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空发动机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记者手记:鹰击长空,跨越时空的奋斗答卷
新华社· 2025-09-20 15:43
航空装备技术突破 - 歼-20作为中国首型自主研制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 填补空中隐身作战能力空白并突破高隐身高性能平台及强协同作战等核心关键技术 [3] - 直-8L运输直升机客货舱空间较原直-8系列增加40% 具备大容量装载和全域机动运输优势 [4] - AEF1200发动机与"太行"系列发动机代表国家科技实力 中国成为全球5个能独立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之一 [4] 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 航空装备历经从歼教-1到歼-35A的跨代发展 实现从陆地到海洋的全域覆盖 [6] - 歼-20历经10余年攻关研制 通过飞行品质模拟试验和铁鸟在环试验等系列测试完成首飞 [3] - 直-8L直升机填补国产直升机运输全地形车辆装备空白 可在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高原运输任务 [4] 航空产业展示与传播 - 第十一届空军航空开放活动首次静态展示歼-20战机 吸引大量航空爱好者围观 [3] - 航空工业集团展台呈现歼-35A飞机模型及直-8L运输直升机模型等装备 [4] - 中国航发展台通过科普动画向青少年群体传播航空发动机技术知识 [4][6]
航空发动机赛道,中国位居第几?
虎嗅· 2025-09-15 07:19
作为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要研发一款航空发动机并实现批量服役绝非易事,必须确保其数万个零部件在各类工 况下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中稳定、安全、高效地协同工作。这对跨学科技术融合、材料和制造工艺精度、系统集成与控制、测试和适航认证均提出 了极为严苛的要求。 哪怕是航空制造技术领先世界的美国,研制一款航空发动机都免不了经历漫长周期——F135是F35隐身战斗机的发动机。F135从立项(1996年)到 交付第一台量产型F135(2009年)历经13年,但早期的量产型F135依然出现较多故障,直到2015年之后,F135的状态才逐渐稳定下来。因此,航 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长期以来,航空发动机几乎是欧美的绝对优势项目。相比之下,连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工业强国都缺乏先进航空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必须大批量进 口军用和民用航空发动机,印度、伊朗和东盟的相关技术储备更是几乎为零。那么,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处于何种水平?我们可以从刚刚结束 不久的九三阅兵中寻找答案。 空中护旗梯队由直10武装直升机、直19武装直升机、直20通用直升机和直8L运输直升机组成。其中,直10搭载"涡轴9"(又名"玉龙" ...
在航空发动机赛道,中国位居第几?
观察者网· 2025-09-15 00:34
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现状 - 航空发动机研发难度极高,需数万个零部件在极端环境下稳定协同工作,涉及跨学科技术融合、材料制造精度、系统集成与控制及测试认证[1] - 美国F135发动机从立项到交付量产历时13年(1996-2009),早期故障频发直至2015年才稳定,体现行业高技术壁垒[1] - 全球仅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和中国能自主研制大功率涡轮轴发动机,德国和加拿大需国外技术授权生产[2] 军用航空发动机突破 - 直10武装直升机搭载"涡轴9"(玉龙)发动机,直20通用直升机搭载"涡轴10"大功率涡轮轴发动机,支持直升机悬停与垂直起降[2] - 空警500A、空警600预警机及运9C特种机搭载"涡桨6C"大功率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提升短距起降能力并降低燃油成本,全球仅5国能自主研制[4] - 歼-20A/S战斗机搭载国产"涡扇10"小涵道比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实现高速飞行与高机动性,早期型号用俄制AL31F,2021年珠海航展展示升级版国产化动力[6] - 运-20B战略运输机搭载国产"涡扇20"大涵道比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形似"大酒桶"),替代俄制D30-KP2或仿制版"涡扇18",满足设计指标并降低油耗[8][10] - "涡扇20"于2025年九三阅兵首次公开,使中国成为全球第4个能自主研制此类发动机的国家,标志中国填补先进航空发动机整机研制最后空白[10] 