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

搜索文档
清华系海归博士后创办,中国超导量子计算机整机首台海外交付,量旋科技获数亿元B轮融资丨硬氪首发
36氪· 2025-07-21 01:03
作者:欧雪 编辑:彭孝秋 硬氪获悉,深圳量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量旋科技」)近日完成数亿元B系列融资,投资方包括建信股权、梁溪科技城发展基金等政府基金,以及星 空投资、华强资本、九颂基金等多家机构。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升级迭代、场景应用深化和加速全球化布局。 「量旋科技」成立于2018年,核心团队成员来自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其创始人兼CEO 项金根为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和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和副研究员。 以技术研发和商业落地双轮驱动为核心,「量旋科技」依托教育级核磁量子计算机、产业级超导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云平台和应用软件进行产业布局,赋 能科研教学、药物研发、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AIoT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Web3、元宇宙的热潮推动,算力需求远无止境。但是,传统计 算机的摩尔定律濒临极限,量子计算成为突破极限,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科技。 项金根向硬氪表示,当前量子计算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如何平衡市场拓展与技术研发的进度对公司来说极具挑战。目前,「量旋科技」作为国内少数具 ...
科股早知道:具身智能机器人快速发展,该领域有望率先成为落地场景
钛媒体APP· 2025-07-21 00:21
可控核聚变基础设施建设 - 瀚海聚能HHMAX-901主机建设完成并举行等离子体点亮仪式 成为公司推进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和商业化的重要载体 [2] - 行业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密集期 中国在建14个主要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362亿元 未来3-5年为招标关键窗口期 [2] - 投资主体多元化 涵盖科研机构(中科院合肥所、清华、中核)、国企(新能、联创光电、中国聚变能)和民企(新奥、能量奇点等) [2] 量子计算机技术突破 - 丹麦启动QuNorth计划 诺和诺德基金会与政府基金EIFO各投资4000万欧元(约6.68亿元人民币) 重点建设全球最强量子计算机Magne [3] - Magne将结合微软量子纠错技术和Atom Computing中性原子高保真量子比特 成为全球首批2级量子计算机之一 [3] - 量子科技产业化加速 产业规模估值达千亿美元级别 应用涵盖化学、金融、AI等领域 [3] - 国家连续三年强化量子科技布局 从"开辟新赛道"升级为"建立投入机制" 凸显其战略地位 [3] 具身智能机器人落地场景 - 智元机器人将展示世界首个数据驱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物流作业 物流搬运场景有望率先落地 [4] - 物流行业优势:工作体量庞大市场空间广阔 任务简单可复制性强 人工依赖度高易替代 [4] AI Agent商业模式转型 - OpenAI发布通用AI代理ChatGPT智能体 飞书推出AI开发套件包括飞书aily 微软上线DeepResearch预览版整合GPT-3与必应搜索 [5] - AI Agent商业模式从"提供工具"转向"交付价值" SAAS企业或迎价值重估 [5]
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完成26.17亿元首关:重点聚焦“AI+”领域
IPO早知道· 2025-07-16 05:33
基金设立与募集 - 中科创星首次在长三角设立硬科技创投基金,基金名为"先导创业投资基金",首轮募集金额达26.17亿元 [1][2][3] - 基金注册于上海浦东,存续期8年,计划2024年底完成募集关闭 [6] - 70%资金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30%投向成长期项目,重点聚焦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物质、能量、信息、生命、空间产业领域 [3][6] 投资策略与方向 - 基金将重点投向兼具知识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硬科技项目,助推人工智能、光子技术、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技术突破 [10][11] - 已形成以算力为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投资孵化智谱AI、智元机器人、驭势科技等标杆企业,覆盖大模型、机器人、AI