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

搜索文档
推动微短剧产业链愈加健全,企查查:前五月企业量注册超去年同期
企查查· 2025-06-16 09:33
行业现状 - 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增至101分钟,已追平即时通信 [1] - 行业正从追求"流量狂欢"转向注重内容品质的"价值引领",需以内容创新突破创作瓶颈 [1] 企业分布 - 国内短剧相关现存企业达9.54万家,主要分布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77万家)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11万家) [2][3] - 企业地区分布集中在华南(28.94%)、华东(27.68%)及西南(11.4%) [2][4] - 新注册企业多分布在新一线城市(24.21%)、一线城市(23.19%)及二三线城市 [5] 注册趋势 - 2024年短剧相关企业注册量达1.95万家,今年前五月注册量8535家,超去年同期水平 [2][5]
微短剧盗版乱象调查
新华网· 2025-06-16 02:29
微短剧市场现状 - 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达59.7%应用使用时长已追平即时通讯 [1] - 盗版导致的潜在产值损失高达200亿元 [1][4] - 盗版乱象严重挤压正版市场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 [3] 盗版产业链分析 - 电商平台商家以"1元购2万部+日更"套餐吸引用户新剧上线当天即遭同步盗播 [1][4] - 盗版方式包括录屏分享、搬运盗播、AI技术批量处理规避检测等 [1] - 盗版成本低难度小传播快篡改剧名或换小程序应用即可获利 [5] 盗版技术手段 - 用户自制内容(UGC)盗播全片专业制作机构(PGC)伪造版权合同上传盗版内容 [6] - 用户通过浏览器搜索跳转至盗版网站观看甚至获取违规下架内容 [6] - 产业链团伙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发布网盘资源链接低价售卖实时更新资源库 [6] 行业应对措施 - "剑网2025"专项行动将规范微短剧版权秩序作为重点任务 [7] - 中国版权协会成立微短剧工作委员会维权中心跟进版权侵权处理情况 [7] - 红果短剧投入数百人专项团队开展全网盗版监控单日投诉量达数千条 [9] 技术防护手段 - 山海星辰采用技术手段对短剧内容进行加密处理限制录屏和下载 [9] - 添加暗水印追查资源流出源头 [9] - 听花岛法务团队与外部律师、技术团队合作打击盗版侵权行为 [9] 行业挑战 - 海外翻拍盗版重灾区技术识别监测难度大 [10] - 权利链条难以确认IP方非独家授权导致信息不对称 [10] - 海外维权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更高 [10] 行业呼吁 - 平台需优化准入流程和审核标准升级监测系统提高法律维权效率 [11] - 制作机构应抱团取暖形成反盗版联盟巩固编剧、导演、演员阵地 [11] - 坚持正确审美价值取向深入开掘历史和现实题材打造精品力作 [11]
微短剧观察:国内饱和,出海盈利?丨南财号联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09:41
"在美国的小城镇里,有着非常大的商机,比任何人,也包括我,所想象的要多得多。"沃尔玛创始人山 姆·沃尔顿在其自传《富甲美国》中的这句断言,正在当代中国县域市场得到全新诠释。不过,颇具戏 剧性的是,这位零售业传奇人物可能不会想到,其创立的、定位中产精英的山姆会员商店,会以另一种 形式在中国下沉市场生根发芽——无数代购们正跨越数百公里,用最原始的商业模式,为这个零售巨头 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渠道下沉。而在这场代购热潮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已经发生:继"网上接单超市抢 购""路边摆摊现场分装"之后,会员超市代购发展出了实体店模式。代购实体店为何会兴起?代购实体 店是一门好生意吗?详情>> 微短剧观察:国内饱和,出海盈利? 中国的微短剧产业链,从IP生产、制作包装、平台搭建、到后端运营等上下游的相关布局,已经清晰完 善,甚至出现饱和的趋势。在微短剧作品逐年递增、市场扩容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微短剧出海为行业带 来新的增量空间。2025年一季度,全球短剧应用的内购收入接近7亿美元,是2024年第一季度的近4倍。 此外,全球短剧应用的下载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达到了3.7亿次,显著的增长趋势令行业振奋。眼看海 外微短剧市场的数据 ...
