉[1][12] - 国外企业ASD、FFG、古河电工主导低温超导电缆,上海超级电缆(扩产快)为国内代表[16][17] 潜在风险与关注点 - **技术瓶颈**:高温超导材料规模化生产与成本控制仍需突破[13] - **后续催化剂**:国内招标进度(如成都揭牌、合肥主机招标)、国外项目点火时间[5][6] 注:数据与观点均引自原文,未作主观推断。
江西“星火一号”核聚变项目:2030年演示发电,力争全球首发电
搜狐财经· 2025-08-10 16:00
项目进展 - 江西聚变新能源公司"星火一号"一期项目正式落户南昌市瑶湖科学岛 [1] - 项目预计2029年底完成装置建设 2030年实现演示发电 [1] - 计划在江西发出全球首度核聚变电力 [1] 技术细节 - 采用"聚变-裂变"混合堆技术 基于高温超导技术的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 [1] - 装置等效聚变功率超过40MW 总功率达到300MW [1] - 目标实现混合堆100MW级并网发电 [1] 技术优势 - 高温超导混合堆技术具有处理核废料能力 [3] - 可生产同位素药物和核元素 [3] - 为传统聚变技术面临的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1] 产业影响 - 项目将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形成技术产业集群 [3] - 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3] - 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3] 战略意义 - 我国在核聚变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3] - 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3] - 为全球能源供应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全球聚变行业爆发式增长,多家A股公司宣布入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09:20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由中核集团牵头 多家能源巨头和产业资本战略入股 注册资本增资超114亿元 成为推进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 [2] - 公司股东包括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上海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及四川聚变 认购价格为1.0019元/注册资本 [1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资产总额53.69亿元 所有者权益53.67亿元 上半年无营业收入 净利润亏损4325.89万元 [12] 全球聚变行业投资与技术进展 - 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达97.66亿美元 较2021年增长414% 接近百亿美元规模 [4] - 磁约束聚变是主流技术路线 占比49% 氘氚燃料方案占比68% 氢硼方案次之 [4]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组件制造完成 谷歌母公司Alphabet购买CFS公司200兆瓦聚变电力 美国Helion Energy启动首座聚变发电厂建设 [7] 中国核聚变技术突破 - 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高温下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 刷新稳态运行时长纪录 [5]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原子核1.17亿℃ 电子1.6亿℃) 进入聚变燃烧实验阶段 [5] - 合肥BEST紧凑型聚变装置提前两个月进入总装 计划2027年建成并演示发电 [5] - 新奥"玄龙-50U"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跻身国际球形环先进行列 [6] 商业化时间表与资本布局 - 35家聚变公司预计2030-2035年运营商业示范电站 28家公司计划同期实现并网 [8]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预测2030年前实现中国首盏"核聚变灯"点亮 [7] - 聚变新能(安徽)获增资扩股至145亿元 股东包括皖能电力、蔚来汽车等 [13] 产业链与供应链发展 - 安泰科技、西部超导、许继电气等A股公司进入核聚变供应链 安泰科技已交付EAST、ITER等项目并中标新合同 [15] - 广大特材批量供应核聚变超导线圈铠甲材料 中标BEST线盒机加工项目 [15] - AI与高温超导技术推动聚变产业化加速 预计全球每年新增2-3个聚变装置 [16]
打响“逐日之战”,“人造太阳”商业化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2:50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中核集团牵头,多家能源巨头和产业资本战略入股,注册资本增资超114 69亿元[1] - 公司定位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体现国家未来能源战略布局[1] - 核聚变已被写入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获得顶层政策支持[1] 全球聚变行业发展现状 - 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达97 66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414%,接近百亿美元规模[2] - 磁约束聚变路线占比49%(25/53家公司),氘氚燃料方案占比68%(36家公司)[2] - 2030年成为商业化关键期,35家公司预计2030-2035年运营示范电站,28家预计同期实现并网[5] 中国聚变技术突破 - 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高温下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创稳态运行纪录[3]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原子核1 17亿℃/电子1 6亿℃),进入聚变燃烧实验阶段[3] - 新奥"玄龙-50U"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迈出氢硼聚变商用化重要一步[4] 国际聚变进展 - ITER项目完成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所有组件制造[5] - Alphabet与CFS达成200兆瓦聚变电力采购协议,首次实现商业化电力采购[5] - Helion Energy启动首座聚变发电厂"猎户座"施工,推进电力入网[5] 产业资本布局 - 中国聚变公司股东包括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等,注册资本114 69亿元[7] - 聚变新能(安徽)资本规模从50亿元增至145亿元,股东含皖能电力、蔚来汽车等[8] - 安泰科技、西部超导等A股公司进入供应链,提供超导材料、偏滤器等核心部件[10] 产业链发展 - 国内外每年预计新增2-3个聚变装置建设,行业加速从0到1[11] - AI与高温超导技术推动聚变产业化,提升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性[11] - 反应堆建设将催生材料、设备等产业链环节大量需求[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