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消费品

搜索文档
上海市松江区 全力推进“四区”建设,澎湃发展新动能
人民日报· 2025-09-16 21:54
工业发展 - 工业产值曾占上海市七分之一 涵盖31个工业大类中的41个 [1] -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18家 连续3年居上海市首位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均列全市第二 [1] - 构建"2+4"现代产业体系: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包括智能终端 智算服务 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设施 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 四大百亿级特色产业包括先进材料 生命健康 时尚消费品 文旅影视产业 [2] 产业生态与要素保障 - 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实施"拿地即开工"和"一日办结"机制提升企业落地效率 [2] - 通过项目流转与财力共享机制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2] - 通过"降本增效·益企同行"政策优化能源 金融 物流要素保障 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速产业资本对接 [2] 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 - 松江大学城集聚8所高校和12万余名师生 加快建设"松江大学城科创源"推动产学研协同 [3]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果拍卖会累计成交额突破300亿元 通过赛事 孵化器 加速器等机制放大创新效应 [3] - 建有百余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完善三级人才服务网络和动态"人才地图"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金总规模达100亿元重点投向硬科技 新能源 新材料产业 [4] 企业创新与产业培育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上海市第四 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均列全市第三 [4] - 2024年科技服务业增幅23.8%居全市第二 聚焦6G产业培育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 [4] -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培育创新产品并推动高端创新药械产品研发产出及国际化 [5] 产城融合与城市建设 - "十四五"期间推动广富林 仓城 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 中山生态商务区 松江枢纽及华阳湖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 [6] - 2024年导入市级重大功能项目4项 推动区区结对项目3项 协调推进82个新城项目落地 [6] - 构建国家高铁网 轨道交通网 中运量公交网和地面公交网"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 依托松江枢纽打造一站式服务功能 [6] 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 - 地产农产品品牌发展指数连续3年居上海市第一 "松江大米"成为上海首个稻米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8] - 水稻亩产量连续6年居全市第一 创新组建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全产业链体系 [8] - 千兆光纤与东方有线覆盖7镇84村 打造300余个养老睦邻点和25所养老机构形成特色互助养老模式 [9] - 近5年创建1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创建比例均居全市第二 [9] 农村改革与集体经济 -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 搭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平台 [9] - 通过"集体经济+国企"合资建设产业园区 成立区级平台公司赋能集体经济转型 [9] - 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 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10]
三年目标出炉!上海发力“AI + 制造”
国际金融报· 2025-08-20 06:16
核心观点 -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形成新质生产力 [1] 三年量化目标 - 三年内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 [2] - 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 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 [2] - 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 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 [2] - 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 培育专业服务商 [2][3] - 示范工厂具有智能体高密度分布和多场景集成特点 [2] - 综合集成服务商提供一站式智能化解决方案 专业服务商提供特定领域技术支持 [3] 行业应用布局 - 聚焦集成电路 电子信息 汽车 高端装备 船舶海工 航空航天 先进材料 钢铁 时尚消费品 医药制造等行业 [4] - 传统制造业(钢铁/船舶)重点推动生产流程智能化改造 打造人机协同智能制造作业单元 实现复杂工序无人化 [4] - 新兴制造业(电子信息/汽车)重点布局智能终端赛道 开发专用小模型 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 [4] - 实施"一业一策"分类推进策略 [4][8] 智能产品发展 - 推动消费终端企业与AI企业合作开发端侧模型 开展云端模型端侧部署 [4] - 推动AI计算机 AI眼镜 AI手机等新型智能消费终端迭代升级 [5] - 加快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 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 [5][6] 机器人应用推进 - 支持电子信息 汽车 装备等行业在重复性强/危险性高场景部署工业机器人 [7] - 推动智能机器人在装配 焊接 喷涂 物料搬运环节规模化应用 [7] - 制定人形机器人安全性可靠性检验检测方法 推动产品"持证上岗" [7] - 上海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1.9% 服务机器人增长16.1% [9] 产业基础支撑 -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 增速超过30% [9] - 82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 [9] - 算力总规模超过7万P 建设8.43万个5G室外基站 44.26万个5G室内小站 [9] -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创新中心 [9] 政策持续支持 - 2023年7月印发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 [7] - 2023年12月出台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实施方案 [7] - 2024年7月发布扩大人工智能应用措施 对标杆项目给予最高20%/1000万元支持 [8] - 市政府常务会议强调把握AI赋能战略机遇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 [8]
AI超级赛道,利好!上海,最新发布!
