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博物馆
icon
搜索文档
古老文明焕发文旅新活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5 01:20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吸引力分析 - 新馆特色文物如陶三足炊器吸引众多游客 提升参观体验 [1] - 游客互动项目如金面罩拍照增强参与感 江苏游客专门学习拍摄技巧以提升效果 [1] - 1号青铜神树现高近4米 结构分三层九枝 顶端有鸟形装饰 侧有龙形雕刻 展示古蜀超凡铸造技艺 [1] 馆藏文物与设计特色 - 陈列大量造型奇特且工艺精湛的青铜器和玉石器 如玉璋刻有人形和山形图案 证明古蜀文明具备完整礼仪制度 [2] - 建筑融入三星堆文化元素 如环形吊灯采用凤鸟纹饰设计 增添神秘气息 [2] - 旋转坡道设计继承旧馆元素 游客感受到亲切感和熟悉感 [2] 文创产品与商业表现 - 文创售卖区产品包括盲盒 丝巾 毛绒玩具等 设计别致且具三星堆特色 北京游客称赞冰箱贴和快递寄送服务便利 [3] - 文创产品以文物为灵感 结合古蜀文明元素与现代生活 富文化传播和实用价值 [3] - 2024年博物馆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 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约2亿元 显示强劲文旅活力 [3]
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见证巴渝文化的璀璨造物
经济观察报· 2025-09-15 00:29
博物馆馆藏规模 -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首批国家一级馆 馆藏文物11.5万余件套(单件超28万件) 珍贵古籍善本1.8万余册 涵盖23个文物门类 [1] 核心青铜器文物 - 青铜虎钮錞于为战国时期器物 是目前国内发现体量最大的同类器物 顶部设虎形钮 盘面雕刻五组图语(椎髻人面 羽人击鼓与独木舟 鱼与勾连云纹) [2] - 青铜鸟形尊融合多动物特征(大雁头 鱼嘴 鹰喙鼻 兽耳 凤冠 鸽身 鸭脚) 周身布满细腻羽毛状纹饰 体现高超铸造工艺 [3] 馆藏文物年代分布 - 新石器时代文物包括红褐陶支座 太阳人石刻 石雕人形饰 [4] - 商周时期代表文物为商代三羊铜尊 [4] - 战国时期重要文物包括鸟形铜尊 凤鸟纹错银铜壶 铜虎钮錞于 [4] - 汉代文物涵盖大梁岩画 铜牵马俑及铜马 偏将军金印 朱雀铺首石墓门 多种画像砖(盐场 采莲 讲学 盘鼓舞 宴乐 凤阙) 灰陶击鼓说唱俑 灰陶辟邪摇钱树座 乌杨阙 [4][5] - 魏晋至清代文物包括南朝青釉莲瓣纹瓷碗及长颈瓷瓶 隋代青釉盘口瓷瓶 唐代长沙窑青瓷荷花纹执壶及邛窑青瓷草叶纹盖罐 宋代彭县窑折枝花双鱼纹陶印模 磁州窑系列瓷器 耀州窑青釉折枝花卉纹瓷盘 青白釉人物云龙纹瓷魂瓶 青白釉带盖瓷炉 南宋龙泉窑青瓷贯耳瓷觚及玉壶春瓶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麒麟灵芝纹双耳扁瓶 清代乾隆款粉彩云龙纹瓷碗 [5]
2860万人次!跨界融合的江苏“博物馆之夏”
新华日报· 2025-09-14 23:12
博物馆行业暑期表现 - 江苏省备案博物馆暑期接待游客达2860.79万人次 [1] - 博物馆通过AI、AR等数字技术实现体验升级 [1] - "博物馆+"模式推动与旅游、体育、教育等领域融合共生 [1] 博物馆+旅游 - XR沉浸式体验展吸引跨市游客专程参观 [2] - 云冈石窟特展联合三省9家博物馆展出120余件文物及3D复原展品 [2] - 延时开放博物馆周边2公里夜间消费同比增长25.2% [3] - 周边游客住宿和娱乐消费分别同比增长20.1%和49.4% [3] - 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开馆不足两年接待观众超58万人次 [3] 博物馆+体育 - 博物馆推出免预约参观福利吸引球迷群体 [4] - 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如绳结制作、牙雕制作等 [4] - 暑期全省博物馆文创营业额达1.48亿元 [5] - 泰州博物馆推出"苏超"主题文创产品 [5] - 跨界合作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传统文化 [5] 博物馆+研学 - 抗战纪念馆暑期接待200余万参观者创近年新高 [7] - 18岁以下参观者近40万人次 [7] - 南京市博物馆推出100余项主题展览及研学活动 [7] - 江苏省举办展览、研学、夜游等活动1500余项 [7] - 包括400多场夜游和200多个精品展览及研学活动 [7] - 南京博物院推出330场教育活动吸引5158人参与 [8] - 开展社区文博知识推广活动延伸公共服务 [8]
2025服贸会|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活态传承”发力老字号博物馆赋能文商旅融合新发展
北京商报· 2025-09-14 09:33
核心观点 - 老字号通过创新实现品牌年轻化、时尚化、国际化 并引领国潮消费新风尚 同时以博物馆为载体深化文化传承与消费潜能挖掘 [1] - 老字号博物馆通过活态传承、基础能力建设和多元化运营模式 为文商旅体融合消费地标注入动能 [3][4] 老字号博物馆发展优势 - 老字号办博物馆具备天然优势 包括特色产品、深厚文脉、工艺大师资源及独有制作工具与技法 [3] - 活态传承是老字号博物馆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关键特征 [3] - 燕京八绝博物馆已建成2座备案博物馆和3座场馆 年均举办超100场文化活动 展览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 通过200余期"燕京八绝长安讲堂"让非遗大师走进公众 实现活态传承价值 [3] 博物馆运营策略 - 博物馆需兼顾优质策展与基础能力 包括展陈设计、动线规划、讲解服务和运营管理 [4] - 燕京八绝博物馆采用"三条线"路径:藏品线覆盖文物真迹、大师精品和文创产品 活动线通过丰富活动提升曝光 传承线通过进校园培育传承人和未来消费者 [4] - 老字号博物馆需承担传承文脉、传播文明、展现活态和招商引流四大责任 [4] 行业发展规划 - 北京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为抓手 夯实文化根基并彰显文明魅力 [1] - 老字号博物馆通过深化消费专项方案 规划发展路径并发挥自身价值 [1] - 未来将继续以活态传承为核心 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助力文商旅体融合消费地标发展 [4]
