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飞向月球,新战略与Equatys合资企业共促长期增长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9-21 14:33
公司背景与财务 - Space42是一家总部位于阿联酋的AI航天科技公司,总资产近30亿美元[2] - 公司2024年息税折摊前利润率达42%,预计长期维持约40%利润率[2] - 当前业务构成中航天服务占比86.5%,智能解决方案占比13.5%[8] - 主要股东包括G42(持股42%)、穆巴达拉投资公司(29%)和国际控股公司(8%)[2] 战略规划与增长目标 - 公司制定四大战略支柱:地理空间数据合作、地理空间AI平台、全球非地面网络领导地位和安全连接解决方案[3] - 目标在本十年末实现较2023年营收翻倍[3] - 计划通过Tri4、Al Yah 4及5号卫星实现偏远地区iPhone连接,推出16个新项目及100-200颗卫星[3] - 预计非地面网络业务2027财年起产生营收[3] 市场前景与合资企业 - 航天服务市场预计以两位数增速增长,智能解决方案业务平均增速超20%[3] - 与Viasat成立Equatys合资企业,将提供基于3GPP标准的卫星与地面网络[4] - Equatys预计支持超过160个市场、大于100MHz的移动卫星服务频谱[4] - 合资企业目标三年内(2028年)实现商业化推广[4] 风险提示 - 面临业绩与营收波动性、非计划性运营事件和成本通胀风险[4]
航天宏图(688066.SH):自主研发的PIE-Engine时空云计算平台是公司空间计算的基础平台
格隆汇· 2025-09-18 07:48
太空算力技术布局 - 太空算力定义为将数据处理与计算设施部署于太空轨道 实现星载计算载荷对海量数据的在轨处理 存储与传输 推动天基计算体系从"天感地算"向"天数天算"升级 最终形成天地一体协同计算[1] - 自主研发PIE-Engine时空云计算平台作为空间计算基础平台 负责数据和算力提供 该平台接入DeepSeek大模型后灾害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1] - VR/XR团队在虚拟现实领域有丰富积累 与三维平台共同为空间计算提供技术支撑[1] 战略架构与业务闭环 - 构建"卫星运营+低空经济+数据要素"三维战略 形成"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全链条闭环[1] - 通过"女娲星座"实现数据采集 利用自有平台进行数据处理 并在多领域实现应用落地[1] - 公司在空天数据全产业链布局 有望充分受益于太空算力产业发展[1]
俄国家航天集团:俄轨道站首个舱段将于2028年升空
新华社· 2025-09-18 03:20
据俄媒体报道,所谓"自主技术"即应用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在无人持续干预的情况下,独立决策并完 成任务。 据俄新社今年早些时候报道,在国际空间站结束在轨使命后,俄需用上述轨道站来保持载人航天活动, 并在站内开发未来飞往其他星球的关键技术。(完) 巴卡诺夫17日通过俄"索洛维约夫直播"频道介绍说,根据相关国家项目,俄国家航天集团负责于2028年 发射上述轨道站的首个舱段。他表示,俄轨道站将成为前往月球的"跳板",在该站内将改进多项"自主 技术"。 新华社莫斯科9月17日电(记者栾海)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巴卡诺夫17日表示,俄计划制造的空间 站——俄罗斯轨道服务站(下称轨道站)的首个舱段将于2028年发射升空。 巴卡诺夫解释说,为保障登月航天员生命活动安全,需首先在月球上建立供航天员生活的设施,并观察 该设施如何运转。研制运用"自主技术"的俄轨道站将是未来部署这类月球设施的第一步。 ...
宇宙“保洁”有新招:新型推进器实现非接触清除太空垃圾
科技日报· 2025-09-16 04:07
科技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张梦然)随着近地轨道日益拥挤,太空垃圾的碰撞风险已威胁到卫星运 行和航天任务安全。日本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等离子推进器,进而提出一种创新的非接触式高效清 除太空垃圾技术,有望突破现有清理方法的局限。相关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科学报告》。 太空垃圾问题日益严峻,大量废弃卫星、火箭残骸,以及微小碎片正以远超子弹的速度在地球轨道上运 行,对现役卫星和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团队指出,这些不受控制的碎片显著增加了 人类可持续开展太空活动的风险。尽管目前多数清理方案依赖直接接触方式,但存在被碎片缠绕的隐 患,而利用等离子推进器使其减速脱离轨道的新方法正成为研究热点。 研究团队此次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案。该方法通过清除卫星发射的等离子体,减缓太空垃圾运 行速度,促使其脱离轨道并在重返大气层时燃烧殆尽。然而,传统单向喷射会产生强烈反冲,导致清除 卫星偏离目标,削弱减速效果。为此,他们开发出一种"双向等离子体喷射型无电极等离子体推进器", 可同时向太空垃圾方向和相反方向喷射两股等离子体流,从而抵消反冲力,保持清除卫星稳定。 为增强减速效率,团队还引入名为"尖点"的特殊磁场结构, ...
