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沙漠玫瑰”——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巾帼博士
新华社· 2025-04-30 18:57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女性科技工作者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群被称为"沙漠玫瑰"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她们外表柔丽但内心坚毅,在航天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1] - 工程师骆琦在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中负责实时监测火箭系统参数,其团队通过多维数据评估为任务成功提供关键支持 [1] - 飞行试验评估中心的建立使火箭飞行快速评估报告生成时间从3-7天缩短至1-3分钟,实现了质的飞跃 [3] 航天技术发展 - 安金霞博士带领团队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从无到有建成飞行试验评估中心,解决了我国航天事业对专业评估系统的迫切需求 [4][5][8] - 新一代航天测控数据处理系统能够满足遥外测数据的实时与事后处理分析,且更加稳定可靠,成为东风航天城"神经中枢"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航天人才培养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联合实验室为载体,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进行聚力攻关,为科技人员提供发展平台 [10] - 多位女性博士如郑丹、闻讯、刘巧玲等在各自专业领域取得突破,从数据处理到任务指挥等多个岗位发挥重要作用 [9][10][11] - 科技人员展现出强烈的奉献精神,如安金霞团队通宵工作后仍坚持提前到岗继续攻关 [7]
星辰守望,两代人接力传承航天梦
内蒙古日报· 2025-04-30 12:04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神舟二十号腾飞,中国航天事业已发展55年,凝聚了无数航天人的心血[1] -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被誉为中国固体事业的摇篮,其功勋试车台始建于1965年,是我国第一座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台,至今仍在服役[1] 航天科技工作者传承 - 高世旺从20世纪60年代末投身航天事业,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将毕生所学奉献给中国航天[3][4] - 高世旺之子高翔2004年加入中国航天科工六院,接续从事工艺设计工作,实现两代人航天事业传承[6][8] 航天技术迭代与突破 - 从手工绘图计算到计算机辅助设计,航天制图技术经历数次升级,但严谨的工作态度始终未变[6][8] - 高翔团队在2021年完成从零开始的试验仿真设计,实现工装技术突破,体现中国航天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8] 航天精神内核 - 航天工作者秉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信念,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动力持续奋斗[4][8]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工作准则贯穿航天任务全过程,确保每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6][8]
专访庞之浩:解码航天文化与当代青年的“双向奔赴”
环球网资讯· 2025-04-30 08:39
中国航天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 中国航天事业近年取得显著成就,包括"天问"探火、"嫦娥"揽月、"天宫"空间站建设及"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往返,持续激发青年群体对航天的热情 [1] - 2024年正值中国载人航天"东方红一号"发射55周年,4月30日十九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成功返回地球,进一步强化航天话题热度 [1] 青年航天兴趣的演变特征 - 青年对航天的关注点从单纯关注发射成果(如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入轨)转向深度探究任务过程、技术细节及背后故事 [2] - 兴趣领域从航天科技本身拓展至航天历史、文创产品(如火箭模型、航天员玩偶),文创成为青年表达航天热爱的载体 [2] - 参与方式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包括参与主题活动、科普创作及职业规划咨询,部分青年已为加入航天队伍做准备 [2] 航天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 - 叙事方式实现三大突破: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如"嫦娥""玉兔"命名)、故事化叙事(强调情感共鸣)、多元化视角(增强亲和力) [4] - 技术手段采用VR/AR沉浸式展示、多媒体互动装置(视频/音频/动画),提升展览趣味性与知识传播效率 [4] - 国家博物馆"九天揽月"特展、月球样品亮相大阪世博会、"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成为重要文化输出窗口 [3] 航天精神对青年的启示价值 -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战斗、攻关、奉献)为青年应对内卷与焦虑提供方法论:强调直面困难、创新思维、社会贡献导向 [6] - 航天精神通过科学态度、坚韧品质等影响青年心理素质,助力其团队协作、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 [7] - 专家建议将航天知识与职业规划结合,关联个人发展可能性,同时搭建互动平台促进科普交流 [5]
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4-30 05:18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相关公告,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通过相关议案,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体现会计谨慎性原则 [8][16][23] 分组1:第一季度报告相关 主要财务数据 - 第一季度报告未经审计 [3][7] - 涉及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变动情况及原因等内容 [3][4] 股东信息 - 包含普通股股东总数和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数量及前十名股东持股情况表等 [5] 其他重要事项 - 无其他重要事项披露 [6] 季度财务报表 - 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 [5][6] 分组2: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相关 计提情况 -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及公司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对截止2025年3月31日资产检查并对有减值迹象资产测试后计提减值准备 [8] - 坏账准备本期计提6,890,455.28元,转回2,020,373.58元 [9] - 存货跌价准备本期计提133,476.69元,转销2,048.70元 [11] 对财务状况影响 - 确认信用减值损失 -4,870,081.70元、资产减值损失 -131,427.99元,影响2025年度利润总额 -5,001,509.69元 [11] 各方意见 -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认为符合规定,能公允反映财务状况,同意提交董事会审议 [11] - 董事会认为计提依据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能公允反映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意计提 [11] - 监事会认为程序合法、依据充分,符合规定和实际情况,同意计提 [12] 分组3:董事会会议决议相关 会议情况 - 第七届董事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25年4月29日通讯表决召开,9名董事全部参加表决 [16] 审议议案 - 审议通过《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议案》,认为符合规定,能公允反映情况,同意计提 [16] - 审议通过《关于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的议案》,此前审计委员会已审议通过第一季度财务报表 [18][19] 分组4:监事会会议决议相关 会议情况 - 第七届监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25年4月29日通讯表决召开,3名监事全部参与表决 [23] 审议议案 - 审议通过《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议案》,认为程序合法、依据充分,符合规定和实际情况,同意计提 [23][24] - 审议通过《关于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的议案》 [24]
“航天科技+IP”成未来城市基因,多维构建城市新生态 | 中国航天日
华夏时报· 2025-04-28 09:55
航天科技与城市更新融合 - 论坛以"航天科技+IP赋能城市更新"为主题,探索通过"航天科技+文化遗产+商业场景"三维联动激活城市空间的创新路径 [1] - 航天技术正加速下沉至城市治理、产业转型与公众生活领域,成为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力量 [2] - 老旧厂房转型案例航星园通过引入航天主题IP和数字科技,成功激活工业遗产并带动区域产业升级 [5] 低空经济与文旅结合 - 低空经济被明确为未来城市经济新增长点,可与文旅结合开展低空科技群演等创新形式 [7] - 低空经济在交通领域可延伸至城市立体交通和无人物流配送,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7] IP与文化产业园区升级 - 文化产业园区需向文化消费场景、文旅融合等复合场景转型,构建产业生态链实现价值共赢 [15] - 航天文创提出以"科技产业+孵化研发+科技服务"为内核打造产业集聚区,形成文化旅游示范区 [12] - VR大空间市场预计2025年增长270%,"沉浸式体验+航天IP"模式成为城市经济新增长极 [16] 数字技术赋能场景创新 - "华夏漫游+"战略融合航天科幻与文明瑰宝主题,运用AR/AI技术构建"科技-文化-商业"闭环生态 [24][28] - 数字技术可突破传统研学限制,通过虚拟场景还原历史航天事件激发市场兴趣 [20] - 新材料如"凝胶冰雪"支持南方城市发展冰雪经济,拓展城市更新可能性 [22] 沉浸式体验与文化活化 - 沉浸式戏剧改造老旧厂房成为新消费赛道,需通过文化内涵激活建筑价值 [10] - AR技术可实现古代文明虚拟还原,用户可互动体验文物细节及文化节日庆典 [29] - 航天科普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打造具有科技感和仪式感的体验品牌 [13]
太空1111天:专访俄宇航员科诺年科,“我坚信,俄罗斯航天事业将始终处于世界科学的前沿”
环球网资讯· 2025-04-27 23:06
俄罗斯航天行业现状 -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每年往国际空间站派遣两批宇航员,在空间站进行的科学实验和研究有助于推动地球医学和工业发展 [2] -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可靠的运载火箭,航天事业将始终处于世界科学前沿 [2] - 俄罗斯宇航服在安全性和功能性方面表现优异,新型"海雕-MKS"6号宇航服已于3月进入太空,预计秋季进行太空行走测试 [2] 航天器技术发展 - "联盟"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容积达9立方米(SpaceX为8.7立方米),并划分工作区(3立方米)与生活区(6立方米)[2] - 飞船飞行时间从最初设计的2天缩短至数小时,数字化系统可自动计算到国际空间站的最优路径,动力装置已完成全面升级 [3] 太空探索规划 - 俄罗斯坚持同时发展月球和火星探索计划,认为太空是无穷无尽的资源来源 [4] -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单次最长停留纪录为437天,辐射是主要风险因素 [5] 空间站科研活动 - 单次空间站任务平均进行50项实验,涵盖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包括低重力条件下细胞行为研究(可能推动癌症治疗发展)[5] - 已实现太空3D打印活体器官技术突破(如支气管、食道替代品),预计将在地球医疗领域广泛应用 [5] 宇航员工作内容 - 宇航员需同时承担飞船控制、设备维修、科学实验等多项任务,目前尚无细分领域专家上太空的计划 [11] - 俄罗斯宇航员分队现有28人(含4名候选者),选拔年龄限制为35岁以下,但服役年限取决于健康状况 [9] 行业协作机制 -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设立载人航天特别评审部,吸收宇航员参与新航天装备研发的决策过程 [10]
跑好探索宇宙的接力赛
经济日报· 2025-04-27 00:05
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 中国航天事业已持续半个多世纪,从1970年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如今实现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等系列成就 [2] - 55年前科研人员在艰苦条件下用算盘计算轨道参数,如今已建成全球唯一由单一国家自主建造的空间站 [2] - 新一代航天人实现载人航天连战连捷、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北斗卫星全球组网等壮举 [2] 航天技术突破与成就 - 已实现20次航天员出舱活动,单次最长出舱时长达9小时创世界纪录 [3] - 在轨实施200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物资,下行百余种空间科学实验样品 [3] - 航天员出舱活动实现由技术验证向复杂作业任务的跨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未来航天发展规划 - 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已完成长征十号火箭电气系统试验、梦舟飞船高空空投试验等准备工作 [3] - 商业航天快速发展,企业数量超500家,在轨卫星数量持续增长 [3] - 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突破,卫星制造进入高密度入轨阶段,火箭可回收技术逐步突破 [3] 国际合作与开放 - 发布嫦娥五号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嫦娥八号合作项目遴选结果及天问三号国际合作公告 [4] - 展现了中国航天造福全人类的开放态度和国际合作意愿 [4] 航天产业发展 - 航天事业正从技术突破向太空经济拓展 [3] - 商业航天产业链逐步完善,涵盖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应用开发等多个环节 [3] - 航天技术突破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第十个航天日,钱学森先生再谈“科学报国”,传承航天精神