天天基金网· 2025-08-20 03:31
上海市"AI+制造"实施方案核心内容 -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三年时间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 [2] - 目标包括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和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 [2] - 方案提出探索将企业生产数据作为银行贷款增信项,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推动市区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精准投向语料建设、模型开发等项目 [2] 基础技术与行业应用 - 推动基础模型开展多模态算法创新,提升物理仿真、视觉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加强对工业图纸、操作手册、产品缺陷等信息的识别 [4] - 聚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船舶海工、航空航天、先进材料、钢铁、时尚消费品、医药制造等行业,打造细分领域行业模型和发展专用小模型 [4] - 在集成电路行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光刻、缺陷检测等场景应用,提升良率和生产效率;在电子信息行业开展AI+机器人应用试点,推动机器视觉等技术规模化落地 [5] - 汽车行业构建智能研发体系,实现数据驱动的开发范式;高端装备行业提升研发设计和生产监控智能化水平;钢铁行业打造多模态大模型,实现配料炉长等智能应用 [5] - 医药制造行业打造智能化药物研发平台,开展药物靶点智能筛选等技术攻关;时尚消费品行业应用模型预测需求趋势,构建柔性生产体系 [5] 智能工厂与人形机器人 - 推动建设以智能体高密度分布为特征的"AI+制造"示范工厂,综合应用空间计算和多智能体协同技术 [7] - 推进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在典型场景中的实用化部署,支持重点行业在重复性强、危险性高的工作场景部署工业机器人 [7] - 推动智能机器人在装配、焊接、喷涂等环节规模化应用,实现复杂工序无人化,并制定人形机器人安全性检验检测方法 [7] AI+消费终端发展 - 推动消费终端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开发端侧模型,开展云端模型端侧部署,提升终端模型应用能力 [8] - 推动AI计算机、AI眼镜和AI手机等新型智能消费终端迭代升级,加快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 [8]
上海: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
中国证券报· 2025-08-19 20:09
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实施方案 - 通过三年时间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 [1] - 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和100个标杆智能产品 [1] - 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和建设10个"AI+制造"示范工厂 [1] - 发展5家综合集成服务商并培育一批专业服务商 [1] 技术攻关方向 - 提升工业模型基础能力包括多模态算法创新和物理仿真能力 [2] - 加强对工业图纸、产品缺陷等信息的识别以提升视觉处理能力 [2] - 加强对时序数据和工艺约束规则的理解以提升智能决策能力 [2] 重点行业应用 - 聚焦集成电路、汽车、高端装备等10个重点行业 [2] - 推动企业应用AI技术打造细分领域行业模型 [2] - 建设以智能体高密度分布为特征的示范工厂 [2] - 推进人形机器人在典型场景中的实用化部署 [2] 工业机器人应用 - 支持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部署工业机器人 [3] - 推动机器人在装配、焊接等环节规模化应用 [3] - 钢铁、船舶行业打造人机协同智能制造作业单元 [3] - 制定人形机器人安全性检验检测方法 [3]
上海发布“AI+制造”路线图,加快推动机器人“持证上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3:59
上海市"AI+制造"政策核心内容 - 上海市三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形成新质生产力 [1] - 实施"模塑申城·AI+制造"行动 制定三年发展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案 [1] 三年量化目标 - 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 [1] - 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 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 [1] - 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 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 [1] - 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 培育一批专业服务商 [1] 重点行业应用方向 - 聚焦集成电路 电子信息 汽车 高端装备 船舶海工 航空航天 先进材料 钢铁 时尚消费品 医药制造等行业 [3] - 推动企业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打造细分领域行业模型 发展专用小模型 [3] - 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 提升大模型和小模型的协同效率 [3] 智能产品发展布局 - 推动消费终端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开发端侧模型 开展云端模型端侧部署 [3] - 推动AI计算机 AI眼镜和AI手机等新型智能消费终端迭代升级 [3] - 加快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 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 [3] 机器人应用推广 - 支持电子信息 汽车 装备等重点行业部署应用工业机器人 [4] - 推动智能机器人在装配 焊接 喷涂 物料搬运等环节规模化应用 [4] - 推动钢铁 船舶等行业打造人机协同智能制造作业单元 实现复杂工序无人化 [4] 上海AI产业基础优势 - 2023年上半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 