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

搜索文档
正和生态: 关于调整回购价格上限并延长回购公司股份实施期限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22 08:15
回购方案调整 - 回购价格上限由12元/股调整为16元/股 以保障回购计划顺利实施 [2][3] - 若股价持续超出16元/股上限 公司将继续动态调整回购价格上限 [3] - 调整后价格未超过董事会决议前3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150% [2] 回购期限变更 - 股份回购实施期限延长6个月至2026年2月22日止 [3][4] - 原回购期限为2024年2月23日至2025年8月22日 此前已于2025年2月延长过一次 [1][3] 回购实施进展 - 截至公告日累计回购60.48万股 占总股本0.29% [2] - 支付资金总额489.91万元 最高成交价8.2元/股 最低7.81元/股 [2] - 按调整后价格测算 预计仍需回购94.38-219.38万股 累计回购量达154.86-279.86万股 [2] 资金与经营状况 - 公司合理调配现有资金以保障生产经营稳定和业务转型需求 [3] - 加速重点项目回款工作 对部分项目采取法律诉讼手段推进流程 [3] - 调整回购方案不会对经营、财务及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4] 决策程序 - 调整事项经第五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4] - 无需提交股东会审议 符合股份回购规则及监管指引要求 [3][4]
派污染企业人员当“少年环保导师”,这个点子妙!
中国环境报· 2025-08-22 05:45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创新 - 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推出"少年环保导师"制度 解决困难企业小额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执行难问题 丰富了赔偿方法和途径 [1] - 该制度属于劳务代偿方式 企业选派人员参加生态环境保护专业培训后 经筛选以"少年环保导师"身份参与青少年环保实践教学活动 可减少或免缴赔偿金 [2] 赔偿方式体系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主要包含三种方式:企业投入资金通过工程方式进行生态修复 使环境恢复至原生态基线 [2] - 第二种为赔偿经济损失 由政府组织代为修复 这是最常见的赔偿方式 [2] - 第三种劳务代偿允许企业通过人员劳务替代经济赔偿 特别适用于资金困难且赔偿额度不大的企业 [2] 制度创新意义 - 解决小额赔偿执行难问题 使经济困难企业能通过替代方式履行赔偿责任 [3] - 通过企业员工直接参与环境教育 强化其生态环境意识 促进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转变 [3] - 引导企业成为生态环境事业参与者而非对立面 体现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现代环境治理理念 [3] 生态环境案件特殊性 - 核心诉求不仅惩戒违法者 更要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并预防未来损害 [4] - 生态系统复杂性使经济赔偿难以完全弥补损失 需要多元化责任承担方式 [4] - "少年环保导师"制度使赔偿成为有温度的社会教育过程 通过心灵触动预防污染发生 [4] 环境治理发展方向 - 需要激发责任主体内在动力 而非仅依靠处罚和禁令 [4] - 应鼓励类似创新尝试 但需建立在科学评估基础上 确保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与赔偿责任相匹配 [4]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提起诉讼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8-19 19:33
诉讼公告 - 公司因工程款拖欠问题向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涉案金额包括工程款270,241,125.63元及利息46,921,096.35元,合计317,162,221.98元 [2][3] - 诉讼涉及四名被告:唐山市花儿海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唐山市开平区人民政府、唐山市财政局、唐山市人民政府 [3] - 工程款拖欠源于2020年8月签订的河北省第五届园林博览会建设项目合同,项目资金本应由财政资金保障,但被告方未履行支付义务 [3][4][5] - 公司已完成项目建设并于2021年6月26日竣工,但拖欠款项已持续四年,严重影响公司经营计划 [5] - 诉讼请求包括判令支付工程款及利息、要求相关被告承担连带责任及诉讼费用 [6] 募集资金使用公告 - 