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松杉灵芝
icon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小兴安岭有个林区科技小院
人民日报· 2025-08-26 00:45
科技小院模式创新 - 科技小院作为科技创新平台 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 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递[1] - 鹤北科技小院由龙江森工集团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牵头建立 于2023年7月正式成立[2][3] - 采用"学生驻场实践+教师一线授课+林区骨干当导师"模式 培养懂林区能扎根的人才[5] 技术转化与产业应用 - 将实验室成熟技术转化为林区职工可操作方案 解决松杉灵芝种植技术突破难题[3][4] - 制定《鹤北林业局松杉灵芝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6—2030年)》推动从原料销售向深加工转型 鲜灵芝价格从每斤30多元提升至更高附加值产品[5] - 整合37位跨领域专家 涵盖生态保护 医疗健康 食用菌种植等领域 提供一站式技术服务[4][5] 智慧化建设与资源整合 - 中国科学院专家团队开发"鹤北生态指挥中心智慧平台" 整合森林火情监测 野生动物轨迹追踪和灵芝生长数据[6] - 18家医疗机构联合研讨"森林康养指标体系" 以科学生理指标支撑森林康养产业发展[6] - 开展林区碳汇交易实施方案研究 联合中国科学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7] 经济效益与产业融合 - 代科宝家庭种植从5亩黑木耳年收入5万元 转向松杉灵芝种植及养生产品加工 预期收益显著提升[5] - 推动"生态+产业"融合模式 整合灵芝种植 森林康养 研学旅游三大板块[7] - 计划引入20多位生态经济 森林食品加工 碳汇交易领域专家 于2023年9月前完成入驻[7] 区域发展与模式推广 - 科技小院解决鹤北林业局共性难题 包括传统林业依赖 林下经济不足及青年人才流失问题[3][7] - 探索可复制方案 目标将科技小院模式推广至全国林区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7][8] - 通过科技赋能改变林区思维方式 从"守着林子吃饭"转向"以科技活化林地资源"的发展理念[7]
小兴安岭有个林区科技小院(美丽中国·科技小院探生态)
人民日报· 2025-08-26 00:43
小兴安岭有个林区科技小院(美丽中国·科技小院探生态) 本报记者 郭晓龙 编者按:在小兴安岭研究林区碳汇、在海边探索海藻全产业链技术、在藏北高原修复草原生态……科技 小院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它不仅仅是科技推广站,更是守护水土、修复生态、传递可持续发展 理念的阵地。 即日起,本版推出"美丽中国·科技小院探生态"系列报道,通过讲述科技小院的生态保护故事,展现科 技力量如何赋能绿水青山,让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快、更好、更多地转化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8月下旬的小兴安岭,初秋的凉意钻过松枝缝儿,直往人衣领里灌。黑龙江省龙江森工集团鹤北林业局 的松杉灵芝菌包生产车间里却暖乎乎的。 "温度要保持在23摄氏度到26摄氏度,太高了容易烂菌。"首批入驻鹤北科技小院的种植专家白林金用指 尖轻划菌包,向围在身边的林区职工细细讲解。 林区职工代科宝时而用笔唰唰记,时而举起手机咔咔拍。"有专家手把手教,心里踏实!"代科宝说。 "咱林区人,以前靠砍树吃饭,后来收起斧头锯子,家里的生计却一时没了方向。"代科宝在鹤北林业局 干了30多年,见过"砍树卖钱"的热闹,也感受过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两难"——守着绿水青山,不知 道怎么变成金山银山。 ...
有个林区科技小院(美丽中国·科技小院探生态)
人民日报· 2025-08-25 22:40
核心观点 - 科技小院模式通过科研人才驻场服务 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林区实用方法 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融合 实现从"砍树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6][7][12] 产业转型 - 林区传统依赖伐木 面临生态保护与职工收入矛盾 菌菇等林下产品附加值低 鲜灵芝仅售30元/斤 [7][9] - 科技小院推动松杉灵芝产业升级 从卖原料转向深加工 制定《松杉灵芝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6-2030年)》 [9] - 黑木耳种植年收入约5万元/5亩 改种灵芝后预计通过深加工提升收益 [9] 技术推广 - 专家驻场提供实操指导 将实验室温度控制(23-26摄氏度)等专业技术转化为职工可操作方案 [5][7] - 实时响应林区技术问题 如菌包霉变识别(实为气生菌丝)及湿度控制(45%以下) [8] - 37位生态保护 医疗健康 食用菌领域专家入驻 覆盖病虫害防治 森林康养等多元技术需求 [8] 人才培养 - 采用"学生驻场+教师授课+林区骨干导师"模式 培养懂林区能扎根的专业人才 [10] - 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参与实地数据监测 将抽象生态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 [10] 资源整合 - 整合中国科学院等10位专家开发"鹤北生态指挥中心智慧平台" 集成火情监测 野生动物轨迹 灵芝生长数据 [11] - 联合18家医疗机构研讨森林康养指标体系 强调科学生理指标支撑 [11] - 规划碳汇交易实施方案 联合中国科学院调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2] 模式扩展 - 计划引入20多位生态经济 森林食品加工 碳汇交易领域专家 9月起陆续入驻 [12] - 探索可复制方案 解决全国林区共性发展问题 推动"生态+产业"融合模式 [12]