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能源

搜索文档
贝佐斯支持的核聚变公司宣布资金紧张
快讯· 2025-05-05 18:40
由杰夫·贝佐斯支持的加拿大初创公司General Fusion Inc.在筹集了超过3亿美元用于开发一套利用恒星能 量的系统后,正在向投资者发出呼吁。"我们已准备好执行我们的计划,但受制于经济和地缘政治环 境,我们不得不等待,"首席执行官Greg Twinney在一封公开信中写道。"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完成这项工 作所需的资金。" ...
特稿|多国数十年共建“人造太阳”达成重要里程碑
新华社· 2025-05-01 10:46
文章核心观点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宣布“人造太阳”完成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全部组件建造,标志人类向可控核聚变能源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是国际合作典范且商业化前景可期但时间难以精确预测 [1] 探索可控核聚变 - ITER是托卡马克装置,旨在探索可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可行性,由多国共同资助,聚变原理与太阳相同,不产生长期放射性废物且燃料海水含量丰富 [1] - ITER系统运转时先注入氘氚混合气体形成等离子体,用磁体控制,加热到1.5亿摄氏度实现聚变,全面运行时预计输入50兆瓦加热功率产生500兆瓦聚变功率 [2] - 新建成脉冲磁体系统是托卡马克装置“电磁心脏”,由中心螺线管和六个环形极向场磁体协同工作,完整组装后重量接近3000吨 [2] 全球合作树立典范 - ITER是全球最大、最复杂科技合作项目之一,被视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挑战典范,多国持续合作,数千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磁体超导线材由6国9家工厂生产 [3] - ITER磁体馈线系统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该所承担众多采购包,占中国承担任务大部分 [3] - 成员国以建造和供应部件承担建设成本,推动创新积累知识构建全球聚变供应链,所有成员国均可获100%知识产权 [4] 商业化前景可期 - 过去5年私营企业对聚变能源研发投资激增,2023年ITER理事会鼓励成员国与私营部门合作,2024年启动相关项目并举办研讨会 [4] - 目前聚变能源商业化预测差异大,30家私营企业代表给出时间从2028年到2040年不等,因技术路径不同且需解决基础工程问题,时间难以精确预测 [4][5]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完成其“电磁心脏”组件制造
快讯· 2025-05-01 07:05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项目进展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已完成全球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所有组件制造 [1] - 最后一个完成制造的组件是中心螺线管的第六个模块 由美国制造并完成测试 [1] - 该模块将运往法国南部圣保罗-莱迪朗斯的ITER现场进行组装 [1] 技术参数与功能 - 中心螺线管将成为整个系统中最强大的磁体 其磁力强大到足以举起一艘航空母舰 [1] - 中心螺线管将与六个环形极向场(PF)磁体协同工作 这些磁体由俄罗斯、欧洲和中国制造并交付 [1] - 完整组装后的脉冲磁体系统重量将接近3000吨 [1] 系统定位与作用 - 该系统将作为ITER甜甜圈形反应堆的"电磁心脏" 发挥核心作用 [1]
ITER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全部组件制成
科技日报· 2025-05-01 01:26
技术突破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完成全球规模最大、功率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所有组件制造 [1] - 最后一个组件为中央螺线管第六个模块 在美国制造并测试完成 磁力足以吊起航空母舰 [1] - 该系统重约3000吨 包含中央螺线管和六个环形极向场(PF)磁体 构成ITER托卡马克装置的电磁"心脏" [1] 工作原理 - 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通过五步骤实现聚变:燃料注入→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磁场约束→加热至1.5亿摄氏度→核聚变释放热能 [1] - 系统运行时仅需50兆瓦输入功率即可产生500兆瓦聚变功率 实现10倍能量增益 [2] 国际合作 - 中国贡献包括10米长的极向场磁体 铌钛超导体材料 以及18个超导校正线圈磁体 [2] - 项目由30多国共同参与 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分别制造交付PF磁体组件 [1][2] - ITER总干事强调该项目通过国际合作框架突破政治壁垒 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挑战 [2] 项目意义 - ITER旨在验证聚变能作为无碳能源的可行性 模拟太阳和恒星的产能方式 [2] - 系统可形成自持的"燃烧等离子体"状态 标志着聚变能源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进展 [2]
