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演化

搜索文档
【新华社】“老化石”里发现“新秘密”:新成果破解多项生命演化之谜
新华社· 2025-09-29 01:09
百万年前的破碎头骨如何改写人类家谱?被遗忘的"老古董"化石里藏着哪些新秘密?近日,中国科 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陆续在国际学术顶刊《自然》《科学》发布两项研究成果,一批沉睡已 久的老化石,正在新技术的"唤醒"下层层揭开生命演化的神秘面纱。 一块碎头骨:刷新人类演化谱系 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是科学史上极富魅力的命题。 从南方古猿到能人,再发展为直立人,最终成为智人,是人类进化的完整历程。直立人标志着人类 演化成直立行走的现代人形态。 两件老标本:厘清颌关节演化路径 直立人之后,人属家族逐渐"开枝散叶",先后分化出了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龙人等人类支系。 而智人,最早的化石记录距今约30万年,成为如今人属中唯一存活的物种。 1990年出土于湖北的郧县人2号头骨,曾因严重破碎变形被暂归为直立人。这块距今约100万年的化 石,成了厘清人类演化谱系的关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倪喜军主导的研究团队将头骨重建 后,发现了一个矛盾点: 低平的额骨、突出的吻部类似古老的直立人或海德堡人;而颧骨扁平、后脑颅宽大且脑容量超1100 毫升,又与较晚出现的龙人等化石相似。 矛盾点也是校准点。团队构建全新的人属系统演化树并推 ...
远古发现|“老化石”里发现“新秘密”:新成果破解多项生命演化之谜
新华社· 2025-09-28 03:52
百万年前的破碎头骨如何改写人类家谱?被遗忘的"老古董"化石里藏着哪些新秘密?近日,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陆续在国际学术顶刊《自然》《科学》发布两项研究成果,一批沉睡已久的 老化石,正在新技术的"唤醒"下层层揭开生命演化的神秘面纱。 矛盾点也是校准点。团队构建全新的人属系统演化树并推算出各人类支系的分化时间,发现智人、龙 人、尼安德特人的分化早于现有化石记录,并证实了郧县人非直立人,而是龙人支系早期代表。 "这次研究刷新了人类演化的时间线,意味着10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已分化成多个群体。"倪喜军说。 两件老标本:厘清颌关节演化路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毛方园团队长期聚焦早期哺乳动物演化,将目光投向更早的侏罗纪时代。通 过对两件老标本的持续研究,团队历时十几年的研究有了新发现。 第一件标本是四川自贡的川南多齿兽化石,来自约1.6至1.68亿年前的中侏罗世。团队从这件老标本上取 得新线索,川南多齿兽有着四足动物中从未见过的"齿骨—颧骨"关节,有和哺乳动物类似的咬合稳定性 和咬合力。 一块碎头骨:刷新人类演化谱系 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索是科学史上极富魅力的命题。 从南方古猿到能人,再发展为直立人,最终成 ...
不断探索生命的奇迹(院士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8-31 22:32
核心观点 - 古生物学研究通过化石证据和多学科技术手段 有力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 揭示了羽毛演化和飞行能力形成的进化路径 [1][2][3] 研究突破与关键证据 - 我国辽西地区发现大量带羽毛恐龙化石 其中2003年发现的顾氏小盗龙化石展示了前后肢类似鸟类的羽毛分布 是飞行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 [1] - 2005年内蒙古发现的二连巨盗龙化石为迄今最大体型的长羽毛恐龙 证实羽毛并非鸟类独有 而是在恐龙演化阶段就已出现 [1] - 恐龙与早期鸟类在叉骨 胸骨和前肢关节等骨骼结构上高度相似 恐爪龙爪部构造和小盗龙飞羽排列与始祖鸟几乎一致 [2] 技术方法与跨学科研究 - 采用机器人方法研究小盗龙飞行行为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解剖学研究建立恐龙与鸟类的形态功能联系 [2] - 运用卫星导航数据 地质数据和计算机模型等新方法推测化石分布密集区 提升化石发掘效率 [2] - 借助CT扫描和同步辐射技术观察化石内部结构 包括骨骼生长线和羽毛印痕微观特征 [3] - 通过发育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比现代鸟类与恐龙基因序列 发现调控羽毛发育和飞行能力的基因存在演化关联 [3] 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 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极大推动了人类对生命演化的认知发展 [1][3] - 研究证实羽毛最初可能用于保温或种内展示 而非飞行功能 [2] - 明确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演化支系 为生命之树的关键分支提供精确支撑 [2][3]
于生命长河照见“我是谁”
人民日报· 2025-05-22 22:02
生命科学行业研究 - 合成生物学正在重塑工业体系,基因技术改写疾病治疗规则,人工智能深度解析生命密码[2] - 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合成生物学研究方兴未艾,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不断突破[5] 生命演化研究 - 生命演化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生命形式,涵盖生命起源、物种形成、化石标本、人类演化等科学命题[2] - 书中介绍进化论发展、表型与行为演化、基因与染色体演化等核心理论[2] - 通过谚语和名言警句连接生命故事,如"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解码物种地理隔离[3] 人类活动影响 - 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速度是人类出现前的1000倍,约75%物种已灭绝[4] - 预计到2050年,目前1/4以上物种可能灭绝或濒临灭绝[4] 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 - 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人类演化进程[4] - 生命伦理成为科技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书中探讨器官移植技术等问题[5] 科普与文化结合 - 书中通过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弗兰肯斯坦》等案例探讨生命伦理问题[5] - 表达方式打破科技术语壁垒,如用诗词比喻基因突变类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