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
icon
搜索文档
东融助贷集团胡玉建:多维布局加码数字化升级
江南时报· 2025-06-17 06:45
公司动态 - 东融助贷集团董事长胡玉建及第二大区总经理李宁赴济南分公司视察,肯定团队精气神并回顾2022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 [1] - 济南分公司作为集团战略重要支点,连续10个月超额完成月度任务 [1] - 集团对济南分公司提出2025年发展要求:聚焦业绩攻坚和客户服务,恪守"诚实做人,感动客户"价值观,严守合规底线 [2] - 第二大区总经理李宁鼓励济南团队保持斗志,提升专业素养与作战能力,勇于自我超越 [2] 行业分析 - 助贷行业处于"百花齐放"早期阶段,存在市场占有率低、标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 [1] - 行业早期特征为缺乏强势品牌、寡头型企业和统一标准,但为东融提供打造头部品牌的战略机遇 [1] 战略规划 - 集团将实施多维战略布局,包括品牌升级、市场资源倾斜、营销模式创新、招商产品迭代 [1] - 持续加码数字化升级,重点突破AI技术应用领域 [1] - 2025年将强化团队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客户体验,提供更优质融资解决方案 [2]
变相加息?助贷新玩法,遭大量投诉!
第一财经· 2025-06-15 06:35
助贷新规与行业转型 - 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明确平台服务及增信服务费用标准 将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年化24%以下 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 目前行业正加速从36%向24%的利率转型 [3] - 多家助贷机构推出"24%+权益"新模式 通过捆绑会员或增值包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包括小权益(月费30-50元)和大权益(单次扣费199-1999元)两类产品 [4][8] "24%+权益"模式运作机制 - 小权益产品以月卡/季卡形式提供金融及生活服务特权 例如小赢卡贷VIP季度卡售价149元 含提额通道、优先审批及话费立减等权益 [5] - 大权益产品费用与借款额度挂钩 例如天美贷用户借款5700元被强制开通月费213元的Pro服务 平台宣称需符合"客户自愿、质价相符"原则 [8] - 权益设计偏向虚拟服务(如免息券、打车券)而非实物 以降低客诉风险 供应商系统可自动生成权益包并完成发货流程 [8][9] 盈利模式与第三方供应商生态 - 平台通过金融权益产品收益、批量采购第三方权益包(采购价低至售价10%)赚取差价 以及导流返佣实现盈利 [10][11] - 第三方权益供应商(如橡树黑卡)为助贷机构提供撮合服务 头部机构通过批发价差或直接签约客户获取收入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 [12][14] 合规性与市场挑战 - 相关投诉超5000条 主要涉及默认勾选扣费和退费难问题 监管明确禁止以服务名义变相收取高额利息 [16] - 部分平台引入7天无理由退费条款 行业尝试通过AI识别投诉敏感客户或优化权益行权条件降低客诉率 [17][18]
变相加息?助贷新玩法,遭大量投诉!
第一财经· 2025-06-15 06:34
助贷新规与"24%+权益"模式兴起 - 助贷新规要求年化利率从36%降至24%,10月1日起实施,目前行业处于4个月合规转型期 [4] - 多家助贷平台推出"24%+权益"新模式,通过捆绑会员或增值包变相突破利率限制 [1][5] - 新模式分为两类:小权益产品(月费30-50元)和大权益产品(单次扣费199-1999元) [6][9] 小权益与大权益产品设计 - 小权益产品以会员卡形式提供金融/生活权益,如小赢卡贷VIP季度卡149元含提额通道及消费券 [6] - 大权益产品费用与借款额度挂钩,例如天美贷用户借款5700元被扣213元/月权益费 [9] - 平台强调"自愿购买、质价相符",但实测存在默认勾选、退费难问题 [1][9] 商业模式与盈利逻辑 - 平台通过金融权益产品收益、第三方权益采购差价(如100元售价采购价仅10元)、导流返佣三重方式盈利 [11][12] - 第三方权益供应商崛起,如橡树黑卡为小赢卡贷等提供会员权益服务 [13] - 供应商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部分中小助贷机构转型为服务乙方 [15] 合规性与行业挑战 - 相关投诉超5000条,主要涉及默认扣费和退费难问题 [1][17] - 监管明确禁止以服务名义变相收取高额费用,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17] - 部分平台引入7天无理由退费条款试图增强合规性 [18] - 行业面临"低价格、低行权率、低客诉率"不可能三角,需通过AI等技术优化方案 [18]
助贷“24%+权益”新玩法兴起,变相加息遭遇大量客诉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6-15 05:54