Infra等核心环节 [10] - 人工智能被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将重塑信息、能源、材料、生命和空间五大领域 [10] 生态合作与支持 - 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基金、浦东创投等19家LP签约合作 [5][6] - 与上海天使会签约,将在项目挖掘、投资孵化、资本网络协同等方面深度合作 [11] - 上海市科委表示将持续赋能中科创星等高质量孵化器建设,给予"一体一策"全方位支持 [7] 高质量孵化器进展 - 中科创星上海孵化器采用"超前孵化+深度孵化"模式,聚焦原始创新硬科技成果应用落地 [13][15] - 已投资孵化60多家上海硬科技企业,投资总额达数十亿元 [14] - 原集微、华科冷芯等7个项目进入超前或深度孵化阶段,其中原集微完成两轮早期投资,其二维半导体处理器"无极"有望替代硅基芯片 [15] 行业活动与路演 - 活动现场邀请曦智科技、橙科微电子、瑶芯微电子等AI代表企业进行路演 [12] -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发表《耐心资本助推人工智能革命》主题演讲,强调跨领域创新解决AI发展瓶颈 [10][11]
威马汽车复工计划曝光,2027年计划IPO;泡泡玛特业绩狂飙;极氪正式并入吉利汽车;朱啸虎:大模型会吃掉90%Agent丨邦早报
创业邦· 2025-07-16 00:16
英伟达H20芯片重返中国市场 - 英伟达H20芯片获美国政府出口许可,将向中国市场发货,腾讯、字节跳动或成首批买家 [3] - 英伟达股价隔夜涨4.04%至170.7美元,市值单日增加16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605亿元),总市值达4.17万亿美元 [3] 威马汽车复产规划 - 威马汽车由投资人深圳翔飞接管,计划在温州基地恢复EX5和E5车型量产 [3] - 新威马制定2025-2030年三阶段发展规划,目标2030年产量100万台、营收1200亿元,覆盖纯电动和增程式技术路线 [3][5] - 未来5年计划推出10款以上新产品,涵盖A00至C级轿车、SUV、MPV等车型,温州市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支持复工复产 [5][6] 吉利与极氪合并 - 吉利汽车与极氪签署合并协议,吉利将收购剩余极氪股份,股东可选择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 [6] AI与大模型动态 - 朱啸虎称大模型将吃掉90%的AI Agent市场,类比互联网早期个人站长发展路径 [6] - 月之暗面回应Kimi K2模型API速度慢问题,称因访问量大+模型体积大,正加卡加机器优化 [18][21] - 谷歌未来两年将在美投资25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和AI基础设施,另投资30亿美元升级水电站 [23] 消费与科技公司动态 - 泡泡玛特预计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不低于200%,溢利增长不低于350% [8] - 京东健康首家自营医美诊所落地北京亦庄,第二家国贸店预计9-10月开业,定价贴合成本价 [8] - 抖音5月月活用户达10.22亿,同比增长13.5%,快手、小红书同比分别增长8.7%、13.2% [12] 自动驾驶与出行 - 萝卜快跑与Uber合作,计划全球部署数千台无人驾驶汽车,百度美股盘前涨4.56% [23] - 宝马与Momenta合作开发中国专属高阶辅助驾驶方案,支持全场景点到点功能 [23] 融资与投资 - 小鹏汇天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用于飞行汽车研发及量产,计划2026年交付"陆地航母" [24] - 华翊量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社保基金中关村专项基金等领投 [24] - 上半年美国初创企业融资总额达1628亿美元,同比增75.6%,AI行业占比64.1% [29] 智能手机市场 - 2025年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4%至6900万部,华为以18.1%份额重夺第一 [29][30] 其他行业动态 - 深圳推出全球首例地铁配送机器人,由深铁与万科开发,利用AI调度实现无人配送 [25] - Anthropic推出金融领域Claude工具,集成Claude 4模型及代码分析功能 [27] - 亚马逊发布AI编程工具Kiro预览版,支持需求定义与系统设计,与GitHub、谷歌竞争 [27]
「华翊量子」融资数亿元,脱胎于清华,今年营收将增长数倍|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7-16 00:12
