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算控安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中科曙光的工业之问:IT和OT工程师,何以是两个世界?
经济观察网· 2025-09-28 03:34
公司战略与产品发布 - 中科曙光子公司曙光网络在2025年9月23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首次提出“算控安融合”理念 旨在实现计算 控制和安全从技术堆叠转向系统协同 解决工业智能化长期存在的IT与OT工程师协作难题 [1][9] - 公司发布四款新产品:全面升级的SugonRI工业编程平台(解决开发语言隔阂) SUNA网络流量分析平台(实现网络运维全局可视化) 工业仿真一体机(搭载国产双路处理器支持高性能仿真和AI训练) 国产工业边缘AI计算平台(实现端侧智能与控制一体化) [10][11] - 通过两项生态举措推进落地:面向渠道合作伙伴推出“零保证金 低起点 动态退出”政策以吸引中小系统集成商 面向工程师群体推出SugonRI开发者社区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 [14] 技术架构与团队优势 - “算控安融合”依托中科曙光算力底座 整合计算 现场控制和系统安全能力 打破传统工业安全“串糖葫芦”式的简单串联模式 [10] - 团队基因横跨IT与OT领域:算力部分继承母公司中科曙光在AI计算和国产x86路线的积累 安全能力源于2017年成立时聚焦国家重大工程的网络可视化业务 控制能力通过整合原中国科学院华南所工业控制软件团队获得 [12][13] - 公司文化强调掌握底层技术 SugonRI平台为C++程序员提供工业开发框架和模块化方法 降低程序员进入工业编程门槛 [10][14] 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 工业智能化存在IT工程师(使用C/C++开发模块)与OT工程师(使用PLC和ST语言进行总装)的协作鸿沟 导致项目集成效率低下 甚至需数月调试程序 [2][3][5] - 传统开发流程需经历算法仿真 半实物仿真和代码重写多重阶段 企业需维护多支不同技术团队 每次重写引入新风险 [6][7] - 曙光网络通过标准化“乐高”式工具链 在开发 运维 仿真和生产环节提供协同抓手 例如SugonRI平台保留C++能力但引入工业逻辑约束 SUNA平台实现业务数据流向可视化 [11][12] 长期战略方向 - 构建从芯片设计到算力服务的全栈能力 推动公司从硬件系统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向“芯—端—云—算”全产业链整合型公司演进 [15] - 通过打通底层芯片到上层应用壁垒 实现软硬件协同设计与深度优化 提供整体性能更高的算力服务 为中国工业软件自主生态奠定地基 [15][16]
算控安融合:曙光网络描绘中国工业智能化新路径
观察者网· 2025-09-26 04:24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工业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根基,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关乎产业安全、经 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中国工业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不仅需要单点技 术的突破,更需要体系化的创新和产业理念的变革。 产品层面,国产先行。曙光网络以SugonRI国产工业编程平台为核心,大幅降低工业软件与智能控制的 开发门槛,原生融合AI与高性能计算能力,推动工业编程走向普惠与智慧;SUNA工业网络流量分析平 台致力破解工业网络"黑盒运维"困局,实现全域可视、精准分析与安全溯源,为工业网络空间提供国产 化透明治理方案;全国产化的工业仿真一体机,不仅具备强劲算力与AI扩展能力,更通过国密认证和 100%核心物料国产,为关键领域的仿真设计与大规模计算提供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硬核底座;边缘 AI计算平台则聚焦端侧智能,实现从感知、决策到控制的闭环运行,推动工业现场实现从自动化到智 控融合的范式跃迁。 生态层面,谋求共赢。众人拾柴火焰高,曙光网络积极举办合作伙伴大会,推动形成价值共创、责任共 担的合作共识,构建协同高效、长期稳的渠道合作生态;同时,正式推出"曙睿"开发者社区,打造开放 ...
