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在线音乐
icon
搜索文档
高盛:升腾讯音乐目标价至82港元 重申“买入”
快讯· 2025-06-18 03:07
目标价调整 - 高盛将腾讯音乐港股目标价由60 4港元上调至82港元 [1] - 高盛将腾讯音乐美股目标价由15 5美元上调至21美元 [1] - 重申"买入"评级 [1] 财务预测调整 - 2025至27年收入预测上调0 5至3 9% [1] - 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预测上调0至4% [1] 战略布局 - 公司通过收购SM娱乐及喜马拉雅提升音乐内容及服务 [1] - 公司战略不限于串流音乐 而是扩展至整个音乐产业价值链 [1] 财务状况 - 公司现金流充足 [1] - 资产负债表健康 [1] - 目前股东回报政策风险不大 [1]
腾讯音乐买下喜马拉雅,却买不到"声音的春天"
36氪· 2025-06-17 00:24
收购交易概述 -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以总价205亿人民币(12.6亿美元现金加不超过5.1986%的腾讯音乐股票)全资收购喜马拉雅 [1] - 创始人余建军通过Xima Holdings Limited持有10.61%股份,套现超过20亿人民币 [2] - 收购消息宣布后,余建军在内部沟通会上泪洒现场,反映其作为创始人的不甘心 [2] 喜马拉雅经营状况 - 2023年平均月活用户达3.03亿,占据25%的在线音频市场份额 [2] - 已连续9个月实现盈利 [3] -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58.57亿元、60.61亿元和64.63亿元,增幅不大 [7] - 经调整净利润从2021年亏损7.18亿元改善至2023年盈利2.24亿元 [8] - 2021-2023年全职员工从4342名缩减至2637名,高管降薪50%,研发开支从10.27亿降至9.3亿 [8] 商业模式与挑战 - 收入模式包括订阅、广告、直播和其他创新服务 [6] - 2023年3亿月活用户中付费用户仅1580万,付费率5.3%,低于爱奇艺(20.6%)和腾讯音乐(15.9%) [10] - 会员订阅收入增速从2021年18.9%降至2023年8.4%,付费点播收入连续两年负增长 [11] - 广告收入从2021年14.88亿下滑至2023年14.23亿 [11] - 内容策略选择"大而全"而非"小而精",导致用户粘性不足 [11] 行业对比 - 爱奇艺2022年总营收290亿元,同比下滑5%,但通过削减内容成本20%实现盈利 [12] - 知乎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但全年仍亏损9630万 [13] - 爱奇艺和知乎在未盈利状态下成功上市,而喜马拉雅连续4次IPO失败 [14] - 竞争对手荔枝市值从上市时4.98亿美元跌至804.5万美元 [15] 腾讯音乐的战略考量 - 2025年Q1月活用户同比下滑4%至5.55亿,连续两个季度下滑 [18] - 独家版权优势减弱,汽水音乐月活近1亿,网易云音乐通过淘宝88VIP快速增长 [19][20] - ARPPU四年增长24%至11.4元,但付费墙策略引发用户反弹 [21] - 此前27亿收购懒人听书效果不佳,难以复制Spotify收购Anchor的成功 [22] 整合前景与挑战 - 交易后喜马拉雅保持品牌、运营、团队和战略四个不变 [22] - 腾讯音乐擅长版权采购和流量分发,喜马拉雅依赖1350万UGC创作者,整合难度大 [22] - 会员体系整合困难:腾讯音乐依赖SVIP提升ARPPU,喜马拉雅用户价格敏感 [23] - 潜在协同机会:车载音频场景(已合作60余家车企)和AI内容生产(结合腾讯混元大模型) [24] - 小宇宙等新兴平台通过社区黏性崛起,2024年9月累计收听时长超5亿小时 [24][25]
腾讯音乐市值一度超越百度!垂直龙头正在逆袭传统巨头
第一财经· 2025-06-12 09:01
