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果蔬种植
icon
搜索文档
茂名市同舟沉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9-13 08:20
公司新设与业务布局 - 茂名市同舟沉香科技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 注册资本为10万元人民币[1] - 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技术服务开发与转让 传统香料制品经营 香料作物与中草药种植收购 日用化学品制造销售 果蔬种植批发零售 木材加工销售 工艺美术品制造销售批发 以及管理咨询与互联网销售等多元化业务领域[1] - 公司业务布局横跨农业种植 农产品加工 化学品制造 工艺品制造及技术服务等多个行业[1]
协同发展谱新篇|建好“菜园子” 丰盈“菜篮子” 衡水桃城区高品质果蔬产业蓬勃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08:18
产业规模与设施建设 - 新建改造提升果蔬设施3203亩 其中新建288亩 改造提升2915亩 [1] - 蔬菜年育苗能力达3500万株 建成7个高品质果蔬规模示范片区和1个露地蔬菜种植基地 [1][2] - 累计实现果蔬节水灌溉面积5855亩 2025年预计全区果蔬产量23.342万吨 [1] - 东明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建设项目推动交易市场提档升级 预计2025年农产品交易量达30万吨 [3] 产能与项目建设 - 新雅轩食品年产10万吨预制菜生产加工基地项目包含生产车间 库房及辅助设施建设 [2] - 广聚农业科技发展蛋白桑种植800亩 现代立体AI农业产业园新建棚室15亩并安装鱼菜共生系统 [2] - 农旅融合示范项目新建果蔬设施36座 带动7个村平均增收3万元 [4] - 高品质蔬菜高效节水项目投入171.5万元 实施蔬菜水肥一体化面积1000亩 覆盖6家经营主体 [3] 科技研发与合作 - 与中国农大 河北农大等机构合作研究无花果基因测序 人工光植物工厂等8个科技项目 [4] - 推广"普罗旺斯""粉兰达"西红柿等名优新品种 亩均增收近2000元 [5] - 开展果园生草法技术推广 辐射7500亩果园 改善生态环境并提升果品品质 [5] - 依托国际设施园艺产业园开展智慧化种植示范 带动新品种果蔬种植面积200余亩 [5] 品牌建设与质量管控 - 有效期内"两品一标"农产品达21个 果蔬农产品注册商标10个 [1][2] - 建成三级网格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菜篮子"抽检合格率保持100% [1] - 50家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主体实现"合格证+二维码"电子追溯 保障农产品全程可追溯 [2]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制定产业场景行动方案和奖补办法 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给予适当奖补 [3] - 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对示范主体提供每个不低于2万元 每年不低于40万元的物化补贴 [3] - 蔬菜产业贷款贴息资金累计23万余元 惠及5家经营主体 [3]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投入100万元 新建果蔬设施7座 带动50余人就业 [3] 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 - 累计举办4期果蔬培训班 培训高素质农民584人 与多家科研机构建立合作 [5] - 推行"基地直供+冷链配送+展会营销"模式 推动优质果蔬产品进京入津 [2] - 科技示范主体累计吸纳基地周边村民参与用工1000余人 [4] - 果蔬产品成功进入北京 天津和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市场 [1]
主场内外看“苏超”·优品市集丨绿港小番茄人气旺,追加700盒让更多人尝鲜
搜狐财经· 2025-08-30 11:02
公司产品展示 - 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展区在优品市集中成为亮眼风景[1] - 绿港小番茄果形饱满色泽诱人 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品尝并获一致好评[3] - 小番茄被定位为市集明星产品 公司特意追加700盒使总供应量达3000盒[5] 市场反响 - 绿港小番茄在宿迁当地具有良好口碑 消费者会特意寻找该产品[3] - 公司基于以往活动产品屡屡售罄的情况 本次增加供应量以满足市民需求[5] 活动背景 - 活动于8月30日下午在宿迁梦之蓝·奥体中心举办 尽管天气阴沉但市民热情未受影响[1] - 市集获得多家银行机构支持 包括兴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7]
