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调节机制

搜索文档
央行征求意见:农村金融机构不得开展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 存量业务自然到期
证券日报网· 2025-09-12 12:26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征求意见稿 旨在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境外机构开展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 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5年9月27日 [1] 业务范围界定 - 覆盖境内银行与境外机构(不含清算行)之间存在实质债权债务关系的各类人民币资金融入和融出业务 不包括投资或买入同业存单、债券等债务工具业务 [1] 业务期限规定 - 明确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期限不超过一年 与境内同业业务期限要求相衔接 [2] 逆周期调节机制 - 境内中资银行净融出余额上限计算公式:一级资本净额×风险管理因子(初始值0.06)×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初始值1) [2] - 境内外资银行净融出余额上限可选择与一级资本净额(运营资本)或人民币各项存款上年末余额相挂钩 取孰高值后乘以风险管理因子和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2] - 中国人民银行保留适时调整相关参数的权限 调整可针对部分或全部银行进行 [2] 银行资质与管理要求 - 展业银行需具备较强国际结算业务能力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由总行或外国银行境内分行归口管理 [2] -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27家境內主要银行进行宏观审慎管理 副省级以上分支机构按属地原则管理其他银行 [2] 适用机构范围 - 适用对象包括中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境内分行 [3] -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不得开展此类业务 存量业务自然到期 [3]
央行就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公开征求意见
搜狐财经· 2025-09-12 11:02
政策框架 - 中国人民银行起草新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境外机构开展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 旨在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 [1] - 通知覆盖各类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 包括境内银行与境外机构间存在实质债权债务关系的人民币资金融入和融出业务 但不包括投资同业存单或债券等债务工具业务 [1] - 业务期限明确不超过一年 与境内同业业务期限要求相衔接 [2] 监管机制 - 引入逆周期调节机制 对中资银行设置净融出余额上限=一级资本净额×风险管理因子×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初始值分别为0.06和1 [2] - 境内外资银行可选择一级资本净额或人民币各项存款上年末余额的孰高值作为计算基础 以发挥其国际结算业务优势 [2] - 中国人民银行可适时调整参数 调整可针对部分或全部银行实施 [2] 机构准入 - 适用机构包括具备国际结算能力的中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及外国银行境内分行 [3] - 明确禁止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开展此类业务 要求存量业务自然到期 [3] 业务管理 - 要求展业银行具备强国际结算能力 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并由总行或外国银行分行归口管理 [2] - 实施分级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管理27家主要银行 副省级以上分支机构按属地原则管理其他银行 [2] - 银行需定期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业务信息 [2]
A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怎么看?
2025-05-26 15:1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电力设备、汽车、机械、电子、基础化工、医疗保健、可选消费、工业材料、食品饮料、医药、半导体、生物科技 [1][6][10] - **公司**:赤峰黄金、恒瑞医药、吉宏股份、君实生物、海天味业、安井食品、三生花、宁德时代、比亚迪、招商银行、药明康德 [1][10][11]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港股市场将成融资大年**:香港 IPO 市场 2020 - 2023 年下滑,2024 年开始复苏,预计 2025 年成为融资大年;A股 市场融资额下降,2025 年沪深交易所融资额处于过去五年新低,而香港明显复苏 [1][2][3][4] - **A股 逆周期调节影响 IPO**:2024 年以来证监会加强逆周期调节,阶段性收紧新股发行,未来可能放松,大型企业或赴港融资 [1][5] - **各行业在 A 股和港股表现不同**:A股 中电力设备等行业表现突出,资金规模较去年减少一半但达七八成;港股自 5 月以来医疗保健等行业表现突出,发行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有望达 2022 年以来最高水平 [6] - **香港政策促进内地企业赴港上市**:香港交易所为市值不少于 100 亿港元的内地上市公司开通快速审批通道,加速赴港上市进程 [1][7] - **央行举措扩大香港资本市场影响力**:2025 年 1 月 13 日央行行长表示增加国家外汇储备在香港的资产配置,优化互联互通机制 [8] - **美国表态促使中概股回流香港**:美国财长称中国企业可能从美国退市,促使海外中概股考虑回流,香港推出科技企业绿色通道 [1][9] - **港股新上市或备案公司有超额收益**:截至 2025 年有 27 家企业披露港股上市计划,10 家新上市或通过备案公司过去五日和十日收益率中位数分别接近 3%和超过 5%,有超额收益 [1][10] - **港股更重视龙头公司**:港股比 A 股贵的前十家公司中有宁德时代等四家,A股 比港股贵很多的小市值公司排名前十中有五家市值小于 100 亿,核心资产在港股更易获认可 [11] - **AH 溢价率有上下行空间**:当前 H 股溢价率处于过去几年最低点,未来大量核心资产公司赴港上市可能使 AH 溢价下降,市场对核心资产价值认可度提高使港股估值仍有表现空间 [12]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过去五年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是全球主要融资场所,香港市场 2020 - 2022 年间排名前五 [2] - A 股市场 2021 年融资额超 800 亿美元,2022 年略有增加,2023 年降至约 600 亿美元;香港 IPO 规模从 2020 年的 500 多亿美元降至 2023 年的 60 亿美元 [3] - 2025 年国新办发布会强调灵活精准实施逆周期调节机制以合理把握新股发行节奏 [5] - A 股资金面 2025 年 1 - 3 月走强,4 月回落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