增速超过30% [7] - 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16.1% 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1.9% [7] - 82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 [7] - 算力总规模超过7万P 建设8.43万个5G室外基站 44.26万个5G室内小站 [7] 政策延续性布局 - 2022年出台《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 [4] - 2023年出台《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 [4] - 2023年7月印发《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 [5] - 2023年12月出台《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 [5] - 2024年7月发布《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 [5] 区域发展特点 - 上海在电子信息 汽车制造 高端装备等领域积累大量数据及隐性知识 [8] - 北京 深圳 杭州等城市也相继出台支持人工智能在制造产业落地应用的政策 [8] - 北京方案明确要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 打造具身智能工厂示范标杆 [8]
上海市实施“AI+制造”行动:加快推动机器人“持证上岗”
经济观察网· 2025-08-19 11:41
发展目标 - 通过三年时间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 [1] - 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并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 [1] - 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并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 [1] - 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并培育专业服务商 [1] 技术方向 - 推动基础模型开展多模态算法创新并提升物理仿真能力 [1] - 加强对工业图纸、产品缺陷等信息的识别以提升视觉处理能力 [1] - 加强对时序数据和工艺约束规则的理解以提升智能决策能力 [1] 行业应用 - 聚焦集成电路、汽车、高端装备等十大行业推动AI技术应用 [2] - 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并提升大小模型协同效率 [2] - 在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部署工业机器人提升生产安全性 [2] - 推动智能机器人在焊接、喷涂等环节规模化应用 [2] - 实现钢铁、船舶等行业复杂工序无人化 [2] 智能工厂建设 - 建设智能体高密度分布、多场景集成的示范工厂 [2] - 综合应用空间计算和多智能体协同技术 [2] - 推进人形机器人在典型场景的实用化部署 [2] - 制定人形机器人安全性可靠性检验检测方法 [2] 消费终端发展 - 推动消费终端企业与AI企业合作开发端侧模型 [3] - 开展云端模型端侧部署提升终端应用能力 [3] - 推动AI计算机、AI眼镜和AI手机等终端迭代升级 [3] - 加快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 [3] 资金支持 - 探索将工业互联网生产数据作为银行贷款增信项 [3] - 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进行质押融资 [3] - 市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3] - 推动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投向语料建设、模型开发等项目 [3]
上海: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新华财经· 2025-08-19 05:30
核心观点 - 上海市发布AI+制造实施方案 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形成新质生产力 通过三年时间实现3000家企业智能化应用 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 100个标杆智能产品 100个示范场景 10个示范工厂 培育5家综合集成服务商 [1] 行业应用方向 - 集成电路行业推动EDA智能化设计缩短周期 提升芯片性能 在缺陷检测和工艺开发场景应用AI提升良率和效率 [2] - 电子信息行业开展AI机器人试点 应用机器视觉和智能排产技术 推动自动化产线升级 [2] - 汽车行业构建智能研发体系 实现数据驱动开发 建设工业大脑系统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缺陷检测 [2] - 高端装备行业提升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智能化 重构人机交互 仪器仪表企业建多模态模型实现参数自调 [2] - 船舶海工行业发展智能设计软件 优化船型方案和结构设计 实现关键工序监控与质量管理 [2] - 航空航天行业推动大飞机总装智能化 打造特种工艺管控和智能检测装备 建设柔性产线 [2] - 先进材料行业打造AI赋能中心 培育专用小模型 建设电子材料基因库 开发生物智能化应用 [2] - 钢铁行业建设高质量语料库 打造多模态大模型 实现智能配料和炉况诊断 [2] - 时尚消费品行业应用模型洞察需求 构建柔性制造体系 推动产品智能化研发 [2] 实施目标 - 聚焦10个重点行业包括集成电路 汽车 高端装备等 推动企业创新应用AI技术 [1] - 打造细分领域行业模型 发展专用小模型 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 [1] - 提升大模型与小模型协同效率 加快工业场景落地应用 [1]
汇聚质量资源 赋能企业成长上海松江发布《质惠手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14 23:54