特色产业绘就秋日好“丰”光 果蔬飘香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央视网· 2025-08-26 09:51
河南郸城辣椒产业 - 辣椒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实现规模化发展 [1][5] - 通过政策扶持推动全链条发展,现有专业合作社56家和加工企业3家 [3] - 产业向特色化、品牌化转型,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1][5] 湖北孝昌葡萄产业 - 生态园区葡萄种植面积3100亩,涵盖十余个品种并吸引游客采摘 [6] - 采用"基地+公司+农户+分红"模式,带动246户农户户均年增收4800元 [10] - 每日上百名村民参与分拣包装,冷链运输覆盖武汉、成都等主要城市 [8] 安徽天长芡实产业 - 芡实种植面积近10万亩,年产各类产品4.8万吨 [11][15] - 自主研发"天芡一号"品种使亩产达300斤,每亩效益超3000元 [13] - 全产业链产值超26亿元,拥有加工企业及合作社120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 [15] 山西吉县苹果产业 - 全县苹果种植面积30万亩,推行矮化密植模式实现产量"双增长" [16][18][22] - 采用"532"联农机制(农户50%/企业30%/村集体20%分红)解决劳动力老龄化问题 [20] - 早中晚熟品种错峰上市,管理成本降低且提质增效 [18][22]
“洋产品”华丽变身“中国新特产” 凭借高品质种植与中式美食文化圈粉世界
央视网· 2025-08-24 09:25
行业背景与产品特性 - 小番茄是所有番茄的原始祖先 大番茄由其驯化而来[1] - 小番茄具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可增加饱腹感 是健身爱好者和运动员的常用食物[3] -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营养:红色含丰富番茄红素 绿色维生素C含量最高 紫色富含花青素[3] 产区优势与种植规模 - 云南元谋县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 属南亚热带干热季风气候 1月气温稳定在14℃以上 全年基本无霜冻 具备"天然温室"优势[4][19] - 2024年云南省小番茄种植面积达7.3万亩 产量17.3万吨 其中元谋县种植面积4万多亩 产量13万吨 占全省一半以上[19] - 元谋县小番茄可实现全年种植 冬春季错峰上市 填补全国其他产区以夏秋季节上市为主的空白[19] 种植技术与创新 - 采用高标准化种植技术 实现水肥一体化 工厂化育苗和组织化管理三个100%[13] - 通过辅助吊绳替代传统竹架 充分发挥顶端优势 实现理论上的"无限"生长[13] - 采用无土栽培技术 生长更快 结果周期更短 空间利用率更高 大幅减少土壤病虫害[15][17] - 通过智能化控制生长环境 精准实施施肥和养分管理[17] 采收与品质控制 - 采收期持续90天 每亩产量达5-8吨[6] - 采用"掐节留萼"采收技术 既保留美观外形又延长保鲜时间 减少运输损耗[8][11] - 果实糖度需达10度以上以保证口感 元谋产区因昼夜温差大 最高糖度可达15度以上[10] 种子国产化突破 - 经过十余年研发 从数千种质资源中杂交选育 成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品种[27][29] - 元谋县番茄种子育制种面积160亩 总产量1920公斤 国产品种覆盖率达70%[23][31] - 建成工厂化育苗大棚1505亩 年育苗量达5.6亿株 种苗辐射供应云南 四川 福建等多省[31] 产业链延伸与市场拓展 - 发展精深加工产业链 生产小番茄果脯 保质期从鲜果的1周延长至1年[21] - 果脯产品远销俄罗斯 日本 韩国等地区 成为高端休闲食品[23] - 鲜果产品80%为国产品种 畅销北上广深等国内城市 并出口东南亚 中东及欧美地区[19] 文化融合与消费场景 - 小番茄可融入中西方饮食文化 在西餐中用于沙拉 意面酱料 在中餐中可凉拌或与野生菌炖煮[32][34][36] - 通过本土化品种培育和美食文化创新 形成"中国新特产"被世界广泛接受[36]
云南果蔬“圈粉”东盟消费者
人民日报· 2025-08-20 22:21
云南对东盟农产品贸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云南对东盟农产品进出口额达186.2亿元 同比增长23.5% [1] - 水果出口增长44.3% 柑橘 葡萄 菌子等特色农产品成为跨境贸易明星产品 [1] 云南农业区位优势 - 地处低纬高原 光热与生物资源丰富 可实现热带与温带水果四季生产 [1] - 绝大多数水果与东盟产区形成上市时间差 有效填补东盟市场季节空档 [1] 跨境物流效率提升 - 中老铁路开通及口岸通关提速显著提升果蔬出海速度 [1] - 陆良蔬菜号冷链货运班列经中老铁路至泰国曼谷 较公路运输时间缩短近50% [1] - 返程班列满载榴莲等水果入境 构成果蔬双向运输通道 [1] 边民互市贸易机制 - 设立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 实现蔬菜从采摘到境外市场1小时直达 [1] - 通过边民互市模式促进农产品跨境贸易便利化 [1]
甘肃民乐戈壁滩上的“绿色方舟”有何独到之处?