千亿话题量,红果、快手、腾讯视频、B站押宝微短剧“新赛道”?
36氪· 2025-06-09 02:54
核心观点 - 红果平台近期重点推广"土味动画短剧" 该类型内容以低成本制作、高用户粘性为特征 通过AI技术辅助创作和多元化变现模式快速占领下沉市场 [1][3][32] 内容形态特征 - 采用"熊猫头"表情包结合2D动态漫形式 搭配机械配音和五毛特效 呈现高度同质化的"土味沙雕"风格 [1][3] - 主角统一命名为"虾仁" 题材以男频穿越为主 聚焦大明/大秦/大唐等历史朝代草根逆袭故事 [17][19] - 采用连载更新模式 单集时长5-15分钟 部分剧集持续更新超过3年 [14][16] 平台数据表现 - 抖音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 沙雕动画2681.6亿次 虾仁动画428亿次 沙雕修仙动画211.6亿次 [4] - 抖音TOP10剧集均为免费模式 最高播放量达9.9亿(《布衣》)最低2.8亿(《虾长生》《西游搅屎棍》) [9][10] - 红果平台表现较弱 仅《三宝打猎》超100万播放 《自带空间穿越60年代》80万 《大明朱三爷》45.6万 [5] 创作者生态 - 头部博主粉丝量达200万(虾仁饭) 获赞量超2200万 [11] - 形成"师门IP矩阵" 通过师徒关系共享流量和广告资源 [24][26] - 创作者多标注对应小说书名 实现网文导流 [28] 盈利模式 - 免费模式通过广告插播(IAA)实现变现 用户接受度较高 [20][21] - 付费模式包括单集购买/整集购买/会员订阅 多见于抖音小程序 [22][24] - 衍生服务包括收徒授课(课程售价1688元)、素材包售卖(最低10元)、直播打赏 [26][30] 技术驱动与成本结构 - 高度依赖AI技术生成表情/配音/场景 实现低成本量产 [36] - 素材包采购成本极低 全套仅1688元 大幅降低创作门槛 [30] - 制作周期短 部分剧集10个月可产出高流量内容 [16] 平台战略布局 - 红果短剧3月月活达1.73亿 同比增长220.28% 接近优酷用户规模 [42] - 通过土味内容巩固下沉市场 形成"精品化+下沉市场"双线策略 [32][35] - 防御性补足内容储备 应对长视频平台竞争压力 [37][41]
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成立背后:减少内耗 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中国经营报· 2025-06-06 14:21
抖音集团成立短剧版权中心 - 公司宣布整合抖音短剧与红果短剧的商务拓展团队,成立短剧版权中心,统一管理版权采购、内容分发及创作者合作 [1] - 调整后所有微短剧合作由版权中心决策,实现"一处进、多处出"的分发模式,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内容质量 [4] - 版权中心向红果短剧负责人张超汇报,显示红果短剧战略地位提升,可能获得更多资源倾斜 [4] 微短剧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越内地电影市场(425.02亿元) [6] - 红果短剧2025年3月月活用户达1.73亿(同比增220.28%),分账突破5亿元,占据免费短剧市场半壁江山 [6][7] - 行业竞争者包括快手、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平台,抖音集团虽领先但未达反垄断标准 [6][7] 内部赛马机制的影响 - 抖音集团通过赛马机制孵化出红果短剧等产品,但导致版权采买内耗、成本推高及管理分散 [3] - 合并版权中心后有望增强版权溢价能力,减少重复沟通与资源浪费 [3][4] 版权规范化趋势 - 行业盗版问题严重,如映宇宙集团数百部作品遭非法流通,亟需头部企业推动版权管理标准化 [7][8] - 版权中心成立响应监管要求,可能通过算法倾斜等机制引导行业摆脱野蛮生长遗留问题 [6][7] 产品矩阵数据表现 - 抖音旗下"金枝看剧"小程序月活达2238万,其他短剧类小程序月活均达百万级 [6] - 红果短剧在流量规模与用户时长上显著领先,免费模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6][7]
微短剧观察:国内饱和,出海盈利?