互联网流量格局重构与投资逻辑转移 - 腾讯音乐市值一度超越百度 两者收盘市值差距缩小至30亿港元(腾讯音乐2328亿港元 百度2359 6亿港元)[1] - 腾讯音乐港股市值较二次上市首日上涨超280% 百度同期减少超60% [5] - 垂直领域龙头市值超越传统搜索巨头 标志互联网流量格局深层重构与投资范式转移 [1][5] 公司发展历程与业务对比 - 百度PC时代主导音乐分发(MP3搜索 千千静听)后退出主流竞争 转向AI 自动驾驶等 [6] - 腾讯音乐通过版权合作(环球 索尼 华纳) 战略并购(酷狗 酷我 喜马拉雅)及社交整合(全民K歌)构建全球音乐产业链地位 [6] - 百度Q1营收325亿元(腾讯音乐73 6亿元)但腾讯音乐营收增速8 7%高于百度3% [6] 核心业务表现与增长动力 - 腾讯音乐在线音乐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5 9%至58亿元 社交娱乐服务收入下滑11 9%至15 5亿元 [7] - 百度在线营销收入同比减少6%至160亿元 非在线营销收入同比增长40%至94亿元(智能云驱动) [7] - 数字音乐市场增长与用户付费习惯成熟成为腾讯音乐市值核心驱动力 [7] 商业模式与资本评估差异 - 腾讯音乐代表垂直领域深度运营模式 收入结构转向稳定订阅服务 [8] - 百度技术平台型生态扩张面临搜索入口价值稀释 AI投入回报周期长 [8] - 资本对腾讯音乐"盈利确定性"认可 对百度"技术平台长期回报"持谨慎态度 [8] 战略转型与行业竞争 - 百度聚焦AI(文心大模型5 0即将发布) 智能云收入增42% 自动驾驶订单破1 4亿单 [9] - 腾讯音乐面临短视频平台(抖音)挤压 字节系汽水音乐MAU逼近1亿 [10] - 两家公司同步推进国际化(腾讯音乐入股SM娱乐 百度拓展中东欧洲自动驾驶) [10] 市场数据与估值对比 - 腾讯音乐市盈率约23倍 百度市盈率8倍 [5] - 腾讯音乐港股6月12日收盘涨3 51%至75 15港元 成交额1 91亿港元 [3] - 百度港股同期跌1 1%至85 8港元 [1]
腾讯音乐200亿“闪婚”喜马拉雅:从“双巨头”到“超级巨无霸”
36氪· 2025-06-12 07:19
交易概况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及股权组合全面收购喜马拉雅 交易总对价约28.75亿美元(人民币200亿元) 以腾讯音乐290亿美元市值估算 [2] - 交易完成后喜马拉雅成为腾讯音乐全资子公司 品牌与运营保持独立 核心管理团队不变 [2][3] - 腾讯音乐旗下将整合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全民K歌、懒人听书、酷我畅听等主流音频应用 [2][3] 市场地位与协同效应 - 腾讯音乐长期主导数字音乐市场 喜马拉雅用户渗透率77.8% 占据超60%音频用户时长 月活超过后九款应用总和 [4] - 腾讯音乐一季度ARPPU达11.4元(同比+7.5%) 在线音乐付费用户1.229亿 长音频业务驱动SVIP订阅增长 [6] - 双方用户画像互补:腾讯音乐18-24岁占比高 喜马拉雅覆盖25-40岁中高收入人群 商业模式分别侧重会员订阅与知识付费 [5] 行业影响 - 合并后公司将控制音乐+音频全场景 形成对用户时长、内容资源、创作者吸引力的绝对支配 [7] - 市场集中度提升可能挤压中小平台生存空间 新进入者需突破IP、流量、数据、渠道全链条壁垒 [16] - 创作者议价权或受削弱 平台可能通过独家协议限制多渠道发展 AI技术或加速流量分配的马太效应 [17][18] 监管风险 - 腾讯音乐2021年曾因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被处罚 此次交易涉及横向(文娱闭环)与纵向(有声书改编权封锁)整合风险 [8][12] - 全球监管案例显示文化平台并购受严格审查 如欧盟对环球音乐收购Downtown Music的竞争评估 [10][11] 用户与生态潜在影响 - 腾讯音乐近年将50%-60%热门歌曲纳入VIP体系 缩减会员优惠并分层限制设备播放数量以提升ARPPU [20][22] - 单一平台主导可能导致信息茧房固化 严肃与小众内容边缘化 最终由用户承担涨价代价 [19][23]
港股腾讯音乐市值超百度
第一财经· 2025-06-12 07:00
6月12日下午,截至第一财经记者发稿,腾讯音乐港股盘中涨超5.6%至76.7港元/股,市值达2376亿 港元,一度超过百度2372亿港元的市值。在过去半个月时间,腾讯音乐市值与百度市值差距在20亿 美元左右并不断缩小。 ...
喜马拉雅200亿“打折卖身”腾讯音乐,音频平台“捅不破”商业化天花板?