公司融资与背景 - 华翊量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由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与君联资本联合领投 资金将用于加速核心量子计算技术研发及产业应用落地[4] - 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 脱胎于清华大学量子信息中心 创始人为中科院院士段路明教授 核心团队由清华、中科大等高校的十数名博士及博士后组成[4] - 专注于离子阱量子计算技术路线 提供离子阱量子计算整机及量子云计算服务 为通信、金融、医药、能源等领域进行行业赋能[4] 技术突破与产品 - 团队全球首次提出基于高维离子量子比特阵列的离子阱量子计算架构 可在维持高速高保真度量子门操作下提升单系统有效量子比特数量并保持连通性[6] - 已推出第二代离子阱量子计算机商业化原型机HYQ-B100 实现量子比特破百的关键算力突破 保真度、相干时间等核心性能指标居于国际一流水平[3][6] - 离子阱量子计算利用超高真空环境中的镱离子、钡离子或钙离子 通过激光精密操控实现量子比特相干操纵 具有长相干时间、高保真度、通用普适等特点[8] 商业化进展与规划 - 当前产品主要应用于科研计算 去年相关业务占比达80%以上 合作方包括科研院所及大型央企国企研究院如中国移动研究院[5] - 2023年营收预计达5000万元以上 增速预计数倍 研发人员年薪占总支出的2/3 研发投入每年保持超过25%增长[9] - 未来计划同步推进商业布局和技术研发 重点投入6G移动通信、运筹优化、催化反应、油藏模拟等领域 同时提升量子比特规模及量子纠错技术[9] 行业前景与投资方观点 - 量子计算在金融工程、生物医药、能源材料、化学化工、航空航天、物流运筹等领域被广泛关注 可填补经典计算的算力空缺[4] - 君联资本认为量子计算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 华翊量子在离子阱技术路线上实现关键突破 具备国际领先的量子比特操控精度与系统稳定性[10] - 信产基金表示量子科技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华翊量子拥有国际领先的离子阱技术 已实现百比特量子整机商业化[10]
商道创投网·会员动态|华翊量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7-15 16:24
公司融资情况 - 华翊量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由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及君联资本联合领投 [1] 公司背景与技术 - 公司源自清华大学量子信息中心 2022年在北京成立 专注离子阱量子计算 [2] - 已推出第二代原型机HYQ-B100 实现百量子比特突破 具备长相干、高保真、可扩展的核心优势 [2] - 业务覆盖科研、通信、金融、医药、能源等领域 同步提供量子云计算服务 [2] 融资资金用途 - 资金将用于迭代第三代离子阱量子计算机 进行量子纠错与量子AI算法攻关 [3] - 建设更大规模云端算力集群 满足科研院所及央企研究院对高性能量子算力的需求 [3] - 扩建北京、合肥两地研发中心 吸引全球量子人才 加速商业化场景在6G通信、催化模拟、油藏优化等方向的落地 [3] 投资方观点 - 离子阱路线兼具高保真与可控成本 公司依托清华顶尖团队 已实现百比特整机商业化 [4] - 在量子门保真度及系统稳定性上全球领先 科研及工业场景需求爆发 公司订单增速迅猛 [4] - 具备成为平台级企业的潜力 符合耐心资本对颠覆性科技的长期布局逻辑 [4]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务院《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与北京市《量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相继落地 政府鼓励"硬科技"先行 [5] - 公司以高校原创技术切入 迅速形成产品闭环 体现科研团队与资本的高效协同 [5] - 量子赛道需保持国际竞争力 探索精神值得行业尊敬 [5]
钱多项目少,投资人在投什么?2025年Q2风投市场全解析 | Jinqiu Select
锦秋集· 2025-07-15 09:31
全球风投市场概况 -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风投总额达946亿美元,连续第三个季度突破900亿美元大关,创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第二高点 [9] - 交易数量跌至6028笔,为2016年第四季度以来最低水平,形成"钱多项目少"现象 [14] - 单笔交易中位数金额达350万美元创历史新高,显示资金向头部项目集中 [15] 硬科技领域崛起 - 第二季度十大融资案例中六席被硬科技公司占据,包括数据中心、核聚变、航天平台等领域 [16] - 国防科技公司营收倍数中位数达17.4倍,高于AI公司的17.1倍 [20] - 典型案例:World View获26亿美元航天融资、Anduril获25亿美元国防融资、Commonwealth Fusion获8亿美元核聚变融资 [21] AI行业溢价效应 - 带AI标签公司融资中位数达460万美元,比市场平均水平高100多万美元 [24] - 汽车科技领域AI溢价最显著,自动驾驶公司融资中位数比传统公司高2060万美元 [25] - Thinking Machines Lab种子轮估值达100亿美元创纪录,创始团队来自OpenAI等顶级实验室 [29] 科技巨头投资策略转变 - 六大科技巨头2025年并购交易预计仅12笔,较2014年66笔大幅下降 [31] - Meta向Scale投资148亿美元获49%股份,大额少数股权投资成为新常态 [32] - AI领域并购交易达177笔创历史新高,为五年平均水平的2倍多 [35] 企业风投(CVC)动态 - CVC投资总额降至170亿美元创2018年以来最低,但单笔规模达2021年以来最高 [39] - 32%交易涉及3个以上CVC联合投资创历史新高,显示抱团取暖趋势 [42] 新兴投资赛道 - 稳定币领域2025年融资预计达102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10倍 [46] - 量子计算领域上半年获22亿美元投资,同比增长69% [57] - 核能领域融资预计达50亿美元创纪录,受AI数据中心能源需求驱动 [63] 行业数据亮点 - 自动驾驶AI公司Mosaic评分比传统公司高99分 [27] - 机器人领域AI公司融资中位数比非AI公司高1070万美元 [26] - 北约计划将国防开支占比从2%提至5%,年增4000亿美元预算 [54]
