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就业
icon
搜索文档
坚持“技术+服务”双轮驱动,今元集团荣膺“AI+就业”垂类应用合作伙伴
搜狐财经· 2025-09-05 02:41
大会背景与行业意义 - 2025人力资本发展大会于8月27日在上海徐汇滨江举办 近千名政府领导、学术专家及企业高管参与[1] - 大会已连续举办18届 推动中国企业从"人事管理"向"人才经营"演进[3] - 现场启动"AI+就业"增智赋能计划 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就业服务模式[3] 公司技术布局与产品体系 - 公司作为全球人力资源数字化综合服务商 将AI技术作为人力资源服务升级核心引擎[5] - 自主研发梧桐ATS智能招聘管理系统、梧桐People智能员工管理系统及梧桐数字员工AI生产力工具等生成式AI+HR产品[5] - 构建专业人才招聘平台和数字化外包管理平台 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需求[5] 平台服务与生态合作 - 公司深化人力资源数字化平台搭建 实现人岗精准高效匹配[9] - 汇聚零售、餐饮、物流、互联网、房产、金融、服务业等多行业优质岗位资源[9] - 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 助力企业用工成本高效转化与人才动能提升[9] 战略方向与社会价值 - 公司坚持"技术+服务"双轮驱动模式 持续拓展人力资源数字化服务边界[11] - 未来将深化AI技术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应用 提供灵活智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11] - 通过政企校研多方协同 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3][11]
上海徐汇区加快打造“AI+就业”垂类应用场景
新华财经· 2025-08-28 16:31
核心观点 - AI正在重构传统人力资源服务模式 通过技术赋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转型 [1][2] 行业动态 - 上海徐汇区率先打造"AI+就业"垂类应用场景 已引进培育垂类应用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余家 [1] - 上海市首个人工智能综合类就业见习基地在大会当天授牌 由徐汇区政府与上海仪电联合打造 [2] - 国务院国资委7月发布首批中央企业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 中智集团"AI数字人智能招聘面试"场景成功入选 [2] 企业合作 - 上海徐汇区为11家"AI+就业"合作伙伴颁发证书 加快垂类应用落地 [1] - 无问芯穹 米哈游 曼伦商贸三家企业联合发布"AI+就业"三大真实业务场景 涵盖AI+人才猎寻 AI+组织管理 AI+校园招聘 [1][2] 应用场景 - 中智股份从AI职位描述 AI职位搜寻 AI职位筛选 AI面试 AI入职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招聘应用场景探索 [2] - "模速空间"就业服务站正式启用 依托徐汇滨江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聚焦岗位精准对接与技能提升 [1] 会议背景 - 人力资本发展大会已连续举办18届 是行业高规格人力资源年度峰会之一 [2] - 大会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指导 徐汇区人民政府 中智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2]
上海徐汇启航“AI+就业”新计划 2025人力资本发展大会在沪开幕
搜狐财经· 2025-08-27 10:29
大会背景与规模 - 大会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指导 徐汇区人民政府 中智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已连续举办18届 是行业高规格人力资源年度峰会之一 [1][3] - 近千名嘉宾参会 包括政府领导 学术权威专家 知名企业高管 共同探讨科技力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与组织变革 [3] AI+就业应用场景 - 头部企业无问芯穹 米哈游 曼伦商贸联合发布三大真实业务场景:AI+人才猎寻 AI+组织管理 AI+校园招聘 首次系统性揭示AI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重构就业生态 [3] - 中智领衔多家企业展示多模态大模型赋能智慧就业解决方案 构建感知-认知-决策-执行全栈式数智化新生态 [5] 就业服务创新模式 - 全国首个生成式人工智能专业孵化载体模速空间启用就业服务站 依托徐汇滨江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聚焦岗位精准对接与技能提升 为人工智能企业与高校毕业生提供精准服务 [5] - 徐汇区政府与上海仪电联合打造 华鑫置业承建的仪电集团人工智能孵化器创新设立全市首个人工智能综合类就业见习基地 并于大会当天授牌 [5] 行业合作与生态建设 - 徐汇区引进培育垂类应用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余家 通过AI新技术赋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转型 [5] - 大会为11家AI+就业合作伙伴颁发证书 携手推进垂类应用的落地与深化 [5] 人才招聘与互动平台 - 大会创新设置与AI同行带岗直播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 中节能大数据 迅捷人工智能 上海电气 中信科移动等1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入驻中智专场直播间 [6] - 直播释放20余个高含金量AI相关岗位 涵盖智能制造 智慧城市 半导体等热门方向 企业技术官亲临解读需求 HR专家实时互动解析成长路径 [6]
