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规范

搜索文档
治理网络“李鬼”净化医疗科普
经济日报· 2025-09-22 00:14
政策监管动态 - 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 防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并维护民众权益 [1] - 新规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医疗科普信息真实性和科学性负责 严禁无资质账号发布专业内容 [2] - 平台需强化资质认证展示 实施"复审存量 严管新增"原则并加强技术识别限流误导性内容 [2] 行业生态影响 - 短视频平台发展激活数字经济 但虚假账号通过编造人设和造谣传谣攫取不法利益 [1] - 虚假信息侵蚀数字经济信任根基 导致线上交易成本在用户猜疑中显著提升 [1] - 流量导向算法使煽动性内容大范围传播 而真实科普内容传播效果不佳 [2] 技术与社会协同 - 网络虚拟属性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剧信息不对称 增大公众甄别信息真实性难度 [2] - 需通过资质核验 协议完善和技术识别开展综合治理 压缩虚假账号生存空间 [2] - 鼓励权威优质医疗科普内容生产传播 以满足大众对清朗网络环境的需求 [2]
医疗科普莫成“流量生意”
人民日报· 2025-08-20 02:56
行业现状与规模 - 短视频医疗科普覆盖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的92.1% 其中63%观众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 [1] 行业乱象与问题 - 存在同质化文案重复霸屏现象 部分账号以科普名义实际进行药品销售 [1] - 部分内容涉及软色情或擦边行为 并存在滥用AI技术假冒权威专家的情况 [1] - 存在违规广告行为 如南京医生因发布肉毒素治疗效果内容违反广告法被处罚 [2] - 平台出现夸大治疗效果宣传 如"5天治愈糖尿病"等不实内容被监管部门约谈 [2] 监管政策与措施 - 中央网信办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通知 要求对信息真实性和科学性负责 [1] - 实施分类核查认证账号资质 严格标注医疗科普信息来源 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 [1] - 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 禁止不当牟利和擅用职务身份 禁止夸大治疗效果 [2] - 平台联合中国医师协会推出同行评议机制 对科普内容质量进行评定认定 [2] - 完善平台规则 发布医疗账号运营规范和内容审核指南 公示违规案例 [2] 行业发展与创新机制 - 探索建立AI预审加专家复核机制 试行优质创作者信用积分办法 [3] - 给予优质创作者流量倾斜和商业变现优先权 推广医疗机构与科普达人结对子计划 [3] - 设置科普创作基金 奖励严谨专业科普短视频创作 [3] - 通过整治乱象激励优质内容创作 让正能量内容获得更大流量 [3] 行业价值与战略意义 - 健康科普被定义为疾病预防控制的社会疫苗 是预防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 - 医疗科普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 使健康知识更好惠及群众 [3]
从严把关,让医疗科普更靠谱(民生观)
人民日报· 2025-08-06 22:49
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业乱象 - 存在滥用专业权威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及高价开药等问题[1] - 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1] - 伪科普挤压真科普网络生存空间 可能导致延误治疗或错误用药 造成公众财产和健康双重损害[1] 行业规范与监管措施 - 中央网信办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于8月1日联合发文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3] - 明确规定网站平台需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医疗科普信息真实性和科学性负责[3] - 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 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3] 平台责任与内容管理 - 平台需完善资质审核与技术过滤机制 解决医生跨专业科普及无资质人员成为医疗网红问题[3] - 应建立更高准入门槛和监督机制 优化推荐算法优先推送权威认证内容[3] - 需提升审核专业度识别直播话术 设立便捷举报通道并及时封禁违规账号[3] 行业提升路径 - 需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医生专家参与高质量科普创作[2] - 应提供专业科普技能培训 促进医学知识以通俗方式触达公众[2] - 公众需掌握基本信息鉴别技巧 如核查信息来源权威性、科学依据及是否存在夸大宣传[2]
四部门出手!医疗科普不是“流量生意”
新华社· 2025-08-04 13:21
行业监管政策 - 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要求"自媒体"账号对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发布专业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 [1] - 网站平台需完善医疗"自媒体"账号资质认证,区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学院校人员、医药研发机构等类型分类核查 [4] - 医生需展示医师资格证和执业证,护士需亮明护士执业证,平台需在账号主页显著位置强化认证信息展示 [4] 内容管理要求 - 引用转载专业医疗科普内容、旧闻旧事、AI生成内容等需严格标注信息来源或生成合成标识 [5] - "自媒体"账号不得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广告,健康养生知识页面不得同时出现商品经营者联系方式或购物链接 [5] - 平台需清理传授无底线蹭流量打造"网红医生"、借两性健康传播色情擦边内容、利用AI编造涉医文案等违法违规信息 [6] 违规处罚措施 - 对虚假标注信息来源、无资质持续发布专业内容、违规发布广告等账号采取取消互动功能、清理粉丝、取消营利权限、禁言、关闭等梯度措施 [6] - 持续加大中西医医疗科普知识供给,以多样形式传达权威专业健康知识 [6] 行业乱象背景 - 部分"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作为牟利工具,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 [3] - 医疗科普不能成为"流量生意",科学传播需杜绝"江湖忽悠" [4]
网信办出手!“自媒体”医疗科普资质认证趋严,AI生成内容需标注
第一财经· 2025-08-01 12:29
行业监管政策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对账号资质认证、信息传播、内容生产等方面进行规范 [1] - 新规要求严格标注医疗科普信息来源,对发布转发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负责,需标注引用内容或AI生成标识 [3] - 严禁以健康养生知识形式变相发布医疗产品广告,禁止在同一页面展示商品经营者联系方式或购物链接 [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医生科普在网络盛行但存在资质认证和内容监管不规范问题 [1][2] - 部分"网红医生"将科普作为牟利工具,存在违规导诊、直播带货、夸大疗效等行为 [2] - 主要平台如小红书、B站、微博、微信已加强医生账号资质审核,需提供医院盖章证明和完整执业证件 [2] 平台与机构应对措施 - 上海于2023年3月率先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明确9类禁止性规定包括误导性诊疗建议和夸大疗效宣传 [3] -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需分类核查医师资格证、执业证等资质证件,并提供在职证明 [2] 行业发展趋势 - 科普内容成为部分医院医生职称晋升指标,但"自媒体"科普成果未被纳入评价体系 [4] - 行业专家呼吁推广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性科普知识,提升公众医学素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