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T+0交易机制
icon
搜索文档
【周周牛事】想做T+0?一键找出所有能当天买卖的ETF
新财富· 2025-09-11 08:06
T+0 ETF交易机制 - T+0交易机制允许当日买入并卖出ETF 实现日内反复交易 资金使用效率更高[2][5] - T+1交易机制为A股常规规则 当日买入需次日才能卖出[2][5] - T+0机制适用于市场波动较大时捕捉日内交易机会[2][5] T+0 ETF筛选工具 - 通过Go-Goal【ETF筛选器】可一键筛选全市场256只T+0 ETF[2][7] - ETF查一查小程序提供三种筛选路径:移动端App的ETF频道、PC金融终端的ETF综合屏、小程序直接访问[3][9] - 筛选器支持自定义多条件精准匹配投资需求[2][6] 行情分析功能 - 默认「行情」报表显示涨幅、规模、份额、溢价率及换手率等基础数据[2][6][7] - 「涨幅」报表提供近5日/1月/3月至近3年等多周期表现分析[2][6] - 「资金」报表展示单日/近1周/近1年等时段净申赎数据 追踪资金动向[2][6] 产品特征与规模 - 港股创新药ETF规模达205.87亿 单日涨幅4.40%[7] - 港股通创新药ETF规模199.74亿 涨幅4.52%[7] - 恒生创新药ETF规模20.90亿 涨幅4.17%[7] - 全市场T+0 ETF覆盖股票、债券、商品及货币等多资产类别[7]
第二批14只科创债ETF集中上报 首批产品上市1个月规模增近900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8-21 19:37
科创债ETF产品扩容 - 第二批14只科创债ETF于8月20日集中上报 涵盖中证AAA、上证AAA及深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品类 [1] - 首批10只科创债ETF于7月17日上市后规模快速增长 截至8月20日规模达1186.58亿元 较上市初期显著扩张 [2] - 工银瑞信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等多家管理人首次布局债券ETF产品线 反映行业对科创债ETF的战略重视 [1] 产品发行与市场表现 - 首批科创债ETF发行效率极高 从6月18日上报至7月7日发行结束仅耗时19天 合计募集规模289.88亿元 [1] - 嘉实中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规模达201.15亿元 为上市时规模的6倍以上 显示强劲资金流入 [2] - 债券ETF市场现存39只产品 科创债ETF将成为主力品类且为当前扩容速度最快的细分类型 [2] 产品设计与机制优势 - 采用T+0交易机制与实物申赎模式 实现债券与ETF份额便捷互换 提升交易灵活性和资金效率 [2] - 做市商报价制度配合产品设计 显著增强流动性和交易便利性 适应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 [2]
震荡加剧,关注可以T+0的ETF
搜狐财经· 2025-08-11 01:16
市场震荡区间下的T+0交易优势 - 当前市场处于"上有压力、下有底"的震荡区间,跨境ETF的T+0交易机制可帮助投资者在保留底仓的同时灵活应对盘中波动 [1] - T+0支持上行时避免踏空、下行时当日止损的双向操作便利性 [1] T+0结算制度特点 - 我国证券市场普遍采用T+1结算,但跨境ETF(如恒生科技指数ETF 513180)、商品ETF(如豆粕ETF 159985)、债券ETF(如信用债ETF 511200)等三类产品例外实行T+0机制 [3] - T+0实现证券与资金在成交当天完成清算交割,区别于T+1的次日交割模式 [3] T+0交易的核心优势 - 有助于把握日内波段机会,特别适合波动较大的股票ETF [4] - 支持盘中及时纠错,避免隔夜持仓风险导致的损失扩大 [6] - 长期投资者可通过灵活买卖降低持仓成本,无需保留底仓 [6] 港股T+0 ETF的差异化价值 - 港股科技板块波动性大,T+0机制便于不限次数的高抛低吸操作 [7] - 覆盖科技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大金融等多板块,支持日内轮动交易 [8] - 无涨跌幅限制的市场环境下,T+0可快速应对突发负面事件 [8] 恒生科技指数ETF产品数据 -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在全市场同类产品中规模及日均成交额位列第一(截至2025-07-30) [10] - 标的指数为恒生科技指数,采用T+0回转交易机制 [10]
ETF市场全景概览:发展历程、国际比较与创新方向
恒泰证券· 2025-08-07 10:18
ETF市场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7月15日,ETF市场总规模达42,236.60亿元,产品数量1,194只,股票型ETF规模占比72.45%(30,602.16亿元),其中规模型ETF规模22,207.11亿元,主题型ETF数量最多(459只)[1][9][10] - ETF费率优势显著,市场平均管理费率0.28%、托管费率0.07%,股票型ETF费率(0.25%/0.06%)低于开放式股票基金(0.43%/0.09%),规模型ETF费率最低(0.17%/0.05%)[1][14][17] - 管理人头部效应突出,前十大管理人规模占比80.04%,华夏基金(7,631.29亿元)、易方达基金(6,817.81亿元)等前五大机构侧重规模型ETF,部分机构在跨境/债券/商品型ETF形成差异化布局[2][20][21] 市场发展阶段与驱动因素 - 发展分为三阶段:2004-2008年初始期(规模217.69亿元)、2009-2017年扩张期、2018年后快速增长期,2024年规模从18,423.26亿元跃升93.31%至35,613.43亿元[2][22][24] - 2024年爆发式增长核心驱动力为中央汇金增持规模型ETF,前六大产品(如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中央汇金持有占比从15-35%跃升至60-80%,单只产品持有份额最高达622.76亿份[2][27][31][33] 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 日本央行通过持有ETF救市,2010-2020年持有规模从1.54万亿日元增至34.19万亿日元,2025年仍持有37.19万亿日元(占市场43%),对我国汇金操作具有参考意义[2][34][37][39] - 美国ETF市场成熟(规模10.98万亿美元),宽基型ETF占比57.34%,跨境型ETF(849只)和主动型ETF(规模8,425.53亿美元)布局突出,我国指数增强型ETF仅70.97亿元(43只)[42][43][46][47] 产品创新方向 - 当前创新体现在指数增强型ETF(70.97亿元)、两融标的ETF(余额991.22亿元)、港股通ETF(302.80亿元)及科创债ETF等[3][48][53][57] - 未来创新方向包括:指数编制引入ESG与行业均衡、底层资产拓展至多资产/跨市场债券、发展主动策略(Smart Beta/增强型ETF)、扩大T+0交易机制覆盖[3][60][6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