小陶片体现大历史(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9-12 22:17
核心观点 - 苏州考古博物馆作为江苏省首家考古类博物馆 以揭示历史真实和传播考古知识为核心使命 通过田野考古体验和文物展陈展现考古学专业价值 [1] - 博物馆采用考古研究思路布展 精选千余件/组文物 重点展示陶器等日常用具 通过类型学分析展现器物演化规律和文明发展秩序 [1][2] - 通过残器和小文物实证重大历史事件 如"吴市"陶文残片反映秦统一文字制度 "吴市量"陶量证实楚国统治吴越的历史 [2][3] 展陈特色 - 设置田野考古与文保科技体验单元 展出探铲 手铲等专业工具及考古记录文档 通过放大探方壁和互动装置直观展示考古流程 [1] - 按遗迹单位 典型器物组合和时间顺序三大考古标准布展 展出千余件/组文物 通过灰坑 水井等遗迹呈现真实历史截面 [1] - 重点展示陶器类文物 因陶器形制变化快且存量大使其成为断代研究关键 通过良渚文化双鼻壶 马家浜文化陶豆等对比展示类型学应用 [1][2] 重要文物实证 - "吴市"陶文残片同时包含楚式"吴"字与秦系"市"字 实证秦统一六国过程中"书同文"制度的执行细节 反映市场管理体系向新征服地区扩展 [2] - 红陶量残器口沿刻"吴市量" 底部刻楚国量器铭文"苛稷苛稷之筲" 确认为楚国官方量器 实证楚国统治吴越旧地 可能与春申君治吴相关 [3] - 大量残器和小文物占据展柜C位 通过优化展示手段凸显其历史价值 体现"小陶片见证大历史"的策展理念 [2][3] 专业定位 - 作为以苏州出土文物为基础的专业考古博物馆 区别于综合类博物馆 聚焦考古学研究思路与成果展示 [1][3] - 面临平衡专业观众与普通观众需求的挑战 需在展示专业性文物的同时实现知识传播功能 [3]
在乡村建1000个博物馆:守住乡愁 文化新生 | 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 2025-09-12 12:32
乡村博物馆建设规模与目标 - 浙江已建成超过1000家乡村博物馆 涵盖红色根脉 非遗技艺 乡村记忆等15个类别 完成"十四五"建设目标[2] - 温州龙舟文化博物馆与杭州第19届亚运会竞赛场馆一体化建设 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龙舟文化的重要窗口[2][7] - 湖州作为最早试点城市 其菰城茶文化博物馆展示唐代以来饮茶方式演变 并展示国际茶文化内容[7] 特色馆藏与文化价值 - 传梭博物馆收藏2.3万多把梭子 来自中国56个民族和20多个国家 体现"手工艺是世界语言"理念[2][7] - 桐乡光影故事馆收藏近百台电影放映机 展示桐乡百年电影放映史 包括浙江首部故事片《人小志大》拍摄史料[5][6] - 龙舟文化博物馆通过传统榫卯结构首饰龙等展品 展现龙舟从传统民俗到现代赛事的蜕变历程[2] 运营模式与创新实践 - 采用多元资金筹措方式 包括非遗保护资金 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企业自筹和景区村庄建设补助等多渠道[14] - 龙舟文化博物馆开展为期两年市场普及计划 通过赛事 研学 课程开发 文创产品合作等措施积累人流[15] - 传梭博物馆形成综合性非遗工坊 融合展示展陈 研学 住宿 餐饮等功能 综合性收入占比达60%[16] 青年参与与人才培养 - 90后 00后青年在龙舟文化博物馆负责课件设计 课题研究 活动策划和文创开发等核心工作[3] - 90后执行馆长傅梦帆推动传梭博物馆从废弃厂房改造为多功能空间 并获杭州创业未来之星奖项[10][16] - 33岁馆长朱丽虹主持菰城茶文化博物馆 联合非遗传承人创建大师工作室 在日本世博会展示唐代茶艺[7][8] 文化传承与社会效应 - 光影故事馆设计付费体验项目 包括光影书签制作 老放映员倒片体验和自行车"跑片"等特色活动[16] - 菰城茶文化博物馆提供采茶 炒茶体验 以乡土模式让年轻人感受茶文化而非刻意营造距离感[11] - 泽雅造纸专题馆创新引入纸制桌椅盖碗的新茶饮业态 探索博物馆空间商业化利用模式[15]
打开创新“阀门”工业遗产展新“颜” “老空间+文化IP”激活消费“新”潮流
央视网· 2025-09-12 04:18
博物馆概况 - 河北首家电影主题综合性博物馆涿州电影博物馆正式开馆 在原涿州市磨床厂旧址改造而成[1] - 博物馆融合文化科普 博物展示 互动体验与文创休闲功能于一体 促进文旅融合[13] - 2024年3月涿州市启动旧厂区改造工程 博物馆为核心文化地标[12] 展品与设施 - 馆藏包括近200台不同年代电影放映机 2万多张建国后各类题材原版电影海报 千余本老胶片[7] - 镇馆之宝为1940年代出厂天极牌电影放映机 其变迁反映1939-1950年工业史[9] - 特别设置5个电影放映室 皮影互动区和中国动画展区 可重温《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经典[12] - 放映机展区展示1984年出厂井冈山牌放映机正在放映1952年版《南征北战》[3] 运营理念 - 通过可触摸可感知的老设备让观众读懂电影历史而不仅是观看电影[9] - 工业遗存为城市更新注入新活力 满足市民文化休闲需求[13]
杭州西湖博物馆20周年 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样本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00:56
博物馆发展历程 - 杭州西湖博物馆建馆20周年 是中国首家湖泊类专题博物馆[1] - 从零文物起步发展至拥有17763件套藏品 累计服务游客达2300万人次[2] - 已成长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成为阐释西湖文化价值的关键平台[2] 文化活动成果 - 累计举办展览254场 开展文化活动超5000场[2] - 作为G20杭州峰会和2023年杭州亚运会国际文化交流核心地标[2]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首选地点 当年申遗办公室设于馆内[2] 建筑设计与定位 - 采用半地下结构设计 主体建筑隐于地下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1] - 被定位为展现湖山建筑与美学、科技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的重要窗口[1] - 西湖被视为杭州的根与魂 本身即是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博物馆[1] 文化遗产保护 - 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 - 民众参与成为保护重要力量 包括志愿讲解员等参与形式[2] - 推动主动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拉近世界文化遗产与社会距离[2]