产业地位与全球格局 - 中国成为亚洲唯一能自主研制涡轮螺旋桨、涡轮轴和涡轮风扇所有大类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国家,技术位列世界前列[10] - 所有阅兵装备均为现役,表明国产发动机已全部投入使用,技术成熟度提升,亚洲正崛起为与美国、欧洲并列的航空发动机"第三极"[10] 技术差距与挑战 - 军用发动机在推力、推重比接近欧美主流产品(如涡扇10最大加力推力和推重比接近美国F119),但翻修寿命显著落后,影响使用效率[11] - 民用发动机差距更大:美国通用与法国赛峰CFM系列(CFM56/LEAP)、美国普惠PW系列(PW1000G/PW4000)、英国罗尔斯罗伊斯Trent系列(Trent900/1000)占全球市场80%以上,中国同类产品仍处于试验阶段,需数年才能商业运营[11][12] - 适航认证依赖欧美标准体系(美国FAR PART 33或欧盟CS-E),中国需在消化欧美标准基础上建立自主认证体系与标准[14] 未来发展与产业潜力 - 中国已建立完整航空发动机产业体系,为追赶欧美奠定基础[14] - 未来中国成为产业中心后,亚洲各国可围绕中国延展产业链与价值链,提升在高端制造领域分工地位,重塑全球产业格局[15]
航发动力:营收同比增长,技术创新持续突破-20250423
长城证券· 2025-04-23 10:3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4][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航发动力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但归母净利润下降 公司积极推进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 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49、13.49、14.45亿元 维持“增持”评级 [1][2][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指标 - 2023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37.34亿、478.80亿、503.22亿、566.12亿、653.87亿元 增长率分别为17.9%、9.5%、5.1%、12.5%、15.5% [1] - 2023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21亿、8.60亿、10.49亿、13.49亿、14.45亿元 增长率分别为12.2%、 - 39.5%、22.0%、28.6%、7.1% [1] - 2023 - 2027年ROE分别为3.5%、2.2%、2.4%、3.1%、3.2% [1] - 2023 - 2027年EPS分别为0.53、0.32、0.39、0.51、0.54元 [1] - 2023 - 2027年P/E分别为64.2、106.0、86.9、67.6、63.1倍 [1] - 2023 - 2027年P/B分别为2.3、2.3、2.2、2.2、2.1倍 [1] 主营业务 - 2024年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业务收入449.94亿元 同比增长10.03% 主要因客户需求和产品交付增加 毛利率下降因新产品成熟度有待提升 [2] - 2024年外贸出口转包业务收入20.74亿元 同比增长6.45% [2] - 2024年非航空产品及其他业务收入1.97亿元 同比减少24.91% 主要因受托加工等业务减少 毛利率下降因部分毛利高的产品收入减少 [2] 市场开拓与发展战略 - 聚焦主业 按“军机民机、国内国际、航机燃机”协同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 [3] - 提升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研发制造水平 保障国家战略安全 拓展国内商用航空发动机市场 布局低空经济领域 [3] - 巩固和优化国际民机业务 加快新型号零部件试制转批 外贸出口转包订单稳中有增 [3] - 战略层面深化“科研优先”管理举措 体系层面打造科研项目策划机制 均衡生产优化 交付提速 [3] - 建立“人员、航材、技术”三大外场保障能力基线 提升外场保障能力和客户满意度 [3] 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 - 行业技术壁垒高 公司子公司南方公司联合科研院所成立通航动力产品联合事业部 打造通航动力品牌 [7][8] - 公司在机制层面推进“揭榜挂帅”科研攻关 平台维度打造“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 含30个产学研中心/联合实验室和9个省级创新中心 [8] 股票信息 - 行业为国防军工 [4] - 2025年4月22日收盘价34.21元 [4] - 总市值911.8998亿元 流通市值911.7392亿元 [4] - 总股本26.6559亿股 流通股本26.6512亿股 [4] - 近3月日均成交额8.0147亿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