公司拟使用不超过2,000万元闲置募集资金临时补充流动资金,期限不超过12个月 [11][1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募集资金实际余额为2,066.04万元(含利息扣除手续费) [13] - 前次2,000万元临时补流资金已于2025年8月13日全部归还至募集资金专户 [13] - 本次资金用途限定于主营业务相关生产经营,不会改变募集资金用途或用于证券投资 [14] - 该计划已通过董事会审议,保荐机构认为符合监管规定 [14][16] 公司财务数据 - 公司2021年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净额为528,813,017.76元 [1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募集资金累计投入510,087,700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96.46% [12][13]
科技加持织密水、陆、空立体式监测网 “把脉问诊”母亲河确保“黄金水道”绿色通行
央视网· 2025-08-15 03:02
长江生态保护措施 - 江苏泰州开展长江流域联合执法 通过水质采样和排污口巡查进行环境监测[3] - 泰州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于生态治理 汇集18个部门7.5亿条数据实现跨部门协同[6] - 建立水陆空立体监测网 实现环境问题自动预警和快速响应[7] 生态治理成效 - 长江泰州段水质稳定维持Ⅱ类标准 鱼类物种从22种恢复至59种[7] - 四川宜宾完成155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 112条小流域动态消除V类及劣V类水质[12] 公众参与机制 - 四川宜宾举办生态日专场故事会 9位跨领域宣讲人分享一线保护经验[10] - 通过宣传活动呼吁公众参与长江保护 强化流域协同治理机制[1][10]
涉及水体、大气污染治理 两部门发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典型案例
央视新闻· 2025-08-15 02:43
政策与制度推进 - 最高检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6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典型案例 涉及尾矿库、水体污染、危险废物、大气污染等治理领域 [1] - 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检等11家单位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专设条款规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公益诉讼衔接机制 [1] 典型案例分析 -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支持生态环境局对某大学、某供热公司、某物业管理公司超总量及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通过技改升级等替代性修复方式修复生态环境 [2] - 河北省井陉县检察院办理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涉及多个违法主体异地非法填埋6700余吨废硫膏 导致31815.26吨土壤污染 追回生态环境损害处置及修复费用1.03亿元 修复受损土地16亩并完成覆土复绿 [2] 案件办理规模与成效 - 2024年1月至2025年7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8.6万件 提起公益诉讼7500余件 占全部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的57.6% [3] - 2018年1月至2025年7月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及相关单位累计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约5.69万件 涉及赔偿金额约334亿元 推动大批受损生态环境修复 [3]
嘉兴:二十年“两山”实践,绘就生态新画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8-08 02:08