聚变能源商业化竞速,中国赢面有多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13:26
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 - 中国"人造太阳"有望在2035年前实现首次发电,标志着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拐点 [1] - 新奥集团自主研发的"玄龙-50U"氢硼聚变装置取得全球首次百万安培放电突破,将太阳核心点火装置缩小至实验室级别 [1] -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将带来能源量级的指数级增长,相当于从"马车时代"跨越至"高铁时代" [1] 中国聚变商业化路径 - 中国核工业集团计划2045年进入示范阶段,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目标2035年建成示范堆 [2]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因技术复杂性推迟至2039年运行,全球科研界普遍认为2050年是商业化关键节点 [2] - 中核集团中国环流三号(HL-3)于2023年3月28日突破"双亿度"参数,标志中国正式进入燃烧实验阶段 [2] 氢硼聚变技术优势 - 新奥集团押注百亿元重金开发氢硼聚变路线,目标建成全球首个氢硼聚变发电站 [1][2] - 氢硼路线具备三大核心优势:绝对安全性(零焦虑)、燃料获取自由性、建设周期短于传统路线 [2] - 采用AI算法加速氢硼路线的燃烧试验进程,技术突破速度显著快于国际同行 [2]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形成"国家队+民企"双轮驱动格局,新奥集团作为民企代表率先突破百万安培级放电 [1][2] - 全球聚变研究呈现多技术路线并行态势,中国在氢硼路线和传统托卡马克路线均取得实质性进展 [2] -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进度领先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至少4年,技术代际优势明显 [2]
我国氢硼聚变实验取得新突破
中国能源网· 2025-04-28 07:06
技术突破 - 新奥"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现高温高密度百万安培(兆安)等离子体电流,迈出氢硼聚变商用化重要一步 [1] - 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高性能参数的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标志我国球形环氢硼聚变研究进入高参数运行区间 [1] - 实验产生等离子体电子温度达4000万摄氏度、密度达1×10m-3,同时解决球形环等离子体电流高效产生的技术难题 [1] 装置进展 - "玄龙—50U"装置是2019年自主设计的国内首座中等规模球形环物理实验装置,2023年底建成 [1] - 2024年8月实现等离子体电流超过预期指标,2025年开始聚焦高参数氢硼等离子体放电研究 [1] - 下一代装置"和龙—2"已完成设计,目标离子温度达5亿摄氏度,全面验证氢硼聚变可行性 [2] 研发规划 - 近期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离子温度1亿摄氏度并产生200keV高能质子,开展氢硼聚变反应实验 [2] - 球形环氢硼聚变技术路线已纳入国家聚变能源战略,成为科技部提出的三条聚变重点研发路线之一 [2] - 公司制定"实验—点火—发电"三步走战略,目标2035年建成氢硼聚变商业示范堆 [2]
AI赋能核聚变离不开生态融合
中国能源网· 2025-04-28 06:43
核聚变行业现状 - 核聚变被称为"人造太阳",模拟太阳内部能量释放机制,需在极端条件下将轻原子核聚合并释放巨大能量 [1] - 核聚变研究需要集成人类在材料、工程和控制领域的最高技术成就,难度超越现有认知与经验边界 [1] - ITER项目汇聚全球35个国家资源,中国EAST装置与ITER深度联动,覆盖70个国家和地区、150余家科研机构 [2] - 中国环流三号2023年底面向全球开放,2024年首轮国际联合实验吸引17家全球机构参与 [2] AI赋能核聚变研发 - AI在处理核聚变复杂数据、精准预测、智能控制等方面展现强大优越性 [3] - 等离子体数据分析从"至少数小时建模"提升至"毫秒级求解",并能实时预测趋势 [3] - AI模型实现提前300毫秒预测,有效避免等离子体不稳定导致的反应中断 [3] - 语言大模型整合聚变专业知识、专家经验和试验记录,构建跨领域知识中枢 [3] 生态融合与协作 - AI与聚变融合将打通数据壁垒,深化互补性资源整合,降低研发风险 [3] - 开源生态模式在AI领域已验证其有效性,同样适用于核聚变领域 [2] - 生态共建成为加速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核心动力,需开放协作、高效数据流通和长期投入 [4]
华泰证券:未来可控核聚变每年的全球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00~900亿元
快讯· 2025-04-24 06:08
