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报国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烽火铸丹心 科学佑山河——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及当代回响
科技日报· 2025-09-04 02:23
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家在抗战期间以科技为武器 在军事工业 民生保障 教育传承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为抗战胜利及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1][2][33] 技术突破与工业创新 - 严济慈基于石英晶体理论研发无线电发报机稳频器 极大改善战时电信技术并满足盟军需求 [5][6] - 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 设备减少1/3 成本降低40% 盐利用率达96% 生产废物可转化化肥 [7] - 罗沛霖在延安用简易工具制造60多部电台 采用猪油润滑 木质绝缘零件等土法创新 [11] - 钱临照发明"自准直法"改造显微镜为球径仪 破解光学仪器生产瓶颈 设计原理沿用至改革开放初期 [18] - 陈康白团队用马兰草造纸 钱志道团队用厕所墙土熬硝 建紫芳沟化学厂生产军需民用品 [18][25] 农业与民生保障 - 周尧开创"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法 拯救黄河流域千万亩麦田 [23] - 沈骊英从1700多个小麦品种筛选出9个 年均推广种植超300万亩 [24] - 罗登义发现刺梨维生素C含量高 推广替代维生素药品解决营养匮乏问题 [26] - 延长石油厂重建后满足边区工业 农业与军事需求 [25] 科研教育与人才培养 - 竺可桢带领浙江大学西迁2600公里 学院从3个扩至7个 培养26位院士 [15][17] - 延安自然科学院培养近500名人才 后发展为北京理工大学 [19] - 西南联大学者通过制肥皂 蜡烛等维持运营 培养大批科技领军者 [20][21] - 抗战期间科技工作者成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卫生防疫专家等核心力量 [32] 医疗与公共卫生 - 汤飞凡研发伤寒疫苗等生物制品 在战时发挥重要作用 [26] - 非战斗减员与战斗减员比例达5:1 后方民众年死亡率3% 年死亡达675万人 [26] - 沈同调查1万多名士兵营养状况 为改善军粮制度提供依据 [26] 科技遗产与长期影响 - 战时研究成果如青霉素生产技术 航空风洞建设经验 制碱法 石油工业等成为新中国相关领域起点 [31] - 科学家实现"科学中国化"转变 确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科研导向 [33] - 战时培养人才撑起新中国科技发展半壁江山 [32]
第十个航天日,钱学森先生再谈“科学报国”,传承航天精神
中金在线· 2025-04-24 09:03
作为钱学森精神的传承者,原解放军总装备部高级工程师钱永刚教授,在太平人寿与中国火箭品牌联名 合作签约仪式上表示,钱学森先生的报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勇毅前行,为国奉献、为民造福,这 份精神跨越时空,与保险行业"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火箭表示,中国火箭公司的发展,深深植根于航天精神的传承之中。中国火箭以航天科技探索宇 宙,每一次精准发射都承载着国家的强盛与民族的梦想;而保险则以风险保障深耕民生,每一份保单都 守护着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安宁。 太平人寿表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推动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和增强文化自信 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寿险行业紧密链接着人民福祉,同样关乎国计民生。2025年对于中国航天事业 是不平凡的一年,保险与航天将持续以"为人民服务"为目标,以金融和科技力量服务国家战略,携手书 写科技强国与民生幸福的崭新篇章。 4月24日,正值我国第十个航天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以一种特别 的方式出现,重温"科学报国"历程,再谈中国航天精神。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钱学森先生以数字人形象再现,在航天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再现,通过视频形式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