AI时代的教育之问Ⅶ:就业转型
36氪· 2025-07-18 09:25
AI对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影响 - AI在HR职能替代方面表现激进 某世界500强IT公司通过AI系统完成绩效评分与薪酬建议全过程 全球范围内精简大量HR人员 [4] - AI正在重塑岗位风险分布 中间层岗位(流程管理/行政事务/基础分析)最易被替代 因知识复杂度适中且创造力要求较低 [6][7] - 企业更倾向提升现有岗位能力而非新增AI岗位 组织重心向思考能力与技术整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转移 [6][8] - 行业差异显著 欧资企业因数据安全法规对AI应用抵触强烈 工业领域AI主要替代例行化任务 游戏行业面临判断力重构挑战 [4][8][9] 岗位变迁与人才选育 - 数字化转型催生新型复合岗位 如MES/ERP专员需兼具业务理解与系统管理能力 外部供给有限主要依赖内部培养 [11] - 企业普遍采取技能升级策略而非扩编 HR与IT部门员工需提升算法与业务交叉能力 半导体行业更重视深度面谈而非AI筛选 [12][14] - 创意行业呈现工具辅助特征 游戏公司AI主要用于创意铺陈 服装设计企业AI辅助配色/素材整理 但核心创意仍依赖人工 [9][10][13] - 招聘工具迭代面临瓶颈 AI简历筛选准确率提升但审美评估等主观领域仍存局限 设计师岗位接受度呈现分化 [15][16] 教育供给与就业需求匹配 - 理工科毕业生展现岗位弹性 半导体企业聚焦微电子专业招聘 理工背景可横向拓展至业务部门 [18] - 设计教育面临市场转化挑战 服装企业需求从单一审美转向"设计-制成"一体化能力 强调新媒体表达与全流程落地 [19] - 文科教育需强化实践维度 广告行业重视市场洞察力培养 创意岗位考核侧重产品/人性理解而非纯技术 [20][21] - 结构性错位问题突出 芯片研发等高端岗位需工作经验积累 应届生培养周期与业务需求存在落差 [18][21] 未来展望与建议 - 教育体系需加强能力融合 高校应推进技术素养与人文创意交叉培养 建立项目制学习强化团队协作 [22][24] - 产教融合需政策杠杆支持 企业呼吁实习基地共建与定向培养 建议推广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至AI项目 [22][26] - 人才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半导体行业建议参考会计师制度 制定AI领域权威资质标准 [27][28] - 课程设置需增强实践导向 广告行业建议分阶段培养 前两年夯实基础后两年聚焦产业经验 [23][28]
首推AI就业平板电脑,中公教育加入学习机战局
北京商报· 2025-07-15 13:54
中公教育进军学习机市场 - 公司推出首款"AI就业学习机",主打"AI+就业"概念,目标人群为在校生、毕业生、在职人员和求职人员,与K12学习机形成差异化竞争[1] - 产品提供基础、专业、超强三个版本,基础版定价4999元(首发价3999元),采用自研"云信"大模型和DeepSeek大模型技术[3] - 首创"AI智能领学+严管伴学"模式,为不同阶段用户提供分阶段、精准化学习规划和全程陪伴服务[3] - 产品在"6·18"期间开启预售,京东App显示有1000余名消费者浏览过产品链接[3] 公司业绩与战略调整 - 2024年公司营收26.27亿元(同比下降14.89%),净利润1.84亿元(同比增长187.7%),实现扭亏为盈[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均同比下降,公司明确将"AI+就业"作为业务调整主要方向[3] - 董事长李永新提出"学段全覆盖"和"职业全覆盖"新目标,计划将就业培养向下延伸至高中、初中等学段[4]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智能平板学习机市场规模达270.72亿元(同比增长48.27%),预计2027年将超500亿元[5][6] - 猿辅导4月推出"小猿AI"学习机,学而思5月发布三大系列学习机(搭载DeepSeek与九章双核大模型),作业帮同期发布X50等多系列学习平板[4] - 行业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核心功能集中在学科培训领域,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师资质量和互动服务方面[9] 专家观点 - 中公教育的差异化布局发挥自身优势,但市场引流属性明显,AI效果需长期验证[9] - 行业创新能力不足,需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知识拓展和创新思考能力培养[9]
“AI就业辅导员”助力人岗精准匹配 德生科技打造智慧就业服务新生态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15 09:06