行业发展趋势 - 可控核聚变正从短期主题投资转变为长期产业投资 [1] - 行业加速从0到1发展阶段 产业链招标和订单有望迎来持续催化 [1] - 预计未来几年全球每年有约2-3个核聚变装置建设投产 [1] 技术路线现状 - 可控核聚变反应的约束方式和原料组合众多 [1] - 氘氚磁约束聚变仍是主流技术路线 占在运和在建装置约一半 [1] 投资规模预测 - 磁约束托卡马克装置单位造价在100-300元/瓦聚变功率 [1] - 按每年新建2-3个装置 每个装置聚变功率50-100MW测算 [1] - 未来可控核聚变每年全球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00-900亿元 [1]
人类终极能源,又在A股突破
格隆汇APP· 2025-03-27 10:43
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近期在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精密工程等领域取得突破,商业化曙光初现[4] - 磁场约束技术是目前最接近实现聚变能应用的途径,托卡马克装置是主要实现形式[4] - 中国EAST装置在2025年1月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燃烧"的世界纪录,2月被法国以1337秒打破[6] - 国际认可的聚变能源发展节点包括能量平衡、氚自持、可利用率、耐辐照能力4个指标,部分国家将2050年定为建成示范型反应堆的关键时间节点[6][7] 商业化进程与投资 - 截至2024年,聚变能产业已吸引73亿美元投资,全球私营核聚变公司融资额达71.2亿美元,相比2023年增长15%[9][10] - 自2021年以来,私营核聚变公司数量从23家激增至2025年的近50家,超半数公司预期2035年前可实现并网发电[10] -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投资3.75亿美元给Helion Energy,该公司声称将在2028年建成世界首座核聚变发电厂[10] - 中国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重点未来产业,提出"超前布局、梯次培育",国资加速进入核聚变赛道[10][11] 中国核聚变发展现状 - 中国聚变研究已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目前处于工程验证阶段[13] -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项目总体进度已达70%,BEST装置已开始招标[15] - 中国商业核聚变公司包括星环聚能、能量奇点、聚变新能等,形成多元化技术路线竞争格局[15][17] - 国内核聚变产业链初步形成,覆盖上游原材料、中游超导磁体和下游电站运营[17][19][20] 产业链与市场机会 - 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突破可将托卡马克体积和成本压缩至1/40,国内布局公司包括西部超导、联创光电等[20] - 第一壁相关结构企业涉及东方电气、国光电器等,偏滤器相关企业包括安泰科技、国光电气等[21] - 预计203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达4965.5亿美元,2024-2030年CAGR约7.4%[21] - 磁体系统、真空系统、第一壁相关结构在反应堆系统价值量中占比最高,分别达37%、13%、11%[23] 市场反应 - 3月25日可控核聚变板块大爆发,指数一度涨超7%,掀起涨停潮[1] - 多只相关个股表现强劲,如兰石重装涨停10.07%,海陆重工涨停10.06%,弘讯科技涨停10.02%等[2]
广发证券:核聚变项目国内外持续推进 有望超预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3-24 06:30
文章核心观点 - 核聚变具备能源潜力丰富等优点,有望成人类未来终极能源,目前技术处实验室阶段,商业化应用待突破,国内外投入增加成竞争重要领域,磁体重要且价值量占比高,建议关注相关公司 [1] 分组1:核聚变的特点与问题 - 核聚变是两轻原子核结合成较重原子核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具备能源潜力丰富、能量密度高、零排放、燃料获得性高等优点,但面临能量平衡未实现、氚自持未验证、耐辐照材料开发进展慢、经济性不确定等问题 [2] 分组2:核聚变反应的衡量指标 - 实现核聚变点火状态要求等离子体的温度、原子核密度、约束时间三者乘积大于一定值,工程技术可行性要求实验能量增益因子Q>1以获得净聚变能,目前技术仍处实验室阶段,商业化应用待突破 [3] 分组3:国内外核聚变投入情况 - 25年2月中国核电和浙能电力拟增资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25年1月EAST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世界纪录;海外美国Heilion Energy 25年1月完成4.25亿美元融资,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投资3.75亿美元,自2013年建成七个原型机,2月宣布计划在华盛顿马拉加建50MW核聚变发电厂,预计2028年发电 [4] 分组4:核聚变技术路线与磁体情况 - 主流核聚变技术研究路径为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托卡马克是研究最广泛、未来最可能实现可控核聚变的装置;以ITER实验堆阶段为例,磁体系统占比28%是最大成本项,超导材料尤其是高温超导有望成重要组成部分,高温超导材料能提供更强磁场、减小聚变装置尺寸、降低成本,REBCO即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有望率先放量,相关公司将受益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