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粉末冶金
icon
搜索文档
【前瞻分析】2025年中国粉末冶金行业市场份额及企业出海情况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9-29 09:47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 -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包括九菱科技(873305 BJ)、东睦股份(600114 SH)、安泰科技(000969 SZ)、海昌新材(300885 SZ)、杭齿前进(601177 SH) [1] 市场份额 - 安泰科技粉末冶金业务2023年市场份额占比18.2% [2] - 东睦股份粉末冶金业务2023年市场份额占比13.8% [2] - 其他企业市场份额均小于4% [2] 企业出海战略 - 行业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平台与国外汽车、消费电子企业建立客户关系 [4] - 部分企业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及子公司开展全球化营销、设计制造、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 [4] - 安泰科技通过收购建立国际贸易平台形成国内外市场协同发展态势 [5] - 东睦股份在汽车、消费电子、光伏、家电等领域拥有全球跨国公司和龙头企业客户资源 [5] - 杭齿前进在5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有70余家代理商采取直接出口或代理出口模式 [5] - 山东威达拥有全球高端客户群包括德国博世、美国史丹利百得等知名品牌 [5] - 山东威达在越南、墨西哥、新加坡设立海外子公司2023年越南公司已实现投产 [5] 政策支持 - 政策从"十一五"到"十四五"支持力度渐强引导行业从技术积累到规模扩张再到绿色高端发展 [6] - "十一五"期间国家锚定新材料研发 [6] - "十二五"借专项规划助力产业规模扩张与领域拓展 [6] - "十三五"推动行业向绿色高端转型 [6] - "十四五"以高性能化与绿色化为核心方向契合"双碳"战略需求 [6] 区域发展特色 - 华东地区如江苏、浙江着重发展高端粉末冶金产品推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领域应用 [9] - 华南的广东出台方案打造产业集群在全产业链发力并开展对外合作 [9] - 华中的湖北、湖南聚焦汽车、轨道交通产业促进技术融合应用 [9] - 华北地区推动京津冀等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 [9] - 东北地区凭借重工业底蕴在金属粉末制备方面发力 [9] - 西部地区如四川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在钛合金粉末冶金等方面制定政策促进特色发展 [9]
【投资视角】启示2024:中国粉末冶金行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分析(附投融资事件、兼并重组等)
前瞻网· 2025-09-29 03:12
上市企业融资情况 - 粉末冶金行业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定向增发方式进行融资 融资目的主要用于扩增业务产线和补充流动资金[1] - 2022年9月天宣新材非公开增发22.97亿元用于高性能碳陶制动盘产业化建设等项目[1] - 2021年12月山东威达非公开增发1.55亿元用于扩增智能新能源储能电源自动化组装车间[1] - 2021年7月博云新材非公开增发6.26亿元用于硬质合金工模具产业化项目[1] - 2020年12月九菱科技非公开增发0.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1] - 2017年9月明阳科技非公开增发0.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1] - 2016年11月东睦股份非公开增发5.77亿元用于年新增12000吨汽车动力系统粉末冶金材料技改项目[1] - 2016年6月山东威达非公开增发4.86亿元用于收购苏州德迈科100%股权[1] - 2016年4月安泰科技非公开增发2.96亿元用于钨铝精深加工高端产品项目[1] - 2016年6月山东威达非公开增发1.32亿元用于智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项目[1] - 2014年2月东睦股份非公开增发5.73亿元用于年产7000吨汽车关键零件生产线项目[1] 企业对外投资情况 - 粉末冶金企业对外投资以设立子公司进行产业链业务延伸为主[2] - 安徽恒均粉末冶金投资300万元设立芜湖均卓新能源材料公司从事新材料技术研发[3] - 安泰科技投资5.1亿元设立安泰非晶科技公司研发非晶合金带材[3] - 明阳科技投资30万元设立苏州亿密新技术公司研发精密零部件[3] - 扬州海昌新材投资1亿元设立扬州海卓精密制造公司生产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3] - 北京天宜上佳投资8000万元设立江油天启颐阳新材料公司生产光伏石英坩埚[4] - 湖南博云新材投资3.77亿元设立长沙鑫航机轮刹车公司研发航空机轮刹车系统[5] - 东睦新材料集团投资2亿元设立山西东睦磁电公司年产6万吨磁敏感材料[5] - 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投资100万元设立海南前进供应链管理公司提供供应链服务[7] 行业投融资事件 - 粉末冶金行业投融资热度较低 主要以战略融资为主[10] - 2025年5月戎创铠迅完成A轮融资 投资方为宁波舜元立泰股权投资基金[11] - 2025年3月华研高新材完成天使轮融资 投资方为重庆明月湖种子私募基金[11] - 2022年3月中航迈特获得战略投资3亿元 投资方包括京城机电等机构[11] - 2021年9月鸡硕智能完成天使轮融资[11] - 2021年3月富驰智造完成天使轮融资1亿元[11] - 2020年9月盈峰材料获得战略投资3000万元[11] - 行业融资轮次分布:天使轮/种子轮占比29% A轮占比24% 战略融资占比41%[12] 企业兼并重组情况 - 行业并购事件数量较少 主要是大型上市企业对中型生产企业进行并购[15] - 2022年1月Powder Metal Goldschmidt并购立德股份[15] - 2019年12月东睦新材料并购富號高科[15] - 2019年8月东睦股份以1.1亿元并购华昌粉末[15] - 2019年3月翔鹭铝业以1.07亿元并购江西翔鹭[15]
