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科学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见证科学和时代的激情相遇(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09-11 22:21
项目背景与历史 -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2025年正式运行取数 是2008年提出构想、2013年立项、2015年启动建设的反应堆中微子探测器项目 历时17年完成建设 [2] - 该项目是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接续项目 大亚湾实验于2003年提出、2006年立项、2012年发布成果 使中国中微子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3] - 江门实验比美国和日本同类项目提早5年立项 为中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奠定基础 [3] 技术特点与工程挑战 - 实验装置位于中国南方地下700米 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反应堆中微子探测器 [2] - 建设过程攻克大面积光电倍增管、防殉爆技术、有机玻璃球、液闪生产与纯化、不锈钢网壳等多项技术难关 [4] - 2015年基建阶段遭遇地下大涌水意外 后期安装因规模大、精度高且无先例参考 需自主开发工艺方法 [4] 行业意义与影响 - 项目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基础科学突破 体现中国对世界基础物理研究的重大贡献 [2][4] - 带动中国粒子物理研究特别是中微子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2] - 形成科研工作者17年持续攻关的典型案例 展现中国科学家追求卓越与奉献的精神 [4][5] 文化传播与记录 - 项目建设过程被作家尹继红深度追踪 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微光志——解码国之重器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 [5] - 该著作系统记录17年科研历程与人员付出 成为科学精神与时代发展的重要见证 [5] - 科技工程与文学记录结合 助力科技强国故事传播与精神力量传递 [5]
美国“基础科学”,如何从内部沦陷?
虎嗅· 2025-08-08 01:43
近期事件与影响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潘查纳坦因政府下令削减55%年度经费并裁撤850名工作人员而辞职[1] - NSF随后通知停止所有基金资助项目拨款 包括新批准和现有科研项目[1] - 科学界认为这些行动正在摧毁美国的"基础科学堡垒"[2] NSF历史定位与演变 - NSF成立第一年仅获得15万美元拨款 长期仅占全美科技研发总经费1.5%[10] - 机构内部长期存在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地位之争[11] - 1964年成立独立工程部 1981年设立工程理事会 应用技术地位不断提升[14][17] - 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成立技术、创新与合作理事会 TIP未来五年将获得1000亿美元资金[23][26] 经费结构变化 - 1960年代NSF对工程学资助主要关注基本原理而非实际应用[12] - 2020-2022年参众两院提交五个重塑NSF的法案[23] - 《芯片与科学法案》向半导体行业提供527亿美元资金 未来几年向联邦机构提供约2000亿美元科研经费[23] - 法案中"技术"一词出现231次 "科学"出现163次 "基础研究"仅出现1次[26] 国际竞争背景 - 2000-2017年中国研发支出年均增长超17% 美国为4.3%[21] - 2017年全球研发支出2.2万亿美元 美国占25% 中国占23%[21] - 2023年全球研发支出接近3万亿美元 美国7836亿美元 中国7230亿美元 欧盟4100亿美元[22] - 《无尽前沿法案》和《芯片与科学法案》明确提及中国14次 旨在应对中国科技崛起[23] 机构性质转变 - NSF从纯科学堡垒转变为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并重的资助机构[25] - 当前NSF官网明确表示支持"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研究"[25] - 机构从远离政治转变为与美国国家利益深度捆绑 特别体现在应对美苏争霸 日本竞争和中国崛起[29] - 布什六年任期设计初衷已被彻底抛弃 NSF深度卷入党派政治[29] 基础科学研究效益分析 - 历史上重大基础科学成果均由欧洲人完成 包括万有引力 相对论 进化论 原子理论等[31] - 美国通过应用这些理论获得经济利益 如原子弹 核电站 基因工程和登月计划[31] - 基础科学成果无法通过专利保护 成为全人类共同财富[31] - 英国基础科学成果丰硕但美国通过工程技术后来居上成为霸主[32]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方忠、戴希、丁洪、卢志远获奖
新浪科技· 2025-08-06 03:09
生命科学奖获奖成就 - 季强、徐星、周忠和因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获奖 该发现将假说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理论[1][3] - 1990年代季强和陈丕基报道中国辽西地区首例带羽毛非鸟恐龙化石 开启相关发现序幕[3] - 徐星和周忠和研究恐龙到鸟的过渡物种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解剖学研究建立形态功能链接[3] 物质科学奖获奖成就 - 方忠、戴希、丁洪因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与实验实现获奖 该发现被视为凝聚态物理领域突破性进展[1][4] - 方忠与戴希开发计算方法率先预测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Weyl半金属等材料[5] - 丁洪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首次实验验证Weyl费米子存在 其方法被全球科学家广泛采用[5]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成就 - 卢志远因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获奖[1][9] - 开发高密度每单元4比特NVM存储/微缩至深度纳米BE-SONOS器件/三维单栅垂直沟道结构NVM[9] - 研发具备片上自修复功能的高可靠性存储及三维NOR闪存技术 推动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应用[9] 奖项基本信息 -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 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10][11] - 2016年至今共评选46位获奖者 获奖工作需具备原创性/国际影响力且主要在中国地区完成[11] - 2025年大奖周将于10月22日-26日在香港举行 含科学峰会/颁奖典礼等系列活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