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及期货

搜索文档
外资配置AH的审美差异
长江证券· 2025-07-16 11:30
资金流向 - 2025年二季度北向资金整体净流入,环比一季度约537.37亿元[2][6] - 2025年二季度外资港股市场整体净流出,环比一季度约1133亿港币[6] 行业偏好 - 2025年二季度外资在A股金融、工业、通讯业务、医疗四大板块资金净流入均超百亿,半导体等赛道净流入超百亿[6][16] - 2025年二季度外资港股资金净流入靠前行业为资讯科技、工业和必需性消费,能源储存装置等赛道净流入靠前[6][16] 板块差异 - 港股科技及稀缺制造业板块二季度吸引资金布局,个别A股制造业龙头在港股IPO贡献资金流入[7][19] - 外资在A股银行和港股银行配置分化,北向资金加仓A股银行,外资中介在港股银行持股量下滑[8][27] 原因分析 - 国际中介在港股持股量连续三个季度环比下滑,北向资金二季度持股量环比上行,金融易受整体净流出影响[29] - 科技、金融银行是港股涨幅靠前板块,资金卖出获利了结或是二季度净流出原因[8][30] 风险提示 - 测算基于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表现,策略可能失效[37] - 外资配置港股测算基于国际中介持股量,或不能准确反映整体变化[37]
复盘供给侧改革:“反内卷”如何催生产能出清主升浪
长江证券· 2025-07-09 15:23
核心观点 - 政策推动供给端出清,第一阶段行情起于政策预期,主升浪需行业格局改善配合;策略应对关注自然出清和政策出清两条主线 [2][8][9] 政策背景 - 市场竞争“内卷化”核心症结是产能过剩,恶性竞争阻碍产业创新升级,近期政策密集提及整治“内卷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关注底部供需格局改善行业 [8] 历史经验 - 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类似案例,政策推动出清行业第一阶段行情源于政策预期,第二阶段主升浪需行业格局改善,修复现金流与负债表,如煤炭、钢铁、水泥 [8] 宏观与行业背景 - 上一轮产能过剩(2011 - 2016年)集中在上游资源行业,本轮源于新能源等行业高景气,集中在中下游领域 [9] - 上一轮产能过剩周期,行业从企稳到反转财务指标改善顺序为:资本开支增速转负→资本开支增速拐点、经营性现金流增速拐点→收入增速拐点→库存增速拐点、毛利率拐点→ROE拐点、产能利用率拐点 [9] - 上一轮底部供给端出清失败行业特征:政策节奏、力度和精准性有限;行业格局分散,自律性和协同性差,过剩产能难退出 [9] 策略应对 自然出清 - 延续《出清的信号—从产能周期看行业比较》筛选方式,上游关注需求侧指标,中下游侧重供给侧指标,关注农业化工、通用机械、制药、零部件及元器件等行业 [10] 政策出清 - 关注年初以来多次发布整治“内卷式”竞争政策的行业,如光伏、锂电池、汽车、水泥等 [10] 相关政策梳理 - 2025年多个行业出台“反内卷”政策,如中央财经委部署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多行业发布倡议书、开展整治行动等 [17] 行业财务指标分析 - 从财务领先指标看,部分行业指标率先改善或处于底部,可能率先迎来供需格局改善,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维度指标打分筛选得出 [32][33][34]
北上资金配了多少银行
长江证券· 2025-07-09 02:16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量化模型和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北上资金行业配置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分析北上资金在不同行业的持仓市值和净流入情况,构建行业配置模型,以评估北上资金在各行业的配置偏好和欠配情况[4][14][16]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北上资金在各行业的持仓市值和净流入金额 - 对比沪深300指数中各行业的权重,计算北上资金的欠配比例 - 剥离行业自身涨跌幅的影响,修正净流入金额 **模型评价**:该模型能够有效反映北上资金在行业层面的配置动态,但需注意资金面变动并非行业趋势的唯一决定因素[30] 2. **模型名称**:北上资金二级行业净流入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分析北上资金在二级行业(如银行二级行业)的净流入情况,以识别资金流向的热点行业[19][20]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剥离行业涨跌幅影响,计算修正后的净流入金额 - 按净流入金额排序,识别净流入最多和净流出最多的二级行业 **模型评价**:该模型能够捕捉北上资金在细分行业的配置变化,但计算方式和口径的改变可能影响最终结论[30]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北上资金行业配置模型**: - 北上资金在银行上的配置比例为11.09%,沪深300中银行占比为15.71%,欠配约4.62%[16] - 2025Q2北上资金净流入最多的行业包括半导体、证券及期货、新能源车设备等[20][22] 2. **北上资金二级行业净流入模型**: - 2025Q2北上资金在银行二级行业中,净流入最多的是城商行(31.92亿元),股份行和国有行分别净流出24.97亿元和8.37亿元[20] - 净流入最多的5个二级行业为半导体、证券及期货、新能源车设备、制药、通信设备[20][22]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北上资金欠配比例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对比北上资金配置比例与沪深300行业权重,计算欠配比例,以反映资金配置的偏离程度[16]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北上资金在某一行业的配置比例 - 计算该行业在沪深300中的权重 - 欠配比例 = 沪深300行业权重 - 北上资金配置比例 **因子评价**:该因子能够直观反映北上资金的配置偏好,但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行业趋势[30] 2. **因子名称**:北上资金净流入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剥离行业涨跌幅影响,计算修正后的净流入金额,以反映资金的真实流向[19][20]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北上资金在某一行业的持仓市值变化 - 剥离行业涨跌幅的影响,得到修正后的净流入金额 **因子评价**:该因子能够有效识别资金流向的热点行业,但计算方式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30]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北上资金欠配比例因子**: - 银行行业的欠配比例为4.62%,为北上资金欠配最多的行业[16] 2. **北上资金净流入因子**: - 2025Q2城商行净流入31.92亿元,股份行净流出24.97亿元[20] - 半导体、证券及期货等二级行业净流入金额较高[20][22]
香港交易所推出综合基金平台订单传递服务
快讯· 2025-07-03 04:36
香港交易所推出综合基金平台订单传递服务 - 香港交易所正式推出综合基金平台(IFP)的订单传递服务 [1] - 该服务旨在更有效地连接基金分销生态圈中的主要参与者 [1] - 此举有助于提升香港基金市场效率 [1]
IFRS基金会确认香港为首批以全面采用ISSB 准则为目标的司法管辖区
智通财经网· 2025-06-12 10:52
香港可持续金融发展 - 香港被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确认为首批以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ISSB准则)为目标的司法管辖区 [1] -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表示此举证明香港在推动国际可持续披露信息方面的努力获得认同,并有助于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可持续金融枢纽的地位 [1] - 香港会计师公会已于2023年12月发布全面衔接ISSB准则的《香港可持续披露准则》(《香港准则》),预计2025年8月1日生效 [1] 香港可持续披露准则实施时间表 - 2024年1月1日:ISSB准则生效 [3] - 2024年4月:港交所刊发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的新气候规定咨询总结 [3] - 2024年9月16日:香港会计师公会就《香港准则》展开六周公众咨询 [3] - 2024年12月:香港会计师公会发布《香港准则》最终文本 [3] - 2025年1月1日:大型股发行人按新气候规定作强制披露 [3] - 2025年8月1日:《香港准则》预计生效 [3] - 2025年内:会财局就可持续核证的本地监管框架建议进行公众咨询 [3] - 2025年底:会计师公会目标发布本地核证及道德准则最终文本 [3] - 2026年1月1日:主板发行人以“不遵守就解释”为基础披露新气候规定相关信息 [3] - 2028年:大型公众责任实体(包括大型上市公司和重要非上市金融机构)全面采用ISSB准则 [1][3] 政策与市场协作 -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已于2023年12月推出《香港可持续披露路线图》,阐明公众责任实体采用ISSB准则的方针 [1] - 香港财库局将继续与金融监管机构及持份者合作,推动发展全面的可持续披露生态圈,支持《香港准则》实施 [1]
科企专线落地+吴清表态支持中概股回归 港股市场迎多重利好
新京报· 2025-05-09 06:54
中概股回流政策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明确表态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并宣布深化跨境监管合作等开放举措 [1] - 香港财政司长陈茂波强调中概股回流应首选香港上市地,有望为港股带来新交易增量 [4] - 国联民生证券认为香港仍是承接中概股回流的主要市场,回流趋势或带来港股新一轮投资机遇 [4] 香港"科企专线"政策 - 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推出"科企专线",便利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许保密提交申请 [1] - 联交所更新《新上市申请人指南》,明确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合规性 [1] - 富途安逸执行董事刘榕欣指出保密提交可降低企业信息披露风险,预审服务或缩短上市筹备周期20%-30% [2] 香港资本市场表现 - 一季度港交所完成15宗IPO筹资186亿港元,位列全球第五,恒生科技指数上涨20.74% [3] - 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超6000亿元创同期新高,港股日均成交额达1318亿元,较2023年增长25.5% [3] - 若新规推动每年新增20-30家科技企业上市,预计中长期日均成交额可达1500亿港元 [3] 科技板块影响与挑战 - "科企专线"政策公布后港交所股价上涨,市场预期交易量增长并提振短期情绪 [3] - 梧桐研究院分析员岑智勇指出政策可能降低信息透明度,需平衡初创公司权益与投资者知情权 [3] - 高估值未盈利科技企业集中上市或加剧市场波动,投资者需审慎决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