中金在线· 2025-04-24 09:03
作为钱学森精神的传承者,原解放军总装备部高级工程师钱永刚教授,在太平人寿与中国火箭品牌联名 合作签约仪式上表示,钱学森先生的报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勇毅前行,为国奉献、为民造福,这 份精神跨越时空,与保险行业"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火箭表示,中国火箭公司的发展,深深植根于航天精神的传承之中。中国火箭以航天科技探索宇 宙,每一次精准发射都承载着国家的强盛与民族的梦想;而保险则以风险保障深耕民生,每一份保单都 守护着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安宁。 太平人寿表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推动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和增强文化自信 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寿险行业紧密链接着人民福祉,同样关乎国计民生。2025年对于中国航天事业 是不平凡的一年,保险与航天将持续以"为人民服务"为目标,以金融和科技力量服务国家战略,携手书 写科技强国与民生幸福的崭新篇章。 4月24日,正值我国第十个航天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以一种特别 的方式出现,重温"科学报国"历程,再谈中国航天精神。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钱学森先生以数字人形象再现,在航天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再现,通过视频形式回 ...
星辰大海  再启新程
人民日报· 2025-04-23 22:07
航天技术发展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于2025年4月24日出征太空 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2] - 突破载人天地往返 交会对接等关键核心技术 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3] - 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创造中国航天世界纪录[3] - 探月工程加速实施 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稳步推进[3] - 火箭运载和深空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支撑向更深更远太空进发[3] 空间科学成就 - 科学卫星包括悟空 墨子号 慧眼等持续获取太空深处讯息[3] - 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月壤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逐步揭示月球奥秘[3] - 从天问探火到羲和逐日 深空探测工程接力迈进[3] - 标志性原创成果证明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快速发展 向国际舞台中央靠近[3] 航天技术应用 - 北斗导航提供高效定位服务 风云卫星提升天气预报精度[3] - 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转化应用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3] - 商业航天安全有序发展 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3] - 航天育种推动农业技术变革 航天材料应用助力制造业升级[3] - 卫星互联网提供覆盖范围更广的通信服务[3] - 航天科技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 为千行百业注入生机与活力[3] 航天战略愿景 - 探索浩瀚宇宙 发展航天事业 建设航天强国是不懈追求的航天梦[4] - 建设航天强国征程中每一步跨越都标注科技创新高度[4] - 探索浩瀚宇宙路线图正在绘就 追寻飞天梦想新篇章正在谱写[4]
数读中国航天发展成就
人民日报· 2025-04-23 22:07
航天发射与运载火箭 -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570次飞行任务 其中第五个100次发射仅用时2年 刷新航天发射速度纪录 [7] - 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试验二十七号卫星01星至06星 [2][7] 月球探测与采样 - 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带回月球背面样品1935.3克 [7] - 通过对月球样品的分析研究 填补了人类多项认知空白 [7] 载人航天与空间站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创造单次出舱活动9小时的世界纪录 [4][7] - 中国空间站在轨实施200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上行近2吨科学物资 下行百余种实验样品 [7][8] - 神舟二十号即将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 [7] 卫星导航系统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精度达4至5米 全国范围内提供实时米级/亚米级精准定位服务 [8] - 植保无人机与长臂喷雾机运用北斗导航技术进行农田管护 [7] 空间科学卫星 - 研制发射悟空、实践十号、墨子号等10余颗空间科学卫星 初步建成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体系 [8] - 中欧合作微笑卫星即将发射 国家民用航天领域成功实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等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8] 商业航天发展 - 商业航天释放超万亿元市场规模潜力 形成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进入应用牵引市场主导新阶段 [8]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7] 航天技术应用 - 航天育种技术取得进展 祁门红茶茶籽经太空遨游后成功萌芽出土 [5] - 航天科技整体进步服务于经济社会和百姓生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