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网互动(V2G)技术

搜索文档
充电桩成为城市“新标配”,中国方案如何引领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0 23:33
充电基础设施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达1734.8万个,同比增长53.5% [1] - 公共充电设施431.6万个,同比增长37.8%,额定总功率1.96亿千瓦,平均功率45.48千瓦 [1] - 私人充电设施1303.2万个,同比增长59.6%,报装用电容量1.15亿千伏安 [1] 区域发展格局 - 东部沿海与产业集聚区形成"超充站+社区桩+目的地充电桩"立体网络 [3] - 中西部县域充电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30%,区域差距显著缩小 [3] - 深圳、上海、北京等核心城市在充电网络建设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 技术演进与创新 - 液冷技术通过冷却液循环系统使线缆截面积减小,支持大电流输出,充电功率翻倍 [4] - 高压平台车型适配性提升,充电时长大幅缩短 [4] - 车网互动(V2G)技术实现用户从电力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转变 [8] 产业链协同发展 - 上游材料与设备商提升技术研发含金量,提高产品可靠性与耐用性 [5] - 地产商将充电桩纳入新建小区标配,预留安装条件 [5] - 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桩、超充站覆盖率显著提升 [5] 运营与管理模式 - 政企联动构建"建—管—运"一体化模式,国家能源局搭建全国统一信息监管平台 [7] - 星星充电自主研发AI算法动态调整电价与功率分配 [7] - 实时监测充电功率、使用频率等数据,实现资源精准投放 [7] 市场驱动因素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4] - 车企通过"免费赠送家用充电桩"提升私人桩配套率 [4] - 城市公交、出租、物流车电动化率逐年增长,驱动专用充电场站建设 [4] 国际化与标准化 - 国产充电枪进入欧洲、东南亚市场,凭借品质与标准适配获得国际认可 [7] - 标准健全与完善支持充电枪随整车出口全球化 [7] 未来发展趋势 - 充电枪向多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入运营模式 [8] - 政策补贴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及农村地区充电网络建设 [8] - 构建供需平衡、高效便捷的充电生态体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8]
我国公共与私人充电枪总数达1734.8万个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9 05:58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 截至2025年8月底公共充电设施达431.6万个 同比增长37.8% [2] - 私人充电设施达1303.2万个 同比增长59.6% [2] - 公共与私人充电枪总数达1734.8万个 同比增长53.5% [2] - 公共充电桩额定总功率达1.96亿千瓦 平均功率约45.48千瓦 [2] - 私人充电设施报装用电容量达1.15亿千伏安 [2] 区域发展特征 - 东部沿海与产业集聚区为主要增长阵地 形成超充站+社区桩+目的地充电桩立体网络 [4] - 中西部县域充电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30% 通过新基建政策加速补短板 [4] - 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构建多元化充电场景解决方案 [4] 技术演进与产业协同 - 液冷技术通过冷却液循环系统使充电功率翻倍 线缆截面积减小且支持大电流输出 [6] - 上游材料商提升技术研发含金量 提高产品可靠性并降低长期使用成本 [6] - 地产商将充电桩纳入新建小区标配 高速公路服务区快速普及快充/超充站 [6] 运营管理与模式创新 - 国家能源局搭建全国统一信息监管平台 实时监测充电功率/使用频率/设备故障等数据 [7] - 星星充电运用AI算法动态调整电价与功率分配 [7] - 国产充电枪凭借品质优势进入欧洲及东南亚市场 适配当地标准 [7] 市场驱动因素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5] - 车企通过免费赠送家用充电桩提升私人桩配套率 [5] - 城市公交/出租/物流车电动化率逐年增长 驱动专用充电场站建设 [6] 未来发展趋势 - 充电枪向多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 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入运营模式 [8] - 车网互动(V2G)技术开启能源互动新时代 用户成为电力生产者 [9] - 政策补贴向老旧小区改造及农村地区充电网络倾斜 [9]
