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搜索文档
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大洗牌
第一财经· 2025-08-21 16:0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工程教育体系面临需求失配、内涵老化、名称陈旧和能力不适等问题,80%以上学科专业仍基于前三次工业革命需求设立,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 高校需强化工程智能赋能,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转型和内涵升级,以应对新技术和新场景带来的产业变革 [2][3] - 工科专业粗放型设置导致知识碎片化,需转向系统性知识集成和跨学科融合,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3][15] 高校工科教育改革举措 - 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与感知学院、计算机学院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协同为人工智能驱动的科技革命提供人才支撑 [7] - 北京大学将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分拆为工学部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聚焦集成电路和智能技术等前沿领域,强化基础研究与跨学科融合 [7] - 西安交通大学建立8个共享科研平台、30多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通过项目实践课程取代部分实验课,实施问题导向的项目制学习 [7] 课程与教学创新 -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有限元与数值计算》课程采用产学研贯通式教学体系,结合产业需求调整设置,例如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并将国家级项目转化为课程资源 [8] - 课程引入航空发动机叶片模型、风电诊断技术和动漫义体结构等真实工程案例,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8] - 斯坦福大学要求所有工程学生修满至少36个数学和科学学分,计算机科学专业占本科生总数25%,并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8] 专业调整与设置 - 教育部等五部门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20%专业,两年间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撤销专业2534个,工学专业调整力度最大 [10][11][14] - 工学新增专业1395个,以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机械类为主,其中人工智能新增94个、智能建造83个、智能制造工程72个 [14] - 工学撤销专业823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撤销36个、工业设计33个、网络工程32个,传统专业逐步被新兴领域替代 [14] 学科改革方向 - 学科专业改革需从小切口入手,以工科为起点,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形成专业集群 [15] - 推动自上而下的专业设置模式,从系统、整机和应用场景出发,替代传统自下而上的知识堆积方式,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 [15] - 教育部将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加强专业交叉融合,提升人才培养对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 [16]
需求失配、能力不适问题凸显 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大洗牌
第一财经· 2025-08-21 14:56
工程教育转型背景 - 中国高校超过80%的学科专业为前三次工业革命产物 存在需求失配、内涵老化、名称陈旧和能力不适等问题 [1] - 传统工科教育理念过度专业化 导致人才知识面窄、人文底蕴和创新能力不足 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 [1] - 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转型发展和内涵升级成为行业共识 学科间"高墙"正被打破 [1] 工科专业设置问题 - 工科专业按工业门类细分的技术支撑体系设置 不符合现代工程科技从应用侧突破的特点 [2] - 传统细分模式易导致知识碎片化 稀释教育资源和弱化知识集成性 [2] - 创新人才培养更强调系统性知识规律 需改变粗放型专业设置方式 [2] 高校改革实践案例 - 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2月新成立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与感知学院、计算机学院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与人工智能学院协同支撑科技革命 [3] - 北京大学将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分拆为工学部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 聚焦集成电路和智能技术等前沿领域 [3] - 西安交通大学建立8个共享科研平台、30多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 改革本科教学体系 [3] 课程与教学创新 -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有限元与数值计算》课程采用产学研贯通式教学体系 新增智能制造专业并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 [4] - 课程引入航空发动机叶片模型、风电诊断技术等国家级项目转化内容 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 - 斯坦福大学要求所有工程学生修满至少36个数学和科学学分 计算机科学专业占本科生总数25% [4] 专业调整数据 - 