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

搜索文档
临沂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8-14 01:40
文章核心观点 - 临沂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党建与业务融合、污染防治攻坚和绿色低碳发展 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 [2][13] 党建引领与组织建设 - 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形成"一支部一品牌一工作法"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五星级党支部覆盖率超50% [3][14] - 建立党组决策、班子成员领办的溯源责任体系 累计实施首办、领办项目22个 [3][14] - 与市纪委建立廉政风险会商机制 梳理6方面廉政风险及21项具体表现并制定防控措施 [3][14]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 - 2024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26 同比改善4.7% 帮扶43家企业绩效提级 [4][15] - 推进重点行业转型升级 综合整治挥发性有机物 开展机动车检验机构专项整治 [4][15] - 深化VOCs综合治理 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源头减排 加快清洁取暖改造 [20] 水环境治理成果 - 2024年国控断面优良率达82.4% 精准筛选21个重点断面并制定"一断面一策"方案 [4][15] - 完成18项标本兼治工程措施 完善断面监测考核网络 深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4][15] - 开展汛前河湖沟渠隐患排查 成立市级包保工作组逐一包保国控断面 [4][15] 土壤与固废治理 -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创建"无废细胞"165个 [4][15] - 国控地下水考核点位全部达标 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并加快重点地块修复 [4][15] - 深化"无废城市"建设 开展大宗工业固废摸排整治 [21] 绿色产业发展与资金支持 - 打造5个循环产业园区 招引20个环保项目 建成2个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 [5][16] - 谋划6个EOD项目 争取政策贷款116.78亿元 获批48个中央和省级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共3.97亿元 [5][16] - 培育环保产业 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动页岩砖、焦化等重点行业绿色升级 [20] 监管执法与服务创新 - 非现场执法占比达44.5% 纳入环境信用评价企业4.9万家 正面清单企业292家 [5][16] - 开展专项执法行动26次 完成监督帮扶核查860家次 整改问题503个 [7][17] - 办理生态环境信访工单1046件且按时办结率100% 处理热线投诉5363件且群众满意率95.3% [7][17] 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 - 建成蒙山生物多样性观测站 完成23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和266个村环境整治 [9][16] - 沂南县、费县入选省级"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县 [9][16] - 蒙阴县林木覆盖率73% 将26.5%县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 [11] 环境安全与应急能力 - 查处"两打"刑事案件21起 完成应急预案备案1339家 [7][17] - 鲁苏边界应急演练入选生态环境部优秀案例 开展危废、辐射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 [7][17][21] - 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 帮扶整改问题153个 [7][17]
威海真抓实干争当美丽山东建设排头兵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1:49
核心观点 - 威海市实施环境质量和环保工作"双领先"战略 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绝对值和改善率均居全省第一 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率全省第一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5年100% [1][12] - 威海市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4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 是全省唯一入选地市 [1][12] 环境空气质量成果 - 环境空气质量绝对值和改善率均居全省第一 PM2.5平均浓度、PM10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 [1][11] - 狠抓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移动源和污染天气应对"四个关键" 严格落实专项督查等"六项机制" [2][13] - 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智慧监管系统 覆盖755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 6497个监控点位 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 [2][13] 水环境治理成果 - 全市13条重点河流、1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水环境质量指数全省第四 同比改善率全省第一 [1][16] - 建立非现场监管问题线索闭环处置机制 搭建水环境监控预警平台 实现实时预报预警 [2][16] - 米山水库入选第二批省级美丽河湖典型案例 市生态环境局获评2024年碧水保卫战表现突出集体 [2][16] 海洋生态保护措施 - 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湾长组织体系 实施"口、河、湾"三维联动治理 [3][17] - 开展8条省控及以上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治理 强化执法监测在线监控联动 [3][17] - 入选国家全域美丽海湾建设试点 积极探索碧海银滩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3][17] 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 成功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建立"威海5+3模式"治理体系 [6][18] - 实施五大气候韧性提升行动 包括城市空间、人居环境、水安全、海岸带和交通安全 [6][18] - 完善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提升极端天气预测水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9] 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 探索EOD模式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结合 项目总投资64亿元 最高授信额度53亿元 [7][20] - 4个EOD项目入选省环保金融项目库 通过产业收益弥补生态项目资金缺口 [7][20] -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同步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协同发展 [7][20] 区域协同治理案例 - 乳山市采用人防技防结合实现秸秆焚烧连续多年"零火点" 发送防火短信30余万条 发放明白纸20余万份 [8] - 荣成市创新河湖湾一体化管理机制 实施海洋生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9] - 文登区建立海洋负排放院士工作站 五垒岛湾浮游植物超300种 脊椎动物302种 鸟类179种占全省50% [10]