华翊量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加速量子计算商业化进程
IPO早知道· 2025-07-15 03:26
公司融资与背景 - 华翊量子完成A轮融资,由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与君联资本联合领投,融资金额达数亿元[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核心量子计算技术的研发迭代及产业应用落地[1] - 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脱胎于清华大学量子信息中心,创始人为中科院院士段路明教授[1] - 核心团队由来自清华、中科大等高校的十数名博士及博士后组成[1] 技术突破与研发成果 - 公司在全球首次提出基于高维离子量子比特阵列的离子阱量子计算架构[1] - 自主研发的第二代离子阱量子计算机HYQ-B100实现量子比特破百的关键算力突破[2] - 量子计算机的保真度、相干时间等关键性能指标均居于国际一流水平[2] - 公司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水平且自主可控的离子阱量子计算整机[2] 商业化应用与行业合作 - 已与通信、金融、医药、能源等领域的科研机构及头部企业合作[1][4] - 在智能路由、投资组合优化、化学能计算、物流优化等场景中开展量子计算探索性应用[4] - 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行业应用拓展[6] - 计划提供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融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6] 未来发展规划 - 加速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研发[6] - 推进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应用结合[6] - 开展量子纠错技术研发[6] - 公司愿景是成为国际一流的量子计算企业,引领算力革命[6] 投资方观点 - 君联资本认为量子计算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看好华翊量子在离子阱技术路线上的关键突破[6] - 信产基金表示量子科技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期待与华翊量子共同推动产业发展[7]
「华翊量子」融资数亿元,脱胎于清华,今年营收将增长数倍|硬氪首发
36氪· 2025-07-15 00:53
公司融资与背景 - 华翊量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与君联资本联合领投,资金将用于加速核心量子计算技术的研发迭代及产业应用落地 [1] - 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脱胎于清华大学量子信息中心,创始人为中科院院士段路明教授,核心团队由来自清华、中科大等高校的十数名博士及博士后组成 [1] - 公司专注于离子阱量子计算技术路线,提供离子阱量子计算整机及量子云计算服务,为通信、金融、医药、能源等领域进行行业赋能 [1] 技术优势与产品 - 公司团队于全球首次提出基于高维离子量子比特阵列的离子阱量子计算架构,该方案可在维持高速、高保真度的量子门操作下极大提升单系统的有效量子比特数量并保持连通性 [2] - 公司已推出自主研发的第二代离子阱量子计算机商业化原型机HYQ-B100,可实现量子比特破百的关键算力突破,且保真度、相干时间等关键核心性能指标均居于国际一流水平 [2] - 离子阱量子计算利用被囚禁在超高真空环境中的镱离子、钡离子或钙离子,通过窄线宽激光精密操控离子的量子态实现对离子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 [4] - 公司提供长相干时间的全同量子比特、高保真度的量子操控、通用普适的量子逻辑门及高质量可扩展的离子囚禁系统,配套有独家专利的、快速高效的单比特寻址系统 [4] 商业化进展与研发投入 -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科研计算,去年相关业务占比达80%以上,合作方包括科研院所及大型央企和国企的研究院,例如中国移动研究院 [2] - 研发人员的年薪占总支出的比例超过2/3,同时研发投入每年均保持超过25%的增长 [4] - 今年公司的营收预计将达到5000万元以上,增速预计数倍以上 [4] 未来规划 - 公司计划同步推进商业布局和技术研发,继续加大对科研计算方面的投入,尤其是6G移动通信、运筹优化、催化反应、油藏模拟等领域 [5] - 未来公司将一方面提升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规模,另一方面加大量子纠错等核心技术的研究突破 [5] - 公司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结合量子计算技术,提供更优的整体解决方案 [5] 投资方观点 - 君联资本表示量子计算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华翊量子凭借其源自清华大学的顶尖科研基因,在离子阱技术路线上持续实现关键突破,实现了国际领先的量子比特操控精度与系统稳定性 [6] - 信产基金表示量子科技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华翊量子拥有国际领先的离子阱技术,具备自主设计及开发离子阱系统的能力,已实现百比特量子整机商业化 [6]