新型推进器实现非接触清除太空垃圾
科技日报· 2025-09-15 23:15
【总编辑圈点】 曾有实验室用可视化装置对地球上空的空间碎片进行可视化动态呈现。直观来看,地球仿佛被各种线条 缠绕包裹,太空垃圾可谓密密麻麻。这些太空垃圾迟早会成为大麻烦,清理地球轨道势在必行。此次, 科研人员提出一种新方案,让卫星可在保持自身稳定的同时,发射等离子体,使太空垃圾减速并重返大 气层。这一系统高效、安全,且成本较低,具有可推广性。清理太空垃圾是人类的责任,我们必须以对 未来负责的态度严肃面对这一课题。 研究团队此次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案。该方法通过清除卫星发射的等离子体,减缓太空垃圾运 行速度,促使其脱离轨道并在重返大气层时燃烧殆尽。然而,传统单向喷射会产生强烈反冲,导致清除 卫星偏离目标,削弱减速效果。为此,他们开发出一种"双向等离子体喷射型无电极等离子体推进器", 可同时向太空垃圾方向和相反方向喷射两股等离子体流,从而抵消反冲力,保持清除卫星稳定。 为增强减速效率,团队还引入名为"尖点"的特殊磁场结构,用以约束等离子体羽流,防止其扩散。在模 拟太空环境的真空管实验中,该系统不仅实现了自我平衡,还使减速力提升至此前研究报道的三倍。 此外,该推进系统采用廉价且丰富的氩气作为工质,具备良好的经 ...
美国重返月球计划为何一拖再拖?
环球时报· 2025-09-14 22:46
阿尔忒弥斯计划概述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主导的"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旨在重返月球并建立长期驻留机制 最终为登陆火星铺平道路[2] - 与"阿波罗"计划采用"直接发射"模式不同 "阿尔忒弥斯"计划采用复杂的分段发射与在轨对接方案:猎户座飞船与月球着陆器分两次发射 在绕月轨道对接后 着陆器搭载2名宇航员登月 另2名宇航员留守飞船环月飞行 任务完成后返回地球[2] 任务进展与延迟 - "阿尔忒弥斯1"号任务已于2022年完成不载人系统测试 创下载人航天器最远深空纪录(距地球43万公里)[3] - "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为载人绕月飞行 原计划2024年完成 但已推迟至2026年4月[3] - "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计划将宇航员送至月球南极 但因技术问题发射时间顺延 外界对其2027年完成发射存在广泛质疑[3] 技术挑战与设备问题 - 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多次因燃料泄漏推迟发射 猎户座飞船存在逃生系统和隔热罩可靠性问题[4] - SpaceX负责的月球着陆器(基于星舰飞船改装)研制进度严重落后 成为影响"阿尔忒弥斯3"号进度的最大变量[4] - 月球着陆器需解决月面着陆起飞、热防护、发动机可靠性及海上回收等技术难题 且需突破在轨加油技术瓶颈(通过十余艘星舰飞船在近地轨道作为燃料库进行低温推进剂转移) 该技术尚未经实践验证[5] - 蓝色起源公司作为备份方案的着陆器开发进度同样滞后[5] 宇航服开发进展 - 新一代登月宇航服(AxEMU)由公理太空公司外包开发 需满足月球南极复杂环境(昼夜温差大、地形复杂)对机动性、热防护及生命保障系统的更高要求[6][8] - 宇航服需具备60分钟紧急生命支持能力 目前仍处于开发早期阶段 计划2025年末至2026年初接受关键设计审查[9] - 公理太空与Prada合作优化宇航服外层材料 并于2025年8月完成载人水下测试[9] 月球核电站计划 - NASA计划在2030年前于月球南极部署100千瓦级核反应堆 为基地提供能源(该地区缺乏太阳能但富含水冰资源)[10][11] - 反应堆设计需解决铀燃料太空运输安全、310摄氏度昼夜温差运行、低重力环境稳定性和废热管理等技术挑战[11] - 多数专家认为2030年部署时间表过于激进 配套超重型火箭及技术难以在5年内完成研制[11] 生命保障系统差距 - 美国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BLSS)研发领域与中国存在关键差距 当前国际空间站仍依赖补给任务输送物资 不利于长期深空驻留[12] - 自21世纪初以来 美国对该研究领域的支持力度逐渐降低[12]