助贷新规与行业转型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3日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要求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综合年化利率压降至24%以下,新规将于10月1日施行 [1] - 自5月起多家助贷机构已启动年化利率从36%降至24%的合规转型工作,行业进入4个月倒计时 [1] "24%+权益"新模式 - 助贷机构通过捆绑"小权益会员"(月费30~50元)或"大权益增值包"(单次扣费199~1999元)变相突破利率限制,例如小赢卡贷VIP季度卡售价149元提供提额、优先审批等权益 [2][5] - 大权益产品与借款额度直接挂钩,例如天美贷用户借款5700元被强制开通月费213元的大权益Pro服务 [5] - 平台宣称模式符合"客户自愿、质价相符"原则,但实测发现存在默认勾选扣费、退费难等问题,相关投诉量超5000条 [1][10] 盈利模式与第三方供应商 - 平台通过金融权益产品(如免息券)收益、第三方权益采购差价(如100元售价对应10元采购价)及导流返佣实现盈利 [7] - 第三方权益供应商(如橡树黑卡、纬雅XX等)通过批发价差或直接签约服务收费,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部分中小助贷机构转型为供应商 [8][9] 合规性与运营挑战 - 监管明确禁止以服务名义变相收取高额费用,当前模式面临客诉压力(如默认勾选、退费纠纷)和合规性质疑 [10] - 部分机构尝试通过7天无理由退费、AI识别投诉敏感客户等技术手段降低客诉率,但"低价格-低行权率-低客诉率"难以同时实现 [11] - 行业共识认为需落实真实自愿原则,构建透明服务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银行收紧资金供应,中小助贷平台“成本涨了三个百分点”
第一财经· 2025-06-15 05:45
助贷新规实施倒计时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起施行 [1]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并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1] - 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1] 24%利率成为行业分水岭 - 年化利率24%正成为助贷行业生死线,多家银行已开始拒批24%~36%利率区间的贷款 [1] - 部分资方银行正批量拒绝年化利率24%~36%的资金需求,导致中小助贷机构资金成本骤升 [2] - 银行要求助贷机构过滤高风险客户,或将部分中低风险客户转为24%以内利率叠加会员权益的产品 [2] 行业结构性分化加剧 - 中小助贷机构资金成本上升较为迅速,部分机构资金成本上涨约3个百分点 [3] - 头部助贷机构由于主营24%以下的贷款产品且资金来源多样,融资成本不升反降 [4] - 头部助贷机构将损失"API导流"业务,需重新考虑高风险用户转介逻辑 [4] 银行合作名单呈现新趋势 - 银行披露的"白名单"助贷机构多集中在蚂蚁、京东、奇富科技等头部企业 [6] - 银行开始与跨界流量入口合作,如"航旅纵横"App(用户规模超1亿)等新兴渠道 [7] - 跨界合作方如吉林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因其垂直领域精准用户群体更具性价比优势 [7] 监管要求与违规处罚 - 新规要求银行加强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准入管理,审慎制定准入标准 [8] - 银行需与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签订权责对等的合作协议 [8] - 阳光消费金融因助贷业务违规被罚款140万元,涉及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及贷款定价等问题 [8]
网贷市场,银行被迫当乙方
钛媒体APP· 2025-06-13 02:21
银行个贷业务表现 - 招商银行一季度零售不良率1.01%,较去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新生成不良56.47亿元,同比增加24.38亿元,信用卡不良生成额维持在100.07亿元高位 [2] - 招商银行零售关注类贷款余额由638.91亿元上升至672.63亿元,零售关注率由1.79%升至1.87% [2] - 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金额同比大增785.15%,占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金额的72.4% [3] - 招商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由去年末1.343万亿元下降至一季度末1.337万亿元,零售贷款规模一季度增幅仅0.38%,远低于对公贷款6.49%的增幅 [3] - 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的个人贷款余额一季度出现下降 [3] - 一家股份行个人贷款不良率达4.15%,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不良率高达12.37% [4] - 天津银行个人消费贷规模降幅13%,莱商银行、石嘴山银行等城商行互联网贷款规模从高峰期的近百亿元回落至十几亿元甚至几亿元 [4] 助贷平台业绩表现 - 奇富科技一季度在贷余额1402.73亿元,较上季度增长2.38%,放款额同比增长15.76%,营收46.91亿元(同比+12.95%),净利润17.97亿元(同比+54.91%),不良率2.02% [5] - 小赢科技一季度在贷余额584.03亿元(同比+11.61%),放款额351.49亿元(同比+63.45%),营收19.38亿元(同比+60.43%),净利润4.58亿元(同比+26.17%),不良率2.73% [5][6] - 嘉银科技一季度放款额356亿元(同比+58.22%),营收17.76亿元(同比+20.41%),净利润5.4亿元(同比+97.80%),不良率1.13% [5][6] - 信也科技一季度在贷余额741亿元(同比+3.64%),放款额521亿元(同比+7.87%),营收34.81亿元(同比+9.98%),净利润7.38亿元(同比+38.72%) [5] - 头部6家助贷平台2024年促成贷款接近万亿元,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6] 助贷平台运营特点 - 奇富科技一季度营销费用5.91亿元(去年同期4.16亿元),用户获取成本384元(去年末312元,去年同期285元) [7] - 信也科技销售和营销费用5.3亿元(去年同期4.49亿元),小赢科技借款人收购和营销费用7.09亿元(去年同期2.48亿元) [7] - 助贷平台风险体系更精准敏捷,产品具有小额(笔均<1万元)、短久期(合约期限<12个月)特点 [9] - 中小银行依赖头部助贷平台进行零售业务拓展,形成"助贷成甲方、银行成乙方"局面 [10] - 头部助贷平台包括蚂蚁、京东、字节、度小满、美团等大厂系平台 [10] - 中小助贷平台面临利率压缩至24%的挑战,需通过附加权益(如视频会员)维持生存 [11]
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遭遇生死时刻
经济观察报· 2025-06-09 14:19
行业格局变化 - 对24%—36%年化利率助贷产品是否终止的担忧正在改变助贷行业格局 [1] - 部分银行退出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留守银行提高资金合作报价至年化8% [8] - 主营24%—36%年化利率客群的助贷机构因合作资金减少而压缩营销开支和运营成本 [8] - 部分助贷机构开始将24%—36%年化利率客群流量转卖给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或小贷公司 [8] 银行撤资影响 - 多家股份制银行与大型城商行不再续签助贷资金合作协议 [11] - 银行总行基于审慎经营考虑,更倾向与行业头部、已上市的助贷机构合作 [13] - 银行对合作助贷机构的准入门槛提高,重点评估注册资本、风控能力、数据质量等核心指标 [13] - 助贷机构投向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的资金量仅有去年底的约60% [14] 助贷业务成本与盈利 - 资金成本涨至8%,助贷业务盈亏平衡点对应的年化利率涨至30%—34% [15] - 部分银行开出年化8%的助贷资金合作报价 [8] - 助贷机构在分润模式中向银行支付8%的资金成本,并将银行利润提高至5% [25] 政策与合规影响 - 《助贷新规》明确助贷业务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4%,需完整披露费用构成 [7] - 双融担模式或将退出市场,导致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操作路径收窄 [21][22] - 部分中小城商行与农商行对参与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有兴趣,但关注"异地展业"风险 [24] 行业未来趋势 - 合规成本高、客群质量差的中小助贷机构可能退出市场,行业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 [9] - 助贷行业"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有望进一步加强 [15] - 部分助贷机构押宝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不会终结,但只做超短期限业务以防范政策风险 [25]
24%—36%年化利率助贷业务遭遇生死时刻
经济观察报· 2025-06-09 14:18
