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减持

搜索文档
A股惊现单日缩量8113亿!三大指数齐跌,下周金融发布会能否引发行情
搜狐财经· 2025-09-21 17:00
财务造假与监管行动 - 复旦复华、思科瑞、绝味食品和创意信息四家公司因财务造假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股票将集体停牌一天并冠以ST标志 [1] - 四家公司股东户数合计接近20万户 包括长期套牢股东及新进投资者 [3] - 证监会通过"雷霆行动"强化监管 此前ST红阳、ST中利因控股股东违规占用资金被停牌最长两个月 [4] - ST沐邦因涉嫌年报造假被立案调查 瑞贝卡、ST万方等公司同期被查 [5] - 2023年10月证监会曾针对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市场顽疾发布公告 导致多只热门妖股价格下跌 [7] 违规减持与投资者损害 - 上市公司实控人田汉因涉嫌违规减持及信披欺诈被立案调查 通过大宗交易与协议转让绕道减持 [8] - 2024年A股限售股解禁规模达4.8万亿元 违规减持案例同比增长127% 涉及金额超800亿元 [8] - 违规减持手段包括大宗转融通、离婚式减持等复杂套路 散户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地位 [8] 市场表现与交易动态 - 9月19日A股三大指数小幅下跌 沪指跌0.30%收于3820.09点 深证成指跌0.04% 创业板指跌0.16% [9] - 沪深两市全日成交额23238亿元 较前日缩量8113亿元 显示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9] - 能源金属、教育、旅游酒店、煤炭行业、电子化学品板块涨幅居前 电机、汽车服务、医药商业等板块跌幅较大 [9] - 全市场超1900只股票上涨 近60只股票涨停 但上海建工等高位股出现跌停分化 [9] 资金流向与国际机构观点 - 8月外资净买入境内股票和债券 跨境资金净流入32亿美元 [11] - 高盛建议"超配中国股市" 认为上涨驱动结构健康且估值合理 全球资产可能流入亚太市场 [11] - 富时罗素指数调整生效 新纳入富时中国A50的新易盛、中际旭创等尾盘拉升 被剔除的中国核电、万华化学等下跌 [11] 宏观政策与金融环境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于下周一下午3点举行新闻发布会 央行行长、金融监管总局局长、证监会主席等将出席 [8] - 自2023年"924"金融政策推出后 上证指数上涨39% 科创50与创业板指涨幅超100% [8] - 美联储9月FOMC会议降息25个基点 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降至4.00%-4.25% 政策重心转向稳定增长与就业 [11] - 历史数据显示美联储降息周期启动后 国内权益类资产及成长风格板块通常表现较好 [12]
证监会停止降温股市!8月23日,凌晨爆出的三大重要消息持续发酵
搜狐财经· 2025-08-23 01:25
监管动态 - 证监会从严从快惩治违规减持行为 包括绕道减持和变相减持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1] - 5月403家 6月377家 7月400家上市公司发布减持公告 三个月累计近1200家股东宣布套现[1] - 8月初新减持公告已近200份 减持比例逼近2022年峰值水平[1]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关口 三大指数全线大涨[3] - 本周沪指涨3.49% 深成指涨4.57% 创业板涨5.85% 科创50指数涨13.31%[5] - 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2.55万亿元 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227亿元[5] - 市场连续8日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 打破历史记录[7] - 科创板大涨创逾3年新高 创业板大涨3%以上创3年新高[7] 板块热点 - 国产芯片成为大涨主力 寒武纪强势20%涨停[7] - 科技板块带动深成指创2年半新高[7] 市场结构 - 指数持续上涨但上涨个股数量持续向下[7] - 市场中位数尾盘才翻红 出现赚指数不赚钱现象[7] 股东行为 - 达嘉维康 川网传媒 艾力斯等22家公司出现减持行为[1] - 股价上涨后大股东集中套现离场 呈现"用脚投票"态势[1]
50多家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减持被罚
新华网· 2025-08-12 05:49