德生科技AI就业辅导员产品 - 产品集简历优化、模拟面试、岗位推荐三大核心功能于一体,通过AI技术提升求职效率[1] - 简历优化功能基于行业标准和大数据生成个性化报告,可一键修改简历提升竞争力[1] - 模拟面试功能针对目标岗位进行问答训练并提供即时反馈,实现"一人一策"精准辅导[1] - 岗位推荐系统结合求职意向和薪资期望标签,实现"千人千岗"精准匹配[1] 公司战略与行业布局 - 公司将数字化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延伸至校园场景,为高校就业生态注入新动能[2] - 作为人社服务提供商,公司在民生领域具备资源卡位优势,能广泛触达就业群体[2] - 依托与人社系统深度协同,公司掌握权威岗位资源,具备更强的匹配能力和公信力[2] 技术应用与数据能力 - 通过AI算法与数据建模,可视化呈现简历优化、岗位匹配度、就业进展等核心数据[2] - 数据驱动打造覆盖"指导-匹配-反馈"全流程的一体化服务方案[3] - 已落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服务覆盖人次突破20万[3] 市场拓展与未来规划 - 产品参与广东省"百万英才汇南粤"等大型招聘活动,打破传统就业模式效率瓶颈[3] - 未来将以AI、大数据构建更智能的"AI+就业"全链条服务体系[3] - 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从"粗放覆盖"向"精细运营"转型[3]
中公教育(002607) - 002607中公教育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3
2025-06-13 10:20
业务背景 - 中国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关键阶段,“稳就业”“保民生”是政策核心关切,高校毕业生人数破千万,青年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社会对专业化、全周期就业服务需求增长 [4] - 自2024年始,公司顺应市场需求,转型为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将服务链条从“考前培训”延伸至“就业赋能” [4] 业务调整方向 - “AI + 就业”是公司业务调整主要方向,以培训为切入口,借助AI赋能,提供精准化、系统化、一体化就业产品服务体系 [5] - 纵向延伸客户生涯价值,推出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学习机,打造4 - 5年大市场 [6] - 横向拓宽客户群体,包括TO B端结合企业战略推荐人才、TO U端与高校合作解决就业难点、TO G端与相关部门合作稳就业 [6] 产品定位 - AI学习机内置职业测评、精准选岗、考试培训、就职服务的一体化AI就业解决方案,助力用户“选好岗、上好课、就好业” [7] - AI服务基础版定价4K - 5K之间,后续版本升级客单价会上升,618开始线上预售,7月正式发布 [7] 产品推广 - 通过分校自有渠道拓展销售,公司目前有600多家分支机构 [8] - 加盟商合作计划已发布并落实,协同各地加盟商渠道规模化扩张,加快三四线下沉速度 [8]
“冷技术+热关怀”助力毕业生求职
科技日报· 2025-05-28 01:20
AI赋能就业服务 - 西安理工大学推出AI一体式求职机,通过人脸识别登录可获取错过的招聘会信息并投递简历,累计使用量达6100余人次[1] - 独立面试舱配备AI面试官,实时分析语言内容和语音语调,93%使用者认为其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建议[1] - 智慧就业平台集成简历优化、岗位匹配等模块,累计服务1.5万余人次,实现从"千人一面"到"一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2][3] 技术应用与数据驱动 - AI技术辅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人岗匹配度,帮助学生建立差异化优势[2] - 平台通过职业测评结果定向推送匹配岗位,改变传统统一推送模式[2] - 2.0阶段将新增生涯电子档案和校职角色转化课程,记录就业过程并助力职业适应[3] 线上线下协同服务 - 举办369场专场招聘会、30场行业组团招聘会,吸引3888家用人单位进校[4] - 团队走访73个城市对接地方资源,校内生涯咨询工作室为1250名学生提供培训[4] - 构建"1门必修课+N门活动课"课程群,覆盖各年级关键生涯阶段需求[3] 服务模式创新 - 结合"冷技术"与"热关怀",既用数据分析提升精准度,又通过人文关怀提供个性化指导[3] - 开展职达行动派等工作坊活动,搭建就业实践舞台[3] - 提供职业装租借等特色模块,完善就业服务生态链[2]
中公教育AI就业业务提速 构建“技术+场景”全链条生态
证券时报网· 2025-05-20 12:05
公司AI就业业务进展 - 公司首次系统性披露AI就业业务进展,明确将AI技术深度融入就业服务全链条 [1] - AI就业学习机作为首款硬件产品即将发布,具备精准岗位匹配、AI测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等核心功能 [1] - 已上线AI数智系统班、虚拟数字讲师"小鹿"等AI教学产品,累计服务超百万学员 [1] - AI就业业务通过"算法+数据+硬件"重构就业服务生态,未来围绕学习机迭代、职业解决方案开发、就业服务平台搭建三方面扩展产品矩阵 [1] 商业化进程与市场预期 - AI就业业务商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在C端和B端均有增长势头,成为公司战略转型核心引擎 [2] - C端产品实现用户规模与付费转化双重突破,AI就业学习机上市或开辟新增量市场 [2] - B端通过"AI合伙人"模式在县域、高校落地相关服务,生态布局初具雏形 [2] - 公司计划以AI就业业务为枢纽,打通测评-选岗-培训-就业推荐-职后提升全链条服务 [2] 市场机遇与战略转型 - 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1200万,叠加存量未就业群体,就业需求巨大 [2] - "AI+就业"业务瞄准千亿级蓝海市场,加速从培训服务商向综合就业解决方案平台转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