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打响“逐日之战”,“人造太阳”商业化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08 12:50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中核集团牵头,多家能源巨头和产业资本战略入股,注册资本增资超114 69亿元[1] - 公司定位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体现国家未来能源战略布局[1] - 核聚变已被写入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获得顶层政策支持[1] 全球聚变行业发展现状 - 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达97 66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414%,接近百亿美元规模[2] - 磁约束聚变路线占比49%(25/53家公司),氘氚燃料方案占比68%(36家公司)[2] - 2030年成为商业化关键期,35家公司预计2030-2035年运营示范电站,28家预计同期实现并网[5] 中国聚变技术突破 - 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高温下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创稳态运行纪录[3]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原子核1 17亿℃/电子1 6亿℃),进入聚变燃烧实验阶段[3] - 新奥"玄龙-50U"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迈出氢硼聚变商用化重要一步[4] 国际聚变进展 - ITER项目完成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所有组件制造[5] - Alphabet与CFS达成200兆瓦聚变电力采购协议,首次实现商业化电力采购[5] - Helion Energy启动首座聚变发电厂"猎户座"施工,推进电力入网[5] 产业资本布局 - 中国聚变公司股东包括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等,注册资本114 69亿元[7] - 聚变新能(安徽)资本规模从50亿元增至145亿元,股东含皖能电力、蔚来汽车等[8] - 安泰科技、西部超导等A股公司进入供应链,提供超导材料、偏滤器等核心部件[10] 产业链发展 - 国内外每年预计新增2-3个聚变装置建设,行业加速从0到1[11] - AI与高温超导技术推动聚变产业化,提升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性[11] - 反应堆建设将催生材料、设备等产业链环节大量需求[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