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

搜索文档
新证券法实施两周年 A股生态渐变
新华网· 2025-08-12 06:30
注册制改革进展 - 新证券法于2020年3月1日正式实施 确立全面推行注册制的基本定位 精简证券发行条件并强化信息披露要求 [2] - 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391家 总市值超5万亿元 主要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 [3] - 科创板2021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376.68亿元 同比增长40%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达13% 居A股各板块之首 [3] - 注册制改革从科创板扩容延伸至创业板试点及北交所设立 2022年将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主线 [2][3] 市场治理与违法成本 - 新证券法大幅提高证券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完善民事赔偿责任与投资者保护制度 [4] - 2021年7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 首次以高级别文件形式明确零容忍政策 [4] - 康美药业特别代表人诉讼案判赔24.59亿元 涉及52037名投资者 为资本市场标志性案件 [5] - 2022年1月实施《证券期货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实施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审理规定 [5][6] 资本市场生态变化 - 注册制推动科技型企业加速上市 改变A股以金融、周期为主的行业结构 凸显新经济与硬科技属性 [3] - 退市新规与注册制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符合条件企业坚决退市 [3] - 北交所设立进一步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 对外开放与互联互通取得新进展 [6] - 执法体系持续完善 中国版证券代表人诉讼实施 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障得到强化 [4][6]
河北证监局联合多部门开展上市公司大走访 以高质量服务助推企业发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8-05 03:59
走访工作机制 - 河北证监局与省委金融办联合建立走访上市公司工作机制,推动形成省、市、区三级政府部门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2] - 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成立由证监局和省委金融办双牵头的专项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 [2] - 完善工作台账制度,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建立问题收集、分类处置、跟踪反馈的闭环机制 [2] - 截至2025年7月末,累计走访70家上市公司,帮助企业解决问题33件,走访覆盖率达85% [2] 走访工作模式 - 形成"监管+服务+金融+媒体"的四方协作模式 [3] - 联合地方政府部门,邀请国资委、工信厅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政策合力 [3] - 组织农业银行、东方资产等10家金融机构参与走访,提供"一企一策"金融服务 [3] - 邀请媒体专家组成顾问团,为企业提供声誉管理、品牌建设等专业指导 [3] 走访工作重点 - 聚焦重点产业,走访电子信息产业代表企业中瓷电子(003031),生物医药重点企业以岭药业(002603)、华北制药(600812)等 [4] - 关注受影响企业,在关税政策调整后,第一时间走访河钢资源(000923)、中红医疗(300981)等外贸企业 [4] - 服务消费升级,调研老白干酒(600559)、养元饮品(603156)等消费类企业 [4] 走访工作成效 - 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走访,企业对资本市场工具的运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4] - 河北证监局局领导带队走访9家上市公司,特别将15家公司的现场检查与走访相结合 [2] - 走访团队鼓励企业聚焦主业、挖掘潜力,通过并购重组注入优质资产 [3] - 强调上市公司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关键角色 [3] 下一步工作计划 - 扩大走访覆盖面,力争年内实现辖区上市公司走访全覆盖 [5] - 完善问题解决机制,建立"一企一档"跟踪制度 [5] - 强化成果运用,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5]
5.7%里看韧性
搜狐财经· 2025-07-21 23:10
经济表现 - 江苏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 比全国高出04个百分点 [1] -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2% 增幅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 [2] - 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18% 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 [3] 行业亮点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 较一季度提升04个百分点 [3] -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形成创新高地 依托3家龙头企业及重大创新平台 [3] - 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挂牌4个月入驻项目31个 建设15个校地共建创新体系 [3] 消费与文旅 - "苏超"赛事带动外地游客增长144% 异地文旅消费增长147% [2] - 赛事效应超越体育范畴 对经济社会文化产生广泛积极影响 [2] 产业转型 - 传统产业通过创新实现"老树发新芽" 新兴产业"新枝成栋梁" [3] - 数字化车间应用四足送样机器狗 送样效率提升50%以上 [3] - 产业结构呈现"向新攀升 向智转型 向绿发展"战略成效 [3]
长三角将逼近世界第一
投资界· 2025-06-25 07:02