36氪· 2025-06-06 10:49
微短剧出海市场概况 - 全球短剧应用内购收入在2025年一季度达7亿美元,是2024年同期的4倍 [1] - 全球短剧应用下载量在2025年一季度达3.7亿次,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1] - 2022年8月至2024年6月,海外短剧应用总内购收入2.52亿美元,累计下载量1.48亿次 [3] - 预计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 [3] 行业竞争格局 - 中文在线枫叶互动Reelshort、点众科技Dreambox、九州文化Shortmax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15] - 字节跳动旗下Melolo月活超67万,环比增长193%,3月下载量超230万,主要来自东南亚市场 [16] - 凡酷文化出海短剧产能达5-10部/月,Pandapix团队跨国拍摄产能可观 [18] 内容制作与成本 - 海外短剧制作成本从10万美元飙升至20-30万美元甚至更高 [19] - 翻译剧占出海微短剧80%,但存在与海外市场匹配问题 [19] - 头部公司采用国内爆款框架本土化改编模式,性价比较高 [19] - 行业传言"单集成本15万回报千万"已成过去式,服化道对标长剧水准 [9] 市场机遇与挑战 - 海外短剧市场规模潜力是国内的7-12倍,预计可达350-360亿美元 [10] - 2024年海外短剧充值和广告收入或达24-30亿美元,净收入近20亿美元 [12] - 营销成本高昂,Mega Matrix广告支出占总收入62%,2024年净亏损1050万美元 [20] - 跨文化协作存在语言障碍、工作时长限制等风险 [19] 内容题材与区域差异 - 欧美偏好狼人、吸血鬼等超自然题材,东南亚偏爱苦情、虐恋、豪门纷争 [13] - 海外拍摄要求严格,部分国家强制本土取景拦截部分创作团队 [13] - 北方微短剧拍摄基地解决海外置景难题 [15] 行业发展趋势 - 国内微短剧年产量达万部,产能饱和推动出海需求 [12] - 行业从粗制滥造向精品化转型,涌现《金猪玉叶》等优质作品 [12] - 出海需要本土化协同创作团队,语言和文化理解是关键竞争力 [18]
华阳国际20250605
2025-06-06 02:37
纪要涉及的公司 华阳国际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建筑设计业务** - 核心观点:建筑设计业务基本稳定,未来增长取决于行业情况,今年合同同比增长近30%,员工产能饱和重启校招[2][3] - 论据:过去几年业务回调,规模、营收、合同和人员规模下降,现趋于稳定,今年合同增长是近年来少见情况,员工产能和负荷饱和[3] 2. **数字文化全栈式微短剧业务** - 核心观点:搭建团队推进业务,未来要打造全站式短剧平台并出海推动AI应用,目前处于起步阶段[2][4] - 论据:过去半年搭建团队约130 - 140人,拍摄约50部短剧,二三十部已上线,一季度收入3000多万,总收入约八九千万,版权运营待建立[2][5] 3. **科技板块** - 核心观点:聚焦AI特别是智能体在建筑设计领域应用,探索跨行业资产标的转型[6] - 论据:大语言模型未带来颠覆性改变,多模态模型及智能体应用普及有望加速AI应用空间,目前探索跨行业转型处于前期阶段[6] 4. **国际业务布局** - 核心观点:香港公司业绩良好,考虑在中东单独设点拓展业务[7] - 论据:香港公司成立四五年,业绩是分子公司中最好的部分之一,中东设点在前期探讨中[7] 5. **BIM技术应用** - 核心观点:BIM正向设计技术有突破但商业化遇阻,今年重点回撤至AI设计领域[8] - 论据:行业内口碑好但付费意愿不高,年收入仅几百万,业务亏损,头部地产公司砍科技板块,政府付费意愿差,AI可降本增效实现差异化竞争[8] 6. **公司未来规划** - 核心观点:确保基本面稳健,在文化赛道延伸,聚焦核心业务大场景拓展,参与跨界资产[9] - 论据:维持1 - 2亿净利润和现金流,在微短剧基础上参与新业态,打造全站式短剧平台头部企业,推动AI应用,希望AI建筑设计生产模式变革[9] 