违规减持现状 - 今年以来超过60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东违规减持相关公告 [1] - 50多家公司股东因违规减持收到罚单或被采取监管措施 [1] - 违规类型包括违反承诺、未预先披露、未按标准披露且持续减持 [1] 违规减持案例 - 安必平股东诸暨高特佳等因计算错误超额减持28万余股涉及金额868万元 [2] - 安必平股东厦门乾靖未披露减持计划违规减持64万余股合计成交2009万元 [2] - 厦门乾靖减持期间公司股价涨幅接近30% [2] - 久量股份前任董事郭子龙违反减持价格承诺以10.75元/股减持78.13万股低于发行价11.04元/股 [3] - 汤姆猫股东王健在被行政处罚后6个月内被强制减持196万股涉及金额1219万元 [3] 违规减持动因 - 关键股东具备信息优势可提前接触定期报告或重大事件信息 [4] - 违规减持涉及巨大获利空间高位套现可获得更多收益 [4] 监管处罚措施 - 某物流企业控股股东未预先披露减持计划累计减持5317.9万股占总股本4.23%金额达2.64亿元被上交所公开谴责 [5][6] - 该控股股东被深圳证监局合计处以400万元罚款 [6] - 奥维通信股东向莉司法拍卖取得4.5%股份后快速减持1376.52万股占总股本3.97% [6] - 向莉被深交所采取限制交易措施2023年8月7日至2024年2月6日禁止卖出公司股份 [7] 监管政策影响 - 交易所明显加大违规减持查处力度 [5] - 从严监管有利于营造规范透明市场环境提振投资者信心 [1] - 监管措施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和长线资金入市激活市场活力 [7]
超百家上市公司相关方违规减持被罚
新华网· 2025-08-12 05:48
监管动态与处罚情况 - 监管部门对东方时尚 我乐家居股东违规减持行为进行处罚或立案调查 证监会召开座谈会强调依法严惩违规减持等违法行为 [1] - 截至9月10日 133家上市公司股东或董监高因违规减持被处罚 其中多数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仅少数为行政处罚 [1] 违规减持类型与原因分析 - 违规减持涉及未按要求信披 违反承诺减持 超比例减持及禁止交易窗口期减持等问题 [2] - 43家上市公司发布47份违规减持公告 其中24份涉及股东 23份涉及董监高 多数解释为误操作或规则理解不足 [2] - 个人股东单次小额委托减持误操作概率较高 机构股东或多次大额委托减持误操作概率较低 [3] 法律依据与执行难点 - 证券法第186条规定限制期内转让证券可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等值以下罚款 [4] - 行政处罚数量较少源于证券法可操作性低及行政处罚法减免处罚规则 [4] - 违法所得计算存在疑难 虚拟成本法可能导致计算结果显著偏小 而按全部减持所得计算则过于严苛 [5] 规则完善与监管趋势 - 证监会8月27日宣布正在修改减持规定 提升规则效力层级并细化责任条款 加大对违规减持打击力度 [6] - 需公开违法所得计算方法及罚金确定标准 提高处罚概率以实现有法必依 有效减少违规减持数量 [6]
尚纬股份: 关于最近五年被证券监管部门和交易所采取监管措施或处罚情况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16 12:13
公司监管措施及处罚情况 - 公司最近五年不存在被证券监管部门和交易所采取处罚的情形 [1] 上海证券交易所通报批评事项 - 2025年2月22日,上交所对公司及控股股东李广胜等予以通报批评,因李广胜变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2000万元,实际流向其相关方,公司已收回1500万元,剩余500万元未归还 [1] - 公司未准确披露李广胜实际控制的他人证券账户持股信息及变动情况 [2] - 上交所将通报中国证监会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2] 资金占用整改情况 - 李广胜于2024年11月21日承诺偿还占用资金,并于后续归还剩余500万元,资金占用影响已消除 [2][6] - 公司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追讨资金,并于2024年12月11日向李广胜发出《督促函》要求制定还款计划 [3][6] 内控及合规改进措施 - 公司梳理内控制度,加强培训并完善业务流程,建立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3][7] - 组织股东、董事、高管学习《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防止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再次发生 [4][8] 持股信息披露问题 - 李广胜实际控制的他人证券账户持股信息未准确披露,截至2020年12月31日已全部卖出,影响消除 [4][8] - 公司向持股5%以上股东发函核实股权代持情况,均回复无未披露代持事项 [4][8] 四川证监局监管措施 - 2024年10月28日,四川证监局对公司及李广胜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并对相关责任人出具警示函,因资金占用及持股披露违规 [5] - 违规行为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规定,相关措施记入诚信档案 [5][6] 上交所口头警示事项 - 2024年6月28日,上交所对公司及董秘刘思聪口头警示,因募投项目延期未及时披露 [9] - 2022年2月21日,时任董秘姜向东因未披露减持计划违规减持2万股(金额22.52万元)被口头警示,系家属误操作 [9][10] - 2022年2月10日,高管梁晓明因短线交易获利4080元被口头警告,收益已上交公司 [10][11] 其他说明 - 除上述事项外,公司最近五年无其他监管处罚或措施 [12]
证监会停止降温股市!6月22日,今日凌晨有哪些重要信息冲击来袭
搜狐财经· 2025-06-21 22:34