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超7000家
长江商报· 2025-09-11 08:12
博物馆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660家 基本建立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1] - "十四五"期间出台展陈展览 公众教育 开放服务等系列改革发展政策文件 为行业提供顶层设计保障[1] 文物保护与藏品管理 - 全国博物馆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 各地完成馆藏一级文物名录公布与家底清查工作[1] - 实施重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重点保护珍贵濒危和材质脆弱的馆藏文物[1] 公共文化服务 - 中央五年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接待观众总量超41亿人次[1] - 连年组织"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 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1] 文化教育与传播 - 全国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2] - 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300余场 打造"秦汉文明展""丝绸之路"等外展品牌 引进"金字塔之巅"等重磅进境展览[2] 供需优化措施 -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等方式增强基层文化供给能力[3] - 科学实施预约机制 优化参观线路 在寒暑假及节假日通过调整预约量 取消闭馆日 延长开放时间等措施提升服务质效[3] 行业发展趋势 -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热门场馆出现"一票难求"现象 反映公众需求激增[2] - 未来将加强博物馆科学规划 发挥央属大馆及省级博物馆辐射作用 推动基层博物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3]
世界遗产达60项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人民日报· 2025-09-11 01:31
文物保护进展 -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3] - 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完善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法律体系[3] - 流失文物追索成果显著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包括圆明园石柱 丰邢叔簋及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4] 科技应用与创新 - 科技手段广泛应用 卫星遥感 无人机 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文物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火灾探测 自动灭火 防盗预警等新装备投入使用[4] - 文物保护技术取得突破 土遗址病害诊断评估 防风化技术研发系统化推进 文物病害科学诊断方法和动态监测技术实现突破[4] - 考古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考古发掘方舱 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先进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实现整体打捞[8]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博物馆体系完善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5] - 博物馆藏品大幅增加 "十四五"时期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5] - 展览教育活动丰富 全国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等方式增强供给能力[6]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果显著 拥有世界遗产60项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工作稳步推进[7] - 国际组织建设取得进展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 成员国 伙伴国 观察员国扩展至20个 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7] - 国际考古合作广泛开展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 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和交流活动300余场[7][8] 文明研究与学术贡献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8] - 发起国际文物科技合作计划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 "瓷器起源 传播与全球化"等计划吸引国际学术界广泛参与[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