长三角经济现状 - 2024年长三角人均GDP达1 95万美元 接近发达国家2万美元标准线 [5][7] - 长三角GDP总量4 65万亿美元 经济规模全球都市圈第二 仅次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 [5][7] - 长三角经济区包含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三省一市 2024年GDP总量33 17万亿元 [9][11] 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比 - 长三角人均GDP为粤港澳大湾区85% 后者人均16 2万元 [9] - 长三角万亿GDP城市数量9座 大湾区5座 [11] - 长三角人口2 38亿 面积35 8万平方公里 大湾区人口8688 44万 面积5 6万平方公里 [11] 长三角发展驱动因素 - 地理优势显著 长江货运总量超全国铁路 上海港 宁波舟山港为世界级大港 [15] - 平原占比高 上海平地面积90% 江苏80% 利于城市扩张与农业发展 [15] - 教育资源密集 长三角贡献全国最多两院院士 上海 南京双一流高校数量全国前三 [16] 长三角产业协同模式 - 高端制造领域形成"大联合"模式 避免同质化竞争 如大飞机 机器人 生物医药产业 [16][17] - 上海自贸区 江苏苏南五市 浙江环杭州湾城市群 安徽六安等地分工协作 [16] 长三角未来增长动能 - 杭州数字经济与创新活力突出 阿里总部与直播电商形成产业生态 [19][20] - 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 合肥 芜湖等城市贡献全省50%GDP 合肥强省会战略见效 [20] - 上海通过五大新城落户政策 G60科创走廊等规划激发人口与产业活力 [21]
中山市来京举办湾区创享生活体验季系列主题活动
北京商报· 2025-06-20 08:16
城市推介与区域合作 - 中山市举办"品位生活 智趣中山"湾区创享生活体验季系列主题活动 以城市推介 企业对接和文化展示搭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粤港澳大湾区沟通桥梁 [1] - 活动已在沈阳 长春 哈尔滨等多个城市成功举办 北京站为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 [1] - 中山市重点推介翠亨新区 岐江新城等核心区域的19宗优质土地 其中9宗住宅用地紧邻深中通道出入口 30分钟可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1] 交通优势与发展机遇 - 中山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占据几何中心位置 深中通道通车实现与深圳半小时通达 [1] - 2027年南中城际建成后 中山将与大湾区所有城市实现1小时互联 [1] - 交通优势为中山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 [1] 产业基础与区域协同 - 中山拥有38个国家产业基地和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新能源 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与北京形成良好互补 [2] - 两地企业家代表就科技研发 高端制造等合作领域展开深入探讨 [2] - 活动推动南北区域协同发展 中山智趣生活理念与各地优势产业 创新基因实现融合 [2] 房地产政策与激励措施 - 中山全域商品住房实行"不限购 不限售"政策 全国公积金缴存职工均可申请贷款 [1] - 本月底前购房可享受购房款5‰的电子消费券补贴 [1]
有“苏超”的长三角将逼近世界第一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0 04:09
长三角经济规模 - 2024年长三角GDP总量达4 65万亿美元 经济规模位居全球都市圈第二 仅次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7] - 2023年长三角以不到4%国土面积创造全国近四分之一经济总量 拥有9座GDP万亿城市[9] - 2024年长三角人均GDP达1 95万美元 接近发达经济体2万美元标准线[7] 区域经济对比 - 长三角经济区覆盖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三省一市 2024年GDP总量33 17万亿元 人口2 38亿[16] - 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GDP总量14万亿元 人口8688 44万 人均GDP为长三角的85%[10][16] - 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空间和人口资源不在同一等级 行政壁垒差异大 直接对比不科学[16] 发展驱动因素 - 地理优势显著 通江达海 长江航运总量超全国铁路 上海港 宁波舟山港为世界级大港[22][24] - 平原面积占比高 上海平地占90% 江苏占80% 利于城市扩张和农业发展[24] - 教育资源密集 长三角贡献全国最多两院院士 上海 南京双一流高校数量全国前三[25] 产业协同升级 - 高端制造进入"大联合"阶段 大飞机 机器人 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27][29] - 上海自贸区 苏南五市 杭州湾城市群 安徽六安等地分工协作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27] 未来增长动能 - 杭州作为数字经济与创新中心 聚集deepseek 宇树科技等企业 城市活力突出[32][33][36] - 安徽通过合肥 芜湖等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 合肥GDP达1 35万亿占全省25%[37][39] - 上海通过五大新城落户政策 虹桥商务区 G60科创走廊等规划激发人口与产业活力[41]
RCEP生效三年释放红利 云南对接区域合作迎新机遇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20:49
RCEP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 - RCEP生效三年已成为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稳定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 区域整体对外贸易额达13.5万亿美元 高出世界贸易总额增长率3.3个百分点 [1] - 通过降低关税 原产地累积规则 简化通关手续 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 RCEP显著促进区域内贸易投资增长和产供链融合 [1] - RCEP为亚太地区科技创新提供内驱力 90%货物零关税政策降低科技产品贸易成本 原产地累积规则助力技术迭代升级 [2] 云南在RCEP框架下的发展机遇 - 云南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重要门户 区位优势显著 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和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成员国接壤的省份 [2] - 2024年云南与RCEP区域贸易额同比显著增长 昆明海关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为企业节省关税近亿元人民币 [2] - 中老铁路通车增强区域互联互通 "铁路+RCEP通关"模式使云南鲜花48小时抵新加坡 物流成本下降35% [2] RCEP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 光伏产业可通过RCEP成员国比较优势实现技术 资源 制造等要素优化配置 提升产品竞争力 [3] - 云南可在绿色能源 新材料 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2] - RCEP框架下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可深化区域协作 拓展国际市场 [3]
