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

搜索文档
医疗科普莫成“流量生意”(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8-19 22:16
行业规模与用户基础 - 全国网络视听观众达10.74亿人 其中92.1%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 [1] - 63%的观众已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 [1] 行业乱象与监管措施 - 存在同质化文案重复霸屏 名为科普实为卖药 披医学外衣玩软色情 滥用AI假冒专家等现象 [1] - 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医疗科普信息真实性与科学性负责 [1] - 明确分类核查账号资质 严格标注信息来源 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 严处违法违规账号 [1] - 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 禁止不当牟利 禁止擅用职务身份 不得夸大治疗效果 [2] 平台治理与创新机制 - 南京医生因违反广告法发布肉毒素疗效内容被处罚 平台因夸大宣传被监管部门约谈 [2] - 短视频平台联合行业协会推出同行评议机制 完善运营规范与审核指南 公示违规案例 [2] - 探索建立AI预审加专家复核机制 试行优质创作者信用积分办法 给予流量倾斜和商业变现优先权 [3] - 推广医疗机构与科普达人结对子计划 设置科普创作基金奖励专业内容 [3] 行业价值与发展方向 - 健康科普是疾病预防控制的社会疫苗 符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方向 [3] - 通过整治乱象激励优质内容创作 让医疗健康知识以生动形式惠及群众 [3]
北京市属医院科普精英大赛决赛举行
新京报· 2025-08-15 09:45
北京市医管中心科普精英大赛 - 8月15日举办2025北京市属医院科普精英大赛决赛,16位医学专家参与将医学知识转化为科普作品 [1] - 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库目前共有科普专家近千人(934名) [1][2] - 大赛作品采用创新形式如音乐表演(北京安定医院医生王宇翔用吉他演示音乐治疗)和动画云合作(同仁医院医生付建力与《哪吒》角色互动) [1] 参赛作品数据表现 - 参赛作品聚焦三大健康主题:儿科与精神心理健康知识、体重管理知识、疾病预防和诊疗知识与新技术新方法 [2] - 22家市属医院提交111部短视频参加初赛,50部优秀作品晋级复赛 [2] - 复赛作品在"健康北京"抖音号展播累计播放超360万次,获点赞近6.5万次 [2] 专家库建设进展 - 北京市卫健委联合市体育局组建市级健康体重管理科普专家库,确定152名体重管理科普专家 [2] - 全市形成"健康科普专家库(934人)+体重管理专家库(152人)"的双体系架构 [2]
“网红医生”批量打造?莫让流量玷污了医者仁心
齐鲁晚报网· 2025-08-12 11:41
身着白大褂的医者,本应是救死扶伤的专业人士;然而在镜头前,部分人却沦为MCN机构流水线上的 表演者。8月12日,《法治日报》曝光"网红医生"乱象,揭示了医疗科普领域令人忧虑的现状:三甲医 院的光环被异化为带货工具,严谨的医学知识被简化为"三招治胃病"的流量噱头,神圣的白大褂在某些 短视频平台上竟演变成表演道具。 治理"网红医生"乱象,破局之道在于多方协同织就立体防护网。 平台责任必须挺在前面,需建立"材料实质审核+内容溯源追踪"的双重机制,破除"认证即免责"的惰性 思维,推动审核系统与卫健委执业信息实时联动,让"黑名单"制度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监管利剑亟需精准出鞘,细化《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明确软性广告的判定标准与梯度处罚,让那些 精心设计的"套路"无处遁形。 重建生态更要破旧立新。改革医院考评体系,让科普成果在医生职称评定中拥有应有分量;搭建公立医 疗科普矩阵,让三甲专家真正的声音被听见。整治乱象,不仅是为了净化网络空间,更是对医学初心的 集体救赎与回归。 "网红医生"乱象折射出平台认证体系的失效。某些平台的"黄V认证"本应确保专业性,却被MCN机构钻 了空子。调查显示,部分"医生"账号存在认证信息与执业 ...