有研粉材(688456.SH):有研发计划持续开发MIM、3D打印等工艺用铜粉及其他高导热材料
格隆汇· 2025-09-26 07:44
公司研发与产品布局 - 公司有研发计划持续开发MIM、3D打印等工艺用铜粉及其他高导热材料 [1] - 产品面向各工业领域强散热需求场景 目前未直接用于人形机器人热管理模块 [1] - 公司将高度关注市场需求并拓展相关应用领域 [1] 人形机器人行业散热需求 - 人形机器人系统散热是重要问题 智能化发展对传感器/芯片/控制器/执行机构散热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1] - 高导热材料及MIM、3D打印等加工方式有望在散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 - 高性能材料和高精密度加工方式是结构散热技术门槛 [1] 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 - 作为新兴产业 人形机器人处于市场机遇与技术挑战并存期 [1] - 随着技术迭代更新 预测市场规模将迎来快速增长 [1]
有研粉材:有研发计划持续开发MIM、3D打印等工艺用铜粉及其他高导热材料
格隆汇· 2025-09-26 07:42
公司研发与产品布局 - 公司有研发计划持续开发MIM、3D打印等工艺用铜粉及其他高导热材料 [1] - 公司产品目前未直接用于人形机器人热管理模块 [1] - 公司将高度关注市场需求并拓展高导热材料在强散热需求场景的应用领域 [1] 人形机器人行业技术需求 - 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发展对传感器、芯片、控制器等部件的散热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1] - MIM、3D打印等加工方式及高导热材料有望在人形机器人散热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1] - 高性能材料和高精密度加工技术构成人形机器人结构散热的技术门槛 [1] 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 - 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产业处于市场机遇与技术挑战并存阶段 [1] - 预测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随技术迭代迎来快速增长 [1]
有研粉材:暂未同固态电池厂家建立实质性的交易
格隆汇· 2025-09-26 07:39
产品应用 - 铜粉产品可用于车载IGBT散热模块的散热基板中 [1] 客户关系 - 暂未同固态电池厂家建立实质性的交易 [1] 信息披露 - 建议关注公司后续公告 [1]
有研粉材(688456.SH):暂未同固态电池厂家建立实质性的交易
格隆汇· 2025-09-26 07:38
产品应用领域 - 公司铜粉产品可用于车载IGBT散热模块的散热基板中 [1] 客户合作现状 - 公司暂未与固态电池厂家建立实质性交易关系 [1] 信息披露指引 - 建议关注公司后续公告以获取最新业务进展 [1]
调研速递|海昌新材接受国盛证券等13家机构调研,人形机器人布局等要点披露
新浪财经· 2025-09-25 11:42
公司业务与技术布局 - 专注于粉末冶金压制成形(PM)和金属注射成形(MIM)技术 产品应用于电动工具 汽车(含新能源)等领域 具备复杂形状一次成型等技术优势 [1] - MIM产品线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SMC软磁产品开始量产 机加工小模数精密齿轮研发生产有望成为新增长极 [1] - 成立海昌研究院并获政府支持 联合知名大学机构合作研发 [2] 人形机器人领域进展 - 与国内主流智能机器人客户建立合作 已和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建立联系 部分核心产品完成送样测试 [2] - 与某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减速器并计划应用MIM产品 产品具备强度高 成本低等优势 [2] - 粉末冶金产品在单个机器人上运用价值量暂估1000-2000元 未来或有上涨空间 摆线减速器计划明年一季度送样 [2] - 部分送样产品达较高成熟度 部分客户已量产 通过审核后可向国外某头部企业供货 [2] 收购与战略合作 - 已签署收购信为通讯股权意向性协议 聘请中介进场尽调及审计 将根据结果判断是否收购 [2] - 收购主要因信为通讯在多领域优势显著 市场占有率高 盈利能力优秀 且与公司客户资源互补 [2] 产能与国际化布局 - 越南新建工厂通过国内ODI审核 完成公司注册手续 建设稳步推进 未来产能预计达年产3000吨 [2] - 关税战对公司影响有限 境外收入占比超六成 [2] 新产品与市场拓展 - SMC软磁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电机中可替代传统硅钢片 目前处于客户验证阶段 预计2026年前后量产 [2] - 若替代成功 2026年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将大幅提升 [2] - 粉末冶金行业稳定性强 客户粘性高 公司受益于全球电动工具市场发展 [2] 竞争格局分析 - 主要向多领域客户批量生产销售定制化粉末冶金零部件 与专注于汽车及家电领域的东睦股份 汽车领域的保来得公司业务存在差异 [2]
