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造船业
icon
搜索文档
香港故事丨阅尽千帆 “船”承匠心
新华网· 2025-09-14 03:20
公司业务与历史 - 光明船厂由外祖父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 经三代传承 目前业务从造船转为维修船只及清洗船底[3] - 公司鼎盛时期为上世纪80年代 香港海面上50%-60%营业船出自该船厂 包括珍宝海鲜舫接驳艇[3] - 2006年建造标志性营业船"张保仔号" 耗时约9个月 成为维港标志性旅游设施[2] 产品与技术特点 - "张保仔号"采用传统中式木帆船工艺 木结构在海浪后能更快恢复平稳 夏季船舱温度更舒适[2] - 造船工艺要求极高 0.5厘米误差即可能导致木板无法接合及漏水 依赖师傅经验判断[2] - 船厂保留完整设计图纸 采用牛油纸绘制 包含详细数字与形状标注[1] 行业变迁与市场环境 - 香港开埠后成为亚洲重要贸易转口港 维多利亚港船只络绎不绝 带动造船业蓬勃发展[2] - 传统手工木船因原料价格昂贵及新型轻便船只兴起 市场需求近乎绝迹[3] - 目前香港造船业内60岁师傅已属较年轻从业者 行业面临传承挑战[3] 文化传承与社会影响 - "张保仔号"成为香港文化标志 承载世界各地游客游览维港 实现现代繁华与传统情怀交融[1][2] - 船厂开展团体参观活动 通过展示中式帆船制造故事吸引年轻人对传统技艺产生兴趣[3] - 公司第三代传人持续组装中式帆船模型 期待再现香港制造精湛技艺[4]
中船防务(00317.HK):船周期上涨中继 关注集团解决同业竞争进展
格隆汇· 2025-09-12 12:17
公司概况 - 中船防务是中船集团旗下从事船舶整装的上市公司 实控人为国资委 控股黄埔文冲与参股广船国际为核心资产 [1] - 公司业务覆盖造船 海工制造 机电设备制造等 其中造船业务为核心业务 2025H1造船营收占比92% [1] 行业供需格局 - 造船业供需紧张格局持续存在 需求端老船替换为核心主线 全船型替换进度刚过半 替换需求充足 本轮新增环保政策影响使替换周期有望拉长 [1] - 供给端上轮周期后全球活跃船厂数量大幅下降 当前产能仅为上轮高点的74% 即便2030年产能恢复至上轮高点的85% 仍无法满足远期交付需求 [1] - 供需紧平衡支撑船价维持高位 [1] 市场环境变化 - 2025年2月301初版方案出台后中国新签造船订单在3月被韩国超过 4月301第二版方案较前一版明显松动 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在月度层面重回第一 [1] - 此前积压的造船需求有望释放 重新带动订单量及船价上行 [1] 公司产能与业绩 - 黄埔文冲2028年排产较2027年增幅58%(CGT口径)或61%(金额口径) 广船国际2028年排产较2027年增幅34%(CGT口径)或41%(金额口径) [2] - 当前交付订单多签订于2021年开始的船价上行周期 钢材采购成本随钢价下行回落 高价订单与低成本钢价的剪刀差持续存在 [2] - 产能释放伴随利润率提升可为公司提供充足的业绩弹性 [2] 集团整合预期 - 中船集团重视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曾于2025年1月公告对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 [2] - 集团承诺五年内解决黄埔文冲与中国船舶的同业竞争问题 [2] 财务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亿元 17亿元 28亿元 对应PE分别为18倍 11倍 7倍 [2] - 当前市值/手持订单金额(PO)为0.42倍 显著低于近10年均值0.53倍 处于历史低位 [2]
中船防务午前涨逾5%造船业供需紧张格局持续存在关注集团解决同业竞争进展
新浪财经· 2025-09-12 04:34