太空算力:苍穹之上的算力新纪元
国盛证券· 2025-09-12 06:55
行业投资评级 - 通信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6] 核心观点 - 太空算力是AI算力体系从地面向轨道空间延伸的全新范式,通过卫星搭载计算硬件在轨处理数据,具备自治智能、实时响应、分布式协作、无需消耗能源及高运算效率等特性[1][12] - 地面算力面临能源与散热瓶颈:2030年全球AIDC电力需求预计达347GW(Rand数据),100万张GPU集群热流密度超250W/㎡,工程实施难度大且水资源浪费严重[2][80] - 太空算力优势显著:太空太阳能效率较地面高2-3倍,晨昏轨道可实现24小时光照供电;真空环境散热效率高(背阳面-270℃),无需水资源且结构简化[14][74][81] - 国内外项目加速落地:Starcloud计划构建千兆瓦级轨道数据中心;中国ADA Space“三体计算星座”已发射12颗AI卫星,总算力达5POPS(目标1000POPS);北京轨道辰光完成首轮融资[3][15][17] - 巨头布局印证趋势:英伟达、亚马逊、微软等通过卫星项目或合作推进太空算力,如英伟达与Starcloud合作发射搭载H100芯片的卫星[3][49] 分章节总结 太空算力定义与技术原理 - 太空算力是部署于地球轨道的模块化服务器节点,形成“轨道数据中心”,通过星间激光通信实现数据协同处理,超越传统卫星“感知+回传”模式[17] - 技术核心包括抗辐射算力模块(如GPU集群)、液冷散热系统、太阳能供电及星间激光链路,需解决太空辐射、极端温度等挑战[33][41] - 与地面边缘计算本质区别:轨道级分布式AI架构支持复杂任务(如星载大模型训练),而非仅降低延迟[20][27] 应用与商业化进展 - 云厂商布局: - 英伟达计划2025年发射搭载H100的卫星(算力为国际空间站100倍)[49] - 亚马逊Project Kuiper已发射27颗卫星,拟结合AWS部署轨道AI节点[49] - 微软Azure Space与SpaceX合作提供卫星互联网接入,支持边缘计算[49] - 国内进展: - ADA Space“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卫星总算力5POPS,第二批计划提升至20POPS,长期目标2800颗卫星组网[57] - 轨道辰光计划2025年底发射晨昏轨道算力星座[57] - 下游应用:遥感AI实时处理(如灾害监测)、深空探测及月球数据中心(Lonestar公司)[58][62] 能源与散热需求驱动 - 能源需求激增:2030年全球AIDC电力需求预测分歧较大(Rand:327GW、CSIS:美国84GW、麦肯锡:171-219GW),美国电网建设滞后导致弗吉尼亚州数据中心需等待7年供电[13][67][69] - 太空能源优势:无大气层衰减,太阳能效率提升2-3倍;晨昏轨道24小时光照,能源成本降低[74][77] - 散热优势:真空环境通过辐射散热,无需水资源(对比Meta数据中心日耗水600万加仑),简化散热结构[14][81] 产业链与核心公司 - 上游(基础设施): - 卫星制造(Maxar、Thales)、发射服务(SpaceX、Rocket Lab)、抗辐射硬件(英伟达、Intel)[83] - 中游(运营与网络): - 星座运营(SpaceX星链、OneWeb)、在轨算力服务(Axiom Space、Loft Orbital)[83] - 下游(应用): - 地球观测(Planet Labs)、通信(铱星)、新兴领域(自动驾驶、科研)[84][88] - 核心公司: - Starcloud:计划构建5GW轨道数据中心,获1100万美元融资[86][91] - Rocket Lab(RKLB):为美国太空发展局建造18颗卫星,提供星间激光通信[98] - 亚马逊:Project Kuiper已投资数十亿美元部署3236颗卫星[92] - A股相关公司:顺灏股份、杭钢股份、普天科技、中国卫星等[4][15][102]
欧盟要去月亮上挖矿?还有这些国家也在推动太空资源挖掘
第一财经· 2025-09-11 10:29
