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

搜索文档
4艘新船订单!海液通航运“一带一路”航线运力升级
搜狐财经· 2025-09-03 06:38
合同签署与船舶规格 - 海液通航运与台州建兴重工签署2+2艘4350TEU绿色智能集装箱船建造合同 [2] - 首艘船舶将于2027年第二季度交付 其余船舶将于2027年下半年至2028年陆续投入运营 [2] - 新船将专项部署于中国至北非、中东及红海航线 [2] - 该型船采用混合动力系统(电池辅助)并预留氨燃料改装空间 单箱碳排放可降低25% [2] 战略意义与运营规划 - 新船是公司对于“一带一路”航线升级的核心运力 投入运营后将在主要港口之间形成可靠稳定的网络 [4] - 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低碳、端到端的全程物流方案 [4] - 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全球物流网络 特别加强海外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 [4] 公司背景与行业参考 - 海液通航运于2020年在香港成立 班轮服务覆盖亚洲至东非、中东、红海等众多门户港口 [5] - 作为参考 目前一艘3700/4500TEU集装箱船新造船价格约为6050万美元 相比去年同期的6100万美元下降了约1% [2] - 不含最新订单 台州建兴重工手持订单共计11艘357874载重吨 交船期排至2027年 [5]
招商局工业威海船舶高端客滚船手持订单量和交付量稳居全球榜首
齐鲁晚报网· 2025-09-03 03:42
公司面临着船东对高品质的追求,与普通商船建造的一般性要求的差别。技术上,高端客滚船建造对重 量、线型、安全、质量等要求极为严格;同时,因为面向高端客户,船东的个性化需求也非常之多。秉 持着"客户满意"为宗旨,充分理解和配合船东的大量修改要求,通过学习和进步,给予船东高度的反馈 和评价。建造上,该高端船型薄板用量大、变形控制难度高,这一特点对船舶线型控制起决定性作用, 也是公司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 面对这一瓶颈,招商工业威海船厂发扬"实干、苦干、巧干"的企业作风,建立专项攻关团队,邀请外部 专家驻厂指导,探索适配自身的工艺管理路线。在将板厚低于6mm的薄板变形量控制在3mm以内的工 艺研究中,通过与钢板供应商联动,提高钢板轧制工艺技术,厂内引入先进设备,在焊接工艺优化上历 经无数次试验,确定最佳焊接参数,最终形成了独有的工艺流程,将薄板变形成功控制在3mm以内, 达到业内领先水平。招商工业威海船厂"Stena"系列和"Finnlines"系列高端客滚船获得"Shippax年度最佳 客滚船"的国际荣誉,为后续公司与客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获得更多订单及品牌享誉全球奠定了坚实 基础。 船舶与海工装备是威海市的传统优势 ...
2025年7月中国船舶进出口数量分别为114艘和514艘
产业信息网· 2025-09-03 01:16
行业贸易表现 - 2025年7月船舶进口数量114艘 同比下降48.9% [1] - 同期船舶进口金额0.07亿美元 同比增长229.7% [1] - 出口数量514艘 同比增长0.2% [1] - 出口金额37.23亿美元 同比下降1.4% [1] 进出口结构特征 - 进口金额增幅与数量降幅呈现显著背离 [1] - 出口规模保持稳定 数量微增0.2% [1] - 单月出口金额达进口金额的532倍 显示行业出口主导型特征 [1]
这家千亿市值公司,9月5日终止上市!