股价表现 - 盘中涨幅超过6% 截至发稿时股价上涨4.56%至15.59港元 成交额达1.32亿港元[1] 财务业绩 - 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01.73亿元 同比增长16.54%[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26亿元 同比增长258.4%[1] 公司背景 - 中船集团旗下从事船舶整装的上市公司 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1] - 控股黄埔文冲与参股广船国际为核心资产[1] 行业状况 - 造船业供需紧张格局持续存在[1]
申万宏源:首予中船防务“买入”评级 业绩弹性与估值修复空间充足
智通财经· 2025-09-12 03:04
行业供需格局 - 全球造船业供需紧张格局持续存在 需求端老船替换为核心主线且全船型替换进度刚过半 替换需求充足 叠加新增环保政策影响使替换周期有望拉长[2] - 供给端全球活跃船厂数量大幅下降 当前产能仅为上轮周期高点的74% 预计2030年产能恢复至85%仍无法满足远期交付需求 供需紧平衡支撑船价维持高位[2] - 2025年4月301调查第二版方案较前一版明显松动 中国船厂新接订单量在月度层面重回第一 此前积压的造船需求有望释放 带动订单量及船价上行[3] 公司业绩表现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亿元、17亿元、28亿元 对应PE分别为18倍、11倍、7倍[1] - 当前市值/手持订单金额(PO)为0.42倍 显著低于近10年均值0.53倍 处于历史低位[1] - 黄埔文冲和广船国际2028年排产较2027年大幅提升 CGT口径增幅分别为58%和34% 金额口径增幅分别为61%和41%[4] 公司竞争优势 - 交付订单多签订于2021年开始的船价上行周期 钢材采购成本随钢价下行回落 高价订单与低成本钢价形成剪刀差[4] - 产能释放伴随利润率提升提供充足业绩弹性 结合高价订单交付提速和老船替换需求充足[1][4] - 中船集团承诺五年内解决黄埔文冲与中国船舶的同业竞争问题 后续进展值得关注[5] 市场环境变化 - 美国301调查导致2025年初船东观望情绪强烈 造船市场成交量大幅下降且船价阴跌[3] - 2025年2月301初版方案出台后 中国新签造船订单在3月被韩国超过[3] - 环保政策延长老船替换周期 为行业提供持续需求支撑[2]
港股异动 | 中船防务(00317)再涨超6% 造船业供需紧张格局持续存在 关注集团解决同业竞争进展
智通财经网· 2025-09-12 02:57
股价表现 - 中船防务股价上涨5.7%至15.76港元 成交额达1.13亿港元 [1] 财务业绩 - 上半年营业收入101.73亿元 同比增长16.54%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6亿元 同比增长258.46% [1] 公司战略与资产 - 公司为中船集团旗下船舶整装上市公司 实控人为国资委 [1] - 核心资产包括控股的黄埔文冲与参股的广船国际 [1] - 中船防务2028年排产较2027年提升幅度较大 远期业绩弹性充足 [1] 行业动态 - 造船业供需紧张格局持续存在 [1] - 年初压制中国造船市场的悲观因素出现变化 [1] 集团重组进展 -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方案获批 中船系重组步伐加快 [1] - 中船集团承诺五年内解决黄埔文冲与中国船舶的同业竞争问题 [1]
绿色造船业被寄望成孟加拉下一个出口支柱
商务部网站· 2025-09-10 23:14
《商业标准报》报道,孟工业顾问阿迪卢尔表示,绿色造船业有望成为继成衣产业之后的下一个主要外 汇收入来源。在由孟际商业论坛(IBFB)举办的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孟在全球造船业中已逐步获 得认可,但受制于融资不足、成本高企及外部冲击,发展仍受阻。会议强调应扩大国际贸易、推广节能 与现代化技术,并呼吁政策制定者转变思维、利用本土能力。数据显示,孟过去12年船舶出口额为1.43 亿美元,政府已出台《2020年造船业发展政策》提供激励与贷款支持。专家预计,如能抓住机遇,孟出 口导向型船厂未来两年可实现年出口额1亿美元,并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全球商用造船市场预计到 2030年将达2300亿美元,孟有潜力分享其中的机遇。 ...