证监会规范减持行为 - 近期部分新上市公司股价持续下跌但仍有股东减持 因解禁期到来且当前股价仍高于投资成本 [1] - 证监会强调将从严从快打击违规减持行为 特别针对绕道减持等扰乱市场秩序的操作 [1] - 减持行为本身属于正常市场现象 但当前市场对其容忍度较高 [1] 白酒板块反弹 - 白酒指数单日大幅反弹2.2% 山西汾酒和古井贡酒领涨达4% 成为当日最强板块 [3] - 反弹驱动因素包括政策松绑预期及前期超跌 资金判断行业最困难阶段已过 [3] - 长期需注意年轻消费群体偏好变化可能限制行业重返历史高点 [3] 市场波动特征 - 上证指数半年内六次冲击3400点未果 市场情绪呈现反复拉锯状态 [5] - 当前成交量萎缩至1万亿水平 较峰值3.4万亿缩量超三分之二 符合调整末期特征 [5][7] - 银行与科技板块呈现明显跷跷板效应 银行上涨时题材股调整概率达100% [7] 指数分化表现 - 三大指数集体调整 沪指微跌0.07%但创业板收中阴线 显示市场分歧加剧 [7] - 单日行情波动剧烈 开盘4000家上涨最终收跌 量能进一步萎缩至1.09万亿 [7]
深度 | 严查违规减持,10家上市公司集体终止协议转让
搜狐财经· 2025-05-26 07:20
协议转让终止概况 - 2025年5月以来共有10家上市公司终止协议转让计划,涉及天能重工、艾可蓝、佳发教育等[1] - 终止公告集中在2025年5月7日至15日期间,涉及转让股份比例从4.30%至7.00%不等[1] - 终止原因包括监管审批未完成、客观环境变化、市场条件变动等[2][3][4][5][6][7][8][9][10][11][12] 具体案例摘要 佳发教育 - 控股股东袁斌及股东德员泰原计划向钎镱基金转让2317.18万股(占总股本5.80%)[2] - 因交易所合规性确认手续未在6个月期限内完成,协议自动终止[2] 岱勒新材 - 股东段志明、杨辉煌拟以6.46元/股向华洲1号基金转让1950万股(占总股本5.01%),总价款1.26亿元[3] - 因客观环境变化终止,未完成股份过户[3] 远望谷 - 实际控制人徐玉锁拟以4.89元/股向李鹏转让3700万股(占总股本5.00%),总价款1.81亿元[4] - 双方协商终止,互不追责[4] 申菱环境 - 控股股东崔颖琦及一致行动人拟转让1331万股(占总股本5.00%)[5] - 因客观条件变化终止,未发生实质转让[5] 超捷股份 - 控股股东上海毅宁及一致行动人拟以28.05元/股转让944.04万股(占总股本7.00%)[6] - 双方协商解除协议,未完成过户[6] 惠伦晶体 - 控股股东及董事拟转让1404.03万股(占总股本5.00%)[7] - 因转让手续未完成终止[7] 艾可蓝 - 实际控制人刘屹拟转让400万股(占总股本5.00%)[8][9] - 因客观条件变化友好终止[9] 飞荣达 - 实际控制人马飞拟转让2900.03万股(占总股本5.00%)[10] - 双方签署解除协议终止交易[10] 易天股份 - 控股股东拟转让820万股(占总股本5.85%)[11] - 因未完成转让手续终止[11] 天能重工 - 股东郑旭拟转让6118万股(占总股本5.98%)[12] - 因市场环境原因终止,无争议[12]
从严从快惩治震慑 上市公司违规减持数量明显减少
证券日报· 2025-05-16 17:00
监管政策 - 证监会副主席陈华平强调从严从快惩治违规减持 特别是绕道减持和变相减持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1] - 新"国九条"提出全面完善减持规则体系 严格规范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减持 [1] - 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规则 全面封堵绕道减持通道并新增责令购回措施 [1] 市场影响 - 减持新规出台后 年内证监系统及交易所针对违规减持开出的罚单仅有22张 相比2024年同期减少70%以上 [2] - 自减持新规发布以来 证监系统及交易所共开出101张罚单 违规对象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董监高和持股5%以上股东 [2] - 中核钛白实际控制人王某龙等利用衍生品和融券交易工具绕道减持 被处以2.35亿元罚没款 [3] 违规行为分析 - 违规减持扰乱市场秩序 导致股价异常波动 破坏市场稳定并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2] - 通过资管计划、收益互换等工具分散减持 以及利用解散分立、解除一致行动关系等方式规避减持限制 隐蔽性强 [4] - 利用转融通出借、股票质押平仓、司法强制执行等手段变相减持股份 逃避监管 [4] 监管建议 - 建议建立减持行为大数据预警系统 整合质押、融券、大宗交易等多维度数据实时监测 [5] - 完善连带责任 对协助违规减持的券商、律所等中介机构实施"一案多查" [5] - 试点违规减持民事索赔 明确减持获利与投资者损失的因果关系认定标准 [5] 专家观点 - 东源投资首席分析师刘祥东认为 监管部门从严从快惩治违规减持彰显监管决心 对违规行为形成强大威慑 [1] -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 减持新规为规范股东减持行为提供明确法律依据 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2] - 田利辉指出 典型案例的快速查处和公开通报形成"办理一案、震慑一方、治理一域"的效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