IPO日报· 2025-09-03 00:32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交易 - 中国重工A股股票将于2025年9月5日终止上市 属于主动终止上市情形 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股东股票将按换股比例转换为中国船舶A股股票 [1] - 换股比例为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换0.1339股中国船舶股票 发行价37.84元/股 交易金额达1151.50亿元 [4] - 合并后形成统一资本平台 实现中船集团核心业务整体上市 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新公司成为涵盖军民船舶研发设计制造全产业链的巨型企业 [5] 财务数据表现 - 中国重工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26.21亿元 同比增长47.56% 净利润17.45亿元 同比增长227.07% 总资产2214.65亿元 [5] - 中国船舶同期营业收入403.25亿元 同比增长11.96% 净利润29.46亿元 同比增长108.59% 总资产1819.77亿元 [6] - 合并后总资产超4000亿元 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船舶上市公司 停牌前两家公司市值合计超2800亿元(中国船舶1720亿元 中国重工1163亿元) [3][7] 交易时间进程 - 吸收合并计划于2024年9月首次披露 2025年1月获国务院国资委批复 7月4日通过上交所并购重组委审核 [9][10][11] - 中国重工8月14日提交终止上市申请 8月29日获上交所终止上市决定 从披露到退市整体耗时一年 [12][13][14] 行业整合趋势 - 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例明显增加 2025年已完成国泰君安证券吸收合并海通证券 多个吸收合并项目正在推进中(海光信息/中科曙光 湘财股份/大智慧 浙江沪杭甬/镇洋发展) [15]
9月5日终止上市中国重工换股合并中国船舶迎“大结局”
新浪财经· 2025-09-02 21:04
公司合并交易进展 - 中国重工拟通过向中国船舶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方式进行换股吸收合并 [1] - 交易已于2025年7月18日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 [1] - 上交所决定对公司A股股票予以终止上市 终止上市日期为2025年9月5日 [1] 股票终止上市安排 - 由于属于主动终止上市情形 公司A股股票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1] - 终止上市后股东股票账户中将不再显示公司A股股票 相关市值无法体现 [1] - 换股股东持有的股票将按照既定换股比例转换为中国船舶A股股票 [1] 2025年中期财务表现 - 中国重工实现收入326.21亿元 [1] - 归母净利润17.45亿元 [1]
狂奔在资本路上的恒力集团
北京商报· 2025-09-02 16:30
核心观点 - 恒力集团旗下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分化 *ST松发通过资产重组实现扭亏为盈 恒力石化受行业周期影响出现营收净利双降 三家上市平台资产负债率均处于75%以上高位 集团创始人家族已启动二代接班计划 [1][2][3][9] 公司业绩表现 - *ST松发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6.8亿元 同比增长315.49% 归属净利润6.47亿元 实现同比扭亏 主要因完成重大资产置换 置入恒力重工100%股权 主营业务由陶瓷制造变更为船舶及高端装备研发生产 [2] - 恒力石化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038.87亿元 同比下降7.69% 归属净利润30.5亿元 同比下降24.08% 业绩承压主要受行业周期性波动与外部环境变化双重影响 [3] - 新三板公司同里旅游持续亏损 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归属净利润分别为-2395.48万元、-1593.77万元、-2229.17万元、-889.18万元 聚焦精品酒店全链条运营服务 [3] 财务结构状况 - *ST松发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货币资金41.57亿元 短期借款23.06亿元 长期借款34.39亿元 合计有息负债57.45亿元 资产负债率高达89.72% 公司称配套资金到位后负债率已处行业合理水平 [4][5] - 恒力石化截至上半年末货币资金351.79亿元 短期借款761.77亿元 长期借款706.69亿元 合计有息负债1468.46亿元 资产负债率为76.89% 公司表示该水平符合民营炼化行业共性特征 [5] - 同里旅游2025年上半年末资产负债率达81.98% 同样处于高位 [7] 股权与控制权结构 - 