港股IPO狂飙!科技类企业赴港IPO策略分享
梧桐树下V· 2025-07-12 12:52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1] - 新政适用于特专科技公司(如AI、芯片、新能源等)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尤其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 特专科技公司需满足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生物科技公司需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 [6] -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企业上市,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7] 上市条件与自测工具 - 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4] - 特专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半导体、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 [5] - 生物科技领域包括创新药研发、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 [6] - 企业可登录港交所官网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或通过邮件咨询港交所获取初步反馈 [8][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11] - 提交PDF加密文件至港交所指定系统,材料包括招股书、技术资料等 [12][13]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4] - 保密期持续至通过上市聆讯前,聆讯通过后需公开招股书 [14] 专属服务与快速通道 - 企业可预约港交所专家团队获得一对一辅导,包括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6] - 符合条件的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可申请快速通道,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7]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设计,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无需额外证明"创新性" [18] 常见问题与避坑指南 - 技术描述需附第三方认证或合作方背书,避免空洞表述 [21]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价格公允性证明 [22][23] - 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并披露投资协议条款 [25] 上市后合规要求 - 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和重大合作,敏感技术细节可申请豁免披露 [27] - 建议发布季度研发简报和定期与分析师沟通以维护市值 [28] - 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无盈利要求,审核周期3-6个月,估值中等(PE 20-30倍),信息披露要求较低 [30] - A股科创板无盈利要求但需研发投入达标,审核周期6-12个月,估值较高(PE 30-50倍) [30] - 美股纳斯达克无盈利要求,审核周期4-8个月,估值高(PE 50-100倍),但需应对SEC问询和做空机构 [30][31] 课程内容概述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涵盖18C上市条件、Pre-IPO融资策略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31][33]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专注于资本市场和PE投资,尤其在半导体行业有丰富经验 [35] - 课程时长2小时36分钟,共7节课,提供案例分析和监管逻辑解析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