7. **微短剧市场及公司优势** - 核心观点:微短剧市场价值大竞争激烈,公司有团队、资源和政府支持优势[10][11] - 论据:微短剧成互联网内容消费模式,改变营销传播格局,各大互联网公司参与,公司引进头部团队,与大平台合作,有地方政府支持[10][11] 8. **订单增长情况** - 核心观点:一季度订单同比近30%正增长,全年增长需观察下季度数据[12] - 论据:这是过去几个季度首次正增长,行业内其他上下游公司订单未明显改善[12] 9. **区域市场布局** - 核心观点:优先发展大湾区业务,收缩大湾区外区域公司[13][14] - 论据:大湾区受影响小,总部在此影响力强,政府项目有补充,外地区域市场受影响大,民营设计院难拿政府项目[1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建筑设计行业价格下降严重,现在设计费价格仅为十年前的一半左右,但公司毛利基本稳定甚至略有上升,信息化、数字化及AI工具起到辅助作用,人才结构中低端岗位需求量减少甚至消失[8] - 微短剧商业模式从充值转向免费观剧,结合后端版权运营、品牌植入和电商融合,行业在内容创新、盈利模式和科技应用方面变化迅速[11]
对话视朋友CEO何贵龙:保护真实、有价值的内容,是未来微短剧行业最大的机会所在
搜狐财经· 2025-06-04 10:30
微短剧行业现状与挑战 - 行业存在场景敷衍、内容同质、制作粗糙和质量失序等问题 部分观点认为其低俗化倾向导致不良价值观渗透 可能成为昙花一现的阶段性产物 [1] - 行业从业者规模庞大 国内创作者约6-7亿人 但中腰部创作者需求未被充分满足 [4] - 缺乏优质资源和优秀人才 专业内容公司投入有限 多数从业者因低门槛涌入导致质量普遍不高 精品内容稀缺 [5] - 资本未大规模投入微短剧赛道 从业者专业能力有限 剧本依赖网络搜索或AI生成 难以产出高质量中国故事 [6] - 传统影视学者对微短剧存在偏见 认为其缺乏艺术价值 [6] 微短剧市场需求与发展动力 - 微短剧爆火源于满足用户情感需求 是市场化自然结果而非资本推动 [2][7] - 用户对快节奏叙事的高兴趣反映心理缺失和娱乐消费需求 精良作品需关注社会大众精神发展问题 [17] - 短视频创作已成为广泛类别 生态需求成为行业共识性问题 [2][9] - 微短剧核心标签为短视频 短视频形态具备持久性 非阶段性产物 [18] - 未来将进入"个体叙事化"时代 个人创作者IP将涌现 个人经历可作为剧本素材 [18] 场景管理的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 创作者寻找场景存在信息不对称 优质场景使用率饱和但信息不透明 沟通成本高 [4] - 行业乱象导致费用成本上升 场景方坐地起价 缺乏透明收费标准 [4] - 缺乏标准数字化基础服务体系 影响创作效率 [4] - 场景地是短剧产业要素中的必需品 但硬件、软件和文化属性未被充分可视化 [8] - 视朋友公司通过数字化管理工具连接创作者与场景方 提供场景身份信息挖掘和快速预约功能 降低沟通成本 [8][11] - 平台定位为视频产业生态的"水电煤"基建平台 覆盖找场景、演员、编剧、剪辑师等全链条服务 [9] - 计划在2.0阶段释放选品中心、剧本中心、金融支持和版权交易等板块 [11] 竞争格局与行业变革 - MCN机构传统签约机制失效 个体创作者崛起冲击现有模式 [12] - 视朋友平台可赋能MCN机构 为其提供生态链要素支持 [13] - 公司护城河在于服务能力而非技术或算法 核心是解决产业痛点细节 [15] - AI虚拟场景可提供工具化价值 但无法替代实体场景 内容真实性是永恒主题 [18][19][20] - 流媒体平台成功依赖于真实创作者 保护有价值内容是行业最大机会 [21] 公司战略与行业前景 - 视朋友致力于成为视频产业头部综合解决方案运营服务商 通过数字化工具重塑创作者与场景价值链条 [2][9] - 行业需要基础性服务 当前服务基础远远不足 [9] - 微短剧具备长久发展潜力 内容创作是人类社会结晶而非阶段性节点 [18] - 公司在行业寒冬期选择重资产投入 基于市场需求和潜在机会的判断 [22]
DataEye海外微短剧热榜:字节Melolo东南亚买量激增,Kushort 等新品突围,海外本土剧又有新元素?