海昌新材(300885) - 300885海昌新材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25
2025-09-25 11:04
业务布局与战略方向 - 公司专注于粉末冶金压制成形(PM)、金属注射成形(MIM)、复合软磁(SMC)及小模数精密齿轮(SPG)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产品应用于电动工具、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和无人机等领域 [2][3] - 积极布局汽车、机器人、家电和新能源等新赛道,MIM产品线已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并实现大批量生产,SMC产品开始量产并贡献业绩 [3] - 境外收入占比超60%,在电动工具细分市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5][6] 人形机器人领域进展 - 已与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建立合作,行星减速器齿轮、滚珠丝杆反相器、MIM部件等核心产品完成送样测试 [3][4] - 粉末冶金产品在单个机器人上的价值量暂估1000-2000元,未来有上涨空间 [4][5] - 联合高校机构(北科大、中南大学等)开展研发,并获得江苏省前沿项目立项支持 [3] 产品与技术规划 - 部分送样产品已达较高成熟度并量产,部分处于测试优化阶段;摆线减速器计划2026年一季度送样 [5] - SMC产品预计2026年前后在新能源汽车电机中替代传统硅钢片并实现大规模量产 [6] - 越南工厂产能规划年产3000吨,已完成国内ODI审核及越南公司注册 [6] 收购与协同效应 - 已签署收购信为通讯的意向协议,标的公司在无人机、智能割草机等领域市场占有率高且盈利能力强 [5] - 收购旨在实现客户资源互补,扩大在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影响力 [5]
海昌新材抛2.55亿跨界收购 拓展产品布局境外收入占六成
长江商报· 2025-09-21 23:09
收购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2.55亿元现金收购信为通讯51%股权 实现向高精度卫星天线领域的跨界拓展 [1][2] - 标的公司主营GNSS天线定位射频核心部件 产品应用于无人机、智能割草机和精准农业等领域 [1][2] - 交易对方承诺标的公司2025—2027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 [2] 标的公司财务表现 - 信为通讯2024年营业收入9671.60万元 净利润3036.81万元 [2] - 最近一期(未经审计)营业收入8437.23万元 净利润3346.87万元 净资产7475.41万元 [2] 公司主营业务与财务现状 - 公司核心产品为电动工具零部件 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占比达81.37%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38亿元(同比下降4.75%) 净利润3074.24万元(同比增长0.14%) [4] - 境外收入长期占比超六成 2025年上半年境外收入8504.61万元 占总营收61.63% [1][4] 研发投入与市场表现 - 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研发投入7174.38万元 其中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836.99万元 [4] - 累计获得专利及实用新型79件 [5] - 2025年以来股价涨幅达137.59% 最新总市值64.15亿元 [5]
海昌新材:落子卫星天线定位领域 拟2.55亿元收购一通讯技术公司51%股权
中证网· 2025-09-21 08:44
收购交易概述 - 海昌新材计划以现金2.55亿元收购深圳市信为通讯技术有限公司51%股权 [1][2] - 交易对手方为吴文平和卢林生 双方已签署《股权收购意向协议》但尚未达成正式收购协议 [1][4] 标的公司业务与财务 - 标的公司主营业务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天线定位领域射频核心部件及相关模组件研发生产销售 包括高精度GNSS卫星定位天线和北斗卫星通信天线等 [1] - 产品应用于无人机 智能割草机 测量测绘 精准农业 无人驾驶和形变监测等多个领域 并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1] - 2024年末总资产8029.84万元 负债总额3561.97万元 应收款项总额3056.57万元 净资产4467.87万元 [2] - 2024年营业收入9671.60万元 营业利润2679.51万元 净利润3036.81万元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145.74万元 [2] 业绩承诺与交易条款 - 转让方承诺标的公司2025-2027年度累计经审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 [2] - 若累计净利润低于承诺数的85% 转让方需向海昌新材进行补偿 [2] - 收购方式为现金支付 [1] 战略协同与业务拓展 - 本次收购是海昌新材在高科技领域的跨界布局 旨在实现产品在卫星定位及通讯领域的拓展 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3] - 通过技术创新研发融合共享机制 将标的公司卫星天线定位技术与公司现有产品深度融合 强化在无人机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壁垒 [3] - 有利于生产及供应链资源整合 优化生产布局 发挥规模效应 并借助公司海外布局推进标的公司海外发展战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