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世界遗产在北京”国际交流对话活动在京开幕 海内外专家学者探讨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
中国经济网· 2025-09-28 06:42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8日讯(记者 成琪)9月26日,为提升北京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影响力,以世界遗产 为媒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京促会)、北京市文物局及黄廷方 慈善基金共同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国际青年汇聚北京参加"世界遗产在北京"国际交流对话,活动在北 京饭店金色大厅开幕。 北京中轴线在2024年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目前,北京拥有8处世界文化遗 产,成为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一直以来,北京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准不断提升遗产 保护水平,提高遗产管理阐释水平;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凝聚社会力量,展现独具特色的中国故 事、北京故事;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更好传承发展中华文明。 活动邀请多名专家学者展开主旨演讲。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指出, 北京处在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生活区域交界线,古代就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地方。中华文明 的文化特质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都在这座城市当中以不同方式呈现。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s Bénédicte de Montlaur介绍了基金会目的是与当地合作伙 伴保护相 ...
如何保护好世界遗产地景迈山千年古茶林?
中国环境报· 2025-09-16 02:16
2023年9月17日,云南省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现有5 片栽培型古茶林,面积共计约1180公顷。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古茶树资源,景迈山世居民族展现出强烈 的责任感和丰富的智慧,他们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为茶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形成的传统林下茶种植方 式延续至今。古茶林还长期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当地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的保护。然而,笔者经过 调研后发现,古茶林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四是制定明确的采摘标准,约束公司和个人的采摘行为。地方政府或相关机构可制定明确的采摘标准, 包括采摘时间、频率、数量以及采摘方式等,对过度采摘等行为设定明确的处罚措施。 五是深化对进山游客的教育引导。结合景迈山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游客行为规范、生态环境保护、文 化遗产保护、旅游设施使用等在内的详细规章制度,并通过官方网站、宣传册、景区入口宣传栏等方式 向游客公示。鼓励当地居民和热心公益的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游客引导等 工作,传递文明旅游的理念,提升游客的游玩素养。 三是进山游客游玩素养有待提升。游客及茶商增加、外来文化的传入,引起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治 理方式和文化 ...
杭州西湖博物馆20周年 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样本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00:56
博物馆发展历程 - 杭州西湖博物馆建馆20周年 是中国首家湖泊类专题博物馆[1] - 从零文物起步发展至拥有17763件套藏品 累计服务游客达2300万人次[2] - 已成长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成为阐释西湖文化价值的关键平台[2] 文化活动成果 - 累计举办展览254场 开展文化活动超5000场[2] - 作为G20杭州峰会和2023年杭州亚运会国际文化交流核心地标[2]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首选地点 当年申遗办公室设于馆内[2] 建筑设计与定位 - 采用半地下结构设计 主体建筑隐于地下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1] - 被定位为展现湖山建筑与美学、科技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的重要窗口[1] - 西湖被视为杭州的根与魂 本身即是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博物馆[1] 文化遗产保护 - 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 - 民众参与成为保护重要力量 包括志愿讲解员等参与形式[2] - 推动主动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拉近世界文化遗产与社会距离[2]
国家文物局:“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工作正稳步推进