本报评论员:以监督推动制度落地见效|四论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1:48
政策框架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明确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责任清单和履职要求,并通过监督追责机制划定底线和红线,形成"知责—明责—履责—尽责"管理闭环 [1] - 规定设置专章监督追责条款,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有机衔接,明确5种追责情形,构建权责清晰、问责有力的监督体系 [1] 监督机制导向 - 监督需坚持目标导向,重点关注地方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项目布局等重大决策是否贯彻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和执行法律法规,防止不顾生态环境的盲目决策 [2] - 监督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交通结构优化等重点领域,推动解决绿色转型问题,落实绿色低碳发展要求 [2] - 监督需坚持效果导向,以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指标变化、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度及群众反映问题解决情况为核心检验标准 [3] 考核与激励 - 将监督结果充分运用于干部考核管理和选拔任用,把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情况作为考核评价重要方面,并加大考核结果应用和问题整改力度 [3] - 党委组织部门考察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时须按规定将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者严肃追责,对表现突出者予以激励表彰 [3] 政策目标 - 推动形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鲜明用人导向,充分调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积极性,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3] - 通过制度执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支撑 [4]
【省生态环境厅】“送法送技入园入企”活动为民营企业讲政策送技术
陕西日报· 2025-08-05 00:07
政策宣讲活动 - 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工商联组成宣讲团在西安市先进制造业协会开展送法送技入园入企活动 覆盖70多家民营企业[1] - 宣讲内容针对企业需求安排 包括生态环境信用评价 节能降碳减排项目申报及补贴 危废管理规范 重污染天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奖补政策及废气污水排放标准5个专题[1] - 采用政策法规加技术分析加实践案例方式讲解 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意识[1] 政策支持措施 - 向企业赠送民营经济促进法 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指南 排污许可常见问题问答等400余册法规政策书籍资料[1] - 播放大气污染防治法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普法宣传动漫 展出生态环境法规政策宣传展板[1] 企业交流反馈 - 宣讲团与部分参会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 聚焦企业绿色转型 行政审批 执法检查 治理技术 行业标准等问题听取意见[2]
健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生态环境部解读新规
新华财经· 2025-07-30 23:47
政策背景与意义 - 责任制规定是我国生态环境领域重要党内法规 旨在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1] - 制度设计目标为构建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 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问题[1][3] - 文件定位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通过压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责任提升治理效能[1] 制度设计核心原则 - 突出"三个坚持":政治引领强化党的领导 问题导向紧盯责任落实 务实管用衔接现有法规[2] - 明确"三类主体"责任:党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 分管领导抓行业环保 部门领导担直接责任[2] - 细化"三个明确":岗位职责清单化 党政同责协同化 追责条款量化(含5条具体情形)[3] 执行机制与实施路径 - 建立奖惩分明的追责体系 明确从轻/从重处理情形 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3] - 将通过干部培训课程体系植入制度要求 制定配套落实举措转化为工作抓手[3] - 强调制度协同创新 要求地方结合实际统筹推进 确保政策落地见效[3]
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年下半年水生态环境工作会议
中国发展网· 2025-07-29 07:11
水生态环境工作会议核心内容 - 会议传达了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暨美丽海湾保护建设推进会议和水污染问题整改视频调度会会议精神 [1] - 通报了全省河流水质达标、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 - 要求各地做好下半年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1] 水质保达标措施 - 加强河流断面日常管控,开展跨界联防联控和企业点源污染管控 [2] - 出现劣V类断面要排查原因并及时上报 [2] - 加强汛期水环境监管,明确河流水质断面主体责任 [2] - 提升申诉材料质量,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2] - 配合做好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2] 重点工作任务 - 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完成2025年入河排污口全域排查 [2] - 排查梳理工业园区存在问题,推动责任主体开展整改 [2] - 大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开展"十五五"流域规划编制工作 [2] - 做好年度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保专项行动 [2] - 积极谋划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 [2]
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 林克庆主持以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为牵引 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29 02:01