搜狐财经· 2025-06-12 00:54
收购交易概况 - 腾讯音乐拟收购喜马拉雅 交易对价包括12 6亿美元现金 外加5 1986%的A类普通股 以及为创始股东准备的不超过0 37%的A类普通股激励 以腾讯音乐290亿美元市值估算 总对价约28亿美元 约合200亿人民币 较喜马拉雅2021年50亿美元峰值估值折价约40%-50% [1] - 交易宣布后腾讯音乐美股盘前大涨8% 反映市场对收购的积极预期 [1] - 喜马拉雅经历4次IPO失败后选择被收购 2012年成立以来完成12轮融资 累计融资近百亿元 投资方包括腾讯 小米 挚信资本等知名机构 [3] 喜马拉雅经营与财务表现 -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58 6亿元 60 6亿元和61 6亿元 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 18亿元 -2 96亿元及2 24亿元 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 [5] - 扭亏主要依靠成本控制 2021-2023年全职员工从4342人缩减至2637人 裁员比例近40% 高管薪酬降幅超50% 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比从44 9%降至33 6% 研发开支占比从17 5%降至15 1% [5] - 2023年移动端市场份额达60 5% 按收入计市占率25% 平均月活用户3 03亿 但付费用户增长停滞 2021-2023年月活付费用户分别为1490万 1570万和1580万 付费率从12 9%降至11 9% [6][10] 腾讯音乐战略意图 - 收购旨在补全音频拼图 构建"在线音乐流媒体+社交娱乐+在线音频"全矩阵 应对字节系竞争 腾讯音乐Q1在线音乐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78 8% 但社交娱乐服务营收同比下降11 9%至15 5亿元 [6] - 此前腾讯系已布局音频市场 2021年收购懒人听书并与酷我畅听合并 新品牌懒人畅听2024年市占率28 44% 企鹅FM已于2023年停运 [7] - 计划整合阅文集团网文IP与喜马拉雅用户基础 推动有声剧内容战略 如《盗墓笔记》有声剧播放量破1000万 《遮天》累计播放量破亿 [7] 行业竞争格局 - 2023年在线音频市场规模250亿元 预计2024年增至287亿元 远低于短视频市场量级 行业第一股荔枝FM股价较峰值跌98% 市值仅957万美元 [8] - 字节系通过"番茄畅听+番茄小说+汽水音乐"协同竞争 番茄畅听月活6500万 番茄小说月活1 57亿 形成IP生态开发优势 [11] - 喜马拉雅尝试AI与物联网转型 开发"珠峰音频AI模型" AIGC内容占比达6 6% 车联网业务覆盖98%网联车型 用户日均收听时长95分钟 [11] 未来发展方向 - 喜马拉雅承诺保持品牌独立运营和核心团队稳定 但行业普遍预期后续将有人员调整和业务整合 [5] - 行业面临用户增长放缓与商业化挑战 需平衡商业性与用户体验 音频内容替代性强 防护墙低 需探索新增长点 [10][12]
喜马拉雅“打折卖身”,是音频平台的商业化困境?
虎嗅· 2025-06-11 23:45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交易细节 - 交易对价包括12.6亿美元现金+5.1986%腾讯音乐A类普通股+不超过0.37%创始人激励股,总对价约28亿美元(按腾讯音乐290亿美元市值计算)[1] - 相较喜马拉雅2021年50亿美元估值峰值,本次收购估值缩水40%-50%[1] - 消息公布后腾讯音乐美股盘前大涨8%[1] 喜马拉雅资本历程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12年成立后完成12轮融资累计近百亿元,投资方包括腾讯、小米等知名机构[3] -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58.6亿/60.6亿/61.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7.18亿/-2.96亿/+2.24亿元,2023年首次年度盈利[5] - 实现盈利主要依靠裁员(两年裁员40%至2637人)与费用控制:销售费用占比从44.9%降至33.6%,研发费用占比从17.5%降至15.1%[6][7]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腾讯音乐通过收购补全音频拼图,形成"音乐流媒体+社交娱乐+在线音频"全矩阵[3] - 2023年喜马拉雅占据移动端60.5%收听时长份额和25%收入份额,月活3.03亿居行业第一[8] - 字节系通过"番茄畅听+番茄小说+汽水音乐"组合形成协同效应,番茄畅听月活达6500万[17] 音频行业挑战与机遇 - 2023年在线音频市场规模250亿元(预计2024年287亿元),远低于短视频行业规模[11] - 喜马拉雅付费用户增长放缓:2021-2023年月活付费用户1490万/1570万/1580万,付费率12.9%/12.9%/11.9%[14] - AI与物联网成为新增长点:喜马拉雅AIGC内容占比达6.6%,车联网覆盖98%网联车型[18][19]
