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搜索文档
这所双非院校,首次发表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29 04:29
研究突破 - 提出基于空化效应的高效发射机制 通过精确控制气泡溃灭过程将破坏性空化现象转化为可控动力源 实现微小型器件高速跳跃和游泳[2][3] - 利用聚焦近红外加热、超声波或电火花远程启动空化气泡 通过抑制气泡释放直至稳定性极限 积累能量并驱动剧烈破裂[2] - 该机制适用于多种材料、液体和操作环境 具有高度普适性[2][8] 性能指标 - 毫米级微型器件通过空化发射实现1.5米跳跃高度 峰值速度达12 m/s 加速度达7.14×10⁴ m/s²[5] - 能量转换效率达0.64% 水面游动速度达12 cm/s[5] 应用领域 - 在智能生物技术领域展现重要应用潜力 包括空化播种酢浆草种子和模拟变色龙捕食过程[3][8] - 为森林食物种苗培育提供驱动手段 为仿生智能农林装备提供技术支撑[8] 研究背景 - 研究成果于2025年8月29日发表于Science期刊 论文标题为Launching by Cavitation[2] - 由浙江农林大学戴朝卿教授团队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贺曦敏教授团队合作完成[2][8]
预算8465万元!中北大学近期大批仪器采购意向
仪器信息网· 2025-08-29 03:59
采购计划与预算 - 中北大学发布2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 预算总额达8465万元[2][3] - 采购项目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仪 电液复合空间3自由度试验台 飞秒激光瞬态吸收光谱系统 质谱仪 红外光谱仪 全自动高端倒置荧光显微镜 激光测速系统 剪切散斑干涉测量系统等[3][8] - 预计采购时间为2027年7-8月[3][7] 科研仪器设备需求 - 采购项目旨在提升学校高质量发展水平 有效支撑各类教学科研活动[8] - 具体设备包括中红外光谱分析仪 CO2激光器光纤熔接处理工作站 超快泵浦阴影成像系统 微型真空气雾化制粉设备等[8] - 生物成像系统采购包含正置SIM超分辨成像系统和高精度软物质生物制造系统 用于高分辨率可视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9] 学校科研实力与地位 - 学校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 具有深厚军工背景 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9][10] - 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 "兵工七子"之一[10] - 拥有本科专业85个 博士后流动站6个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 全日制在校生近3.9万人 其中研究生超4000人[10] 科研成就与资源 - 2025年获批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数量位居山西省高校第一[11] - 科研经费连续三年破10亿元 稳居山西省高校首位[12] - 工程学 材料学 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2024年首次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排名千强榜 5个学科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2] 重点实验室与平台建设 - 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分部)聚焦高端不锈钢材料研发与应用[13] -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包括纳米功能复合材料 金属凝固控制与精确成形 超重力化工过程(国内首个超重力化工省级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成像与影像大数据等[13][14] - 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涵盖超细粉体 高分子复合材料 聚酰胺 超重力化工 化工过程强化及节能减排 纳米功能聚合物复合材料 视光学生物诊疗设备等领域[14] 学科特色与战略贡献 - 以"仪器+"和"兵器+"两大学科群为牵引 构建"服务国防 服务地方"特色发展格局[12] - 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工程 地面装备亮相国庆70周年阅兵 空间载荷技术应用于航天工程 数据记录器 电子存储器应用于"神舟""天宫"系列任务[12] - 水声传感器 氢燃料电池等技术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12]
产科教融合:要从追求短期转向可持续
中国化工报· 2025-08-29 03:02
产科教融合战略意义与现状 - 产科教融合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关键战略 对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 - 部分校企在协同育人平台搭建、培养模式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 但面临人才培养质量与转化效率偏低、量化考核标准缺失、高校与企业目标难协调等问题[1] - 业内专家指出需转变思路 从追求短期时效的"捡鸡蛋"模式转向可持续的"养鸡"模式[1] 校企融合实践案例 - 中国石油大学累计投入超8亿元打造1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包括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2] - 该校与山能集团合作成立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 实行校企双院长制和科研团队互聘机制 构建"四段式"培养路径和订单式人才班等模式[2] - 京博控股集团实践"N1N产教融合模式" 已承接全球百余所高校13000余名师生开展学习实践 推动多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3] - 山东省乐安慈孝公益基金会成立滨州市稷下学宫产教融创研修中心 聚焦科研成果转化与人才培育[3] 面临挑战与瓶颈 - 高校划归地方管理后企业失去强制义务支持教育 高校失去行业依托导致育人质量下滑[4] - 政府主导办学可能削弱行业特色 综合性高校专业设置泛化导致企业合作意愿降低[4] - 企业注重经济效益与高校侧重学生综合发展存在诉求差异 缺乏量化考核评价统一标准[4] - 高校知识体系更新滞后于产业升级需求 学生能力差异大 企业长期单向投入难以持续[4] 机制创新与解决方案 - 需构建兼顾企业员工、高校教师和学生三方成长与收益的激励机制[5] - 明确产科教融合中的主导方与协同方关系 政府或行业协会在资源整合与平台搭建中发挥关键作用[6] - 高校可依托校友会重建校企合作意向 协会制定统一评价标准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7] - 建立三方认可的评价机制 企业可获得高效招聘通道和技术成果共享权益 推行学历与职业技能等级衔接[7] - 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结合 将产业发展、成果转化、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深度结合[7]
热词变成课表,课表变成产业 高校注重培养适应未来变局“多面手”