新京报· 2025-09-10 08:21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进展 - "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和"三星堆—金沙遗址"被列为"十五五"时期重点推进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1] -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等4项文化遗产已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 -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遗产总数60项 包括41项世界文化遗产和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 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施 - 实施故宫 莫高窟 长城 大运河 丝绸之路等一批保护展示项目 持续改善保护状况 [2] - 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 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10项保护状况报告并全部通过审议 [2] - 理顺乐山大佛 都江堰—青城山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体制 强化保护机构职能与能力 [1] 国际文化遗产合作 - 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成员国 伙伴国 观察员国扩展至20个 [2] - 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 为国际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方案 [2] - 整体更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优化"江南水乡古镇"和"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布局 [1]
共护人类瑰宝 延续文明脉络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12
世界遗产保护创新实践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新增26处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 强调传承、保护与弘扬瑰宝的责任[1] - 德国什未林城堡建筑群、约旦乌姆·吉马勒考古遗址和肯尼亚格迪古城遗址通过创新方式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 德国什未林城堡建筑群保护措施 - 建筑群以城堡为轴心 包含38座建筑 融合古典主义、巴洛克、新文艺复兴等多种建筑风格[2] - 建筑群持续活化利用:剧院仍上演歌剧 博物馆沿用19世纪通风系统 档案馆存有1158年古老档案 骑马场改为政府办公地 炮兵楼变为税务局和考古博物馆[2] - 保护经费主要由市政府和州政府拨款 部分来自社会捐助 通过走进校园开设工作坊 推动学校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项目[4] - 民间组织"什未林世界遗产促进协会"组织青少年开展讲故事比赛 激发居民保护热情[4] 约旦乌姆·吉马勒考古遗址保护实践 - 遗址位于约旦北部半干旱霍兰地区 距首都安曼80公里 留存150多栋房屋分属3个街区 以玄武岩构建独特建筑与水利系统[5] - 约旦文物局制定详细方案加固修复古建筑 2015年至2016年完成古罗马时期康莫德斯门修复[6] - 利用软管系统修复古老水渠 继续为社区服务 通过培训提供就业岗位让居民参与修缮维护[6] - 居民与游客互动分享历史文化 手工艺人参与文旅项目展示传统工艺 增加社区收入[6] 肯尼亚格迪古城遗址保护开发 - 遗址位于印度洋海岸线与阿拉布科—索科克森林之间 12世纪始建 15至16世纪鼎盛 为东非海岸人口最密集城镇之一[7] - 网格状街道规划有序 以珊瑚石作建材 灰浆黏合砌筑 建筑坚固耐用 配水井、储水设施与排水系统[7] - 考古发现中国瓷器、波斯玻璃、印度珠宝等文物 证实为印度洋贸易网络关键节点[8] -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联合马林迪博物馆、政府部门及当地社区制定火灾风险管理预案 开展居民培训[8] - 推进游客承载量管控、生态旅游路线设计、考古成果展示的综合规划 完善步行栈道、增设文化解说牌 吸纳居民参与导游服务[8]
共护人类瑰宝 延续文明脉络(第一现场)
人民日报· 2025-08-20 22:52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财富。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黎闭幕,共有26处文 化和自然遗产项目在本届大会期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会发布的新闻公告强调,项目入选意味 着传承、保护与弘扬瑰宝的重大责任。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德国什未林城堡建筑群、约旦乌姆·吉马勒 考古遗址和肯尼亚格迪古城遗址3处世界文化遗产,探寻当地如何创新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记录 其中的有益经验。 德国什未林城堡建筑群—— 激发保护文化遗产的持久热情 从德国什未林火车站出发向南行进,在干净狭窄的街巷中穿行20分钟后,视野豁然开朗:灰蓝色天空 下,一片湖面映入眼帘,水天相接处,被誉为"欧洲浪漫主义最后绽放"的什未林城堡静静矗立。华灯初 上,波光与建筑交相辉映,人工造物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抬头望去,梅克伦堡家族先辈尼克洛特的雕 像镶嵌在城堡外立面中心位置。 什未林建筑群以城堡为轴心,依傍花园与湖泊,共包括38座建筑。梅克伦堡家族从12世纪开始兴建城 堡,融合了古典主义、巴洛克、新文艺复兴等多种建筑风格。对什未林当地民众而言,这些建筑既是历 史遗存,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德国最早使用电力照明的剧院里,如今依旧上演着瓦格纳的歌剧; ...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丨海丝起点通天下
新华社· 2025-06-12 12:20
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 -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于2021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3] - 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批示支持筹建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强调泉州作为中国古代造船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位[2] - 2001年11月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方案,2002年再次调研推动申报工作[3] 古代海洋商贸历史 - 宋元时期泉州通过季风和洋流实现国际商贸往来,开元寺、清净寺等建筑体现多元文化交融[2] - 22处遗产点串联形成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完整历史脉络[3] - 上世纪90年代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启动古代木帆船复原工程,2001年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建成开放[2] 城市发展定位 - 泉州持续传承海洋商贸文脉,保持古城活力并延续向海发展策略[4] - 陈列馆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快速落实资金支持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