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程

搜索文档
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发射成功
科技日报· 2025-08-13 10:14
发射任务概况 - 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于8月13日14时43分成功发射 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 - 发射任务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实施并取得圆满成功[1] 运载系统技术特性 - 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基于长五火箭研制基础开发 属于大型低温运载火箭[3] - 远征二号上面级是目前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常规动力液体上面级[3] - 组合运载系统支持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等多种轨道发射任务[3] - 系统具备一箭一星、一箭多星发射及星座部署能力[3] - 支持串联布局、并联布局、侧挂布局和串并联布局等多样化部署方式[3] 研制单位信息 - 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1] - 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和远征二号上面级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3] 发射里程碑 -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88次发射[3]
正式发布!我国主导制定→
科技日报· 2025-08-12 10:29
国际标准发布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制定的两项航天领域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 截至目前由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领域ISO国际标准已发布30项 发布和在研标准总数累计达38项 [1] 标准内容 - 《航天系统—发射窗口估计与碰撞规避》规定了发射窗口分析和安全发射时机识别程序的相关要求 以及碰撞规避风险评估矩阵的相关约束和要求 适用于单次发射任务中新发射物体与飞行路径上任何空间物体之间的碰撞风险分析 [1] - 该标准由我国联合美国 法国 日本共同提出 由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承担具体起草工作 [1] - 《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规定了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在轨稳定运行的定义 根据卫星在轨稳定运行的影响因素 规定了对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在轨稳定运行能力的构建原则和要求 [1] 标准制定参与 -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主导编制《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 [2] -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作为ISO/TC20/SC14技术对口单位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技术协调 并作为参编单位全程参与了标准制定过程的技术修改和讨论 [2]
正式发布!我国主导制定两项国际标准
环球网资讯· 2025-08-12 01:27
国际标准发布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制定的两项航天领域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 包括《航天系统—发射窗口估计与碰撞规避》和《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 [1] - 截至目前 中国主导制定的航天领域ISO国际标准已发布30项 发布和在研标准总数累计达38项 [1] 标准技术内容 - ISO 21740:2025标准规定了发射窗口分析和安全发射时机识别程序要求 以及碰撞规避风险评估矩阵的约束和要求 适用于单次发射任务中新发射物体与空间物体之间的碰撞风险分析 [1] - ISO 16615:2025标准规定了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在轨稳定运行的定义 根据影响因素规定了系统在轨稳定运行能力的构建原则和要求 [2] 标准制定参与 - 《航天系统—发射窗口估计与碰撞规避》标准由中国联合美国 法国 日本共同提出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承担具体起草工作 [2] - 《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由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主导编制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作为技术对口单位和参编单位参与技术协调和标准制定过程 [2]
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领域两项国际标准发布
科技日报· 2025-08-11 23:56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制定的两项航天领域国际标准由ISO正式发布 截至目前由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领域ISO国际标准已发布30项 发布和在研标准总数累计达38项 [1] - 《航天系统—发射窗口估计与碰撞规避》(ISO 21740:2025)规定了发射窗口分析和安全发射时机识别程序的相关要求 以及碰撞规避风险评估矩阵的相关约束和要求 适用于单次发射任务中新发射物体与空间物体之间的碰撞风险分析 [1] - 该标准由我国联合美国 法国 日本共同提出 由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承担具体起草工作 是我国积极参与外空治理 共建外空活动规则的实践 [1] 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国际标准 - 《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ISO 16615:2025)规定了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在轨稳定运行的定义 根据影响因素规定了对系统在轨稳定运行能力的构建原则和要求 [2] - 该标准由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主导编制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作为技术对口单位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技术协调 并全程参与标准制定过程的技术修改和讨论 [2]
掌握核心技术,中国航天迈上新高度
科技日报· 2025-08-11 01:08
中国航天工程核心进展 - 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 带回1935.3克月背样品[1][5] - 突破月球逆行轨道控制 月背智能快速采样 月背起飞等关键技术[6] - 基于月壤样品取得多个首创性研究成果 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演化历史[1] 载人航天领域突破 - 2022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 实现产品全部国产化 关键元器件100%自主可控[3] - 创造世界最快空间交会对接纪录 开发再生生保系统 舱外机械臂等创新技术[3] - 2024年12月17日航天员刷新单次出舱时长世界纪录达9小时[2] - 空间站已接纳9个任务乘组 完成6次太空会师 开展多项空间应用实验[3] 深空探测技术跨越 - 天问一号2021年实现世界首次单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 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9] - 天问二号2025年5月29日发射 目标为2016HO3小行星和311P主带彗星探测[9] - 计划推进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 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等深空任务[10] 技术自主化成果 - 空间站原材料全部国产化 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3] - 采样系统从新材料 元器件层级实现基础技术突破[6] - 嫦娥五号 六号月壤样品已分发给国内外科学家产生大量研究成果[4] 未来发展规划 - 加速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 八号任务[6] - 积极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6] - 发展卫星互联网系统 建设新一代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10] - 继续开展太阳探测工程[10]
“点火” 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新京报· 2025-08-07 09:08
8月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603698)办消息,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6日,该综合验证试验在河北怀来县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 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试验工况多、试验周期长、技术难度高,是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关键节 点。揽月月面着陆器由登月舱和推进舱组成,可搭载2名航天员往返,是航天员登陆月球后的月面生活 中心、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 ...
“嫦五”“嫦六”月壤首次在香港同场展出
人民日报· 2025-08-03 19:06
展览概述 - 展览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无尽探索:中国的航天、航空及航海",旨在展示最新科技成就并激发香港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热情[1] - 展览首次在境外涵盖航天、航空、航海三个领域,多项展品首次在香港亮相[1] 展品亮点 - 航天领域:展出嫦娥五号月球正面样品、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模型[1] - 航空领域:展示"20家族"飞机模型包括歼-20、运-20、直-20[1] - 航海领域:展出"山东舰"航空母舰、"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模型[1] - 互动体验:设置"月球基地""我的火星生活"等8个互动项目,以及"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模型户外展示[1] 香港专区 - 展示香港在航天、航海领域的成果及与内地合作成就[1] 配套活动 - 邀请6位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嫦娥六号任务副总指挥张玉花开展科普讲座[2] - 举办实验班、工作坊和科学示范活动,帮助公众理解飞行和深海潜航科学原理[2] - 展览持续至9月7日[2]
俄国家航天集团总裁:国际空间站将至少运行到2028年
快讯· 2025-07-30 17:36
国际空间站运行计划 -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巴卡诺夫表示国际空间站将至少运行到2028年,甚至可能延长至2030年 [1] - 空间站脱轨坠落计划草案已完成,专业人员评估整个脱轨过程耗时约2.5年 [1] 国际空间站背景 - 国际空间站于1998年发射,是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多国联合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 [1]
航天科技集团召开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会
快讯· 2025-07-23 12:06
公司战略与任务 - 坚定履行强军首责 [1] - 全力确保载人登月工程重大试验年度重大任务圆满完成 [1] - 全力确保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年度重大任务圆满完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