央视网· 2025-08-28 21:28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政策 -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大学专业与新兴行业需求匹配 [1] - 教育部启动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机制,打破三年一轮学位授权审核限制,支持高校快速响应国家战略领域人才需求 [2] 新兴领域学科建设 - 低空经济领域支持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相应二级学科,实现"今年布点、今年招生" [4] - 2024年全国高校新增本科专业点1839个,增设"国际邮轮管理""健康与医疗保障""智能视听工程"等29种急需专业 [5] - 撤销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本科专业点1428个,停招2220个,大幅优化专业结构 [5] 人才供需数据平台建设 - 教育部牵头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驱动 [8] - 平台整合多方数据,指导各地开展学科专业与区域发展匹配度分析,发布急需专业清单和预警清单 [8] 高校专业设置趋势演变 -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小语种专业扩容,2017年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发展催生智能科学与技术、大数据管理等专业 [10] - 2024年近800所大学新增1800多个专业点,交叉工程门类专业聚焦科技前沿 [10] - 新兴社会经济现象催生"冰雪舞蹈表演""伴侣动物"等新专业,实现产教融合 [11][13] 传统工科与复合型专业复兴 - 电气、自动化、机械等传统工科因新能源转型和先进制造需求重新成为热门专业 [14] - 教育+人工智能、艺术+科技等跨界复合型专业升温,培养适应未来变局的复合型人才 [14] 区域产业与专业协同发展 - 京津冀新增数字经济与大数据专业,与北京8万多家数字经济企业形成呼应 [16] - 安徽5所高校新增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精准匹配汽车首位产业需求 [16] - 湖北新增智能建造专业数量全国最多,直接对接城市建设新需求 [16]
大学专业三年优化启动 急需学科专业实施超常布局
第一财经· 2025-08-28 16:38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行动方案 -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 提出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布局学科专业点 [1] - 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 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 [1] - 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 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 [1] 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21年将交叉学科新增为第14个学科门类 下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 [2] - 455所高校共设立616个交叉学科 [2] - 2022年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交叉学科门类下设7个一级学科 包括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设计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和区域国别学 [2] 高校交叉学科实践案例 -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聚焦能源与健康行业塑造极交叉学科形态 学生可自由组合不同学科形成培养计划 [4] - 复旦大学在集成电路、国家安全、纳米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建设若干学科专业 实施学科交叉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 [4] - 复旦大学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全部采用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集成电路领域推出7年制星陈计划本博融通培养项目 [4][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证增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牵头起草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指南 带动全国120多所学校申报低空领域学科 [5] 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与发展 - 2023年2月以来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 撤销专业2534个 工学专业调整力度最大 新增专业1395个 撤销专业823个 [6] - 工学新增专业中人工智能94个、智能建造83个、智能制造工程72个 [6] - 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 国内供求比例为1:10 [6] - 2018年人工智能专业首次获批 至2024年7年间已有621所高校备案和审批通过人工智能专业 [6]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政策支持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提出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 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 [7] - 工信部支持拓展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 调动产业资源支撑人才培养 建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学科专业 [7] - 复旦大学推出覆盖全体本研学生的AI大课 构建AI-BEST课程体系 包括AI通识基础课、AI专业核心课程、AI学科进阶课程和AI垂域应用课程 [8]
大学专业三年优化启动
第一财经· 2025-08-28 16:13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 -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 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3] - 方案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布局学科专业点 [3] - 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 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 [3] - 实施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 布局建设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 [3] - 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 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 [3] 交叉学科建设发展现状 - 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交叉学科新增为第14个学科门类 