"首选目标便是月球。" 欧盟正在探索转向外太空寻求可再生能源的原材料。 本周,欧盟委员会在最新发布的年度《战略前瞻报告》中表示,全球秩序正遭受巨大冲击,欧盟可能无法再依赖非欧盟国家供应低碳能源技术所需的关键材 料,"作为应对,未来可能日益重视……包括太空采矿在内的先进采矿技术,首选目标便是月球。" 需要解释的是,锂、铜、镍及稀土等金属对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至关重要,而欧盟境内开采的这类金属寥寥无几。简言之,欧盟需要开采月球资源。 月球开采资源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欧佩克成员国(OPEC)合计掌控全球35%的石油储备,占全球石油贸易总量50%。这种主导地位使该组织及其成员国对国际油价 乃至全球经济拥有巨大影响力。 公开信息显示,欧洲空间资源创新中心(ESRIC)于2020年8月由卢森堡空间局(LSA)与卢森堡科学技术研究院(LIST)在卢森堡共同创立,作为该国空 间资源领域的国家级创新中心。欧洲航天局(ESA)于2020年11月以战略合作伙伴身份加入ESRIC。 ESRIC作为全球首创机构,致力于成为国际公认的权威中心,专注于人类与机器人探索中空间资源利用的科学、技术、商业及经济层面的研究,并为未来太 空经济 ...
世界首富换人,但只有1天!被甲骨文创始人短暂超越后,马斯克重夺世界首富宝座?
搜狐财经· 2025-09-11 09:20
核心观点 - 马斯克与埃里森的首富地位更替反映AI云服务与航天科技领域的财富博弈 凸显科技巨头对全球财富格局的颠覆性影响 [1][3][12] 财富变动与关键驱动因素 - 埃里森因甲骨文股价单日上涨35% 财富单日激增980亿美元 身价一度达3930亿美元 短暂超越马斯克 [3] - 马斯克凭借特斯拉股价单日上涨超3% 市值重回1.2万亿美元 以及SpaceX估值超3500亿美元 收盘时身价达3970亿美元重夺首富 [3][5][6] - 马斯克财富结构多元化 除特斯拉外还包括SpaceX xAI及X平台 而埃里森91%财富与甲骨文挂钩 [5] 公司业务与市场动态 - 特斯拉股价反弹受Cybertruck量产及FSD技术突破预期推动 [5] - SpaceX估值飙升因星链用户突破300万及火星计划推进 [6] - 甲骨文财报显示与OpenAI的3000亿美元合作若执行超预期可能进一步推动股价 [10] - xAI融资进展及X平台广告收入回暖形成科技与流量闭环 [7] 行业竞争与未来挑战 - 甲骨文面临亚马逊AWS与微软Azure的市场份额竞争压力 [10] - 特斯拉需应对电动皮卡销量不及预期及FSD落地受阻的风险 [9] - SpaceX估值可能受星舰发射失利影响 [9]
追觅「上天」,官宣成立天文BU|最前线
36氪· 2025-09-11 00:33
公司战略布局 - 追觅科技于9月10日成立天文BU 正式切入天文光学和太空经济赛道 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研发与应用[1] - 新业务部门致力于推动天文观测大众化 并参与商业航天产业链制造生产[1] - 通过"追觅宇宙"平台构建硬件+软件+社区闭环生态 提供设备控制 影像分享 AI星空图谱生成及深空数据库访问功能[5] - 开展《一起看星星》系列公益直播课 与院士及天体物理学专家合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项目[5] 技术突破方向 - 集中解决大口径高精度光学镜片量产难题 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局面[2] -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采用超大口径设计 内置AI算法可自动补偿大气抖动并智能识别追踪深空天体[2] - 通过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实现扫地机器人与天文设备元器件共线生产 体现技术迁移与制造适应性[3] - 与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 拓展空间在轨光学载荷服务[3] 行业市场背景 - 2022年全球航天经济体量达3840亿美元 商业人造卫星相关四大产业(火箭发射 卫星制造 地面装备 应用服务)占比73% 规模2810亿美元[3] - 业余天文望远镜市场长期存在设备调校复杂 易受大气干扰 难以拍摄科研级影像等痛点[2] - 全球航天技术进步与商业化进程加速 商业航天已成为航天领域重要组成部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