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小院
icon
搜索文档
【安康】人才到一线 产业旺起来
陕西日报· 2025-09-15 23:19
科技小院模式发展现状 - 岚皋县富硒魔芋种植科技小院推动魔芋亩产达5000斤 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全自动加工车间已建成 产品进入日韩食品市场[1]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安康市牵头建设4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和21个省属高校联动科技小院[2] 水产养殖产业成效 - 汉阴县生态渔业科技小院解决室内温度调控和水质管理难题 使水产养殖面积达12480亩 发展宜渔稻田9885亩[2] - 汉阴县水产品产量8200吨 生态渔业全产业链产值达4.47亿元[2] 蚕桑产业技术升级 - 汉滨蚕桑科技小院开发助农软件和小程序 发表论文7篇 累计开展技术培训600余人次[5] - 研究生团队提供技术指导服务1600次 组织技能培训300场次 培养1.5万名村民成为技术骨干[5] 中药产业链价值提升 - 镇坪县科技小院研发黄连牙膏/百合面膜/中药保健酒等20余类大健康产品 实现从原料销售向终端产品转型[6] - 秦巴医药产业链综合产值达75亿元 46家企业与58个村合作社及4200户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6][7] - 建成32个中药产业示范村 带动5000余名群众在产业链就业增收[7]
【人民日报】小兴安岭有个林区科技小院
人民日报· 2025-08-26 00:45
科技小院模式创新 - 科技小院作为科技创新平台 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 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递[1] - 鹤北科技小院由龙江森工集团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牵头建立 于2023年7月正式成立[2][3] - 采用"学生驻场实践+教师一线授课+林区骨干当导师"模式 培养懂林区能扎根的人才[5] 技术转化与产业应用 - 将实验室成熟技术转化为林区职工可操作方案 解决松杉灵芝种植技术突破难题[3][4] - 制定《鹤北林业局松杉灵芝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6—2030年)》推动从原料销售向深加工转型 鲜灵芝价格从每斤30多元提升至更高附加值产品[5] - 整合37位跨领域专家 涵盖生态保护 医疗健康 食用菌种植等领域 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4][5] 智慧化建设与资源整合 - 中国科学院专家团队开发"鹤北生态指挥中心智慧平台" 整合森林火情监测 野生动物轨迹追踪和灵芝生长数据[6] - 18家医疗机构联合研讨"森林康养指标体系" 以科学生理指标支撑森林康养产业发展[6] - 开展林区碳汇交易实施方案研究 联合中国科学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7] 经济效益与产业融合 - 代科宝家庭种植从5亩黑木耳年收入5万元 转向松杉灵芝种植及养生产品加工 预期收益显著提升[5] - 推动"生态+产业"融合模式 整合灵芝种植 森林康养 研学旅游三大板块[7] - 计划引入20多位生态经济 森林食品加工 碳汇交易领域专家 于2023年9月前完成入驻[7] 区域发展与模式推广 - 科技小院解决鹤北林业局共性难题 包括传统林业依赖 林下经济不足及青年人才流失问题[3][7] - 探索可复制方案 目标将科技小院模式推广至全国林区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7][8] - 通过科技赋能改变林区思维方式 从"守着林子吃饭"转向"以科技活化林地资源"的发展理念[7]
有个林区科技小院(美丽中国·科技小院探生态)
人民日报· 2025-08-25 22:40
核心观点 - 科技小院模式通过科研人才驻场服务 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林区实用方法 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融合 实现从"砍树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6][7][12] 产业转型 - 林区传统依赖伐木 面临生态保护与职工收入矛盾 菌菇等林下产品附加值低 鲜灵芝仅售30元/斤 [7][9] - 科技小院推动松杉灵芝产业升级 从卖原料转向深加工 制定《松杉灵芝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6-2030年)》 [9] - 黑木耳种植年收入约5万元/5亩 改种灵芝后预计通过深加工提升收益 [9] 技术推广 - 专家驻场提供实操指导 将实验室温度控制(23-26摄氏度)等专业技术转化为职工可操作方案 [5][7] - 实时响应林区技术问题 如菌包霉变识别(实为气生菌丝)及湿度控制(45%以下) [8] - 37位生态保护 医疗健康 食用菌领域专家入驻 覆盖病虫害防治 森林康养等多元技术需求 [8] 人才培养 - 采用"学生驻场+教师授课+林区骨干导师"模式 培养懂林区能扎根的专业人才 [10] - 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参与实地数据监测 将抽象生态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 [10] 资源整合 - 整合中国科学院等10位专家开发"鹤北生态指挥中心智慧平台" 集成火情监测 野生动物轨迹 灵芝生长数据 [11] - 联合18家医疗机构研讨森林康养指标体系 强调科学生理指标支撑 [11] - 规划碳汇交易实施方案 联合中国科学院调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2] 模式扩展 - 计划引入20多位生态经济 森林食品加工 碳汇交易领域专家 9月起陆续入驻 [12] - 探索可复制方案 解决全国林区共性发展问题 推动"生态+产业"融合模式 [12]
科技小院让林区创新“不打烊”
经济日报· 2025-08-04 22:10