江西吉安培育壮大千亿产业集群 去年电子信息产业营收突破2000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13:00
产业发展 - 吉安电子信息产业2024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 [1] - 新材料产业2024年营收930亿元 今年将突破千亿 [2] - 先进装备制造 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加快向千亿迈进 [2] - 新能源 绿色食品产业持续扩量提质 [2] - 新签约投资或产值过百亿的"双优"项目19个 [1] 农业品牌建设 - "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位列中国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第7位 [4] - "井冈山"品牌产品年销售额超130亿元 增长61% [4] - 品牌平均溢价21.8% 带动50多万名农户增收 [4] - 组建"井冈山"品牌管理公司 农产品供应链公司 绿色农产品促进会 [2] 改革创新 - 提出319项改革任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路径 [1] - 30多项改革获评全国全省改革典型案例 [4] - 林权抵押融资等改革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典型经验 [4] - 生态产品GEP核算总值达3940亿元 位居江西省前列 [4] 基础设施建设 - 2024年全市港口吞吐量增长159% [4] - 中心城区累计改造闲置地块88宗 新增停车位5200多个 [4] - 新增口袋公园 健身公园 便民工坊等32个 [4] - 建成就业之家3100多个 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55个 "一老一小幸福院"147个 [4]
规则衔接促进大湾区协同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5-24 22:23
粤港澳大湾区制度体系建设 -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3个关税区、3种货币、3种法律制度,需加快建设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1] - 粤港两地于2023年11月签署《粤港政务服务"跨境通办"合作协议》,建立在线数字身份互认体系[1] - 2023年12月粤港澳跨境综合服务平台上线,实现出行、通关、支付、证件办理等跨境公共服务功能[1] 生物医药产业与医疗制度创新 - "港澳药械通"政策允许港澳部分药品和医疗器械在大湾区内地医疗机构使用[2] - 广东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出台创新药械全链条支持政策,锚定万亿元产业规模[2] - 已有530余名港澳律师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提供涉外法律服务[2] 金融服务与开放政策 - 202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5部门发布文件,在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行扩大开放试点[3] - 粤港澳三地可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领域加强合作,培育新质生产力[3] - 广州构建境外人才"考、评、认"全链条政策体系,开放境外人才职业资格考试[3] 青年创业与人才政策 - 广东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支撑体系[3] - 粤港澳三地需加大政策牵引力度,解决青年人在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3] 大湾区共通标准与市场一体化 - 粤港澳发布"湾区标准"共235项,涉及食品、物流、养老等30多个领域[4] - 超过1000家企业声明使用"湾区标准",降低认证检测成本[4] - 需继续扩大"湾区标准"覆盖面、认知度和采用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4]
化相邻之利为聚合之力(评论员观察)——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②
人民日报· 2025-05-05 21:47
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 杭州涌现深度求索、游戏科学、宇树科技等"六小龙"企业,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标杆 [1] - 长三角通过错位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合理分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形成经济增长极 [1][2] - 苏州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集聚近4200家相关企业打造全产业链集群 [2] - 南京依托钢铁产业基础,开发100多个国际先进水平特种钢板产品 [2] 产业差异化发展路径 - 集成电路领域形成区域分工:上海主攻芯片设计/制造、江苏专精封测、浙江发展装备材料、安徽聚焦存储芯片/智能硬件 [2]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4小时车程内全配套供应,体现跨区域协作效能 [2] - 长江流域通过上中下游分工形成互补格局,沿海地区差异化发展港口物流与跨境贸易 [3] 区域协同发展方法论 - 避免同质化竞争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在细分领域锻造长板 [1][2] - 通过"串珠成链"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延链补链强链 [2] - 科技创新需凝聚区域合力,差异化做强单个环节后实现"1+1>2"整体效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