行业监管政策变化 - 《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实施 要求商业银行对助贷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 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2] - 新规明确助贷业务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4% 需完整披露费用构成 高利率产品(24%-36%年化)或将退出市场[3][12] - 银行总行集中审批合作助贷机构资质 审慎经营导向下非头部/非上市平台被排除在合作名单外[2][7] 银行合作策略调整 - 股份制银行与大型城商行普遍终止与中小助贷机构合作 转向持牌金融机构和头部上市平台[5][7] - 部分银行退出24%-36%年化利率业务 留守银行将资金成本抬高至8%[3][8] - 中小城商行/农商行逆势进场 通过分行合作规避异地展业风险 要求13%保底收益[13][14] 助贷行业格局演变 - 行业资源加速向头部集中 中小机构因资金成本压力(盈亏平衡点达30%-34%)和合规门槛被迫退出[4][9] - 24%-36%年化利率业务资金量降至去年底的60% 机构通过压缩成本/流量转卖/超短期业务应对[3][8][14] - 双融担模式面临退场 该模式原是银行参与高利率业务的主要路径[12] 业务模式争议与转型 - 业界对24%-36%业务存废存在分歧 从严解读可能全面禁止 从宽解读则部分业务不受法院支持[10][11] - 机构尝试通过增值服务/权益包优化收入结构 替代高利率产品收益[11] - 头部平台如平安融易/马上消金/分期乐等占据银行合作名单主要席位[7][8]
助贷行业“生死战”:高风险客群资金成本高涨,“24%+权益”模式潜滋暗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11:29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助贷行业的"大考"也已进入倒计时。 4月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 (以下简称"助贷新规"),推动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规范有序发展。 "助贷新规"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留给商业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 融公司以及其他助贷产业链玩家的时间已不到4个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研多家助贷平台、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发现,从助贷新规正式发布的两个月来,行 业在信息披露、资金成本、运营模式等方面均已发生变化。 在面向资金方的强监管格局下,以符合合规要求的综合融资利率24%为界,助贷平台融资成本出现"分 层":年化利率24%以上的贷款产品资金成本大涨,年化利率24%及以下贷款产品的资金成本下降。可见, 资金正在涌向24%以下的优质贷款客群。 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台和资金方放弃了24%以上的客户群体。 记者注意到,"24%+权益"类的业务模式开始兴起,与以往通过虚高会员费、信息服务费推高借款人实际贷 款费用不同,这一模式通过提供免息、提额等金融权益,以及各类电商会员等生活权益,由平台与合作方 共同提供会员 ...
调查 | 助贷新规下行业生变!有银行拒批高利率对客资金
券商中国· 2025-06-06 01:55
助贷新规核心影响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距离正式实施还有4个月 [1] - 新规已对市场产生前置影响,部分资方银行开始拒批24%-36%高利率产品资金,导致高风险利率助贷业务缩量 [2] - 新规第四条要求商业银行对助贷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公开披露,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4] 行业显性变化 - 多家银行和消金公司公布助贷合作机构"白名单",包括尚诚消金14家、广州银行17家等 [3] - 白名单机构集中在头部平台,具有在贷余额大、逾期表现优、业务流程完善、投诉量少等优势 [3] - 头部助贷平台(蚂蚁、京东、度小满等)在贷余额汇总已突破万亿级,艾瑞咨询预测2028年规模将达5.9万亿元 [4] 行业隐性变化 - 部分资方银行批量拒绝24%-36%高利率资金需求,通过客户分层或直接拒批方式收缩高风险业务 [5] - 新规第六条要求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24%,穿透式监管使分拆利率+担保费模式无法继续 [6][7] - 超高利率定价的尾部助贷平台生存空间被扼杀,高利差急剧收窄,部分产品合作资金告急 [7] 银行与助贷机构权责变化 - 银行需加强自主风控能力,充分获取借款人信息,减少对助贷平台风控的依赖 [10] - 助贷平台需提升技术能力输出,如数据建模、场景分析等,增强与银行合作黏性 [11] - 阳光消费金融因助贷合作业务违规被罚140万元,显示监管加强处罚力度 [10] 行业格局调整 - 头部助贷平台一季度综合资金成本下降约30bp,预计全年保持稳中下降趋势 [8] - 银行与助贷机构合作增速放缓,某平台合作银行家数同比仅增4家 [8] - 行业集中度提升,合规要求趋严导致中小平台生存压力加大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