中国新闻网· 2025-08-20 17:50
核心观点 - 甘肃省民乐县通过智慧农业技术将戈壁荒滩转化为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实现年产9000吨串番茄和2 5亿元年产值 成为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1][2][4][6] 项目规模与技术 - 项目占地43万平方米智能玻璃温室 为国内单体规模大、技术聚集度高、节能环保一流的生态产业化项目[1][2][6] - 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定时定向定量施肥施水 突破传统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2] - 利用当地光热资源和戈壁荒滩发展农业 不与耕地争资源[2] 经济效益与市场表现 - 串番茄年产量达9000吨 年产值2 5亿元 成功跻身国内高端市场[1][4] - 项目成为民乐百亿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智能温室产业园的核心支点[6] 社会效益与产业模式 - 通过"车间教学"和"定向培训"模式培养产业工人 月收入达4000多元[4] - 形成"企业带动、民众受益"的乡村振兴样本 使民众从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股东[4][6] - 实现不占耕地却增产增收 既保护生态又惠及民生[4] 战略意义与发展路径 - 通过科技重塑地理禀赋 将光热资源转化为品质优势 释放戈壁荒滩经济价值[6] - 差异化发展避开西北耕地稀缺短板 为戈壁开发找到可持续产业支点[4][6] - 证明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可通过科技支点和市场节拍激活资源潜力[6]
我国治沙有多牛?西北大漠变身“菜篮子” 蔬菜直销粤港澳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0 08:20
中国生态修复与治沙成就 - 中国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面积超830万公顷 贡献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25% [1] - 甘肃武威举办阿拉伯国家防沙治沙技术研修班 埃及 伊拉克等36名官员技术人员参与学习光伏治沙等技术 [1] - 培训班已举办41期 培训1000多人次 涉及亚非拉美中东欧等59个国家 [2] 沙漠农业与产业发展 - 甘肃民勤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年产蔬菜2000斤/亩 订单销售价5元/斤 年产值达2000万元 [2] - 产业园流转土地1万亩 建成380公里环绿洲锁边林草带 被列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2][3] - 新疆和田应用"沙膜"生物技术种植苜蓿 亩产达600公斤 年收3-4次 可供1000只羊全年饲料 [3][4] - "沙膜"技术推广至新疆内蒙古等地超3万亩 企业投入资金1亿多元验证技术可行性 [3][4] 防护林建设与粮食增产 - 辽宁昌图县建设21万亩农田防护林网 形成872块500×500米方田 保护95%耕地(400万亩) [5][6] - 防护林堵住141个风口 固定500多个流动半流动沙丘 粮食总产量自2019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 [6] - 治沙后昌图县亩产从72公斤提升至当前水平 彻底改变风沙刮走种子的减产局面 [5][6] 国际技术合作与认可 - 埃及研究员称赞光伏治沙为"双赢典范" 约旦官员认定中国为防沙治沙领域引领者 [1] - 埃及农业专家表示将从中国实践经验中获益 计划在埃及推行成功经验 [2] - 中国治沙技术通过国际研修班向59个国家输出 培训内容涵盖植被恢复 生态保护与沙产业融合 [1][2]
科技助力点沙成“金” 生态蜕变尽显“智慧”底色
央视网· 2025-08-16 06:19
