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骑行热
icon
搜索文档
骑行热带动产业变革:自行车产业、消费升级与绿色经济的多元洞察
搜狐财经· 2025-09-18 07:52
行业规模与市场增长 - 2024年自行车全行业总产量达9953.7万辆 同比增长0.4% [3] - 千元以上自行车产量占比24.9% 自主品牌中高档产品销量同比增长20% [3] - 现存自行车相关企业超457.9万家 2025年新增注册企业107.5万余家 [3] - 公路自行车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46亿元 运动服装市场规模将突破330亿元 [5] - 自行车零配件市场规模将从640亿元增长至2030年1020亿元 [5] - 2025年1-7月自行车出口量2986万辆 同比增长10.3% 出口额16.544亿美元增长4.7% [5] 产业链升级与服务转型 - 传统自行车修理店升级为"自行车4S店" 反映服务理念革新 [6] - 78%骑友拥有两辆及以上自行车 20%骑友车辆单价超1万元 [6] - 近四成用户年赛事消费超1000元 女性骑友占比25%且持续上升 [6] - 女性骑行服消费力占比超60% 专业化服务成为新增长点 [6] - 通过数据采集技术提供车型适配建议与骑行姿态调整等定制化解决方案 [6] 产业融合与区域发展 - 骑行成为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载体 如广西明仕田园骑行绿道项目 [7] - 湖北省建成绿道总里程超5200公里 年均举办骑行赛事超1200场 [7] - 随县"大洪山杯"赛事吸引1500余名选手参与 [7] - 现存户外运动相关企业超35.4万家 2025年新增注册5万余家 [7] - 广东、浙江两省户外运动企业数量占比达23.96% [7] - 海南、湖北、广东三省自行车企业数量占比达42.3% [3] 数字化与未来趋势 - 通过VR骑行、线上打卡、直播带货实现线上线下消费循环 [9] - 智能化、舒适化、个性化自行车产品成为市场新方向 [9] - 绿道网络延伸与消费场景创新持续释放"骑行+"乘数效应 [9]
“小布平替”大行上市,折叠车赛道藏着五个趋势
经济观察报· 2025-09-17 09:17
核心观点 - 大行折叠车作为英国品牌BROMPTON的平价替代品在中国市场快速增长 公司通过产品多元化和渠道创新抓住骑行热潮机遇 [2][4][8][10]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2024年销量达370万辆 超过2021年310万辆的峰值 中国内地零售量占全球市场22% [4][5] - 折叠自行车占全球自行车市场零售额5.3% 远低于公路车41%和山地车15-17%的占比 [5] - 通勤上班族是核心目标人群 但休闲骑行场景正在成为新增长点 [5][6][7]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大行科工2022年营收2.54亿元 2024年增至4.51亿元 两年实现77.6%增长 [4] - 中端车型(2500-5000元)收入占比从2022年50.6%提升至2024年69.5% [8] - 产品平均售价从2022年1593元/辆升至2024年1927元/辆 涨幅21% [8] - 线上直销收入从2022年1414.5万元增至2024年约1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超166% 占比从2%升至35.4% [10] 产品战略与创新 - 推出70余种车型覆盖城市通勤/休闲出行/越野等场景 包括电助力折叠自行车等细分品类 [5] - 2024年7月推出竞速车型P18 Ultra 巡航速度35公里/小时 售价5798元 瞄准专业竞速人群 [7] - 通过配件生态(如承重5-10公斤的猪鼻扣)增强用户粘性和二次消费 [6] 渠道变革 - 线上渠道在京东/天猫大促期间以3-7%折扣多次登顶品类销售榜首 [10] - 2025年前四个月线上直销占比进一步升至44.8% [10] 潜在挑战 - 全球自行车行业存在库存压力 经销商积压库存可能影响销售和财务状况 [11] - 公司上市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产能扩张 需警惕供需失衡风险 [11]
“小布平替”大行上市,折叠车赛道藏着五个趋势
经济观察网· 2025-09-17 05:54
杨辰雨自从购入一辆大行折叠车以来,已经在小红书上发过5次爱车的"定妆照",这些分享占据了她主 页几乎50%的版面。 最新的一条动态展示了杨辰雨为爱车更换的小配件,包括豹纹猫咪密码锁、夜骑行猫咪警示灯,以及一 个复古车挂收纳包,并配文"不是车架子,而是衣架子"。 今年4月,杨辰雨以不到4000元的价格购入的这款D10,是大行折叠自行车的热销车型之一。她多次对 比了价格、颜值和骑行体感后,最终选中了大行品牌。 在社交媒体上,大行自行车的不少车型被称为"小布平替"。小布指的是英国知名折叠车品牌 BROMPTON,只是它的价格动辄上万元。随着骑行运动的盛行,不论是小布还是平替大行,都在中国 获得了更好的市场。 就在9月9日,大行品牌所属公司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行科工")登陆港交所。从其 披露的信息可以窥见国内骑行行业的面貌和趋势。 首先,"骑行热"让企业走上快车道。 据大行科工官网及招股书,大行品牌1982年由韩德玮创于美国加州,商标属美国DAHON NARTH AMERICA公司;2001年韩德玮成立大行科技公司拓展中国市场并运营品牌;2016年深圳市美大行科技 成立,2017年获大行品牌商标的无 ...