松江区时尚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会 - 上海市松江区市场监管局以"党建引领 质量强链"为主线举办对接会,发布《质惠手册》[1] - 松江区是上海高端制造业主阵地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坚持"魅力松江,崇尚质量"的发展理念[1] - 《质惠手册》整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质量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指南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1] 《质惠手册》核心内容与功能 - 手册名称源自"质惠茸城"品牌,体现质量惠民惠企初心和赋能区域发展的愿景[2] - 收录百余家专业质检服务机构名录,搭建企业"要素对接"精准桥梁[2] - 创新绘制可视化"质量图谱",展示服务资源空间布局与功能联动[2] - 通过24个高频问答解决政策解读、技术标准等质量管理现实难题[2] 质量服务创新举措 - 系统整合计量、检验检测、品牌培育等全链条质量资源[1] - 以图谱化、实用性方式打通服务链与产业链"最后一公里"[1] - 旨在降低企业质量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与效益[2]
时尚中国 荣耀东方
搜狐财经· 2025-06-16 04:36
中国时尚产业盛典概况 - 2025中国时尚产业盛典以"时尚中国 荣耀东方"为主题,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主办,包含主题交流、"时尚中国之夜"、创投会三大板块 [1] - 盛典落地上海旨在打造时尚产业平台,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彰显中华美学精神,为全球时尚注入中国力量 [1][42] - 活动全景展现中国时尚产业的文化基因与创新动能,推出融合非遗技艺的时尚文化活动品牌 [1][35] 行业趋势与数据洞察 - 《中国时尚消费发展报告》基于1600份问卷及市场研究,揭示八大趋势:全链生态激活、技术赋能智造、非遗商业共振、国潮出海等 [11][40][41] - 淘宝天猫数据显示:2024年时尚类目人均消费1500元(同比+3%),"00后"和"90后"贡献43%消费额,非遗类消费达1301.9亿元(同比+21.3%) [27] - 新中式服装需向时尚化、生活化、国际化发展,目前市场影响力有限但潜力显著 [23] 文化赋能与创新实践 - 东方美学成为核心驱动力:迪奥等国际品牌采用中国材质与纹样,国内企业通过周文化图腾、青铜纹样等元素进行时尚转化 [23][29] - 文旅融合案例突出:陕西旅游集团"周原衣语"服饰秀登陆巴黎,数字化平台"陕旅嗨GO"年直播销售额破亿元 [29] - 科技跨界应用:AI与新材料推动产业升级,沉浸式体验设备、联合实验室等构建"文化+科技+传播"生态 [33][34][49] 城市与品牌角色 - 上海作为时尚标杆:拥有百年国潮历史,《良友》画报、金鸿翔等奠定基础,当前通过艺术展、电影节等持续引领 [16][20] - 百联集团提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定义"的转型路径,强调文化自信与数智科技重构产业价值 [29][33][34] - 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指出需挖掘设计独特性,以文化突破国际品牌垄断 [23] 时尚活动与成果展示 - "时尚中国之夜"大秀呈现五幕主题:"影"(非遗手工艺)、"绣"(传统技艺)、"瓷"(形制美学)、"潮"(生活场景)、"艺"(科技叙事) [35][36][37][38][39] - 年度荣誉榜单涵盖泡泡玛特LABUBU、恭王府博物馆展览等,体现商业与文化创新结合 [41]
攀“高”不止步向“新”再出发
广州日报· 2025-05-21 21:10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1] - "十五五"时期需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1] - 广州提出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擘画重点产业发展新蓝图[2] 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 - 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包括10家整车制造企业和1200多家零部件企业,目标2027年产量超320万辆,产值超6700亿元[8] - 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产业汇聚超2000家企业,目标打造3000亿级产业集群[9] - 生物医药产业2024年获批123个新药临床批件,82%为1类新药,目标2030年建成四千亿级规模[10] - 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2024年产值超4000亿元,被赋予"新兴支柱"定位[11] - 软件与互联网产业营收近五千亿元,目标2026年超5500亿元[12] - 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2023年规模突破1600亿元,2024年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22%[13][14] -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8%,模拟芯片产量增长23.7%[16] - 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落户广州[17] - 低空经济拥有4200多家企业,目标2027年市场规模达300亿元[18] - 生物制造产业计划2027年培育10家以上创新引领型企业[19] - 时尚消费品产业计划打造5000亿级产业集群[20] - 轨道交通产业规模超2700亿元,覆盖全产业链[21] -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2024年产值超500亿元,推动向高端化转型[22] - 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2024年总产值8816.9亿元[23] 未来产业发展 - 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快速聚集[23] - 具身智能领域拥有近5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位居全国第二[24] - 细胞与基因产业已集聚超200家企业,形成产业集群[25] - 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产业打造多个示范应用场景[26] - 前沿新材料产业拥有8家上市公司和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7] - 深海深空产业取得一系列全球领先成果[28] 现代服务业发展 - 现代金融业2024年增加值3049亿元,占GDP比重9.8%[29] - 科技服务业2024年支持1787名青年博士开展基础研究[30] - 专业服务业形成千亿级行业引领格局[31] - 现代商贸业印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32] - 物流与供应链业推进综合货运枢纽建设[33] - 会展业2024年展览面积1186万平方米,增长8.9%[34] - 文化创意产业2024年营收6040.80亿元,增长4.0%[35] - 旅游休闲产业2024年接待游客2.5亿人次,消费总额3528.23亿元[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