陈建华范红卫夫妇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后直接间接控制*ST松发股份比例达89.93% [2] - 恒力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恒力石化53.11亿股 持股比例75.45% 其中累计质押18.05亿股 占其所持股份33.99% 占总股本25.65% 公司表示质押资金用于自身经营需求 无平仓风险 [6] 战略与治理调整 - 恒力集团创始人家族启动二代接班计划 其子陈汉伦(2001年生)于2025年8月出任*ST松发董事总经理 曾任普华永道新加坡税务咨询顾问 2024年3月起任恒力集团副总裁 [9] - 其女陈逸婷(1993年生)2025年6月以恒力集团副董事长身份公开亮相 曾任职同里旅游董事并于2022年9月辞职 [9] - *ST松发因主营业务及控制权变化进行董事会提前换届选举 以实现资产与管理的整合衔接 [9] 行业地位与规模 - 恒力集团以8715亿元营收总额位列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位 同时位列世界500强第81位 中国企业500强第25位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5位 [2] - 集团拥有两家A股上市公司(*ST松发总市值499.2亿元 恒力石化总市值1237亿元)及一家新三板公司 合计A股总市值1736.2亿元 [8]
恒力集团的资本图解
北京商报· 2025-09-02 15:21
公司背景与行业地位 - 恒力集团由陈建华和范红卫夫妇于1994年创办 现已发展成为以炼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纺织全产业链发展的国际型企业 拥有全球产能最大的PTA工厂之一和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之一 员工达21万人[4] - 集团以8715亿元营收总额位列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位 同时位列世界500强第81位 中国企业500强第25位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5位[4] - 旗下拥有*ST松发(603268)和恒力石化(600346)两家A股上市公司 以及同里旅游(834199)一家新三板公司 在苏州、大连等多地建有生产基地[1][4] 资产重组与业务转型 - *ST松发于2025年8月完成重大资产置换及配套融资 置入恒力重工100%股权 主营业务由陶瓷制造变更为船舶及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陈建华夫妇直接和间接控制公司股份比例达89.93%[5] - 通过此次资产重组 *ST松发转型为"民营造船第一股" 实现了从陶瓷制造企业向资本密集型造船行业的战略转型[1][5] 2025年上半年财务表现 - *ST松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6.8亿元 同比增长315.49% 实现归属净利润6.47亿元 同比扭亏为盈 有望实现"摘帽"[5] - 恒力石化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38.87亿元 同比下降7.69% 实现归属净利润30.5亿元 同比下降24.08% 出现营收净利双降[5] - 新三板公司同里旅游持续亏损 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属净利润-889.18万元 2022-2024年分别亏损2395.48万元、1593.77万元和2229.17万元[6] 资产负债状况 - *ST松发截至上半年末货币资金41.57亿元 短期借款23.06亿元 长期借款34.39亿元 合计借款57.45亿元 资产负债率高达89.72%[7] - 恒力石化截至上半年末货币资金351.79亿元 短期借款761.77亿元 长期借款706.69亿元 合计借款1468.46亿元 资产负债率为76.89%[9] - 同里旅游资产负债率同样高企 截至上半年末达81.98%[11] 负债率解释与应对措施 - *ST松发解释高负债率源于业务转型需求及造船行业资本密集型特性 需要通过债务融资补充资金用于生产团队搭建、资质升级和设备采购[8] - 公司表示募集配套资金到位后资产负债率已处于行业合理水平 未来将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和加强现金流管理降低负债水平[8] - 恒力石化表示当前76.89%的资产负债率符合民营炼化行业共性特征 公司已跨越资本开支高峰期 将通过精细化成本管控和经营性现金流降低负债[10] 行业环境与业绩展望 - 恒力石化业绩双降主要受行业周期性波动与外部环境变化影响 但7月以来纺织出口订单环比回升8.5% 聚酯产品需求逐步回暖[6] - PX-PTA价差从上半年850元/吨修复至1020元/吨 PTA盈利空间持续改善 国际油价趋于稳定[6] - 公司通过优化生产负荷和降低单位能耗等措施降本增效 在建项目陆续投产后盈利能力将逐步释放[6] 公司治理与二代接班 - 陈建华夫妇推动子女走向台前 24岁儿子陈汉伦于2025年8月出任*ST松发董事兼总经理 曾任普华永道新加坡企业所得税税务咨询顾问 2024年3月起任恒力集团副总裁[13] - 32岁女儿陈逸婷以恒力集团副董事长身份公开亮相 曾任职同里旅游董事于2022年9月因个人原因辞职[13] 股权结构与市值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2日 *ST松发股价报51.42元/股 总市值499.2亿元 恒力石化股价报17.58元/股 总市值1237亿元 两家公司总市值合计1736.2亿元[12] - 恒力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恒力石化53.11亿股 持股比例75.45% 累计质押18.05亿股 占其所持股份33.99% 占总股本25.65%[10]