从严把关,让医疗科普更靠谱(民生观)
人民日报· 2025-08-06 22:49
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业乱象 - 存在滥用专业权威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及高价开药等问题[1] - 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1] - 伪科普挤压真科普网络生存空间 可能导致延误治疗或错误用药 造成公众财产和健康双重损害[1] 行业规范与监管措施 - 中央网信办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于8月1日联合发文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3] - 明确规定网站平台需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医疗科普信息真实性和科学性负责[3] - 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 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3] 平台责任与内容管理 - 平台需完善资质审核与技术过滤机制 解决医生跨专业科普及无资质人员成为医疗网红问题[3] - 应建立更高准入门槛和监督机制 优化推荐算法优先推送权威认证内容[3] - 需提升审核专业度识别直播话术 设立便捷举报通道并及时封禁违规账号[3] 行业提升路径 - 需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医生专家参与高质量科普创作[2] - 应提供专业科普技能培训 促进医学知识以通俗方式触达公众[2] - 公众需掌握基本信息鉴别技巧 如核查信息来源权威性、科学依据及是否存在夸大宣传[2]
四部门出手!医疗科普不是“流量生意”
新华社· 2025-08-04 13:21
行业监管政策 - 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发布专业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 [1] - 网站平台需完善医疗"自媒体"账号资质认证,区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学院校人员、医药研发机构等类型分类核查 [4] - 医生需展示医师资格证和执业证,护士需亮明护士执业证,平台需在账号主页显著位置强化认证信息展示 [4] 内容管理要求 - 引用转载专业医疗科普内容、旧闻旧事、AI生成内容等需严格标注信息来源或生成合成标识 [5] - "自媒体"账号不得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广告,健康养生知识页面不得同时出现商品经营者联系方式或购物链接 [5] - 平台需清理传授无底线蹭流量打造"网红医生"、借两性健康传播色情擦边内容、利用AI编造涉医文案等违法违规信息 [6] 违规处罚措施 - 对虚假标注信息来源、无资质持续发布专业内容、违规发布广告等账号采取取消互动功能、清理粉丝、取消营利权限、禁言、关闭等梯度措施 [6] - 持续加大中西医医疗科普知识供给,以多样形式传达权威专业健康知识 [6] 行业乱象背景 - 部分"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作为牟利工具,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 [3] - 医疗科普不能成为"流量生意",科学传播需杜绝"江湖忽悠" [4]
网信办出手!“自媒体”医疗科普资质认证趋严,AI生成内容需标注
第一财经· 2025-08-01 12:29
行业监管政策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对账号资质认证、信息传播、内容生产等方面进行规范 [1] - 新规要求严格标注医疗科普信息来源,对发布转发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负责,需标注引用内容或AI生成标识 [3] - 严禁以健康养生知识形式变相发布医疗产品广告,禁止在同一页面展示商品经营者联系方式或购物链接 [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医生科普在网络盛行但存在资质认证和内容监管不规范问题 [1][2] - 部分"网红医生"将科普作为牟利工具,存在违规导诊、直播带货、夸大疗效等行为 [2] - 主要平台如小红书、B站、微博、微信已加强医生账号资质审核,需提供医院盖章证明和完整执业证件 [2] 平台与机构应对措施 - 上海于2023年3月率先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明确9类禁止性规定包括误导性诊疗建议和夸大疗效宣传 [3] -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需分类核查医师资格证、执业证等资质证件,并提供在职证明 [2] 行业发展趋势 - 科普内容成为部分医院医生职称晋升指标,但"自媒体"科普成果未被纳入评价体系 [4] - 行业专家呼吁推广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性科普知识,提升公众医学素养 [4]
直播预告:中医专家教你正确防暑护肠胃
人民网· 2025-07-16 07:05
