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产品加工业
icon
搜索文档
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来自吉林、江西、青海的报道
经济日报· 2025-08-21 22:08
粮食安全与稳产保供 - 吉林省推广"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方式 覆盖东北近1亿亩耕地 有效减少黑土风蚀水蚀并增加土壤有机质[2] - 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全国唯一玉米主导产业国家级农高区 鸿翔种业科研投入占净利润40%以上 种子出苗率达97.75%[3] - 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 2024年达853.2亿斤历史新高 粮食调出量占比62.6%[3] - 青海门源县建成全国最大北方小油菜种植区 面积50万亩 菜籽油年产量超3万吨 年产值突破2亿元 带动6500户农户[4] - 江西赣州建成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90家和"圳品"品牌农产品31家 推动特色农产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5][6] 特色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 - 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建成1.4万平方米人参云工厂 开发350款人参产品 年加工鲜参1000吨 带动1350户农户增收[7] - 永吉县建成吉林省单体最大园参种植基地 预计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超5亿元[7] - 江西进贤县文港镇发展毛笔产业 拥有400多家毛笔企业和2200多家作坊 年销售额达16.5亿元[8] - 文港镇2024年接待游客17.2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00万元[8] - 青海边麻沟村发展花海旅游 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2000万元 其中花海景区收入520万元 吸引超200万游客[9] - 边麻沟花海景区设置固定岗位近120个 临时工日均50人 带动周边乡镇就业[9] 农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吉林和龙市光东村发展农旅融合 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 较2015年增长超10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两番[10][11] - 光东村实施"厕所革命" 政府投资350万元改造210户室内卫生间[11] - 青海果洛藏贡麻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实施集中整治198户 道路养护提升4公里 基础设施改造32处 绿化扩充1.3万平方米[12] - 江西钓源古村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模式 村民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 解决100余位村民就业[13] - 钓源古村2024年接待游客59万余人次 营业收入1800余万元 拉动区域消费近亿元[13] - 2024年上半年钓源古村接待游客45.47万人次 实现营收1309.79万元[13]
甘肃平凉 精品农业添色乡村振兴
经济日报· 2025-08-19 23:16
核心观点 - 平凉市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文旅融合三大路径,构建了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驱动、全链升级的精品农业体系,显著提升产业规模和经济价值 [1]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 崆峒区泾河川万亩蔬菜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1万亩,已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2700座,配套物流交易中心、分拣中心和育苗中心,区域总面积4500亩,年销售收入1.16亿元 [3] -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54万亩(设施蔬菜超6万亩),产量8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36亿元,形成"两带七片"蔬菜生产集中区 [3] - 智能玻璃温室实现温湿度及灌溉量24小时智能监测,采用糖度、农残和感官三重验收标准,推动全流程可控可溯的精细化管理 [2] - 单个蔬菜大棚每茬采摘量2000斤,半月一茬,单个棚年收入达1万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2] 特色产业规模扩张 - 牛产业实施"万千百十"养牛计划,创建22个万头产业强镇、67个千头养牛专业村,建成369个规模养牛场,扶持1.68万户养牛大户,牛饲养量105万头(全省农区第三),全产业链产值180亿元 [4] - 苹果产业稳定150万亩果园面积,产量25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240亿元,重点发展4个优质苹果生产带 [4]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产业链延伸 - 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建成23条有机肥加工线、8条肉牛屠宰分割线(年屠宰能力20万头),生产六大系列112种牛肉制品 [5][6] - 牛肉加工企业单锅生产量500斤,日产能2500斤,2023年7月投产至今销售额从417万元增长至2024年前7个月500万元 [5] - 苹果产业建成23条分拣清洗包装生产线,带动289家关联企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格局;蔬菜产业新建2条加工线、1处分拣基地,加工能力达7万吨 [6] 农文旅融合与新兴业态 - 通过"苹果+""红牛+""蔬菜+"模式发展林下经济、休闲采摘、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打造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17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 [9] - 乡村旅游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解决就业500余人次,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如大南峪村2024年集体收入22万余元) [7][8] - 农文旅融合推动户均增收2500-3000元,节假日单日小吃摊位收入超200元,间接带动乡村旅游相关就业5.8万人 [7][8][9]
