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金融赋能 绘就振兴新画卷
金融时报· 2025-05-12 01:55
金融支持总体情况 - 截至4月末汶川县各项存款余额比2008年4月增长4.62倍 各项贷款余额达48.9亿元 较2008年4月增长超一倍[1] - 中国人民银行阿坝州分行指导辖内金融机构落实支持政策 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汶川振兴发展注入持续动力[1] 绿色金融与生态建设 - 农发行阿坝州分行通过"国储林+绿色产业链"模式授信11亿元长期低息专项贷款支持储备林项目[2] - 项目通过林地流转直接带动7个乡镇村民增收 16个脱贫户享受红利 预计未来30年将产生32亿元收入[2] - 截至4月末全县绿色贷款余额达15.82亿元 通过金融赋能使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并反哺地方经济[2] 文旅产业与民宿经济 - 金融机构推出"民宿贷""乡旅贷"等产品 已支持458家民宿产业 发放贷款7914万元[3] - 阿坝农商银行汶川支行发放100万元贷款用于民宿装修升级 今年"五一"假期35间房全部订满[3] - 截至4月末涉旅游贷款余额14.47亿元 仅"五一"期间全县接待游客逾32.5万人次[3] 农业产业化发展 - 阿坝农商银行通过"信用+质押""乡村振兴贷"向嘉旺农场发放50万元贷款 使猪场存栏量从500头增至2000头 年出栏量突破4000头 年利润达100余万元较贷款前增长3倍[4] - 金融机构累计向农辉山鸡公司提供4000万元贷款 农行汶川支行另发放30万元贷款 该公司已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5] - 公司构建"鸡-肥-果"生态循环体系 连续15年向红福村捐赠400吨有机肥料 每年带动10-20人务工就业[5] - 截至4月末全县涉农贷款余额达20.97亿元 惠及3468户农业主体 形成以"云朵鸡"和"汶川大樱桃"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体系[5]
盱眙:“发展十条”推动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新华日报· 2025-05-11 22:26
组织引领与人才发展 - 强化镇(街道)党建办统筹作用,指导村(社区)党组织制定154项"一村一策"发展规划,编排220个发展项目 [1] - 建立5类"乡村振兴人才信息库",吸引206名人才党员加入,打造28个"乡村振兴人才实践基地" [1] - 开展70余期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累计培训1800余人次,优选143名"乡村主播"提升乡村人才支撑力 [1] 特色产业与项目发展 - 聚焦龙虾、稻米、畜禽、螃蟹、蔬菜五大产业集群,支持村干部带头兴办3个致富特色项目,带动成立68个农村经济组织 [2] - 发展文旅项目,在27个重点村(社区)实施47个农旅项目,引进品质级乡村民宿如"又见天泉""雨山秾稼"等 [2] - 推动21个村级强村公司实体化运营,如渔沟村淮光农业公司、黄花塘村苏淮碧水文化旅游咨询公司 [2] 激励机制与经营成果 - 建立村(社区)干部报酬与经营实体利润挂钩机制,累计兑现增收奖励600余万元 [3] - 选拔8名优秀村书记进入镇领导班子和事业编制,提振村干部创业热情 [3] - 2024年全县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46万元,所有村(社区)超50万元,106个村超100万元(占比67 9%) [3]
振兴乡村产业要下融合功夫
经济日报· 2025-05-11 22:01
乡村产业振兴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 [1] - 强调产业支撑对避免村庄"空心化"的关键作用,科学布局可帮助村民就近增收 [1] 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融合案例 -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沙坡鸣钟田园综合体等特色项目,2023年新增乡村旅游主体28家,2条线路入选国家级精品线路 [1] - 宁夏村庄结合枸杞、葡萄种植产业,发展田间观光与文化研学,带动村民融入农业产业集群 [3] 乡村产业发展方法论 - 因地制宜是基础,需避免模式照搬,例如偏远地区可发展有机农业或社区工厂替代旅游产业 [2] - 创新驱动升级,需通过"非遗+"、"文化+"等路径提升服务全链条品质,应对游客审美疲劳问题 [2] - 突出全域化发展,实现"四季皆宜、全域皆景"的乡村旅游精品化目标 [3] 共同富裕导向 - 乡村产业需聚焦"乡愁经济",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而非单打独斗 [3] - 案例显示,特色农业与旅游结合使村民从传统销售转向体验经济,扩大增收渠道 [3]
【乡路上,感受脉动中国】果香飘四季 高山村寨农旅融合“一路生花”
央广网· 2025-05-11 08:35
农村公路建设成效 - 理县桃坪镇佳山村通过修建6.5米宽双向车道柏油路(X017桃佳路),彻底改善交通条件,解决原有道路坑洼狭窄导致的运输和错车难题 [6] - 道路升级后农产品运输效率显著提升,2024年水果销售额达2100万元,累计接待游客及果商超1万人次 [7] - 交通改善直接推动农旅融合产业发展,形成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化模式,使高海拔山村转型为乡村振兴示范点 [7] 特色农业经济 - 佳山村依托1500-2200米海拔的独特气候条件,规模化种植小樱桃和车厘子等特色水果,成熟期吸引大量游客现场采摘 [2] - 道路畅通后拓展多元销售渠道,电商平台与线下采摘协同发展,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7] - 村民从单一种植转向旅游服务,通过接待采摘游客实现收入多元化,形成"路通业兴"的良性循环 [2][7] 区域发展模式 - 以"四好农村路"为核心基础设施,连接城乡客流物流,促进人才与资源向乡村流动 [2] - 交通升级带动产业从传统种植向农旅结合转型,形成"水果+旅游+电商"的复合型产业生态 [6][7] - 高半山村寨通过道路建设突破地理限制,将海拔气候劣势转化为特色农业优势,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2][6]