核心观点 - 科技小院模式通过拆除实验室与林场间的无形围墙 实现研究与应用的零距离 专家与林工及技术与产业的零距离 推动林业科研与产业融合创新 [1] - 该模式精准施治高校研究成果无处应用与林区科研需求求而不得的供需错位问题 成为林区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关键路径 [1][3] 运营模式创新 - 将实验室搬到林场 生态教育与生态产业融合 形成微缩实验室功能 以小切口实现深扎根 将宏大林业科研课题分解为可操作可验证的微观实践 [1] - 长期驻扎科研团队保持工作连续性 各领域专家定期把脉问诊 打破传统科研封闭性 使林区成为不打烊的创新工坊 [1] 产业培育功能 - 发挥孵化器战略功能 通过专家实地调研为林区产业转型提供多维度解决方案 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可行性双重考验 [2] - 孵化项目成长壮大推动林区经济从跟跑到领跑转变 助力林区全面停伐后替代产业的培育发展 [2] 产学研用共同体构建 - 林业局与院校及院校间签订合作协议 合作延伸至人才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等广阔领域 超越单纯技术合作 [2] - 成为技术转化平台和价值观传递纽带 使林区职工科研人员学生在共同劳动中形成价值共识 构建共享共赢合作模式 [2] 发展路径价值 - 既尊重科研规律又贴近林区实际 既着眼当下需求又布局长远发展 既重视技术创新又注重理念传播 [3] - 革新传统林业生产方式 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打开林区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大门 [3]
活力中国调研行|百变人参、温泉养鱼、手机种瓜——吉林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新华社· 2025-07-16 14:30
人参产业升级 - 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近350款人参深加工产品,包括人参冻干片、人参酒、人参蜜片、红参烟酰胺蓝莓汁饮品、红参金箔香皂等,年加工鲜参约1000吨 [1] - 公司与省内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拥有5项制参发明专利,生产流程实现全自动化分选、清洗、风淋处理 [1] - 人参产品通过国内精品商超、电商平台及天猫国际、京东国际等渠道出海,全产业链产值向千亿级迈进 [3] 智能农业应用 - 吉林卓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植物工厂"模式种植水果番茄和黄瓜,根部扎于椰糠营养袋,枝条攀爬高度达三四米 [3] - 公司利用循环温泉水养殖柳根鱼、西伯利亚鲟等高价值水产品,同步发展农文旅观光和温泉康养业务 [5][7] - 科技赋能实现标准化生产,水产养殖周期短、产量高,吸引城市消费者参与钓鱼等体验活动 [7] 智慧农业创新 - 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智慧大棚采用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微信小程序远程调控温度、湿度、补光及水肥灌溉,寒地双层纳米膜技术保障冬季种植 [8] - "博洋九号"甜瓜采用吊种技术,糖度均匀且不受天气影响,年种植茬数从1茬增至3茬,亩产从3500-5000斤提升至1.5万斤,头茬售价达30元/斤 [8][10] - 吉林省科技小院总数达168家,覆盖全部县域,近三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2亿元 [10]
这届985毕业生直播带货一把好手!50余款产品热销全网供不应求
量子位· 2025-07-11 04:00
科技小院项目成果与模式 - 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通过拼多多直播带货50余款农产品,累计吸引3000万观众围观并热销[1][5] - 科技小院项目由张福锁院士2009年首创,已扩展至1800多个,覆盖全国乡村,采用"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模式[7][8] - 三亚榴莲科技小院创新使用鱼蛋白肥料加速榴莲生长,首批2000吨国产树上熟榴莲将于7月底上市[9][10][12] 农产品技术创新案例 - 北京通州蔬菜科技小院通过新品种选育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育出冰淇淋萝卜,使村集体收入增长4倍[15][16] - 云南古生村科技小院毕业生创业将油菜亩产值从1000元提升至5000元,并建立数商兴农科技小院解决销售问题[21][22][24] - 拼多多支持河北曲周"绿色吨半粮"项目,目标实现亩产1.5吨粮食、化肥效率50kg/kg、增产30%及减排30-50%[25] 拼多多的生态化助农战略 - 平台搭建科技小院专区并举办三届全国大赛,累计带动1500名农学研究生参与[26][27] - 捐赠1亿元设立农大研究基金,开设"多多课堂"培训1200万新农人数字化技能[30][31] - 联合FAO举办国际数字农业训练营,覆盖8国18名农业创业者,推动技术跨国输出[32][33][34] 产业闭环与政策支持 - 形成"科研-产业-市场"直接闭环,科技小院承担技术试验田、人才孵化器、模式示范窗三重角色[19][20] - 项目连续两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乡村振兴关键抓手[24][28] - 拼多多从销售平台升级为全链条生态构建者,覆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渠道全环节[28][29][31]
麦收第一线丨麦田里的科技接力赛
齐鲁晚报· 2025-06-15 08:34
