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节水
icon
搜索文档
节水工作再添“金名片” 我市成功打造首个高速公路“节水驿站”
镇江日报· 2025-09-05 00:07
记者9月4日从市水资源服务中心了解到,我市仙人山服务区顺利通过由交通运输部、水利部联合开 展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节水驿站"建设试点验收,为我市节水工作再添"金名片"。 交通运输部公布的首批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节水驿站"建设试点验收结果中,全国共有54个高速公 路服务区(停车区)"节水驿站"入围名单,江苏有7个服务区榜上有名,我市的仙人山服务区亦跻身其 列。 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市水利部门高度重视,多次深入现场指导,协调推进仙人山服务区"节水驿 站"建设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节水举措。实施用水精细化管理,更换水表远程传输,建立用 水实时监控平台,实现对服务区用水情况的精准把握和动态管理,为及时发现漏损、优化用水计划提供 有力支撑;加大非常规水利用力度,建设雨水集蓄设施,并对空调冷凝水和食堂废水进行收集再利用, 绿化灌溉采用高效节水的喷灌方式,实现水的循环高效利用;注重节水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服务区人流 量大的特点,在主要用水场所、用水设施旁张贴节水标语,依托重要节点悬挂宣传横幅、开展节水宣传 活动,普及节水知识,使服务区成为节水宣传新阵地。 作为首批"节水驿站"试点,仙人山服务区多项节水指标表现突出,节水型器 ...
节水成效显著,2024年临沂市用水总量18.13亿立方米
齐鲁晚报网· 2025-08-15 03:17
水资源管理成效 - 2024年临沂市用水总量18.13亿立方米 低于"十四五"期间18.83亿立方米控制目标 [1] - 万元GDP用水量27.55立方米 较2020年下降16.52% [1]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83立方米 较2020年下降21.58% [1] - 非常规水利用量1.03亿立方米 完成年度下降率控制目标 [1] 制度建设与监管体系 - 完善6项规范性文件 建立"存量+增量"双控模式 [3] - 将水资源集约节约成效纳入县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3] - 2024年科学下达5054户用水计划 完成40个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审查 [3] - 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覆盖率100% [3] 各领域节水措施 - 农业领域完成455.3万亩水价改革 提升灌区供水效率 [3] - 工业领域实施152个节水技改项目 培育省级水效标杆企业 [3] - 城镇领域通过管网治理使中心城区漏损率降至8.48% [3] - 校园节水改造日均减少4.9万吨清水消耗 [3] 市场机制创新 - 累计完成水权交易202例 交易水量近5000万立方米 总量居全省前三 [3] - 临沂大学合同节水项目年节水达183万立方米 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3] - 莒南县实现全省首例跨行业水权交易 [3] - 兰陵县获批省级水预算管理试点 [3] 宣传教育与体系建设 - 创新开展"节水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 [4] - 全市12个县区全部建成节水型社会 [4] - 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创建率100% [4] - 4个单位获评国家级省级节水教育基地 [4] 未来发展规划 - 继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4] - 力争2025年底建成覆盖全域的智慧节水管理体系 [4]
镇江市首笔“节水贷”落地
新华日报· 2025-08-13 23:16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 江苏银行镇江分行与丹阳中鑫华海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签订"节水贷"协议 成功发放贷款1000万元 贷款利率低于普通贷款利率 [1] - "节水贷"以创新"金融+节水"模式为核心 搭建金融机构与企业、节水项目的融资桥梁 破解节水项目融资难题 [1] - 产品支持范围涵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节水产业发展等六大领域 优先支持国家水效领跑者、专业节水服务企业等主体 [1] 政策支持与机制建设 - 江苏省水利厅、财政厅及人民银行联合印发文件 完善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节水领域的政策 建立绿色信贷机制 [1] - 镇江落实《节约用水条例》及国家节水行动方案 通过政银企对接开通绿色审批通道 促成多方合作意向 [2] - 金融机构优先保障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领域信贷需求 使用优惠利率 探索取水权、排污权等抵质押方式 [2] 区域节水金融实践 - 镇江市级和县级水利部门走访对接节水企业融资需求 引导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项目推介和供需对接 [2] - 金融机构加快审批放款速度 合理增加授信额度 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 支持节水项目投资 [2]
报告显示我国节水水平进一步提升
新华社· 2025-07-21 10:50