以青春之名赴乡村之约,常州发布五大服务举措支持青年人才返乡入乡创业
扬子晚报网· 2025-05-10 07:47
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 常州市发布五大服务举措支持青年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包括组织赋能、菁英孵化、信息畅享、品牌跃升、融合发展 [1] - 成立"常州(乡创)乡村旅游主理人联盟"和"常州乡创(乡村旅游)人才孵化基地",构建全周期服务生态 [1] - 通过招募活动、工作站、基金扶持构建"引育投"全链条,重点培育"乡村+咖啡""乡村+露营""乡村+非遗"等十大新业态 [1] 景村联动与文艺赋能 - 天目湖景区与姜下村、中华恐龙园与东南村等6对景村牵手,实现"景区流量反哺乡村、乡村生态赋能景区"的良性循环 [2] - 文艺院团结对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用艺术唤醒乡土活力,让传统与现代在田野间共舞 [2] - 黄仲则故居与高校联盟、乡创联盟签约,打造"诗国常州毗陵我里"大雅游线路,激活传统文化 [2] 人才培育与项目规划 - 去年80位多学科师生参与常州乡村设计,开创"青年设计青年喜欢的乡村"创新模式 [1] - 未来三年计划帮扶返乡创业青年100人,培育30个示范项目,打造十大乡村文旅消费场景 [2] - 推出"青春乐都 乐玩乐野"等品牌活动,放大乡村影响力并优化宣传推广模式 [1][2]
山东出台20条措施推动乡村兴产业富农民
大众日报· 2025-05-10 02:33
乡村富民产业政策 - 山东省出台《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共20条措施 目标到2027年实现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 带动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显著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2] - 政策重点任务包括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发展乡村生产生活性服务业 [2] - 提出构建"一县一策""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格局 优化产业布局 [2] 特色产业发展案例 - 临朐县规划14个乡村振兴片区 发展樱桃 板栗 山楂 奶牛等40多类产业 引进千喜鹤 伊利等龙头加工企业 培育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基地 带动13万户农民增收 [3] - 通过"抓龙头 带基地 连农户"模式实现产业"接二产 连三产"集聚发展 [3] 农产品加工业升级 - 推进多环节增值 鼓励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支持大型农业企业应用精深加工技术 [3] - 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 打造优势集聚区 推进多元化开发 生产地方特色畅销产品 [3] 农文旅融合措施 - 发展乡村旅游 传承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重点打造黄河 大运河 齐长城三条乡村文化旅游带 [4] - 优化济南南部山区 环泰山 环蒙山和"仙境海岸"四大乡村旅游集群 提升微山岛 蓬莱丘山谷等集聚片区 [4] - 拓展产品业态包括实施乡土美食提升 建设旅游民宿集聚区 开展"游购乡村"活动 推出"非遗在乡村"项目 发展乡村马拉松等体育旅游 [4] 农村电商发展 - 2023年一季度全省农村网上零售额460.8亿元 同比增长10.3% [5] - 政策将支持电商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 产品标准化与品牌化 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内容营销打造特色IP [5] - 计划开展分层分类精准培训 举办农村电商创新创业大赛 与头部平台合作 [5] 产业支持保障 - 实施片区集聚发展 打造产业集聚区 强化财政 金融 人才 科技等要素保障 [5] - 通过财政奖补 产业基金帮扶经济弱县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 [5] - 突出品牌引领 加强市场开拓 推广典型经验 [5]
赏花经济增“留量”
经济日报· 2025-05-10 01:42
乡村旅游发展 - 化隆县依托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打造以杏花节为代表的文旅品牌 引入地摊经济等新业态提升旅游综合收入 [1] - 化隆县景区规划地摊集市吸引近百户摊主入驻 形成吃喝游购娱产业链条 带动餐饮 住宿 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 [2] - 乐都区梨文化活动前两日吸引15 3万人次打卡 带动综合收入达920万元创历届新高 [2] - 乐都区创新融入旗袍秀 灯光展 采摘体验等项目延伸"赏花经济"链条 [3] - 民和县实施"桃花+油菜花"套种模式延长观赏期 形成立体景观吸引游客 [3] - 互助县土族盘绣非遗产品成为乡村旅游金名片 带动文创产品销售 [3][4] 农户收入提升 - 化隆县农户通过地摊销售特产和出租露营设备 单日收入可达2000多元 [1] - 乐都区温室大棚樱桃和特色辣椒采用"地头直销"模式带动农户收入增长 [3] - 互助县绣娘通过销售盘绣文创产品年收入达3万多元 [4] 旅游经济效益 - 互助县2025年一季度接待游客67 18万人次同比增长16 6% 实现旅游收入2 33亿元同比增长17 4% [5] - 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引擎 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2][3]