河北赞皇:山地农业储绿富农
经济日报· 2025-08-12 23:26
山地特色农业发展 - 赞皇县探索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路径 创建66个和美乡村 占全部村庄33% [1] - 鲍家滩村转型发展樱桃产业 种植面积近1万亩 采摘旺季日接待游客5000人 [2] - 全县培育大枣 核桃 樱桃 酸枣仁等特色食品产业集群 林果面积达100万亩 总产值29亿元 [3] 产业转型升级 - 枣业转型发展酸枣产业 建设10个示范基地3000亩 培育6个农业产业园 全县酸枣种植面积达23万亩 [4] - 酸枣亩收益从4000元提升至2万元 任家洞村集体收入保底30万元 [4] - 引进酸枣仁精深加工项目投资3500万元 年产能300万盒产品 100多吨提取物 [4] 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建设 - 2023年发布"赞皇酸枣仁"区域公用品牌 形成品牌矩阵 [5] - 年加工酸枣30万吨 产酸枣仁7000吨 年产值50多亿元 带动300多家专业公司 1100多加工户 [5] - 开发酸枣芽茶 酸枣仁粉 酸枣仁膏等系列产品 [5] 农文旅融合发展 - 松会村发展葡萄种植2100亩 年产量3150吨 建设葡萄酒度假小镇项目 [7] - "向云端"露营地36个帐篷 "五一"假期以来营收达300万元 [7] - 蕊源蜜蜂博物馆接待研学学生1.2万人次 配套1000多亩中华蜜蜂种蜂场 [8] 经济效益与产业规模 - 2024年接待游客562万人次 旅游总花费65.4亿元 [8] - "五一"假期接待游客82.6万人次 旅游花费5.78亿元 同比增长80.6% [8]
河北赞皇 山地农业储绿富农
经济日报· 2025-08-11 23:09
核心观点 - 赞皇县通过发展特色化、高效化、融合化的山地农业路径,成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形成以林果产业为核心、深加工和文旅融合为延伸的现代农业体系,显著提升县域经济价值 [1][2][3][4][5][6][7][8] 特色林果产业发展 - 全县林果面积达100万亩,涵盖大枣、核桃、樱桃、酸枣仁等10余种品类,总产值近29亿元 [3] - 鲍家滩村樱桃种植面积近1万亩,辐射带动7个乡镇90多个村,采摘旺季日接待游客5000人 [2] - 三六沟村板栗、松会村葡萄、岭根底村苹果等村镇均形成特色作物种植 [2] 酸枣产业转型与深加工 - 大枣产业转型酸枣种植,全县酸枣种植面积达23万亩(含5万亩改接及18万亩野生资源),建设10个示范基地3000亩和6个农业产业园 [4] - 酸枣亩收益从大枣的4000元提升至2万元,任家洞村村集体收入保底30万元并可分红 [4] - 引进康平健康产业公司投资3500多万元建设深加工工厂,年产能达药食同源产品300多万盒和植物提取物100多吨,开发5款全国领先产品 [4] - 年加工酸枣30万吨,年产酸枣仁7000吨,年产值超50亿元,培育300多家专业公司和1100多加工户,带动就业上万人 [5] 文旅融合与价值链提升 - 松会村种植葡萄2100亩(年产量3150吨),引进润石公司打造葡萄酒度假小镇,发展休闲采摘和露营等新业态 [6][7] - "向云端"露营地自2024年五一运营以来营业收入达300万元,配备36个帐篷及环湖骑行等一体化服务 [7] - 蕊源蜜蜂博物馆年接待研学学生1.2万人次,配套种蜂场体验和手工制作活动,获全国五星级科普基地认证 [7] -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562万人次,旅游总花费65.4亿元;五一假期接待82.6万人次(花费5.78亿元,同比增长80.6%) [8] 品牌与产业链建设 - 2023年发布"赞皇酸枣仁"区域公用品牌,采用"区域+企业+产品"三级品牌架构 [5] - 形成酸枣仁、酸枣芽茶、酸枣仁粉等多元产品线,持续挖掘利用价值满足市场需求 [5] - 农文旅融合覆盖休闲观光、健康养生、亲子体验及研学示范,显著提升山地农业价值链 [8]
黑龙江绥化:筑牢粮食“压舱石” 现代农业绘新篇
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 - 绥化市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 推进"三大"建设、"四个农业"晋级和"五化"目标实现 加速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1] - 2024年粮食总产量24115亿斤 比2020年增长1952亿斤 位居全省前列 每百斤中国粮食中有绥化优质粮172斤 [2] - 生猪出栏62764万头占全省2675% 肉蛋奶产量1668万吨 水产品产量208万吨 果蔬年产量244万吨 多项指标全省第一 [3] 粮食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 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 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集成"五良"融合措施提升单产 [3] - 发展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实施龙江和牛 大鹅 民猪特色项目 推进畜禽养殖基地建设 [3] - 设施农业和露地种植双轮驱动 放大寒地黑土 富硒 绿色优势 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3]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 构建"5+8"农业产业体系 重点打造玉米 水稻 大豆 肉类 乳品5大重点产业集群 [4] - 2024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收6045亿元 比2020年增长4423% 加工转化率813%全省第一 [4] - 玉米加工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营收近300亿元较2020年翻倍 加工能力超1100万吨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4] 现代农业科技与绿色发展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7% 比2020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十四五"选育推广502个优良品种 [5] -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892% 比2020年提高16个百分点 10个县区全部实现全程机械化 [6] - 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超90%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4% 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1203万亩 [6] 农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 - 制修订48项农业地方标准 鲜食玉米团体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命名标准 [6] - 构建"8+9+20"农业品牌格局 "寒地黑土"品牌价值100235亿元 [7] - "绥化鲜食玉米"品牌价值4063亿元 "海伦大豆"5117亿元 "庆安大米"14549亿元 [7]
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攻关行动推进会在四川丹棱召开
中国经济网· 2025-07-22 08:59
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攻关行动 - 中国农科院启动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攻关行动,选取10个产业代表性强、示范效应好的县作为试点县,设置优质果蔬、特色园艺、特种经作、特色畜禽和乡村新兴产业五大任务 [1] - 行动由农经所牵头,联合14个研究所50余个创新团队,采用"按需研发、定向转化"模式,实现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1] - 农经所已成立西南中心(成都)和东南中心(福州),将以西南中心为一线指挥部在四川丹棱率先推动,打造全链条贯通的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实践范例 [1] 丹棱县合作与成果 - 农经所与丹棱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围绕种养殖全产业链开展深度合作,为丹棱县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 - 丹棱县成功培育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柑橘品种,实现全年供应和全球销售,连续9年入选中国区域品牌百强,带动18万亩柑橘产区果农户均年收入达8万元 [3] - 突破大米脱糖、超微粉生产等关键技术,建成晚熟柑橘商贸物流园和食品生物智造园,推出国内首条冻粑标准化生产线,打造年产值超亿元的"果小酒"果酒品牌 [3] 农业科技创新与未来发展 - 丹棱县集成推广20余项先进技术,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建成全国"最美科技小院",正打造食品生物智造研究院和西南地区最大养生菌种资源库 [3] - 通过"科研单位出技术、地方政府搭平台、农民主体得实惠"的合作新模式,让科研课题从产业需求中来,成果到生产实践中去 [2] - 下一步将重点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将丹棱打造成为农业科技"试验田"和乡村产业振兴示范样板 [3]
美加征30%关税进入倒计时,欧洲果农酒商担忧产品滞销
快讯· 2025-07-17 03:12
美国政府计划对欧盟商品征收关税的影响 - 美国政府宣布自8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征收30%关税 [1] - 该政策导致欧洲各国行业面临不确定性,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正值生产旺季 [1] - 从业者担忧高额关税可能导致产品滞销 [1] 希腊桃子罐头出口情况 - 希腊是全球最大桃子罐头出口国之一 [1] - 希腊每年出口罐头桃子及其他包装桃子产品总价值超过6亿欧元 [1] - 其中约1.2亿欧元(占总出口20%)来自美国市场 [1]
活力中国调研行|勾勒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经济日报· 2025-07-13 06:48
农业产业发展 - 江西粮食总产连续12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 [1] - 高安市上湖乡作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种植辣椒已有40余年,全乡种植面积上万亩,但此前因品质参差不齐、销售渠道不畅导致产业大而不强 [1] - 高安富硒辣椒产业园通过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和数字辣椒共享平台提升品质与产销效率,带动9687户种植户,每亩单产提高37.5% [1][2] 产业标准化与品牌化 - 高安辣椒产业推行"八统一"模式(品种、育苗、农资、种植标准、农残检测、分级包装、收购销售、品牌),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2] - 江西聚焦134个优势特色产业,创建8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4个农业产业强镇,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8132个 [2] 产业链延伸与科技创新 - 泰和县围绕乌鸡打造全产业链,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合作研发品种、饲料、加工技术,产品从单一品类扩展至八大类140多种 [3] - 乌鸡小分子肽提取技术使产品附加值提升300%,企业建立14项标准并获得近百项发明专利 [3] - 赣州于都新长征富硒产业园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机制创造500多个就业岗位,脱贫户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村集体年均增收7万余元 [4] 产业融合与经济效益 - 2024年江西涉农主体销售收入3672.2亿元,拥有8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1147家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带动376万户农户户均增收4260元 [4] - 富硒果蔬加工成糖果饮品后身价翻倍,形成"发展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良性循环 [4]