全国节水水平提升 - 2024年全国用水总量较2023年增加21.5亿立方米 [1] -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按可比价计算较2023年下降4.4% [1]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按可比价计算较2023年下降5.3% [1]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80 [1] 行业领域节水成效 - 2024年全国农业用水量较2023年减少24亿立方米 [1] -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35.8万亩 [1] - 全国工业用水量较2023年增加0.8亿立方米 [1] - 火(核)电工业直流式冷却用水量较2023年减少12.5亿立方米 [1] 非常规水利用规模扩大 - 2024年全国非常规水利用量为251.6亿立方米,较2023年增加39.3亿立方米 [1] - 再生水利用量为212.2亿立方米,较2023年增加34.6亿立方米 [1] 重点区域节水控水进展 - 2024年黄河流域、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3.5%至4.8% [2] - 重点区域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0.5%至6.8% [2] 重点领域节水措施 - 2024年发布28个用水产品、69家重点用水企业、13个工业园区、200家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 [2] - 水利部公布10个水预算管理试点地区,16个省级行政区公布37个省级水预算管理试点地区 [2] - 重点监控用水单位17372个,实际用水量1960.9亿立方米 [2] 节水产业和科技发展 - 2024年发布节水领域成熟适用水利科技成果5项 [2] - 国家水权交易平台开展水权交易11312单、交易水量13.7亿立方米 [2] - 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687项 [2] - 25个省级行政区开展"节水贷"金融服务,发放贷款1121.3亿元 [2] - 479家企业获节水产品认证证书1233张 [2]
经济日报金观平:善用系统思维提升节水成效
快讯· 2025-07-03 23:57
水资源节约与治理 - 中国作为水资源相对短缺国家 节水是治水关键环节 [1]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 提出2035年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1] - 文件从战略和全局高度部署江河保护治理 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和《节约用水条例》 [1] - 全社会需增强水忧患意识和水危机意识 将节水作为受水区根本出路 [1] -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推动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 [1] - 以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为关键 深入推进各领域节水为重点 科技创新为支撑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 [1]
善用系统思维提升节水成效
经济日报· 2025-07-03 22:07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政策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1] -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人均水资源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初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1] 节水成效与目标 - 近10年在GDP增长近1倍情况下,全国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 [1] -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41.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5.1% [1] - 未来需增强水忧患意识,把节水作为受水区根本出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2] 水资源管理措施 -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对大规模用水单位实行计划管理 [2] - 限制高耗水产业项目,制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体系 [2] - 严重缺水地区将节水纳入政绩考核,加强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 [2] 各领域节水重点 - 农业领域加大高效节水灌溉力度,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加强灌区改造 [3] - 工业领域推动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循环用水水平,推进废水回用 [3] - 城镇领域改造供水管网降低漏损率,推广节水器具,提高非常规水利用 [3] 节水科技创新 - 当前节水企业呈现"小、少、散"特点,产品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3] -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节水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和设备 [3]
中办、国办: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高效旱作农业
快讯· 2025-06-26 10:33
江河保护治理政策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 [1] - 政策旨在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 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 - 重点在黄河 海河 辽河和西北地区内陆河等流域推进深度节水控水 [1] 农业节水措施 - 推动农业节水增效 实施高效节水灌溉 [1] - 发展高效旱作农业 [1] 工业节水措施 - 推动工业节水减排 提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水平 [1] 城镇节水措施 - 推动城镇节水降损 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 [1]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 加强再生水 集蓄雨水 海水及海水淡化水 矿坑(井)水 微咸水等非常规水利用 [1] 节水机制与产业 - 健全节水激励约束机制 [1] - 大力发展节水产业 [1] - 加快推行合同节水管理 [1]