水环境治理成效 - 市控断面Ⅲ类水比率从2012年0%提升至当前100% 饮用水水源地连续5年100%达标[4] - 累计建成农田退水"零直排"工程覆盖50.8万亩农田 通过生态沟渠等设施削减污染物超1/3[4] - 港区工业污水处理厂采用硫代碳反硝化技术 日处理5万吨废水 年减排污染物1900吨 减碳1.8万吨 为上游企业节约成本2500万元[4] 大气污染治理成果 - 2024年PM2.5平均浓度降至26.8微克/立方米 10月及11月首次进入全国重点城市前20名[5] - 全国首创"煤样一链管"监管系统覆盖27家发电企业 建立近两万条数据全链条档案[5] - 乍浦化工园区通过蒸汽梯级利用等技术 年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17.68吨[5]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桐乡桃园村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模式 590户农户依托槜李产业实现户均收入5.8万元[10] - 海盐丰义村投入2500万元生态修复后 景区吸引15家商业主体入驻 吸纳150名村民就业[11] - 桐乡墅丰村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1826万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4.89万元 较2003年6125元增长近3倍[11] 技术创新与制度体系 - 构建"城市—园区—企业"三级减污降碳实践体系 光伏企业通过碳足迹平台为组件贴碳标签[5] - 全国率先将碳排放纳入规划环评 完成461个碳评项目审批 建立1530快速响应机制[16] - 486路高空瞭望AI设备监控污染 碳普惠平台将市民绿色行为转化为碳积分[16]
中电环保:2025年中报显示盈利能力提升但营收下滑
证券之星· 2025-08-05 23:13
经营概况 - 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营业总收入为3.15亿元,同比下降10.7% [2] - 归母净利润达5393.68万元,同比上升2.87%,扣非净利润为4378.64万元,同比上升12.07% [2] 单季度数据 - 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1.41亿元,同比下降5.57% [3]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2465.28万元,同比上升18.79%,扣非净利润1986.85万元,同比上升62.44% [3] 盈利能力 - 毛利率29.12%,同比增加0.7%,净利率17.06%,同比增加8.3% [4] - 三费总计4307.46万元,占营收比13.66%,同比增加12.53% [4] - 每股净资产2.81元,同比增加2.21%,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23元,同比增加82.08%,每股收益0.08元 [4] 主营收入构成 - 工业水处理业务收入1.57亿元,占总收入49.79%,毛利率30.28% [5] - 城镇水环境治理业务收入6899.44万元,占总收入21.88%,毛利率33.74% [5] - 污泥耦合处理业务收入5603.28万元,占总收入17.77%,毛利率16.46% [5] - 烟气治理业务收入2488.23万元,占总收入7.89%,毛利率29.22% [5] - 其他业务收入839.57万元,占总收入2.66%,毛利率53.82% [5] 财务指标变动原因 - 货币资金同比增加16.00%,因购买理财产品减少 [6] - 短期借款同比减少50.04%,因归还银行借款 [6] - 合同负债同比增加65.16%,因收到工程项目预收款增加 [6] - 应收票据同比减少40.62%,因商业承兑汇票到期收款 [6] - 应付票据同比增加336.14%,因开具银行承兑汇票增加 [6] - 财务费用同比减少157.54%,因借款利息减少 [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加82.08%,因采购付款减少 [6] 发展回顾 - 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水务、固危废、烟气治理等领域 [7] - 报告期内新承接合同额3.99亿元,在手合同金额合计32.91亿元 [7] 财务分析结论 - 公司盈利能力提升,第二季度扣非净利润大幅增长 [8] - 优化成本结构和提高运营效率,实现较好现金流管理和债务控制 [8] - 应收账款较高,需持续关注回收情况 [9]
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长三角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这样推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7-23 23:15
长三角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协同 - 需要构建"国家-省级-市县"三级协同政策法规体系 统一绿色城市建设标准规范和治理导向 [2] - 省级政府需制定分行业实施细则并组织跨市联合治理平台 市县级政府强化日常监管与执法落地 [2] - 建立跨层级政策评估与反馈机制 确保政策传导与执行切实落地 [2] 跨区域协作机制建设 - 优化三省一市联防联控机制运行规则 强化数据互通与决策协同 [3] - 深化大气污染溯源治理 饮用水水源流域联保联治 新污染物风险联评联控等专项协作 [3] - 探索设立常设性区域生态环境事务协调机构 统筹重大项目审查与生态补偿协商 [3]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依托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立"发现-反馈-处置"响应机制 [3] - 完善企业环保守信激励机制 支持绿色企业联盟参与跨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投资 [4] - 推动公益组织联盟参与绿色社区跨城结对创建 湿地保护联合科普等行动 [4] 数字技术赋能环境治理 - 建设多源异构生态环境数据采集体系 实现污染源和生态系统的数字映射 [5] - 构建覆盖长三角的联动式数字孪生治理网络 模拟减污降碳路径与生态风险 [5] - 推动数字平台与城市治理系统深度集成 建立"全域感知-实时响应-智能决策"新模式 [5] 低碳技术协同创新 - 组建跨区域"政产学研用"创新联盟 聚焦重点行业减污降碳等关键领域 [6] - 建立常态化协同研发机制 推动科研资源共用和试验平台共享 [6] - 构建"试点先行-区域推广"转化体系 发布技术转化清单与重点支持目录 [7] 要素保障协同机制 - 建立长三角绿色专项基金池 整合政府资金 绿色债券 碳金融等多元渠道 [8] - 制定区域统一资源配置指导目录 实现能源 土地 碳排放权等要素协同配置 [9] - 建立绿色人才共育共享机制 制定区域能力框架标准 推动专业教育协同发展 [10]
佛山一老牌上市企业,迎来品牌焕新
南方都市报· 2025-07-16 09:20
品牌焕新与战略升级 - 公司发布全新品牌价值体系和标识,配色沿用蓝绿色调但线条更简洁科技感,体现"以科技蓝实现生态绿"理念 [1][3] - 新品牌主张为"创新,让绿色更可及",愿景定位为"成为绿色创新的赋能者,让可持续未来触手可及" [4][8] - 此次是公司上市25年来第四次品牌标识更新,反映其"勇于挑战、不断创新"的发展基因 [3][6] 业务布局与行业地位 - 通过并购粤丰环保,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能力提升至近10万吨/日,覆盖全国20省区市54城77县区,跻身行业前三、A股第一 [8] - 已构建固废、能源、水务协同发展的一体化业务布局,形成"厂网源河"水环境治理模式及全产业链供水服务 [8] - 并购后通过财务统一调度、集采和区域资源共享实现协同价值释放 [8] 人工智能技术布局 - 揭牌成立"瀚蓝环境人工智能联合研究院",打造国内首个环保领域"行业超脑"与"企业超脑" [9][11] - 研究院聚焦模型、算法、智能化应用三大领域,开发环保行业大模型及智能平台,利用公司海量业务场景数据驱动智能化创新 [11] - 合作伙伴瑞泊科技拥有自研高等级大模型,整合中科院、清华等顶尖科研资源 [11] 生态合作与资本运作 - 联合瑞泊科技、阿里云、中兴新云等8家领军企业共建"人工智能助力绿色发展生态圈",推动环保行业超脑集群建设 [13] - 与广东恒健资产管理公司签署战略协议,深化股权合作和资本运营,推进环保产业链补链强链 [13]
中电环保(300172) - 300172中电环保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03
2025-07-03 10:54
调研基本信息 - 调研活动为特定对象调研,2家机构4人参与,接待人员包括董事会秘书等 [2] - 时间为2025年7月3日,地点在公司会议室 [2] 在手合同情况 - 截至2024年末,未确认收入的在手合同金额30.79亿元,其中水处理19.83亿元、固废处理9.34亿元、烟气治理1.62亿元 [2] - 工程合同额13.28亿元,实施周期预计未来1 - 3年(核电项目3 - 5年);运营合同额17.51亿元,实施周期为各项目特许经营期 [2] 业务板块范围 水务板块 - 大工业水处理为多行业客户提供全过程业务,模式为EPC、EP、EPCO [2] - 城镇水环境治理提供相关业务,模式为EPC、EPCO、BOT,已投资建设或承建、运营近30个项目 [2] 固废板块 - 以污泥干化耦合处理技术为核心,有多种业务交融发展模式,模式为EPC、EPCO、BOT [3] - 污泥干化耦合处理为城镇和工业客户提供方案,利用电厂余热处理污泥并耦合发电 [4] 烟气治理业务 - 2024年积极布局,承接多个项目,拓展窑炉应用,巩固传统电力行业市场份额 [5] - 部分项目顺利实施和验收 [5] 核电水处理领域 - 公司具有技术、业绩、客户等综合优势,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 [6][7] - 2024年承接主要核电水处理项目累计合同额约3.63亿元,未来将开拓新项目并加强研发 [7] 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控制 - 强化项目实施履约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合同管理等措施控制风险 [9] 核心竞争力 - 具备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解决能力,以“水 + 固 + 气”协同治理为核心战略 [10] -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自主研发多项核心技术,打造智慧环保一体化平台 [10] - 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