商贸零售行业跟踪周报:大行科工港股上市,关注“骑行热”新消费趋势-20250914
东吴证券· 2025-09-14 08:20
报告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1] 核心观点 - 大行科工作为折叠自行车行业龙头港股上市,受益于"骑行热"新消费趋势,业绩呈现高增长[1][5] - 折叠自行车行业呈现消费升级趋势,中高端产品渗透率及客单价双提升,推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5][18][25] - 全球及中国折叠自行车市场未来五年预计保持双位数复合增长,分别达11.8%和21.2%[5][24][29] 大行科工经营表现 - 2024年及2025年1-4月营业收入分别为4.51亿元和1.85亿元,同比增长50%和47%[5][10] - 同期归母净利润达0.52亿元和0.22亿元,同比增长50%和69%[5][10] - 毛利率稳定在33%,归母净利率维持在12%,显著高于同业巨大机械(净利率2%)和美利达(净利率6%)[5][13] - 销售费用率从2022年6.3%升至2025年1-4月11.2%,主因高端化及线上直销渠道占比提升[5][13][16] - 中端产品(建议零售价2500-5000元)销售收入占比从2022年51%升至2025年1-4月68%,高端产品(5000元以上)占比稳定在10%[5][18][21] 行业竞争格局 - 大行科工2024年以36.5%零售额份额位居中国折叠自行车市场第一,全球市场以2.9%份额排名第二[5][23] - 国内主要竞争者包括迪卡侬(份额25.7%)、小布(Brompton,5.7%)等,全球市场头部企业为小布(份额6.2%)、迪卡侬等[5][23] 市场规模与趋势 - 全球自行车市场规模2021年达4084亿元,2022年回落至3803亿元,预计2024-2029年CAGR为11.8%[5][24][27] - 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中高端产品占零售额86.5%,2019-2024年高端和中端产品零售额CAGR分别为22.7%和17.7%[5][25][28] - 中国折叠自行车市场规模从2019年4亿元增至2024年17亿元,CAGR达31.6%,预计2024-2029年CAGR为21.2%[5][29][32] - 骑行运动渗透率提升及客单价上升驱动新消费趋势,契合城市通勤及休闲需求[5][30] 市场行情回顾 - 本周(9月8日至14日)申万商贸零售指数上涨0.85%,沪深300指数上涨1.38%[31][36] - 年初至今(1月2日至9月14日)申万商贸零售指数累计上涨7.06%,创业板指涨幅达41.04%[31][37]
马云带火的“自行车爱马仕”,二手炒到15万
创业邦· 2025-07-26 09:23
马云骑行事件带动BROMPTON品牌热度 - 马云夜骑BROMPTON折叠自行车引发社交平台热议,其骑行设备为"C Line流光紫清漆"款,淘宝旗舰店售价1.85万元[4][6] - 视频发布后24小时内,淘宝旗舰店咨询量达40-50人,较平日显著增加,该款产品自2025年春季上架后累计销量超80件[7] - BROMPTON被称为自行车界"爱马仕",限量款在二手市场溢价近十倍,最高达15万元[8][9] BROMPTON品牌发展现状 - 英国手工折叠自行车品牌,创立50年总产量仅超100万辆,80%产品出口,中国为主要出口市场之一[10][12] - 2020-2023财年全球营收从6000万英镑(5.7亿元)增至1.31亿英镑(12.61亿元),中国区2023年供给配额2.8万台占全球1/3,较2018年800台增长35倍[14][15] - 中国市场消费者年龄28-40岁,较欧美市场更年轻,已开设19家直营店和超50个经销点,2024年新增10家专卖店[15] 高端自行车市场变化趋势 - 2025年初骑行热退潮,高端品牌普遍降价,崔克部分车型降价50%,迪卡侬某款公路车降价7000元[18] - 国产品牌崛起:喜德盛京东销量领先,骓特/佳沃增长显著,抖音销量前三折叠车价格均在400元左右[19][21] - BROMPTON 2024财年全球销售额下降5.3%至1.226亿英镑(11.74亿元),利润从1070万英镑(1.03亿元)暴跌至4602英镑(4.43万元),跌幅超99%[23] 行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 行业高估需求导致库存过剩,管理层预计2025年将持续动荡[24] - BROMPTON正通过亚洲新建供应链、推出电动自行车等新产品应对风险[24] - 折叠自行车市场性价比消费趋势明显,国产老品牌因价格优势和售后网络更受通勤用户青睐[20][21]
“骑行热”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推动文体旅融合 探寻车轮上的骑行故事(体育大看台)
人民日报· 2025-06-29 21:54