充电枪达到总数达到1734.8万个!以建设路径促新能源产业变革?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8 08:47
充电基础设施规模增长 - 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达1734.8万个 同比增长53.5% [2] - 公共充电设施431.6万个 同比增长37.8% 额定总功率1.96亿千瓦 平均功率45.48千瓦 [2] - 私人充电设施1303.2万个 同比增长59.6% 报装用电容量1.15亿千伏安 [2] 区域发展格局 - 东部沿海与产业集聚区形成超充站+社区桩+目的地充电桩立体网络 [4] - 中西部县域充电网络覆盖率提升30% 通过新基建政策加速补短板 [4] - 深圳/上海/北京等核心城市构建多维度充电网络体系 [4] 技术演进与产业协同 - 液冷技术实现充电功率翻倍 通过冷却液循环系统减小线缆截面积并减轻重量 [6] - 上游材料商提升技术研发含金量 提高产品可靠性并降低长期使用成本 [6] - 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桩/超充站覆盖率提升 支持跨城长途旅行需求 [6] 市场驱动因素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5] - 车企通过免费赠送家用充电桩提升私人桩配套率 [5] - 城市公交/出租/物流车电动化率逐年增长 驱动专用充电场站建设 [6] 运营管理模式创新 - 国家能源局搭建全国统一充电基础设施信息监管平台 实时监测充电功率/使用频率/设备故障 [7] - 星星充电应用AI算法动态调整电价与功率分配 [7] - 政企联动构建建-管-运一体化高效模式 [7] 国际化与标准化进展 - 国产充电枪进入欧洲/东南亚市场 凭借品质与适配设计获得国际认可 [7] - 充电枪随整车出口开启全球化征程 [7] - 标准健全完善支撑海外市场拓展 [7] 未来发展趋势 - 车网互动(V2G)技术开启能源互动新时代 用户成为电力生产者 [9] - 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入 运营方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开发个性化增值服务 [8] - 政策补贴向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地区充电网络倾斜 [9] - 充电枪向多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 [8]
“吉阳智能”阳如坤:以创新装备重构新能源制造的基因
金投网· 2025-07-08 06:1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新能源产业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深刻变革,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制造环节的安全性与效率直接决定产业竞争力[1] - 中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居全球首位,但电池制造环节面临"三流"断点难题(物流、信息流、能量流无法连续),导致效率低下与安全隐患并存[1] - 传统制造模式下,粉尘、毛刺等微小缺陷引发的热失控概率居高不下,依赖人工经验的检测手段已触及效率天花板[1] 公司核心技术突破 - 掌握机器人机构、实时视觉检测、多轴协同控制等核心技术,拥有800余项专利(含38项国际专利),主导建立锂离子电池数字化车间标准体系[2] - 研发的高速激光极耳成型机、智能连续卷绕机、智能复合叠片机等设备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打破国外垄断[2] - 构建"被动-主动-本征"三级安全体系:AI视觉检测与隔热材料应用将电池热失控概率降低至0.01%以下,洁净制造系统将环境粉尘控制至2微米级别[2] 行业标准与全球化布局 - 牵头完成70余项动力电池制造标准,数字化车间集成标准使设备互联互通率提升至95%,数据采集效率提高5倍[2] - 布局三大战略方向:开发柔性制造系统缩短设备换型时间,通过区块链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溯源,针对欧洲市场开发一体化连续电池制造专用设备[3] - 新能源产业化将催生电池从"储能单元"升级为"制造单元",并通过V2G技术实现能源双向流动,推动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低碳转型[3] 企业愿景与行业影响 - 目标成为机器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引领者,在第三次能源革命中推动电池制造业实现全球领先[3] - 通过原始制造装备技术创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树立典范,以产品质量和效率提升推动制造业转型[3] - 用15年时间完成从技术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未来将持续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中国智慧与力量[3]
