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一代信息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江苏宿城新兴产业母基金招GP
FOFWEEKLY· 2025-07-10 10:18
宿迁市宿城新兴产业母基金设立 - 母基金规模达20亿元 旨在推动宿城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1] - 投资方向聚焦激光光电 新能源 新材料 数字经济 新一代信息技术 微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基金运作采用"3+4+X"产业体系框架 与宿城区经济发展战略深度绑定 [1] 子基金管理人遴选要求 - 设置明确返投比例要求 子基金对宿城区项目投资金额不低于母基金实缴金额的1倍 [1] - 返投认定标准包含固定资产投资额(土地 厂房 设备) 税收贡献及重大项目超额贡献等多元化指标 [1] - 投资地域限定为宿迁市宿城区 强调资本对区域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 [1] 行业活动动态 - 国联新创发布"2025投资机构软实力排行榜"评选活动 [2] - "2025母基金年度论坛"启动报名 定位为中国母基金行业高端交流平台 [2] - 当前市场关注焦点包括一级市场管理费机制改革和上市公司并购基金热潮 [2]
任晓刚、刘菲: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9 15:24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 -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明确其为首都核心功能之一 [1] - 北京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成为国家自主创新源头和原始创新策源地 [1] -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整合科技、教育、人才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1] 战略实施路径 - 锚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高精尖产业,构建三个万亿级和七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3] - 以中关村为引领强化"三城一区"协同联动,优化"一核两翼"空间布局 [3] - 践行"四个面向"要求:世界科技前沿(突破"卡脖子"技术)、经济主战场(产业升级与新兴领域培育)、国家重大需求(生命科学/AI等)、人民生命健康(民生领域创新) [3] 政策与制度保障 - 构建"1+N"法治体系:《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为核心,配套20余项创制性条款及专项法规 [4] - 出台70余项细分产业支持政策,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计划"政策组合拳 [5][6] - 财政/土地/人才三维支撑:设立专项科技金融措施、创新高精尖产业用地政策、优化海外人才引进服务 [6] 产业与创新生态 - 布局"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2024年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占制造业投资超90% [7] - 外资企业深度参与自动驾驶/绿色低碳技术领域 [7] - 建立120家校企合作人才基地,推动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衔接 [8] 科研与成果转化 - 怀柔科学城集聚37个科技设施平台开展前沿交叉研究 [8] - 推行"揭榜挂帅"科研模式,支持量子信息研究院等机构攻关颠覆性技术 [8] - 政府搭建场景创新平台,推动新技术从样品到产品的全链条转化 [9] 金融与服务支持 - 培育14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创设"京创融"等专项工具 [9] - 8支产业引导基金累计投资14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360亿元(截至2025年3月) [9] - 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赋予机构更大自主权 [10] 区域与国际协同 -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三地联合研发与资源转化 [12] - 通过中关村论坛等平台吸引国际科技合作,实施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等首创制度 [12] - 支持企业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及国际标准制定 [12]
两部门印发行动方案,攻关人工智能等十大产业计量瓶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10:01
核心观点 - 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旨在通过计量技术攻关解决10个重点产业领域的"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问题,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并强化国产替代能力 [1][3][4] 重点产业领域覆盖 - 方案明确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等10个前沿产业领域 [1] - 领域选择基于国家战略导向、全球科技革命核心方向及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现实需求 [3] 计量技术攻关方向 -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聚焦芯片研发、时间频率服务及显示产品测评的计量测试需求 [1] - 人工智能领域开展算法计量测试、自主无人系统性能计量及跨领域测试平台建设,提升算法评估和安全性测试能力 [2] - 新能源领域涵盖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七类能源,重点攻关充换电、核电安全、光伏寿命评估及碳排放核算等共性技术 [2] 组织实施机制 - 通过征集项目需求、建立项目库、遴选重点项目及推动成果转化等环节实施 [4] - 2025年将公开征集项目立项需求,由中央企业、地方主管部门及高校等机构申报 [4] 产业现状与政策动因 - 当前产业存在计量供给不充分矛盾,企业独立建设计量能力受限,计量机构对产业需求理解不足 [4] - 政策旨在打通计量研发、应用验证与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强化国家层面统筹协调 [4]