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 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会议达成深度协商互动和广泛凝聚共识的目的 [1] - 会议重点讨论推进粤港澳协同立法 加强科技合作 完善基础设施 织密监测网络等具体措施 [1] - 广东正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 积极探索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路径模式 [2] 生态环保合作机制 - 广东将持续完善"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生态环保合作机制 深化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 [2] - 省政协将组织委员深入粤港澳三地开展调查研究 视察监督 并支持港澳委员发挥"双重积极作用" [2] - 通过开展"关注森林""关注海洋""关注环保"等活动 擦亮"绿美广东·委员在行动"工作品牌 [2] 调研与政策支持 - 省政协联合广州 深圳 珠海等市政协通过座谈交流 实地走访 书面调研等方式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2] - 副省长张少康及多位省政协领导出席会议 显示政策层面对该议题的高度重视 [3]
把握“十五五”关键机遇期,系统谋划生态环境重大工程
中国环境报· 2025-07-28 00:19
政策规划与战略布局 -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年,生态环境部强调要高质量编制"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并系统设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示范性的重大工程 [1] - 大力谋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项目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 [1] - 当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资金保障机制不断优化、科技革命全面赋能,为生态环境领域前瞻性、系统性谋划重大工程提供了历史机遇 [1] 政策红利与资金支持 - 《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2025年)》优化了部分支持方向和竞争性分配机制 [2] - 超长期特别国债扩容至1.3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定向支持"两重"建设项目,生态环境领域部分项目纳入核心投向 [2] - 各地应抓住规划过渡期、国债扩容期以及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期"三叠加"的机遇 [2] 项目谋划重点维度 - 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应紧扣减污降碳协同、环境品质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四大重点维度 [2] - 项目谋划需聚焦"两重"需求和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好转的目标,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2] - 要建立"规划带项目、项目促规划"的协同机制,强化四大工程与"两重"需求的深度绑定与均衡落地 [3] 项目设计与实施管理 - 需高度重视项目设计和战略价值,深度开展重点项目的前期谋划、可行性研究和关键要素保障预案编制工作 [3] - 将全过程管理理念嵌入项目谋划,推行"谋—建—管—运"全生命周期管理 [3] - 积极探索跨部门协作机制,打通发展改革、财政、住建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建立责任共担、信息共享的协同平台 [3] 资金保障机制创新 - 深化EOD模式,优化项目设计,导入关联产业,建立"治理效果—开发收益"捆绑机制,形成稳定现金流闭环 [4] - 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建立健全GEP核算体系与生态产品交易制度,挖掘生态资源资产化潜力 [4] - 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与托底,精准用好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重点保障环境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 [4] 科技赋能与智能化 - 推动监测监管智慧化,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技术 [5] - 推动治理技术革新,研发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重点突破PM2.5与O3前体物协同治理技术 [5] - 探索构建AI辅助决策系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模拟预测、项目后评估等领域的智能化 [5] - "十五五"新建工程可加强对智能运维体系的研发和应用,构建物联网+大数据运维平台 [5]
山西朔州:全面提升机关运行效能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中国发展网· 2025-07-17 07:36
机关建设目标 - 围绕"五化""五型"机关建设目标,提升机关运行效能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1] - 高效化建设强调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责任意识和执行力 [2] - 规范化建设注重规矩意识,建立规范化运行体系和工作管理信息化平台 [2] - 精细化建设要求以"细"字为先,加强各领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2] - 专业化建设聚焦提升干部的专业知识、思维、方法和能力 [2] - 人文化建设强调机关文化建设,培育进取、协作、奉献和廉洁文化 [2]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 - 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主责主业,推动机关建设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3] - 关注群众关切和基层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3] - 紧盯空气质量改善、水环境治理、土壤生态保护等目标,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3] - 压实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责任,强化跟踪问效,推动问题整改落地见效 [3]
党建引领强队伍 惠企利民护绿荫
中国环境报· 2025-07-15 06:07
党建与业务融合 - 昆山生态环境局以党建为引领,形成党建与业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6] - 打造"1+4"党建品牌矩阵,包括"倾心环保"服务品牌和"四心"党支部品牌 [2][7] - 成立服务先锋、攻坚勇士、环保卫士、生态哨兵四大行动支部,深化党建与业务双向融合 [2][7] 队伍建设 - 设立党员先锋岗并开展先锋党员评选活动,形成以榜样促学习的良好风气 [2][7] - "攻坚勇士"行动支部在多领域开展治污攻坚,指导VOCs管家驻点服务和污染源图谱解析 [2][7] - 开展"生态璞玉"青年干部成长课堂,提升青年干部综合能力 [2][7] 惠企服务 - 推出"换位跑一次"行动,优化环评审批流程,大幅提升审批效率 [3][8] - 健全重大项目服务机制,为116个省、市、县级重大产业项目提供支持 [3][9] - 指导开发区、高新区开展环评赋权工作,2024年完成202个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其中10个采用承诺制 [3][9] 生态保护 - 依托《昆青两地水环境联保共治合作协议》,健全淀山湖水环境联保共治机制 [5][10] - 指导昆山精细材料产业园建设"无废园区",实现危废智慧化监管处置闭环管理 [5][10] - 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搭建生态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一张图"平台 [5][10] 群众服务 -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驻点+夜查"和"一地投诉、三地联动"协同处置机制 [4][9] - 开展"环保大讲堂"活动,已举办32场次,惠及3000余家企业 [4][9] - 该活动入选苏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百项重点项目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