中金:维持腾讯音乐-SW(01698)“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80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6-11 03:53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交易分析 - 中金维持腾讯音乐25/26年Non-IFRS净利润预测不变 港股对应23.9/21.0倍、美股对应23.3/20.5倍25/26年Non-IFRS P/E 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港美股目标价分别为80港元/20.7美元 对应26/23倍25/26年Non-IFRS P/E 上行空间8.6%/11.8% [1] - 腾讯音乐拟以28.54亿美元总对价收购喜马拉雅 交易包括12.6亿美元现金和不超过5.1986%的A类普通股增发 以及不超过0.37%的创始股东激励股份 基于1Q25总股本30.93亿股和6月10日美股收盘价18.51美元/ADR计算 [2] - 喜马拉雅将保持品牌独立运营 现有产品、核心管理团队和战略方向不变 [2] 喜马拉雅业务概况 - 喜马拉雅是国内头部长音频平台 2025年4月移动端MAU达7,223万人 2023年内容库总时长超6,900年 活跃用户日均收听130分钟 [3] - 2023年收入61.63亿元(同比+1.7%) Non-IFRS归母净利润2.24亿元(同比转正) 在车载等智能终端深入布局 [3] 战略协同效应 - 喜马拉雅与QQ音乐用户重合率仅9.9% 长音频与音乐内容形成互补 [4] - 收购有助于腾讯音乐实现SVIP订阅渗透率提升 通过差异化内容权益推动ARPPU可持续增长 [4]
腾讯音乐买下喜马拉雅,但字节还在猛攻一切
36氪· 2025-06-11 02:14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交易分析 - 腾讯音乐以12.6亿美元现金加5.2%股权(总价约27~28亿美元/200亿元人民币)收购喜马拉雅,交易后腾讯系持股比例将超10% [1] - 喜马拉雅经历12轮融资累计募资近百亿元,多次IPO未果后选择出售,交易估值较2021年峰值300亿元折价30% [1][6] - 喜马拉雅月活用户从2021年高峰期下滑约三分之一至2023年底不足2亿,但核心用户付费粘性较强 [6][8] 腾讯音乐战略布局 - 收购填补长音频短板,整合喜马拉雅与现有音乐流媒体(QQ音乐、酷狗等)及社交娱乐(全民K歌)业务,形成"听歌+听书+播客"全场景矩阵 [8][9][10] - 通过会员体系横向打通(如超级会员覆盖音乐、听书、K歌)提升ARPPU,未来将进一步利用喜马拉雅内容提高付费转化率 [10][11] - 此前腾讯音乐在长音频领域尝试(企鹅FM、懒人听书)效果有限,喜马拉雅仍是行业龙头 [9] 行业竞争格局 - 字节跳动通过免费模式快速扩张:汽水音乐月活突破6000万,番茄畅听冲击付费音频市场,番茄系应用(小说/短剧/音乐)占据流量高地 [4][12][13][14] - 腾讯与字节在多领域直接竞争:短视频(视频号vs抖音)、长视频(腾讯视频vs西瓜)、文学(阅文vs番茄小说)、AI应用等 [15] - 网易云音乐凭借社区文化保持差异化竞争力,限制腾讯音乐垄断 [3] 音频行业发展趋势 - 国际案例显示音频平台需拓展长内容(如Spotify投资播客)以支撑估值和用户时长 [2] - 平台需平衡免费流量与付费订阅模式,探索混合变现(试听+订阅解锁、广告分成等) [16][17][18] - UGC生态建设成为关键,国内平台借鉴Spotify广告分成机制激励创作者 [18][19]
12.6亿美元,腾讯音乐要收购喜马拉雅了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11 01:46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交易 - 腾讯音乐拟收购喜马拉雅并订立并购协议 交易完成后喜马拉雅将成为腾讯音乐全资附属公司 [1] - 交易对价包括12.6亿美元现金及腾讯音乐A类普通股 股票总数不超过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总数的5.1986% 另向创始股东分批发行不超过总股数0.37%的A类普通股 [5] - 喜马拉雅相关股东及雇员持股计划参与者持有的权益性证券将注销以换取上述对价 [2][5] - 交易交割取决于监管部门批准及若干其他前提条件 [5] 市场反应与公司表现 - 消息公布后腾讯音乐美股盘前一度涨超11% 港股当日收涨2.43%至73.65港元/股 [4] - 腾讯音乐一季度总收入73.6亿元同比增长8.7% 调整后净利润22.3亿元同比增长22.8% [8] - 在线音乐服务收入58.0亿元同比增长15.9% 付费用户数1.229亿同比增长8.3% 单个付费用户月均收入从10.6元增至11.4元 [8] 业务整合与战略方向 - 喜马拉雅将进行与交易相关的现有业务重组 但保持品牌独立运营 核心管理团队和战略方向不变 [6] - 喜马拉雅承诺履行现有合作伙伴合同 保障客户权益 [6] - 喜马拉雅表示将继续坚持开放创新 积极拥抱AI技术引领行业变革 [7] 行业地位与布局 - 腾讯音乐旗下拥有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全民K歌等产品 占据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约70%份额 [8] - 公司围绕音乐场景进行上下游布局 打造完善音乐娱乐生态 [8] - 喜马拉雅是中国领先的在线音频平台之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