五年来,我国制造业“家底”更厚实
人民日报· 2025-09-10 10:12
制造业全球地位与规模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 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2] - 全球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产品产量位居第一 2024年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 [1]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13.8万家 中小企业登记数量超过6000万户 [3] 先进制造与新兴产业 - 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 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约为2020年产销量的9.5倍 [2][7] - 光伏和风电装备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持续全球领先 [2][7] - 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7] 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 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2] - 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3/4以上 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十三五"末90.7万件提高至2024年124.4万件 [4] - 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33家 "十四五"期间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 [4] 数字化转型与基础设施 - 建成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 5G基站达459.8万个 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1亿台(套) [3] - "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2万个 累计建成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 [3][7] - 全国中小学实现100%互联网接入率 电商直播/沉浸式购物/数字文旅等新型信息消费蓬勃发展 [3] 绿色制造与能效提升 - 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 [2] - 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7] - 产业含"绿"量持续提升 生物制造技术在绿色能源等行业广泛应用 [2][7] 企业培育与产业集群 - 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 "小巨人"企业1.46万家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 [3] - 全国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4万家 [3] - 累计培育形成60余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创建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7] 重大技术装备突破 - C919大飞机累计安全运送旅客300多万人次 [5] - "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深度完成钻探 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实现3小时太空物资闪送 [5] - 超导量子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优越性验证 CR450动车组样车成功下线 [2][7] 国家高新区发展 - 2024年178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园区生产总值19.3万亿元 占全国GDP的14.3% [4] - 全员劳动生产率71.8万元/人 比"十三五"末翻一番 [4] - 诞生全球首台超导量子计算机/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等原创技术产品 [4]
“十四五”时期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将达到8万亿元
央广网· 2025-09-10 08:52
央广网北京9月10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 国新办昨天(9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 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2020—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8.7%。新能源汽车 2024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持续全球领先。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行业、重 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制定"人工智能+制造"转型路线图,发布实施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 应用指南。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0万家,累计达14万家以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5年来,我国建成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5G应用在矿 山、港口、工厂等遍地开花,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1亿台(套)。 "十四五"期间,我国实现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重大突破,累计建成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 5G工厂,工业机器人 ...
数读“十四五”答卷丨多项全球第一!一组数据看新型工业化发展“亮眼成绩单”
央广网· 2025-09-10 07:52
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情 况。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一组数据看新型工业化发展"亮眼成绩 单"。 第475 成 可广网 工业经济稳重有进 220 作用更加普显 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法 8 万 亿 元 ,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 3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 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 》 挡烟垂壁 限 大国重器顶天立地 创新动能更加澎湃 5年来,我国创新投入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制造 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 % 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急需基础产品实现 程化产业化突破,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 触等重点产业链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同步形 具厂网 讲制造加速壮大 亚结构更加优 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 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 造船业国际市 份额持续全球领先。 奥门网 98 实数融合拔围增效 数 ...
押注新能源船!造船巨头投资扩建产能
搜狐财经· 2025-09-07 12:49
产能扩张计划 - 计划到2028财年在香川县船厂新建厂房以提升燃料舱产能并扩建舾装码头设施 [2] - 投资185亿日元(约8.95亿元人民币)利用GX经济转型债券增强生产体系 [2] - 新建6座带可移动屋顶的全天候厂房使厂房总数达13栋确保恶劣天气下焊接作业 [2] - 引进新压力机实现半球形盖状零件"封头"内部化生产以增强供给能力并降低成本 [2] 新能源船技术布局 - 除LNG动力船外着手生产新一代氨燃料船用燃料舱 [2] - 西多度津事业部原主要生产LNG燃料舱现扩充至甲醇动力船及氨燃料船用燃料舱 [3] - 新能源船舾装工程比传统船舶多1至2个月需提升建造效率 [3] 基础设施升级 - 新建1座可停靠400米级船舶的码头并配置70吨级起重机扩充舾装空间 [3] - 现有码头可停靠300米级船舶扩建后避免船坞内生产受阻 [3] - 丸龟事业本部拥有日本最大船坞(长600米宽80米深11.7米)配三台1300吨龙门起重机 [4] 行业地位与规模 - 日本最大造船集团在国内拥有10家船厂年建造能力超90艘 [4] - 2024年建造量328万总吨位居世界第6位 [4] - 通过收购日本造船联合(JMU)股份使持股比例从30%提升至60%成为最大股东 [5] 战略协同效应 - 与JMU合并后可在集装箱船、液化气运输船、散货船和油船市场协同作业 [5] - 通过共享设计和采购成本实现成本节约 [5] - 国际海事组织要求2050年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零排放推动行业向新能源船转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