两部门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
快讯· 2025-07-09 07:01
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方案旨在通过计量技术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发展,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1][2] - 实施周期为2025-2030年,重点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计量问题,强化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1][8] 重点领域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术 - 聚焦未来先进信息化芯片研发、高精度时间频率服务、新型显示产品测评等方向,开展计量关键技术攻关 [2] - 加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计量评价平台建设,研制国内先进的信息领域计量基标准 [2] 人工智能 - 开展人工智能算法计量测试关键技术研究及体系建立,建设跨领域人工智能计量测试平台 [1][2] - 提升算法性能评估、模型安全性测试、智能装备评价能力,推动建立风险等级测试评估体系 [1][2] 航空航天 - 开展航天器在轨运行、卫星遥感、商用飞机智能制造等共性计量技术研究,攻克低空航空器智能感知、定位导航测量技术 [3] - 研制空间用量子自然基准样机,解决空间站真空泄漏测量难题 [3] 新能源 - 覆盖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七类能源,开展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核电安全运行、光伏组件寿命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 [4] - 建设新能源智能安全评价与计量测试平台,实现多元协同发展 [4] 新材料 - 针对先进钢铁、高温合金、稀土功能材料等九类材料,开展专用计量测试装备研制 [5] - 建设公共计量服务平台,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材料稳定性和服役寿命 [5] 高端装备 - 聚焦智能交通装备、工业母机、原子级制造等领域,攻克环境感知、协同控制等核心技术 [6] - 建立交通装备智能传感器计量测试平台,补齐国产化技术短板 [6] 生物医药 - 开展药品、疫苗、基因测序、医疗机器人等计量检测技术研究,推动多学科融合应用 [7] - 加速新药开发、疾病治疗等领域技术转化与临床应用 [7] 量子科技 - 开展量子传感、量子调控技术研究,攻克计量基准量子化、标准小型化等关键技术 [8] - 提升极端条件下精密测量能力,选取典型领域示范应用 [8] 集成电路 - 突破晶圆级缺陷颗粒计量测试、12英寸晶圆级标准物质研制瓶颈 [9] - 研究关键工艺参数在线计量方法,形成服务集成电路的计量体系 [9] 仪器仪表 - 开展毫米波、太赫兹仪器等高端计量技术研究,解决核心算法、关键零部件测试需求 [10] - 推进仪器仪表国产化替代,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10] 组织实施机制 - 每年从项目库中遴选10个左右重点项目,明确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 [8] - 建立季度督导和年度评价制度,对成效显著项目倾斜资源分配 [9] - 通过成果展示会、典型案例发布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9]
苏州市发布产业人才新政实施方案推进新型工业化 三年培育百名卓越企业家
苏州日报· 2025-07-09 00:27
产业人才"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 苏州发布产业人才"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发展需求 [1] - 目标到2027年底构建产业卓越人才梯度培育体系,培育100名卓越企业家、1000名卓越工程师、10000名卓越工匠 [1] - 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平台建立产业人才分层培养体系 [1] 产业卓越人才培育对象分类 - 卓越企业家需在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准链主企业中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职务,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2] - 卓越工程师需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准链主及骨干企业中担任技术总监以上职务 [2] - 卓越工匠需在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省准链主、骨干企业及重点企业中从事制造及生产的技能人才 [2] 产业卓越人才建设流程与待遇 - 产业卓越人才建设工作采取企业申报、地方推荐、专家论证、市级审核、认定发布的工作流程 [3] - 卓越企业家享受C类人才待遇,卓越工程师享受D类人才待遇,卓越工匠享受E类人才待遇 [3] 产业卓越人才培养措施 - 支持工程师人才参与人才攻关联合体建设,协同解决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难题 [1] - 鼓励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揭榜领题"及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等制度 [1] - 鼓励用人单位推行"技术总师+工程师"等团队合作模式 [1] - 通过开展产业最新政策宣贯、企业家培训等方式完善卓越企业家培育 [1]
长沙经开区:以营商环境之“优” 促经济发展之“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10:53