三伏天养生健康指南 - 三伏天既是养生黄金期也是健康高危期 大量吃冷饮 长时间使用空调 昼夜睡凉席等常见消暑方式可能伤害脾胃 [1] - 不同体质人群需科学应对暑湿 首都医科大学专家将揭秘正确养生方式并指导避开误区 [1] 专家背景 - 张声生教授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 消化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后导师 [5] - 担任国家中医药局全国脾胃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 脾胃病重点研究室主任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 [5] - 擅长领域包括疑难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疾病 肝胆病 胃痛 便秘 泄泻 虚证调理等 [5] 直播观看方式 - 下载人民好医生App进入名医直播栏目收看 [6] - 可通过苹果市场或安卓市场搜索"人民好医生"下载客户端 [8] - 关注人民健康公众微信号 点击健康互动下载App后收看直播 [8]
医生可以做“网红”吗
新京报· 2025-07-08 11:18
网红医生乱象 - 央视财经曝光部分网红医生存在线上引流、线下高价开药等乱象 [1] - 国家卫健委提醒注意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作为牟利工具 [1] - 网红孵化机构将医护人员视为"流量密码",打造网红医生进行商业变现 [1] - 部分网红医生通过制造争议话题、编造虚假剧本、贩卖健康焦虑等方式吸引流量 [1] - 运营机制包括立人设、造焦虑、导流量、割韭菜四步收割链 [3] - 这些行为污染信息环境、消耗公众信任、可能延误真实病情 [3] 乱象成因 - 网民健康知识需求大但媒介素养缺乏 [4] - 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存在监管漏洞 [4] - 多重因素交织导致伪科普内容泛滥 [4] 治理措施 - 需平台强化审核和资质核验,封禁伪科普账号 [5] - 管理部门需对直播带货、私域引流等行为严肃追责 [5] - 医疗从业者需坚守职业伦理 [5] - 公众需提升信息辨识能力和健康素养 [5] - 需构建多方治理闭环减少危害 [6] 优秀网红医生案例 - 陈伟教授在抖音、视频号进行科学减重知识科普 [8][9] - 李鹤医生全网粉丝超千万,专注心血管健康科普 [10][15] - 徐文斌医生通过《补钙歌》等视频传播健康知识,全网获赞超千万 [16] - 白辰、薄世宁等医生在短视频平台拥有数百万至上千万粉丝 [16] 行业发展趋势 - 整治目的不是消灭网络健康信息,而是让真正医学知识流动 [19] - 需要打造更多货真价实的网红医生挤压伪科普空间 [7] - 医生做网红的关键是坚持专业性和以患者健康为本位 [9][15][16]
网红医生”被点名,医疗科普不容“挂羊头卖狗肉
新京报· 2025-07-08 11:18
医疗科普行业乱象 - 国家卫健委点名批评部分"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作为牟利工具,存在违规导医导诊、直播带货、高价开药等行为 [1] - 乱象包括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误导公众,以及通过虚假宣传带货和线下引流 [1] - 典型案例包括自称三甲医院医生推荐虚假特效药,实际为普通中药调配,以及虚假在线咨询引流至线下社区医院开高价药 [2] 行业监管措施 - 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联合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 [1] - 需要线上线下同步整治,线下问题医疗机构和可疑药品销售乱象需重点关注 [2] - 医疗机构需规范医生线上行为,防止其利用机构名义为伪科普和带货背书 [3] 平台管理建议 - 平台应建立更高准入门槛和健全监督机制,对医生认证需进行实质性审核 [3] - 建议采用AI技术筛查直播内容,对违规行为及时限流或规制 [3] - 鼓励网友监督举报,对问题账号及时纳入黑名单管理 [3] 行业规范要求 - 医疗科普形式可以创新,但不能将科普作为带货和引流的工具 [3] - 医生参与线上活动必须遵守职业伦理,保持医疗专业性和公信力 [3] - "网红医生"首先应确保医疗专业身份,不能为商业利益牺牲职业操守 [3]
医疗健康科普别被网红医生带偏了
北京青年报· 2025-07-08 03:30
医疗健康科普行业现状 - 医疗科普已成为中国各大网络平台上备受关注的内容,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 [1] - 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拉近与患者距离,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和医患信任度 [1] - 各大短视频平台积极布局"泛知识"领域,重视垂直领域,专业医生成为平台重点合作对象 [1] 行业乱象分析 - 部分"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作为牟利工具,与网红孵化机构合作编造假剧本进行摆拍 [1][2] - 出现真医生讲伪科普现象,甚至发布"软色情"内容以获取流量,违背医疗伦理并损害行业形象 [2] - 背后形成灰色产业链,专业造假团队介入,最终通过广告推销药品等方式变现 [2][3] 监管与治理方向 - 国家卫健委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整治力度 [1] - 需要压实医生个人、医疗机构、网络平台和网红孵化机构多方责任 [3] - 网络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医疗机构需规范医务人员网络行为,监管部门将依法惩治造谣传谣行为 [3][4] 行业发展建议 - 应增加优质医疗健康科普供给,通过引导、激励措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4] - 强调内容真实性是网络内容产业根基,需杜绝无底线摆拍和伪科普 [4] - 医生应保持专业形象,成为医疗科普的"燃灯者"而非流量追逐者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