平头村里麦收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5 22:21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 人工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显著降低农机操作门槛,年轻农机手上手速度提升[6] - 河南寨镇农机合作社配备16台无人驾驶拖拉机和北斗导航系统,自动化作业使有效种植面积增加5%以上[7] - 智能系统实现播种精准度提升、手机APP远程控制水肥灌溉、无人机病虫害防治等全流程机械化[7] 农产品加工与产业链延伸 - 平头村农户采用"自收自磨自卖"模式,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小麦,加工成全麦面粉实现二次增值[9][10] - 石磨坊采用低温低速研磨工艺,保留麦粒营养,产品含糖量低且膳食纤维丰富,销往京津冀地区[10] - 电商直播推动面粉销售,通过"京密甄选农产品基地"账号拓展线上渠道[10] 农文旅融合创新 - 河南寨镇打造"麦香微马"马拉松赛事,吸引300名参赛者并配套麦田市集,设置30个农产品摊位[12][13] - "麦香"系列品牌活动(含音乐节等)使小麦附加值提升超1倍,形成体育、旅游、农业联动效应[14] - 90后创业者开发番茄主题农场,开展亲子采摘和农耕教育,推动城市消费与乡村资源对接[14] 政策与产业协同 -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电商,河南寨镇通过"新农人"群体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11] - 镇政府规划推出更多亲子农耕项目,强化麦田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功能[14]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br/>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辽宁日报· 2025-06-25 01:29
粮食与农产品稳产保供 - 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33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500亿斤左右,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集成技术 [2] - 稳定生猪产能,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130万头以上,智能化升级改造畜禽规模养殖场不少于200个 [2] - 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76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1000万亩,治理黑土区侵蚀沟227条 [3] - 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加强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支持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4] - 新建改造设施农业10万亩,提升蔬菜等农产品供应能力,支持深远海渔业设施和海洋牧场建设 [6] 农业科技与装备 - 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增加农机报废更新机具种类,拓展人工智能、数据等技术应用场景 [4] - 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完成葠窝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和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 [4] - 构建病虫疫情监测预警网络,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 [4] 农村产业与农民增收 - 重点培育海参、人参、梅花鹿等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少于50家 [10] - 改造升级县域电商直播基地不少于40个,建设乡镇集贸市场60个,新增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万立方米 [10] - 扩大农民经营性收入,发展特色种养、民宿、手工作坊等项目,建设特色农业县、工业强县和文旅强县 [11] - 推进家政兴农行动,加强劳务协作,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实施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 [11] 乡村建设与公共服务 - 建设农村供水工程300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500公里,改造农村危桥130座 [13] - 推进5G网络向自然村延伸,改造农村危房4000户,建设村级为农服务站点81个 [13] - 建设县域医疗重点专科40个,提升村卫生室3500所,推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14] - 新增农村垃圾收集设施1.4万个、转运设施144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0%以上 [15] 乡村治理与改革 -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整优化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推进农垦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 [25] - 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资保供机制,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5] - 培育乡村工匠,培训高素质农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等1万名以上,选派科技特派团(组)160个以上 [24] - 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严控集体经营风险和债务,加强"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整治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