机器人很多,人不够用了……
36氪· 2025-09-26 00:09
核心观点 -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单一功能向全流程协同的智能化转型 AI与具身智能融合成为核心驱动力 国产化进程加速且安全性需求凸显 [1][2][6][13] 行业趋势 - 具身智能从单兵作战转向超级生产团队 微亿智造展示8台机器人协同产线 实现分钟级产线切换和小时级新物料调整 [2][4] - AI视觉技术驱动工业机器人应用 某新能源车产线单件处理时间从70分钟降至18分钟 良品率从82%提升至98% [6] - 国产化率超50% 核心零部件(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替代进程加速 兆易创新合作127家全球机器人企业并实现规模化出货 [13][17] 市场现状 - 中国机器人密度达每万名员工470台 全球排名第三 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超50% [1][7] - 2030年全球制造业仍将依赖3.88亿人工劳动力 占总劳动力97% 显示自动化需求持续存在 [7] - IDC报告显示微亿智造AI视觉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全国第一 [6] 技术发展 - 曙光网络提出"算控安融合"方案 整合计算硬件/控制平台/安全防护 解决工业领域对大模型随机性的零容忍需求 [9][10][12] - 兆易创新通过全栈芯片方案解决机器人续航/关节发热/处理能力问题 累计MCU出货超20亿颗 [15][17] 应用挑战 - 企业关注投资回报率 要求设备成本在1.5年内收回(以工人年成本10万元计 设备售价需低于15万元) [7][8] - 传统自动化存在"买得起用不起"问题 具身智能通过柔性生产实现新品自主导入和降本增效 [8] - 工业可靠性要求极高 误操作可能导致全线停滞 需通过算法优化而非堆砌传感器提升安全性 [8]
70余家企业集中发布“极小”产品,全景呈现中国芯片产业进阶之路
华夏时报· 2025-09-25 00:06
展会概况 - 2025中国工博会以"极大、极小、极轻、极精、极智"五大维度梳理392项"五极"展品 全景展示工业技术最高水平 [1] -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用展集成电路展区吸引70余家全球顶尖企业入驻 覆盖芯片设计 制造封测 EDA/IP工具 设备材料全产业链 [1] - 展区内超90%企业为国家级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集中呈现高精尖技术成果 [1][2] 参展企业生态 - 芯片设计企业包括合见工软 安路科技 复旦微电子 紫光展锐 华大半导体 格科微 兆易创新 思特威 全志科技 瑞芯微 沐曦等领军厂商 [2] - EDA/IP与工业软件企业涵盖新思 华大九天 合见工软 芯和 芯华章 启芯领航等核心企业 [2] - 设备材料与零部件企业包括上微 中微公司 安集科技 盛美半导体 沪硅等技术先锋 [2] - 制造与封测企业有华虹集团 通富微电 季丰电子 SGS 聚跃检测 中芯国际等行业标杆 [2] 技术突破与产能建设 - 中欣晶圆半导体材料研究院研发的8英寸轻掺抛光片 12英寸CIS外延片 12英寸轻掺Logic外延片等产品均实现量产 覆盖存储 逻辑 图像处理 分立器件/功率器件 通用处理器领域 [4] - 中欣晶圆所有产品合计月销售量历史性突破100万片 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保持32% [4] - 丽水12英寸抛光片项目于2024年6月7日正式通线 首期每月15万枚产能预计2024年底释放 未来两年将逐渐爬坡至每月50万枚产能 [4] - 公司计划将12英寸抛光片总产能提升至每月80万枚 [4] 人工智能与算力布局 - 曙光网络首次提出"算控安融合"理念 推出四大新品与两大生态建设举措 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安全智慧底座 [6] - 推出曙睿开发者社区 打造集学习 交流 案例分享与应用实践于一体的开放平台 [7] - 专家指出随着AI工作负载多元化 ASIC定制芯片市场需求将迎来快速增长 [7] - 凯世通提出离子注入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为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7] - 隼瞻科技展示RISC-V架构驱动的AI处理器自动化设计 利用开放架构灵活性构建高效设计流程 [8] 企业创新动态 - 合见工软推出针对数字芯片验证的EDA全流程平台工具 并在数字实现EDA工具 设计IP 系统和先进封装级领域多维发展 [3] - 紫光展锐推出端侧AI平台化解决方案及展锐T9100芯片 全力冲击中高端市场 [3] - 紫光展锐LTE芯片在多家领先厂商获得设计采用 2024年第四季度出货量增长 手机芯片出货量优于三星和华为海思 [3]
AI赋能新型工业化 从工博会看制造业基因重构
证券时报网· 2025-09-24 11:38
工博会展示制造业创新成果 -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吸引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约3000家展商参展 展出近300项全球首发及近200项中国首秀展品 [1] AI赋能制造业转型 - 海智在线AI工具"以图搜图&以图搜厂"通过图像识别匹配供应链需求 帮助宁波保温杯内胆工厂获得航空航天领域订单 拉伸工艺从1:2.5提升至1:3.2 [3] - 该工厂后续进入医疗器械领域 生产胰岛素存储装置实现1:3.5拉伸比突破 [3] - 平台通过5种AI工具标注中国产能地图 十年来为107个国家28万客户制造超百万种零部件 [3] - 曙光网络推出SugonRI工业编程平台 可配合3D打印机实时输出工业模型 [3] - 公司同步展示SUNA工业网络流量分析平台、工业仿真一体机与国产工业边缘AI计算平台 实现复杂网络运维透明化及关键场景自主可控 [3] 绿色制造技术突破 - 复洁环保展示绿色燃料技术 包括氢能、绿色甲醇和航空燃料(SAF) [4] - 公司开展"沼气全碳定向转化制绿色甲醇"项目中试验证 目标突破千吨级技术并为10万吨级产业应用奠基 [4] - 技术可利用污水、污泥、垃圾等资源制备绿色燃料 为全球船舶提供绿色动力解决方案 [4] 制造业数字化体系构建 - "算控安融合"概念成为数字化底座建设路径 以算力驱动控制决策与安全保障环节融合 [5] - 上海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揭牌 重点开展产业研究、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服务 [5] - 长三角重点产业数智公共服务平台启动 涵盖算力底座与"AI+制造"等五大板块 [5] 工业数字化发展趋势 - 自主技术体系完善、产业生态协同共建加速、安全与性能并重的融合路径将成为主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