下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 [5] - 2021年数据显示455所高校共设立616个交叉学科 [5] - 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交叉学科门类下设7个一级学科 包括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设计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和区域国别学 [5] -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交叉科学部 下设4个科学处聚焦物质科学、智能与智造、生命与健康、融合科学领域 [5] 高校交叉学科实践案例 - 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溥渊未来技术学院 聚焦能源与健康行业塑造极交叉学科形态 学生可自由组合不同学科形成培养计划 [6] - 复旦大学在集成电路、国家安全、纳米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建设若干学科专业 实施学科交叉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 [7] - 复旦大学2024年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全部亮相 全部采用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及本研融通模式 [8]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证增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牵头起草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指南 带动全国120多所学校申报低空领域学科 [8] 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进展 - 2023年2月以来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 撤销专业2534个 其中工学专业调整力度最大 新增1395个撤销823个 [10] - 工学新增专业中人工智能94个、智能建造83个、智能制造工程72个 [10] - 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 国内供求比例为1:10 [10] - 2018年人工智能专业首次获批 至2024年7年间已有621所高校备案和审批通过该专业 [10]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措施 - 方案提出实施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 加快教学内容迭代 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 [11]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提出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 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 [11] - 工信部支持拓展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 调动产业资源支撑人才培养 支持高校参与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2] - 复旦大学推出覆盖全体本研学生的AI大课 AI-BEST课程体系从AI通识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学科进阶课程和垂域应用课程四个维度设计 [12]
大学专业三年优化启动,急需学科专业实施超常布局
第一财经· 2025-08-28 13:58
从中央到高校,都在为人工智能赋能专业、产业以及两者的融合作出部署和支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 先兆,很多新的研究方向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质,这也对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提出更高要求。 8月28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 年)》(下称《方案》)公布,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方案》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快速布局一批学 科专业点;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实施新兴学科和 交叉学科孵化行动,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对社会需求明显 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等。 加速交叉学科布局 随着新的学科分支和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 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我国近年来也提升了对交叉学科的重视程度。 本次《方案》提到的实施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也是多个高校 ...
1.14亿元!中国海洋大学采购大批仪器(含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仪器信息网· 2025-08-28 06:16
采购计划概述 - 中国海洋大学发布9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 预算总额达1.14亿元[2][3] - 采购时间集中在2025年6月至9月 涵盖色谱质谱联用仪 单细胞微液滴分选仪等关键设备[3][8] 重点仪器技术规格 - 单细胞微液滴分选仪结合微流控技术 实现单细胞包裹检测和精准分选 应用于单细胞RNA测序和抗体筛选领域[4] - 临界点干燥仪用于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 能去除液体同时保持微观结构完整性[5] - 双通道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可同步监测两个样品的光合作用效率 提升实验数据可比性[6] 采购清单详情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采购项目包含2200万元设备 含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1台 单细胞微液滴分选仪1台及双通道调制叶绿素荧光仪1台[8] - 气相液氮存储罐采购项目预算3800万元 含全自动真空封管机3台 气相液氮存储罐60台及超低温冰箱7台[8] - 全自动液氮存储系统采购项目预算2450万元 含全自动液氮存储工作系统1套 多功能酶标仪2台及正倒置一体荧光显微镜4台[8] 科研专项设备采购 - "东方红3"船科考声学设备备件采购预算195万元 为多波束测深系统提供电源模块 水下应答器等关键备件[9] - 双一流建设学科平台第七批购置105万元设备 含气相质谱仪1台和热退磁炉1台[9] - 第八批双一流设备采购预算709万元 涵盖高分辨气体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和海上试验浮筏等9台设备[9] - 第九批采购534万元水声探测设备 包括水下水声定位系统和水下拖曳式声源等8套系统[9] - 第十批设备购置预算1336万元 包含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和活细胞长时程培养系统等15类设备[9] 