2023-2024年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 撤销专业2534个 创历史新高 [5][9] - 工学专业新增1395个 撤销823个 调整力度最大 [9] - 人工智能专业新增94个 智能建造新增83个 智能制造工程新增72个 [9][10]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撤销36个 工业设计撤销33个 网络工程撤销32个 [9][10] 专业调整方向 - 新增专业聚焦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机械类 涉及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数据、机器人等领域 [9] - 撤销专业以机械类、电子信息类为主 包括测控仪器、生物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 [9][10] - 改革倡导设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大类专业集群 [12] 政策引导与未来方向 - 教育部提出2025年前优化调整20%专业 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5][12] - 专业设置突出高质量发展逻辑 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 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 [13] - 鼓励从系统、整机和产业新业态出发向下梳理专业方向 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 [12]
需求失配、能力不适问题凸显,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大洗牌
第一财经· 2025-08-21 12:57
工学专业调整规模 - 近两年工学专业新增1395个,撤销823个,调整力度最大[1][5][7] - 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撤销专业2534个,专业撤销数量连创新高[5] - 教育部提出到2025年前优化调整20%的专业[5] 新增专业方向 - 新增专业以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机械类专业为主[7] - 人工智能专业新增94个,智能建造新增83个,智能制造工程新增72个[7][9]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增58个,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增45个,新能源汽车工程新增45个[9] - 储能科学与工程新增44个,机器人工程新增41个,网络空间安全新增41个,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新增40个[9] 撤销专业特点 - 撤销专业以机械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7]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撤销36个,工业设计撤销33个,网络工程撤销32个[7][9] - 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环境科学等传统专业撤销数量较多[9] 专业设置问题 - 超过80%的学科专业是前三次工业革命产物,存在需求失配、内涵老化问题[1] - 传统工科教育理念强调专业化,导致知识面窄、人文底蕴和创新能力不足[1] - 工科专业设置按工业门类细分技术支撑体系,容易将知识碎片化[2] 高校改革举措 - 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与感知学院等四个新学院[3] - 北京大学将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分拆为工学部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3] - 西安交大建立8个共享科研平台、30多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3] - 斯坦福大学要求所有工程学生修满至少36个数学和科学学分[4] 课程教学创新 - 西安交大通过项目实践课程取代部分实验课,实施问题导向的项目制学习[3] - 《工程有限元与数值计算》课程采用产学研贯通式教学体系设计[4] - 将国家级项目转化为课程设置,使用航空发动机叶片模型等实际工程案例教学[4] 调整理念与方向 - 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推动专业交叉融合[10] - 从系统、整机、产品等应用场景出发向下梳理专业方向[9] - 设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为大类专业集群[9] - 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提升专业对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10]
国脉科技拟对福州理工学院增资3.6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8-21 12:39
公司增资计划 - 国脉科技拟以自有资金3.6亿元对全资子公司福州理工学院进行增资 [1] - 增资完成后理工学院注册资本从1.5亿元增至5.1亿元 [1] - 公司维持对理工学院100%股权控制 [1] 战略布局 - 增资行为基于公司整体战略发展规划需要 [1]
国脉科技(002093.SZ):拟对理工学院进行增资
格隆汇APP· 2025-08-21 11:30
公司战略与资本运作 - 国脉科技拟以自有资金人民币36000万元对全资子公司福州理工学院进行增资 [1] - 增资完成后理工学院注册资本将从15000万元增加至51000万元 [1] - 公司保持对理工学院100%股权控制权不变 [1] 子公司股权结构 - 福州理工学院为国脉科技100%持股子公司 [1] - 本次增资未改变公司对子公司的完全控股地位 [1]
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TOP10高校