河北衡水拧紧“水龙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3 23:02
衡水市地下水治理成效 - 衡水市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面积8077平方公里已全部清零,2024年下半年水位累计回升6.3米位列全国第二[1] - 2014年前衡水市地下水超采量11.27亿立方米占全省18.87%,深层地下水超采10.27亿立方米[1] - 2024年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较2018年回升11.80米,三项回升指标均排名河北省第一[13] 地下水管控措施 - 将区域划分为禁采区和限采区,禁采区关闭所有取水井,限采区限制性使用取水井[4] - 实施层级管理机制,副县级干部包联乡镇、乡镇干部包联行政村,严格管控项目区取水井[4] - 机井启用需扫码申请,用电量与取水量挂钩形成经济约束机制[4] 生态补水工程 - 2024年第二轮引黄入湖生态补水计划引水1500-2000万立方米,1月首次补水2553万立方米[6] - 2014年以来累计向衡水湖生态补水8.2亿立方米,来自黄河山东聊城和河南濮阳段[6] - 清淤疏浚37条补水河道总长587.58千米,实现大运河等主要河道生态补水全线贯通[6] 农业灌溉体系 - 地表水灌溉面积从2023年445万亩提升至2024年514.5万亩,总蓄水能力达4.92亿立方米[8] - 推行"一泵一井、一泵多井"连接模式,修复辰时分干等灌溉渠道[8] - 实施市级统筹调度和"先槽蓄再开闸"模式,解决上下游无序抢灌问题[9] 节水技术应用 - 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59.9万亩,智能微滴灌系统节水50%[10] - 果蔬大棚采用智能微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每亩年节省成本1500多元[10] - 组建农业技术帮扶队指导科学灌溉,抗旱品种配合墒情监测可减少灌溉次数[11] 全社会节水体系 - 建成节水型单位193家、企业59家、居民小区76家、高校2家[13] - 2024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8.5%,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5.9%[13] - 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模式,企业通过中水利用年节约成本400多万元[12][13]
济南起步区崔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项目:日处理污水4万立方米
齐鲁晚报网· 2025-06-16 06:43
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推进会 - 济南市召开现场推进会调研各区县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工作成效 旨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崔寨污水处理厂项目概况 - 项目位于济南起步区崔寨街道 规划总面积约300亩 设计污水处理总规模为10万吨/日 当前占地61亩 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地上0.3万+地下1.5万) 污水处理规模4万立方米/天 [3]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地下箱体、紫外线消毒设施、综合楼、回用水池等11类设施 同步配套厂区围墙、道路绿化及照明消防工程 [3] - 建设周期为2022年6月至2024年12月 [3] 项目示范意义与功能设计 - 作为起步区首座污水处理厂 采用地下污水处理+地上节水展厅公园的复合模式 具有典型示范性 [5] - 地上部分打造节水综合示范及科普教育基地 系统展示区域节水标杆理念 [5] 项目运营效益 - 处理范围覆盖周边安置房、社区生活污水及预处理厂区废水 再生水可回用于景观绿化、道路浇洒等领域 [7] - 预计缓解起步区水资源指标不足问题 降低对地表/地下水污染 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7]
陕西发布节水倡议书
陕西日报· 2025-05-18 22:48
水资源现状与挑战 - 陕西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农业节水措施 - 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省总用水量的一半左右 [1] - 需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和旱作农业,推广耐旱品种 [1] - 普及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模式 [1] - 当前正值夏粮产量形成和秋粮播种关键期,需加强农田管理,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1] 工业节水措施 - 水资源超载地区需加快淘汰高耗水落后产能 [1] - 新建工业项目需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避免在缺水地区盲目上马高耗水项目 [1] - 工业企业需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推广冷凝水回收、循环用水等工艺,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1] 城市节水措施 - 市政部门需扩大再生水在绿化、道路清扫、生态补水等领域的应用 [2] - 家庭需养成"一水多用"的好习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需争做节水行动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2] 青少年与公众参与 - 青少年需争做节水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自觉养成科学用水、循环用水的良好习惯 [2] - 公众需主动学习节水知识,积极宣传节水意义,带动更多人参与节水行动 [2] 政府与部门行动 - 各级党委政府需把节水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统筹调配水资源,科学制定节水规划 [2] - 水利部门需加强水资源监测,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2] - 教育部门需在中小学、高校开展"节水进校园"活动,鼓励师生参与节水护水知识宣教活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