学校科研实力背景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在2024年软科排名全球第3位 US News海洋与淡水生物学排名全球第1[12] - 学校拥有50余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 包括海洋领域唯一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12] - 202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9项 直接经费达1.06亿元 资助率22.34%[12] - 科研成果转化显著 海洋食品加工领域专利转化创造超120亿元新增产值[13] - 拥有"东方红3"等三艘科考船 形成从近海到深远海的综合观测能力[13] 重点实验室配置 - 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专注水产品高值化利用与安全控制[15] - 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海洋污染过程与生态修复技术[15] - 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海洋资源化学与腐蚀防护研究[15] - 建有"蓝色药库"创新平台 致力于海洋生物新药研发[16]
以系统思维推进海南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海南日报· 2025-08-28 01:09
高等教育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战略价值 - 高等教育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和体制机制改革中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1] - 高等教育承担为国家提供知识创新、技术转化和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需紧密对接自贸港人才与智力需求 [2] - 海南大学在热带农业、海洋科学等领域取得丰硕科研成果,为自贸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2] 海南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瓶颈 - 全省普通高校总量28所,本科院校11所,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6个,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3] - 面临办学基础薄弱、科研资源匮乏、人才引进困难等结构性制约因素 [3] -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海洋科技、国际金融与法律等领域专业教师匮乏 [5][6] - 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国际交流资源短缺 [5] 服务支持体系构建路径 - 推进顶层设计优化,统一人才政策口径,将分散政策整合为"一站式"人才服务清单 [7] - 学科与产业规划同步推进,围绕智慧旅游、国际医疗、国际贸易等方向优先布局急需学科 [7] - 设置发展专项基金,通过财政引导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教师培训、科研启动和海外交流 [7] - 建立产业人才需求预警机制,定期发布紧缺人才行业目录和技能预测报告 [8] - 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开展深度合作 [8] 国际化发展举措 - 优化外籍人才引进政策,简化签证和工作许可流程,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绿色通道" [8] - 支持高校开设双学位课程,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 [8] - 设立专项奖学金,开通多语种招生系统,吸引"一带一路"国家青年来琼深造 [8] - 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作为中国首所境外高校独立办学机构,为国际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4] -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采用"大共享+小学院"办学模式,吸引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入驻 [3] 技术创新与教师发展 - 人工智能平台应用有助于解决教师培训资源分布不均、课程研发效率低下等问题 [9] - 海南师范大学上线DeepSeek-R1(671B)本地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备课、智能批改与教学反馈一体化功能 [9] - 通过AI技术深度融合,教师在科研、教学、管理等多维度获得有力支撑 [9]
高校博物馆——依托专业资源,丰富公共文化
人民日报· 2025-08-28 00:07
高校博物馆的定位与功能 - 高校博物馆是由高等学校利用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的社会公益性组织 旨在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 [1] - 依托学术资源 高校博物馆在提供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并成为校园里的"第二课堂" [2] 红色教育资源与思政教育实践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2000余件展品和30余场主题展览 以"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元途径融入思政教育 [3][7]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珍藏陈独秀等人13封信件涉及《新青年》独立办刊事件 哈尔滨华德学院分馆讲述"八女投江"故事 通过红色文物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7] 科研支撑与文化传承 - 四川大学博物馆拥有8万余件历史人文类文物 依托学校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优势 深度参与三星堆遗址发掘(1934年开启科学发掘)并复原探沟场景 [10][11]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办"盛世修典"展览 呈现200余件(套)元代绘画珍品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收藏各民族文物使文化概念具体可感 [12] 航空航天与科技专题博物馆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8300平方米展厅设4大主题展区 展示"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1958年1400余名师生耗时100多昼夜研制)和"冯如三号"无人机(2019年大一学生团队研制 持续飞行100小时破世界纪录) [13][15] - 电子科技博物馆系统收藏1.5万件电子科技藏品 包括装配龙芯CPU的梦兰12英寸笔记本电脑 标志中国芯片技术突破 [16] 高校博物馆的独特价值 - 高校博物馆通过学者视角和学科维度精选展品 结合现代科技构建可看、可听、可闻、可触的综合性展陈体系 增强青年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11] - 与社会博物馆相比 高校博物馆能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反哺展览 其专业性、系统性特点更适合青少年研学与创新启发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