第一财经· 2025-08-21 08:33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候选人高校分布 -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 两院院士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2] - 清华大学以58位候选人居首(中国科学院40人 中国工程院18人) 北京大学55位位列第二(中国科学院45人 中国工程院10人) 浙江大学39位排名第三[3] 高校候选人排名格局 - 前十高校依次为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2] - 清北占据前两名 "华东五校"(浙大/上交/复旦/南大/中科大)紧随其后 工科强校北航/华科/哈工大位列8-10名[3] 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动态 - 西湖大学(汤雷翰/汪徐家/柴继杰)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魏苏淮/蔡宗苇)等新型机构首次出现候选人[3] - 新型大学具有高起点/高投入/国际化特征 采用创新治理与科研组织模式 西湖大学由施一公领衔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已引进11名院士[4] 院士选拔政策导向 - 中国科学院强调破除"四唯" 注重国家战略需求贡献与科研一线人员 中国工程院侧重关键领域/新兴学科/国家重大工程倾斜[4][5] - 候选人出现年轻化趋势 两位39岁教授(浙江大学刘一峰/苏州大学王殳凹)入选中国科学院有效候选人[4]
事关院士增选,名单公布!颜宁推荐西湖大学柴继杰教授:他曾是造纸厂员工,一路逆袭成为顶尖科学家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1 04:12
院士增选制度与流程 - 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 [1] - 增选流程包括外部同行专家评选和院士增选大会选举,每两年进行一次 [1] - 院士增选坚持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注重国家战略需求、学科平衡和科研一线人员 [1] - 中国工程院增选向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重大工程和科技基础设施倾斜,设置国防、国家安全、西部边远地区及民营科技企业专项名额 [1] 候选人资格审查与社会监督 - 两院对候选人遵规守纪、学术学风、道德品行严格把关,维护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和纯洁性 [2] - 后续将强化多方位审核并接受社会监督,严控院士队伍"入口关" [2] 生命科学学部候选人信息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候选人共125人,柴继杰由颜宁推荐入选 [2] - 部分候选人信息:步志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饶子和推荐)、察秀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黄荷凤推荐)、曹彬(中日友好医院,王福生推荐) [3] - 陈国强(清华大学,隋森芳推荐)、陈玲玲(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林推荐)、程功(清华大学,中国科协推荐) [3] 候选人柴继杰背景与职业历程 - 柴继杰生于1966年,1987年获大连轻工业学院学士学位,1994年获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 [5] - 1997-1999年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1999-200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 [5] - 2004-2009年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9-2023年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17-2023年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洪堡教授,2023年全职加入西湖大学 [5] 柴继杰早期经历与职业转折 - 高考成绩一般,大学毕业后在丹东鸭绿江造纸厂任助理工程师 [7] - 通过业余努力考取硕士和博士,1998年因"从造纸厂员工到博士后"经历被施一公普林斯顿实验室录用 [9] - 五年后成为施一公实验室最优秀成员之一,后任清华长聘教授,2017年成为首位中国大陆德国洪堡讲席教授 [11] 柴继杰院士提名历史 - 2025年为第二次入选院士候选人,推荐人由2023年中国科协变更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 [12]
预算9526万元!上海大学近期大批仪器采购意向
仪器信息网· 2025-08-21 03:56
上海大学仪器设备采购计划 - 上海大学发布28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 预算总额达9526万元 预计采购时间为2025年8月[2][3][7] 高端光学与光谱分析设备 - 亚皮米级光学麦克风光频谱成像仪预算140万元 用于高灵敏度声学信号检测与空间分布分析 具备非接触式成像能力和亚皮米级位移分辨率[4][6] - 中远红外光谱高分辨智能测试仪预算130万元 测量波长量程1900-5500nm 波长精度±0.5nm 最高波长分辨率0.2nm[5][6] - 光学特征分析仪预算115万元 波段1525-1625nm 波长分辨率1.6pm 损耗动态范围80dB[8] 半导体与微电子制造设备 - 步进式光刻机预算3200万元 支持8英寸晶圆 分辨率0.5μm 套刻精度≤0.35μm[10] - 混合键合设备预算750万元 对位精度≤1μm 支持6英寸和4英寸晶圆 应用于HBM和先进逻辑芯片制造[11] - 晶圆级物理气相介质薄膜沉积设备预算255万元 支持300mm直径晶圆沉积 镀膜均匀性优于5%[8] - 半导体显示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设备预算300万元 支持200mm*200mm基板 刻蚀均匀性优于±5%[9] 精密检测与测量仪器 - 显微粒子成像测速仪预算120万元 图像分辨率500万像素 测量视野0.8mm×0.7mm至400mm×300mm[6] - 晶圆翘曲检测设备预算275万元 检测精度≤1μm 分辨率≤0.1μm[9] - 3D探针式轮廓仪预算120万元 台阶高度测量范围纳米级至1000μm 扫描范围100μm*100μm*15um[9][10] - MEMS器件参数分析仪预算300万元 分辨率0.5μV和0.1fA 支持多频率电容测量[8] 光子学与量子技术设备 - 智能光子器件封装测试平台预算110万元 集成高精度封装与性能测试 支持光通信和量子信息领域[6] - 光电一体飞秒瞬态吸收光谱仪预算360万元 时间范围8ns 延时分辨率14fs 探测光波长范围320-1000nm[11] 人工智能与计算基础设施 - AI芯片算法加速测试系统预算100万元 配置192GB显存显卡 支持两颗40核心处理器 最大内存容量12TB[6] - 垂直领域大模型数据平台预算150万元 提供数据抽取、标注和训练功能 支持大模型智能化全局管理[6] 先进材料加工与制备系统 - 五轴加工中心预算360万元 重复定位精度1-2微米 主轴转速≥20000r/min 最大扭矩≥150Nm[10] - 自动化高通量合金制备系统预算350万元 感应熔炼和快速烧结最高温度2000℃[10] - 激光焊接设备预算155万元 用于Micro-LED芯片制造 光斑尺寸80mm*10mm 光斑均匀性>90%[11] 专业特殊应用设备 - 玻璃基2.5D/3D封装激光器预算125万元 脉冲宽度≤35fs 单脉冲能量≥3mJ 用于玻璃基驱动背板TGV制造[9] - 电谱与相噪分析仪预算130万元 频率范围1MHz-40GHz 相位噪声灵敏度-175dBc/Hz[8] - 微纳尺度加工及测量设备预算800万元 SEM分辨率0.8nm FIB分辨率5nm 支持原位加工与成像[11]