园区经济发展 - 长沙经开区2025年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突破76%,39个项目总投资63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5.9亿元,1至6月已完成投资70.3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0.6% [1] - 园区实施"全周期管理+精准服务"机制,通过近30次专题调度会推动项目投资量与实物量双提升,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遍地开花"格局 [1] - 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如美湖智造长沙基地高效节能智能电机项目预计11月竣工,湘能浩明智能装配制造项目一期已投产,华夏特变长沙生产基地预计2026年投用 [2][3][5] 重点产业项目 - 美湖智造长沙基地新建20条智能化生产线,专注车规级电机生产,厂房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8条产线已运行,实现24小时连续生产 [2] - 湘能浩明项目总投资2.2亿元,聚焦高低压配电设备,一期投产,预计达产后年产值4亿元 [2] - 华夏特变长沙生产基地占地296亩,建成后具备"双百万"特高压变压器制造能力,预计年产值36亿元 [3] - 钠能时代总部一期建设2万吨硬碳负极材料产线,预计6年内总产值59.9亿元 [3] - 宇环智能项目投资2.2亿元建设高端数控磨床研发中心,预计2025年底完工 [4] 招商引资策略 - 新引进项目62个,总投资329.6亿元,包括中科曙光、智启未来等重大项目 [6] - 组建5支招商小分队按"1+1+N"原则分工,设立远期规模200亿元的科创基金和产业专项基金,实施"招投联动" [7] - 依托中非经贸总部大厦等平台,落地创鸿立德、广物优车等外贸项目,盘活闲置地块1500亩、厂房15栋 [8][9] 产业升级与创新 - 推动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延链强链,引入钠能时代、朗逸发动机等项目 [8] - 布局新兴产业如九号机器人、征祥医药等,引进西安交大钱学森产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 [8][9] 营商环境优化 - 长沙经开区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全国第六,推行极简审批,广汽埃安项目1个工作日内完成施工许可核发 [10] - 全省率先试点优化环评分类管理,为企业降本10万元、节省时间2个月 [10] - 出台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审批时限提速40%,推行工业用地弹性供应模式 [11][12] - 开展"我为企业+"服务活动115场,解决企业诉求200个,政策免申即享比例提升至60% [12]
20cm速递|创业板50ETF(159375)涨超2.4%,估值低位或存配置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8 06:58
创业板50指数成分股调整 - 2025年7月4日创业板50指数完成成分股调整 信息技术领域权重提升至41% 新纳入5只聚焦新质生产力的科技企业 [1] 创业板50指数估值分析 - 创业板50指数当前PE估值历史分位数为21.4% 处于相对偏低水平 [1] - 创业板50估值显著低于沪深300(51.0%)和中证500(47.5%) 显示其估值性价比更为突出 [1] - 当前全A估值变异系数为0.840 处于2018年以来77.3%分位数的高位 市场估值分化程度接近2022年4月水平 [1] 市场交易情绪指标 - 6月换手率MA20回升至1.50%(历史分位数72.6%) 市场活跃度改善 [1] - 50周均线上方个股比例环比上升至79.87% 显示市场趋势有所修复 [1] - 产业资本6月净减持规模194.75亿元 环比扩大但较2020-2023年仍处低位 [1] 创业板50ETF国泰及指数特点 - 创业板50ETF国泰跟踪创业板50指数 单日涨跌幅可达20% [2] - 创业板50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 选取创业板市场市值规模较大、流动性良好的50只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作为成分股 [2] - 样本公司主要分布在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行业 [2] - 指数特别注重筛选具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 为投资者提供布局高成长性科技板块的高效工具 [2]
引导资金流向创新驱动型中小企业 沪深两市专精特新系列指数即将发布
证券时报· 2025-07-07 18:00
指数发布 - 沪深交易所将于7月21日发布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上证专精特新指数、中证专精特新100指数、深证专精特新指数和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 [1] - 指数旨在提供专精特新上市公司表现基准,引导资金流向创新驱动型中小企业 [1] 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 - 选取50只规模较大的科创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证券 [1] - 样本合计市值占全部科创专精特新证券的47.7%,研发支出占比41.9% [1] - 平均研发强度达21.2%,体现科创板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特点 [1] 上证专精特新指数 - 选取100只规模较大的沪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证券 [1] - 主板证券占比25%,科创板证券占比75% [1] - 样本合计市值占沪市专精特新证券的54.7% [1] 中证专精特新100指数 - 从沪深北市场选取100只排名靠前的专精特新"小巨人"证券 [2] - 最新一期样本包含沪深北市场证券分别为41只、48只和11只 [2] - 对全体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市值、营业收入、研发支出和净利润覆盖率分别为33.0%、20.9%、28.8%和40.0% [2] 深证专精特新指数和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 - 分别在深市、创业板市场选取100只市值规模大、流动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 [2] - 样本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权重合计占比分别达86%和89% [2]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和14%,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和10% [2] - 近三年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0%和19% [2] - 民企样本公司数量分别为83家和82家,权重占比均超八成 [2]
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力 专精特新领域指数集群即将亮相
证券日报· 2025-07-07 16:07