骑行产业发展现状 - 骑行产业在高速增长后进入提质升级阶段,店铺、景区、赛事等环节均出现明显升级趋势 [1] - 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2024年计划内赛事达101场,赛事数量和单场参与人数持续攀升 [7] - "中国骑行地图"已收录110条精品路线,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 [7] 自行车零售与服务升级 - 北京某自行车店面积从70平方米扩至500平方米,转型为"自行车4S店"提供选车购车一体化服务 [2] - 中高端公路车需求增长明显,新车架重量降至600克左右并采用流线型气动设计提升性能 [2] - 差异化服务成为竞争关键,店铺通过技术解答二维码等提升客户粘性 [3] 景区骑行生态打造 - 广西明仕田园景区建设多条休闲骑行绿道,配套骑行驿站融入农耕文化元素 [3][4] - 2024环广西自行车赛崇左至靖西赛段吸引19支国际车队,体育与观光结合成亮点 [4] - 景区推行"一村一品"布局,沿线增设采摘、民俗体验等衍生消费项目 [4] 骑行赛事文化培育 - 成都杨桂林家庭自行车赛已举办34届,2023年参赛人数超600人,较初创期增长5倍 [5][6] - 赛事淡化竞技属性,强调健康分享文化,形成10年以上忠实参赛群体 [6] - 骑行专业化程度提升,从早期穿皮鞋参赛发展为系统化装备和完赛能力 [6] 产业联动效应 - 骑行线路可串联景点、民宿等业态,释放消费集聚效应,市场半径显著扩大 [7] - 自行车运动协会数据显示绿色低碳的骑行文化获健身群体广泛认可 [7]
骑行退热 车行甩货
经济观察网· 2025-05-24 05:53
行业现状 - 中国自行车市场从2020年的"一车难求"转向2025年的去库存阶段 [2] - 2024年6月起行业掀起"降价潮",捷安特、美利达、喜德盛等品牌车型价格下降20%-50%,崔克等国际品牌部分车型直降超2万元 [4] - 中高端运动型自行车(3000-50000元价格区间)成为此轮价格调整最显著领域,降价幅度较大 [13] 价格变动 - 美利达斯特拉93车型降价至1998元,斯特拉95调整至2598元,相比2024年上半年价格降幅近50% [2] - 经销商面临"降价亏本金、不降价压库存"困境,每辆高位采购车辆现价销售净亏近1000元 [7][10] - 厂商对高位采购车辆仅补贴200多元/台,经销商需自行承担约1000元/台的差价 [10] 库存压力 - 永久牌母公司中路股份2024年自行车和童车库存量同比增170%,上海凤凰库存量同比增84% [5] - 禧玛诺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中国市场整车出货量增加但库存仍处高位 [6] - 天津某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较2023年高峰期增加两倍 [11] 供需变化 - 2020-2023年因健康消费需求上升,中高端自行车市场爆发式增长,但存在超前消费现象 [15] - 2024年上半年中高端运动型自行车销售增长超20%,但8月起需求降温,2025年市场趋于理性 [14] - 上海地区近两三年新增三四百家自行车门店,数量翻两倍 [18] 经销商困境 - 北京经销商张明门店2024年8月起销售额下降三分之二,最终选择亏本清仓 [8][9] - 江苏经销商余宏一周内售出七八辆车,每辆倒贴近1000元 [10] - 上海20多家门店评估显示,若旺季收入无法覆盖淡季成本将在10月启动关店程序 [20] 市场预测 - 多位经销商预测2025年下半年行业将迎来"关店潮" [21] - 厂商美利达称降价是为"回馈消费者",但未明确解释具体原因及补贴政策 [11]
骑行热催生消费新商机
经济日报· 2025-04-28 00:14
文章核心观点 “骑行热”升温带动骑行产品消费,虽热度趋于平稳但带来消费商机,企业需精细化运营,同时提振骑行消费需多部门合作 [1][2] 行业现状 - 2024年上半年国内中高端运动自行车消费大幅增长,自主品牌中高档产品销售增长20%,全年竞赛型自行车进口量同比增长12.5%,骑行服等产品销售额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1] - 自去年8月起自行车市场需求趋于理性,中高端消费回落,国际知名品牌布局中国市场给国内品牌企业带来压力 [1] 企业运营建议 - 做好售后服务,通过良好专业的售后服务延伸消费链条,拓展骑行后消费市场 [1] - 搭建骑行生态,通过开设骑行小站、组织骑行活动等打造骑行爱好者聚集地,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品牌忠诚度,激发二次消费和口碑传播 [2] 外部合作建议 - 提振骑行消费需城市规划、交通、交管等部门通力合作,规划骑行线路、营造友好骑行环境、倡导绿色出行方式,促进骑行消费持续火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