甘肃民勤现代农业发展 - 甘肃民勤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学斗、青仔、黑叶白等10多个品种蔬菜,每亩产量约2000斤,订单销售价每斤5元,预计年产值达2000万元[5] - 产业园通过冷链运输将60吨新鲜蔬菜在38小时内运抵粤港澳大湾区市场[3] - 当地利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生产出颜色翠绿鲜亮、味道清香爽口的蔬菜,受到大湾区市场欢迎[7] - 产业园流转周边村镇土地1万亩,搭建育苗日光温室,实现四季蔬菜供应,被列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9][10] 新疆和田沙漠农业技术应用 - 新疆和田采用"沙膜"生物技术种植苜蓿,该技术使沙粒具备土壤化结构并保水,苜蓿根系可深入沙漠20多厘米[15][16] - 苜蓿地平均亩产达600公斤,年收3-4次,饲料可供1000只羊全年食用[22] - 企业已投入1亿多元验证技术可行性,在新疆、内蒙古推广面积超3万亩[22] - 计划通过5-8年提升土地有机质含量,实现沙漠变良田[18] 辽宁昌图县治沙成效 - 昌图县建设21万亩农田防护林网,形成8720块500×500米方田,防护耕地面积达400万亩(占全县耕地95%)[27] - 防护林堵住141个风口,固定500多个流动半流动沙丘[32] - 粮食总产量从过去亩产72公斤提升至稳定在50亿斤以上(2019年起)[22][32] - 科尔沁沙地南缘形成绿色屏障,农田被茂密"树墙"分割保护[29][31]
脱贫产业兴 日子有奔头——来自三省七县脱贫村的调研之一
人民日报· 2025-08-14 21:56
产业联农带农发展 -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杉树乡细沙河村的竹笋加工厂与3400户笋农合作,工厂长期用工180人,其中64人是脱贫户,去年竹产业综合产值达1916亿元[2] - 彝良县牛街镇三合村脱贫户刘礼翠家有40多亩竹林,去年纯收入超3万元[2] - 河北省丰宁县采取"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脱贫户"模式发展设施农业、有机杂粮等产业,土城镇柳条沟村冷棚辣椒产业去年净利润达1200万元,带动400多人增收[3] - 围场县克勒沟镇五村联建果蔬党建联盟基地草莓年利润140多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4万元[3] - 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形成产业基地务工网络,香葱基地一亩地需10个劳动力,去年核心产业基地吸纳务工达20万人次[3][4] 产业高质量发展 - 四川省通江县建125个生猪育肥场,采用五方联动模式带动2000多人脱贫,青峪猪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保种,原种场年提供仔猪156万头[6][8] - 青峪猪肉加工出316种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价值达2548亿元,215家线下专卖店,电商年销售额近亿元[8] - 河北省承德市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提档升级,丰宁县有机农业企业达37家,有机认证面积15万亩[9] - 云南昭通土豆米生产线预计年产值达3000万元[9] - 全国832个脱贫县每县培育2-3个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超17万亿元,3/4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4][9] 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 河北丰宁县选将营乡推广"三免一降"做法吸引经销商,成立西红柿产业发展协会提高议价能力,种植面积达6000亩,年产值18亿元[11][12] - 镇雄县竹笋加工企业获111万元国际农发资金贷款升级设备,开发翡翠笋产品每吨出厂价三四千元[14] - 鲁甸县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云蒙生物科技公司,引进技术团队和科研院所合作,预计明年产生稳定利润[15] - 南江县投入近2亿元建50座金银花初加工厂,选育出绿原酸含量124%的"南银1号"品种,规划投资21亿元建健康功能饮料产业园[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