农业科技创新 - 中国农业大学在齐河县焦庙镇设立科技小院,开展"田间实验室"项目,重点研究抗干热风、晚熟的小麦新品种 [1] - 科技小院示范田采用"良种+良方"模式,有效应对土传病害问题,提高作物产量 [1] - 试验田计划在夏播玉米时尝试密植技术,目标种植密度从传统4500-4600株/亩提升至6000-7000株/亩,并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 [3]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试验田部署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温湿度等数据,用于病虫害预警 [3] - 科技小院与北京企业合作开发"AI田医生"系统,通过图像识别为农户提供精准的作物管理建议,避免农药滥用 [3] - 数据分析和AI技术正逐步构建农业"智慧大脑",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3] 政产学研协同模式 - 焦庙镇政府为科技小院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对接本地专业合作社,搭建试验田和推广渠道 [4] - 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高校输送青年人才,形成多方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4] - 科技小院作为"孵化器",为当地引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思路,推动乡村振兴 [4] 农业生产实践 - 焦庙镇是国家"吨半粮"产能建设核心区,科技小院项目直接服务于粮食产能提升 [1] - 科技小院师生全程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在实践中验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1] - 通过设置对照田区,用实际产量对比说服农户接受新技术 [3]
海南已建成136家科技小院
海南日报· 2025-05-30 00:47
科技小院发展现状 - 海南已授牌建立136家科技小院 其中国家级83家 省级53家 [2] - 科技小院作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载体 在海南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2] - 科技小院建设以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 紧扣农民生产问题设置科研选题 [2] 科技小院成果案例 - 昌江鲜食大豆科技小院采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 试验田亩产达1860斤 较传统种植增产560斤 增幅43% [2] - 东方农村电商科技小院培育本土电商主播30余人 打造"东方味美"区域公共品牌 实现农产品溢价15%以上 [2] - 临高菠萝科技小院推动"临高凤梨"进入百果园、盒马鲜生等高端市场 售价反超进口产品 [2] - 乐东火龙果科技小院研发"测土施肥"一体化方案 使亩产提升10% 每亩肥料成本降低15% [3] 科技小院人才培养 - 海南科技小院入驻导师团队超220人 入驻研究生超250人 [3] - 入驻研究生每年有120天以上活跃在农业科学传播一线 [3] - 多名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乡镇农技员和企业技术骨干 [3] 未来发展计划 - 将持续支持科技小院建设 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 [4] - 围绕南繁种业、深远海养殖、热带水果等重点产业打造科技小院集群 [4] - 创新"小院+"融合模式 拓宽人才培养覆盖面、科技创新领域和服务功能 [4]
河北曲周:科技小院忙“三夏”
人民网· 2025-05-26 15:23
农业科技实践 - 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设立科技小院,研究生深入田间进行小麦长势观察和试验工作 [2][4][6][8][10][12][14][16] - 科技小院模式自2009年启动,旨在通过一线实践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 [2][4][6][8][10][12][14][16] 人才培养与农业现代化 - 科技小院通过派驻研究生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2][4][6][8][10][12][14][16] - 学生活动包括麦粒样本收集、植株高度测量、土壤取样等具体科研任务 [8][14][16] 区域农业现状 - 华北平原当前小麦生长状况良好,呈现丰收在即的景象 [2][4][6][8][10][12][14][16] - 科技小院覆盖曲周县多个地点(如刘庄、傅庄),形成多点联动的科研网络 [2][4][6][8][12][14][16]
山东商河:“科技小院”助力特色产业富农增效
新华网· 2025-05-23 07:14
农业科技赋能 - 白桥镇大蒜种植面积7万多亩 年产蒜薹5万吨 大蒜10万吨 [1] - 通过"科技小院"的施肥方案 每亩大蒜增产200多斤 亩均产量达3000斤 [1] - 试验田采用"土壤改良+精准施肥+智能灌溉"集成模式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8个百分点 土壤板结率下降26% [1] - 团队测定20余项土壤指标 为不同地块定制施肥方案 实现"一田一策"精准管理 [2] - 在科技赋能下 白桥镇全链条氮磷利用率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农业面源污染降低10%以上 [2] 产业经济效益 - 大蒜种植亩均纯收入达3500多元 [1] - 科技改良使白桥大蒜含硫小分子化合物含量更高 抗菌消炎作用更显著 [3] - 济南商玉宝食品公司年加工大蒜1.5万吨 去年出口额5000多万元 [3] - 白桥镇大蒜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 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 [3] - 带动8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3] 人才与技术转化 - 商河县建设9处"科技小院" 吸引10多位教授和20余名研究生 [1] - 推动6项科技成果在商河落地转化 [1] - 组建521名科技顾问团队 服务群众1万余人次 服务企业1000余家 [2] - "科技小院"模式破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难题 为乡村培养本土人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