海外收入增长近五倍 江龙船艇“出海”提速
中国经营报· 2025-09-02 14:57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净利双降 净利润转亏 但海外收入实现近五倍增长 特种作业船艇销售表现亮眼[2][3][4] - 营收下滑主因国内订单减少及外贸项目收入确认时点延后 净利润亏损受固定成本压力及应收账款问题拖累[3][6] - 公司通过国际事业部加速海外市场拓展 成功打入北欧高端市场 并通过成本管理和技术升级应对经营挑战[2][4][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47亿元 同比减少54.63%[3] - 归母净利润-1374.45万元 同比减少166.50% 扣非净利润-1566.13万元 同比减少188.37%[6] - 海外收入2726.2万元 同比增长475.92% 财务费用212.54万元 同比增长138.49%[3][6] 业务结构 - 特种作业船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09% 公务执法船艇和旅游休闲船艇收入下降[4] - 海外市场聚焦"一带一路"国家 首次获得北欧订单 与挪威摩恩马林公司合作推进[4] - 产品涵盖消防作业船 风电运维船 科考试验船等专业船型 国内外市场均获认可[5] 经营策略 - 成立国际事业部加强海外市场拓展 通过技术采购质量统一管理提升交付能力[2] - 对外调整订单结构 加强应收账款催收 对内优化作业流程提高生产效率[5] - 从设计端导入目标成本管理 引进人才进行技术攻关 总结新项目失误经验[7] 风险因素 - 2024年上半年新签订单不含税金额仅1.58亿元 因政府项目招标延后和资金拨付延迟[3] - 2023年初重大合同存在大额应收账款未收回 导致信用减值准备增加和银行借款上升[6] - 部分项目延期交付造成成本增加 产品品类增多对生产管理带来新挑战[6]
这家千亿市值公司,9月5日终止上市!
国际金融报· 2025-09-02 09:04
公司终止上市与换股安排 - 中国重工A股股票将于2025年9月5日终止上市 属于主动终止上市情形 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1] - 中国重工股东股票账户中不再显示A股股票 待转换为中国船舶A股股票并完成新增股份上市手续后按换股比例转换 [1] - 中国船舶以每股37.84元发行价向中国重工股东发行A股 换股比例为1股中国重工换0.1339股中国船舶 交易金额达1151.50亿元 [3] 业务整合与协同效应 - 整合将两家公司业务全面合并 形成统一资本平台 实现中船集团核心业务整体上市 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4] - 合并后中国船舶成为涵盖军民船舶研发设计制造全产业链的巨型企业 [4] - 合并后新公司总资产超过4000亿元 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船舶上市公司 [5] 财务业绩表现 - 中国重工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26.21亿元 同比增长47.56% 净利润17.45亿元 同比增长227.07% 总资产2214.65亿元 [4] - 中国船舶同期营业收入403.25亿元 同比增长11.96% 净利润29.46亿元 同比增长108.59% 总资产1819.77亿元 [4] - 截至9月2日收盘 中国船舶股价38.45元/股 市值1720亿元 中国重工停牌前市值1163亿元 两家合计市值超2800亿元 [5] 吸收合并流程与行业动态 - 吸收合并计划于2024年9月首次披露 2025年1月获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批复同意方案 [6][7] - 2025年7月4日通过上交所并购重组委审核 8月14日提交终止上市申请 8月29日获终止上市决定 9月5日正式退市 全程耗时一年 [8][9] - 2025年已完成国泰君安证券吸收合并海通证券 另有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 湘财股份吸收合并大智慧 浙江沪杭甬吸收合并镇洋发展等多个项目推进中 海尔生物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已终止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