36氪· 2025-06-04 03:15
海外微短剧热榜表现 - 本期热榜TOP3为《Spark Me Tenderly》(热值510 1W)、《Move Aside! I'm the Final Boss》(热值460W)和新剧《Woke Up Married to My Crush》(热值354 9W) [1] - 《Spark Me Tenderly》连续多期进入TOP3,周均热值增长超450W,累计热值达3928 5W [1] - TOP30微短剧热值总额5462 9W,较上期提升160W,本土剧占比76 67%(23部) [3] 新剧与题材特征 - 本期5部新剧上榜(1部译制剧+4部本土剧),热值均超84W,其中2部进入TOP5 [3] - 本土剧题材多元化:CEO题材占4席,黑帮题材《Falling For My Mafia Devil》热值84 8W [3] - 细分元素包括"大女主+职场逆袭"(《Fired, Framed and Fierce》热值329 5W)和"校园+反霸凌"(《Bullies Beware of the Billionaire Belle》) [4] 平台与区域分布 - 英语微短剧占TOP30中26席,葡萄牙语2部,泰语/日语各1部(均为译制剧) [6] - DramaBox、DramaWave、FlickReels各占4席,NetShort占3席,其他平台占比分散 [6] - 译制剧《Vows Broken, Oceans Away》(英文版《万里之外》)热值185 1W,进入TOP11 [6] 素材投放市场动态 - TOP30 APP素材投放总量20 1万组,与上期持平,TOP3投放量下降(DramaWave 2 9W组、DramaBox 2 5W组、NetShort 2 3W组) [7] - 新产品Kushort投放量2644组(提升12名至第17位),女性用户占比62 4%,25-34岁用户占36 86% [8][9] - 增长榜TOP20增量总数15516组(环比+78 78%),My Drama增量4755组居首 [16] 新兴平台与市场趋势 - 5月新上线产品Kushort、BeeShort、HD Reel均进入增长榜TOP10,主打译制剧市场 [16] - 字节跳动旗下Melolo主投东南亚(印尼语文案占55%),单日素材投放峰值1119组 [17][18] - 全球微短剧应用内购收入预计2025Q1达7亿美元(较2024Q1增长近4倍) [17]
打开微短剧的更多可能(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02 21:52
微短剧行业现状 - 微短剧行业活力十足,累计上线数万部,内容品质持续提升 [1] - 大量微短剧以重生、逆袭为主题,依赖强冲突、多反转叙事,陷入创作同质化 [1] - 行业新手上路者众多,模仿商业成功案例成为低成本选择,导致同质化、审美窄化问题凸显 [3] 微短剧创作特点 - 微短剧体量小、单集时长短,收益与完播率直接相关,促使创作以设置"钩子"为首要目标 [2] - 高频使用画面钩、悬念钩、情绪钩、转折钩等手法刺激观众情绪,但牺牲了艺术性、连贯性和逻辑性 [2] - 时空背景常架空,细节未经打磨,导致作品面目模糊、千剧一面 [2] 微短剧商业模式 - 平台利用大数据、AI技术将成功经验标准化,提供数据参考和生产辅助服务 [3] - 批量模仿与市场反馈形成闭环,操作手法被不断细化甚至量化 [3] - 部分微短剧凭借爽感机制在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 [2] 微短剧发展潜力 - 具有"手机剧"属性,被视为继电影、电视剧之后的第三种视听产品形态 [3] - 制作周期短,比传统影视剧更易快速呼应新闻事件与社会热点 [5] - 可取材于历史事件、古典文学及新时代中国发展故事 [5] 行业创新方向 - 需要打破路径依赖,探索模式、类型、题材之外的创作空间 [1][5] - 视听平台应通过分账规则、流量分配等手段支持题材多样化 [5] - 管理部门实施"微短剧+"等计划,加强创作引导以激发创新活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