1.11亿元!南开大学采购大批仪器(含设备更新)
仪器信息网· 2025-08-21 03:56
南开大学仪器设备采购概况 - 南开大学发布49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1.11亿元,采购时间覆盖2024年12月至2025年10月 [2][3] 采购设备技术领域分布 - 采购涵盖X射线微焦成像仪、台式近红外系统、稳态/瞬态光谱仪、多功能复合量子薄膜材料制备系统等高端科研设备 [3] - 设备应用领域包括工业无损检测、材料科学、电子制造、生命科学研究、量子通信、环境监测等 [4][5][6] 重点采购项目详情 - 商学院采购台式近红外系统(509万元)用于认知科学、神经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研究,配置包括主机、数据采集软件、光纤定位系统等 [9] - 商学院系统仿真与数字孪生智能实验室建设项目(540万元)采购AI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用于算法改进和数字孪生环境搭建 [9] - 金融学院采购行为决策与认知神经科学视线交互系统20套(总预算1130万元),用于实验教学和科研实践 [9][23] - 物理科学学院采购红外量子密钥分配原理教学系统(106万元),基于BB84协议支持量子通信教学实验 [9] - 物理科学学院采购稳态/瞬态光谱仪(148万元),信噪比不低于35000:1,寿命测试范围5微秒至50秒 [9][11] - 物理科学学院采购多功能复合量子薄膜材料制备系统(320万元),极限真空度达6.6x10⁻⁶Pa,支持4英寸样品制备 [12] - 物理科学学院采购傅里叶光谱系统(105万元),波段范围350-5600nm,光谱分辨率0.025nm@1µm [13] - 物理科学学院采购动量空间多维光谱检测系统(220万元),工作波段覆盖400-1650nm,角度分辨率优于0.5° [14][16] - 物理科学学院采购晶圆加工系统(120万元),加工晶片平面度≤0.001mm,粗糙度≤0.5nm [17] - 物理科学学院采购原子力显微镜升级模块(130万元),扩展高压PFM、磁场、高温测试等功能 [18]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采购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仪(195万元),用于有机污染物分析和代谢组学研究 [21] - 化学学院采购化学合成高通量工作站(180万元),实现投料、合成、分析全流程自动化 [21]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采购材料电磁功能测试系统(150万元),测试频率覆盖0.5GHz-40GHz [24]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采购太赫兹光谱仪(130万元),频带宽度0.1-4.5THz,动态范围>75dB [24]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采购动态多蒸汽吸附仪(126万元),支持重量法、高压模块及气体吸附测试 [24][26]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采购空间序构复合材料高速光场调控及测试系统(420万元),集成可调谐激光二极管、飞秒脉冲激光等模块 [27]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采购高性能服务器集群(160万元),包含29台双路计算节点,支持大规模并行计算 [27] - 生命科学学院采购高速超高分辨率单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599万元),XY分辨率≤80nm,支持活细胞动态监测 [31] - 生命科学学院采购流式细胞仪2台(240万元),检测速度≥8000事件/秒,配置至少三个激光器 [35] - 生命科学学院采购细胞分选仪(349万元),分选速度≥70,000事件/秒,分选纯度≥98% [35] 采购时间规划 - 主要采购集中在2024年12月(物理科学学院多项设备)和2025年9月(生命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多设备) [9][21][31][35]
“海上大学”第一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1 02:58
师生在"同济"号科考船上收放作业设备。同济大学供图 7月22日,"同济"号科考船迎来入列后首批科考队员——参加同济大学2025年东海实习航次的师生们。他们在浙江舟山国际邮轮码头登船,成为入住"海 上大学"的首批师生。 边科考边教学 登船师生按顺序参观了智能驾驶平台、生活休闲区、实验室和多功能甲板作业区等,随后齐聚阶梯教室,聆听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 学学院院长翦知湣主讲的"海上大学"开学第一课。 翦知湣回忆多次参加国内外科考航次的经历。在建院50周年之际,"同济"号正式交付使用,首个任务即承担本科生海上实习航次,体现了学校对人才培 养的重视。翦院士表示,要将"同济"号打造成同济大学的"海上移动校区",期待同学们通过实践成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精英、社会栋梁。 东海发育有世界上最宽阔的大陆架,长江与黑潮在此相互作用,形成不同性质水团。在潮汐、季风和台风等影响下,水团发生复杂的能量与物质交换, 控制着海洋初级生产力、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和底质沉积物分布特征,是开展海洋综合科考与教学实践的适宜场所。 "同济"号东海实习航次科考教学实践目的包括:掌握海洋调查、采样和现场实验分析的基本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