补短板、强根基:多位专家建言献策2025新能源汽车下乡
中国经营报· 2025-06-13 06:48
政策升级与规模扩张 - 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车型目录达124款,较2020年60款、2021年52款、2022年70款、2023年69款、2024年99款持续扩容,覆盖家用车、越野车、商用车及皮卡等多元化车型,价格区间从几万至40万元[1][3][4] - 政策维度从短期消费刺激转向构建"绿色出行+乡村振兴"协同体系,引入车网互动(V2G)技术,将新能源汽车转化为乡村分布式储能单元[3] - 活动覆盖广度显著提升,自主、合资、新势力品牌并行,产品线从微型车到豪华车型全覆盖,价格带上移[4] 市场潜力与增量驱动 - 低线城市新能源渗透率存在15%差距:2024年一线城市新能源渗透率超50%,四线城市不足35%,增量空间广阔[5] - 县域充电设施增速超均值:2024年县域公共桩44万座(占全国13%),新增16万座(占全国新增18%)[5] - 下乡活动销量增速显著:2020-2023年销量分别为40万、107万、266万、321万辆,远超市场平均增速[5] 配套完善与模式创新 - 充换电设施纳入补贴核心,开展"百县千站万桩"试点工程,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支持县域补短板[6] - 推广模式从"车辆为主"转向"车桩协同",采用"现场+云上"结合方式,结合地区特色活动提升实效[5][6] - 售后服务与充电企业同步下乡,解决农村用户购车后充电难、维修难等痛点[7][9] 现存痛点与解决方案 - 基础设施瓶颈:农村电网容量有限,充电桩土地审批复杂,车桩比达8:1,偏远地区投资回报率低[9][11] - 产品适配不足:现有新能源车型对农村复杂工况适配性弱,缺乏皮卡、VAN车等实用车型[11][12] - 服务网络缺失:低线城市专业维修网点覆盖率不足,售后体系未下沉[11][12] 发展建议与路径 - 构建场景化补能网络:优先在物流中心、旅游景区等场景布局充换电设施,打造"零碳乡村"示范项目[10] - 强化产品适配性:通过定向补贴扩大皮卡、小微卡等适销车型供给,打击不合规产品[12] - 推动渠道常态化:主机厂需建立销售、金融、售后一站式服务体系,实现从活动推广到日常服务的转型[8][12]
绿色引擎驶入乡野 五部门联合启动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证券日报网· 2025-06-04 06:12
政策背景与目标 - 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由五部委联合发起,主题为"绿色、低碳、智能、安全——赋能新农村,畅享新出行",旨在补齐乡村新能源汽车消费短板,构建绿色出行体系 [1] - 活动从"单点促销"升级为"系统革命",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推动车网互动技术应用及充换电设施建设 [1] - 选取新能源汽车推广比例低但潜力大的县域城市作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提供全周期售后服务网络 [1] 活动模式创新 - 首次构建"线上+线下双轨闭环"模式:线下以县域为主会场开展试驾巡展,线上通过云展销实现全流程服务 [2] - 创新性推动V2G技术下乡,将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参与电网调峰,促进乡村可再生能源消纳 [2] - 强制要求企业建立乡村服务网络,实现金融、维保资源同步下沉,解决2023年下乡车型销量320.87万辆带来的售后短板 [3] 产品与市场特征 - 入选124款车型覆盖5万至30万元价格区间,包括奔腾小马、比亚迪汉、五菱宏光MINIEV等,参与车企达33家 [2] - 车型选择突出"乡村适配性",如江淮钇为3、五菱星光等兼具低成本与多功能性,满足农用运输和家庭出行需求 [2] - 农村新能源车渗透率不足20%但增速领先城镇市场,政策补贴使购车成本逼近传统燃油车 [3] 产业影响与成效 - 活动规模显著扩大:车型数量从2020年16款增至124款,参与车企从10家增至33家,中高端车型供给提升 [3] - 建立"政府补贴+企业让利"机制,入门级车型实际支付价下探至3万元区间,载货类新能源车首次纳入目录 [4] - 引导车企研发乡村特供车型,推动产品结构多元化,车网互动试点助力乡村智慧电网建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