指数发布背景 - 上交所与深交所将于7月21日集中发布多只专精特新主题指数 包括深证专精特新指数 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 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 上证专精特新指数及中证专精特新100指数 [1] - 指数发布旨在丰富专精特新领域投资标的 引导市场资源流向创新驱动型企业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1] - 专精特新企业以专业化 精细化 特色化 创新型为特征 其中"小巨人"企业深耕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与产业链关键环节 创新能力突出 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生力军 [1] 专精特新企业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底 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 其中A股上市企业超1000家 [1] - 上市专精特新企业平均市值约67亿元 平均营业收入约13亿元 [1] - 研发强度(10.4%) 毛利率(31.6%)和营收增长率(9.8%)均显著高于A股平均水平 [1] 上交所指数详情 - 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选取50只科创板"小巨人"企业样本 平均研发强度高达21.2% [2] - 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样本市值和研发支出占全部科创专精特新证券的比例分别为47.7%和41.9% [2] - 上证专精特新指数涵盖100只沪市企业样本 主板占25% 科创板占75% 样本合计市值占沪市专精特新证券的54.7% [2] - 中证专精特新100指数从沪深北市场精选100只企业 对全体专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市值 营业收入 研发支出和净利润覆盖率分别达33.0% 20.9% 28.8%和40.0% [2] 深交所指数详情 - 深证专精特新指数与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分别从深市 创业板选取100只市值规模大 流动性好的企业作为样本 [3] - 截至2025年6月底 两条指数总市值分别达1.5万亿元和1.3万亿元 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额均超400亿元 [3] - 自2018年底基日以来 年化收益率分别为8.3%和9.8% 均优于同期沪深300指数(4.4%) [3] - 样本公司在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权重占比分别达86%和89% [3]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和14% 近三年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超19% [3] - 民企样本数量占比均超八成 [3] 市场影响与未来规划 - 指数发布是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服务科技金融与普惠金融的重要举措 [3] - 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投资工具 便于分享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红利 [3] - 引导市场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助力突破技术瓶颈 [3] - 沪深交易所将持续优化指数供给体系 推动相关指数产品开发 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4] - 培育长期投资 价值投资理念 让资本市场更好地赋能专精特新企业 [4]
深交所 将发布两条重要指数!
中国基金报· 2025-07-07 14:45
指数发布信息 - 深交所将于2025年7月21日发布深证专精特新指数(代码399268)和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代码399267)[1][2] - 两条指数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 样本股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个交易日定期调整[4] 指数定位与战略意义 - 指数聚焦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的专精特新企业 旨在丰富特色投资标的并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5][7] - 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涌现天孚通信、圣邦股份、爱美客等代表性公司[5] 样本企业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底 深交所上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503家 占A股同类企业的47% 其中创业板398家占比37%[5] - 指数样本公司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 权重合计占比86%-89%[6] 指数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 深证专精特新指数和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总市值分别为1.5万亿元和1.3万亿元[6] - 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额分别达416亿元和408亿元 流动性充足[6] - 自2018年基日以来年化收益率8.3%和9.8% 优于沪深300指数(4.4%)[6] 企业成长性与创新属性 - 2024年样本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和14% 净利润同比增长6%和10%[6] - 近三年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达20%和19% 创新投入强度高[6] - 民企样本数量占比近八成(深证83家/创业板82家) 体现深市民营企业支持成效[7] 后续规划 - 深交所将推动专精特新领域指数产品开发 引导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型企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