南农晨读 | 品牌强农
南方农村报· 2025-05-10 00:36
南农晨读 | 品牌 强农_南方+_南 方plus 【今日关注】 全省城乡低保最 低标准发布 近年来,渔业社 会化服务在现代 渔业高质量发展 中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广 东省委省政府高 度重视渔业社会 化服务建设,省 农业农村厅制定 了支持渔业社会 化服务业发展的 系列政策文件。 为深入贯彻落实 省委"1310"工作 部署和省农业农 村厅有关文件精 神,广东省渔业 互保协会主动担 当、积极探索互 保协会主导下的 渔业社会化服务 业。经三个多月 的积极谋划和充 分调研论证,省 协会在湛江市开 展渔业服务中心 试点工作。 根据《广东省社 会救助条例》 《广东省人民政 府办公厅关于建 立全省城乡低保 最低标准制度的 通知》和2025年 省十件民生实事 任务要求,日 前,经广东省人 民政府同意,广 东省民政厅印发 《2025年全省城 乡低保最低标 准》,全省分4 类地区制定城乡 低保最低标准, 各县(市、区) 农村低保标准要 达到城镇低保标 准的77%以上。 渔民专享礼包来 了!全省首家互 保渔业服务中心 在湛江揭牌成立 近日 广东出台乡村旅 游住宿质量规 范,7月11日起 实施 日前,广东省市 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
山东:重点打造黄河、大运河、齐长城三条乡村文化旅游带
齐鲁晚报网· 2025-05-09 08:38
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形成"景区带村""乡村合伙人""公司+农户""创客+乡村"等发展模式,吸引返乡企业家、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等 投身乡村旅游,涌现出淄博中郝峪村、潍坊隐士村、临沂竹泉村等一批重点旅游村,荣成烟墩角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2024年吸 引游客5亿人次、消费总额达2680亿元,同比增长12.5%和13.9%。 集约发展动能强劲,加快实施乡村旅游规模化精品化建设工程,打造景区化村庄1000余个,形成黄河民俗、运河文化、长城村落、滨海 渔家、红色沂蒙5条乡村旅游带,30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全国精品线路。培育77个精品旅游小镇,推出246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进集群 化培育,发展乡村民宿1万多家,打造旅游民宿集聚区86个。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杨璐 5月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对近日出台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 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行解读。 《实施意见》中提到,山东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吹风会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田延营介绍说,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业变强、农村变美、 ...
新华走笔丨“杨家山里”新天地
新华网· 2025-05-09 03:40
乡村振兴与文旅发展 - 青岛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通过一体化规划和运营8个自然村,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去年旅游收入超1亿元[10] - 当地政府整修河岸、扩大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显著提升游客接待能力[7] - 创业者带动资金和创意涌入,开发山居民宿、滑雪场、影视基地等多元化文旅项目[7] 产业升级与特色产品 - 山里企业生产精酿果啤(如"'莓'你不行")、饽饽蒿茶、樱桃杏子果酱等特色商品,结合流行文化元素提升吸引力[6] - 推出农副产品礼盒和樱桃包等文创产品,延伸产业链价值[10] - 食品加工厂、果啤厂等新兴产业助力山货变现,解决以往运输难题[7] 村民就业与技能转型 - 村民通过开店、旅拍、群演、园艺师等新职业增收,例如农家宴老板娘王黎沙从打工妹转型创业,日接待40桌顾客[7] - "时髦村民培训计划"帮助村民掌握咖啡制作、蛋糕烘焙、插花等技能,提升服务能力[8] - 民宿管家陈萍萍从传统樱桃种植转向旅居服务,掌握毛巾造型、插花等新技能[8] 游客体验与业态创新 - 打造"围炉煮茶"、萌宠乐园、田园会客厅(豆腐制作、植物拓染)等沉浸式体验项目[3][7] - 老石头小酒馆结合本地元素推出"夏日樱花"特调鸡尾酒,吸引都市白领消费[3] - 黄泥巷村露天集市汇聚村民自产山货(鹅蛋、山菜、红薯干),形成特色消费场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